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2个重要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的推导 被引量:14
1
作者 井长勤 陈荣振 +2 位作者 冯国华 刘东涛 张会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根据对 13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条锈菌系的反应,采用基因推导方法,分析 52个重要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条锈基因。结果表明:在已知的 19个抗条锈基因中,Yr1、Yr2、Yr6、Yr7、Yr8、Yr9、Yr11、Yr12、Yr17、Yr18、Yr24和Avocet12个... 根据对 13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条锈菌系的反应,采用基因推导方法,分析 52个重要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条锈基因。结果表明:在已知的 19个抗条锈基因中,Yr1、Yr2、Yr6、Yr7、Yr8、Yr9、Yr11、Yr12、Yr17、Yr18、Yr24和Avocet12个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布在 28个小麦品种 (系 )中;携带Yr11基因的小麦品种最多,有 17个,携带Yr2、Yr6和Yr17基因的小麦品种各有 15个;抗源品种 92R137、92R149等可抵抗包括当前流行小种在内的所有供试条锈菌系,正在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如陕 160、济南 17、烟 188、烟 361等感染所有的菌系,由此推导它们不含任何已知抗条锈基因。培