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指禅推法的图形和动力学参数测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黎 谢美凤 +5 位作者 黄淑云 王金玲 吴山 范志勇 郭汝松 赖淑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对一指禅推法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为手法的评价和衡量标准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检测并记录术者进行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动态图形,并保存分析相应的参数数据。结果一指禅推法的平均最大作用力为(11.75±0.88... 目的对一指禅推法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为手法的评价和衡量标准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检测并记录术者进行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动态图形,并保存分析相应的参数数据。结果一指禅推法的平均最大作用力为(11.75±0.88)N,频率为(111.7±6.98)次/min,周期为(539±35.73)ms,有效做功时间比均大于0.28,波形的均匀性均大于0.927。结论通过图形和量化指标可以客观衡量一指禅推法"持久、有力、均匀"的手法要求,但"柔和、渗透"还缺乏衡量和评价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指禅推法 图形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指禅推法频率、有效做功时间比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杜春晓 林松 李义凯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目的研究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有效做功时间比。方法选取该手法熟练掌握者1人、初学者9人,采用No-vel Pliance Mobile System软件收集每人手法信息,整理并比较各受试者一指禅推法操作频率、有效做功期间时间比。结果各受试者操作频率都在... 目的研究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有效做功时间比。方法选取该手法熟练掌握者1人、初学者9人,采用No-vel Pliance Mobile System软件收集每人手法信息,整理并比较各受试者一指禅推法操作频率、有效做功期间时间比。结果各受试者操作频率都在110次/min以下,熟练掌握者频率为78次/min。熟练掌握者"次做功期"和"主做功期"的时间比基本上小于初学者组。结论一指禅推法频率应以78次/min左右为宜,"次做功期"和"主做功期"的时间比以略大于0.28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指禅推法 频率 有效做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指禅推法不同作用力下上肢肌群运动方式及肌电信号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方磊 房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6,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法力量下一指禅推法上肢肌电信号特征,找出手法操作关键技术上肢肌群协同运动方式。方法采集专家组、熟练组和初学组手法肌电信号数据。每位测试者按手法力量分轻、中、重3种类型操作,选择连续稳定的数据采用MyoResearch... 目的观察不同手法力量下一指禅推法上肢肌电信号特征,找出手法操作关键技术上肢肌群协同运动方式。方法采集专家组、熟练组和初学组手法肌电信号数据。每位测试者按手法力量分轻、中、重3种类型操作,选择连续稳定的数据采用MyoResearch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上肢各测试肌群肌电积分(iEMG)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手法力量肌群iEMG比值比较,专家组和熟练组无显著差异(P>0.05),比值前3位为尺侧腕屈肌群、三角肌、桡侧伸肌群;手法核心主动肌群参与运动方式基本一致。初学组在不同手法力量下iEMG比值前3位肌肉群各不相同,差异较明显。专家组、熟练组和初学组之间协同收缩率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初学组协同收缩率最大,专家组协同收缩率最小,且协同收缩率随手法力量增加逐渐下降。6 min操作三角肌肉中位频率斜率比较,专家组测试者耐疲劳度较好。结论专家组和熟练组手法肌电信号有共同特征,存在手法操作的核心肌群。上肢核心肌群运动方式具有规律性,并且iEMG比值、中位频率斜率、协同收缩率等指标可作为评价手法持久性、均匀性,以及施力方式是否规范的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指禅推法 肌电信号 中位斜率 协同率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推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叶斌 钟涔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634-636,共3页
目的: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指推法遵循"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原则,能够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本研究通过与中药热敷配合红外线照射的疗法对照,观察指推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 目的: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指推法遵循"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原则,能够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本研究通过与中药热敷配合红外线照射的疗法对照,观察指推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指推法治疗组及热敷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疼痛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两者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一定的疗效,指推法对于急性期肩周炎疼痛的缓解及症状的改善都明显优于热敷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肩周炎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指推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疼痛感轻,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推法 肩关节周围炎 急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缓急补泻的频率-效应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继红 高一城 +2 位作者 杨羚 纪静芸 王海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1,I0024,共5页
目的探究手法缓急补泻的科学性和科学内涵。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K组(空白组)、P组(模型组)、A组(频率50~100次/min)、B组(101~150次/min)、C组(151~200次/min)、D组(201~250次/min),造脾虚模型,用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双... 目的探究手法缓急补泻的科学性和科学内涵。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K组(空白组)、P组(模型组)、A组(频率50~100次/min)、B组(101~150次/min)、C组(151~200次/min)、D组(201~250次/min),造脾虚模型,用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双)治疗,观察兔行为学、GAS和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等指标的变化。用摩法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结果行为学A、B、C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组恢复速度较快,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指禅推法各组血清K+、Na+、Cl-离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摩法4个组GAS之间变化程度大小依次为B>A>C>D;摩法B组RBC-ICR及RBC-C3BRR均上升(P<0.05),C组RBC-C3BRR上升(P<0.05);光镜和电镜下B组脾虚家兔胃黏膜厚度均值等指标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B组与K组形态最为接近。结论 (1)手法频率与效应具有相关性,缓急补泻作用真实存在;(2)频率介于60~180次/min的手法操作可产生良性效应具有补的作用,但以100~150次/min为最佳,频率超过201次/min的手法具有泻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急补泻 一指禅推 摩法 频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不同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家兔MTL、SP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泽芳 王继红 +1 位作者 曾林琳 纪静芸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231-234,共4页
目的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家兔进行不同频率的一指禅推法治疗,观察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家兔胃动素(MTL)、P物质(SP)水平的影响以及手法频率与治疗效应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手法快慢的补泻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家兔分为K、P、A、B共4组... 目的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家兔进行不同频率的一指禅推法治疗,观察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家兔胃动素(MTL)、P物质(SP)水平的影响以及手法频率与治疗效应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手法快慢的补泻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家兔分为K、P、A、B共4组,每组10只。K组为空白对照组,P组为模型对照组,A组为频率101~150次/min的低频组,B组为频率201~250次/min的高频组。除K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苦寒泻下法制作脾虚模型,然后使用人工智能机械臂对A组、B组家兔的中脘、天枢(双)进行每穴5 min,连续10 d的一指禅推法操作,手法干预结束后,测量家兔血浆MTL水平和胃窦组织SP水平,观察高低频率一指禅推法对MTL、SP的影响。结果与K组比较,P组MTL水平降低(P<0.05)、SP水平上升(P<0.05)。与P组比较,手法干预后A组、B组家兔MTL水平均升高(P<0.05),A组SP水平下降(P<0.05),B组SP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A组MTL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SP水平A组较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指禅推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与MTL、SP有关,频率为101~150次/min对MTL调节作用优于频率为201~250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指禅推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 MTL SP 人工智能机械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LCK信号通路探讨一指禅推法对脾虚家兔胃肠传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文婷 王继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208-210,共3页
目的观察一指禅推法对脾虚家兔胃肠传输功能的影响,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信号通路角度探讨一指禅推法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K组(空白组)、P组(模型组)、I-1组(频率101~150次/min)、I-2组(频率201... 目的观察一指禅推法对脾虚家兔胃肠传输功能的影响,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信号通路角度探讨一指禅推法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K组(空白组)、P组(模型组)、I-1组(频率101~150次/min)、I-2组(频率201~250次/min),每组10只,造脾虚模型。I-1组和I-2组在中脘、天枢(双)予以不同频率一指禅推法干预治疗,每日手法治疗后均进行腹腔注射Akt激酶选择性强效抑制剂(ML-9),其余组不采取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采用炭末灌胃法对各组家兔进行小肠推进率的测定,评估一指禅推法对家兔胃肠传输功能的影响。结果与K组比较,P组家兔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与P组比较,I-1组和I-2组家兔小肠推进率均明显提高(P<0.01);I-1组与I-2组比较,I-1组小肠推进率高于I-2组(P<0.05)。结论当胃肠平滑肌细胞内的MLCK被抑制后,一指禅推法仍能明显改善脾虚家兔的胃肠传输功能,其产生效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指禅推法 MLCK信号通路 小肠推进率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脾虚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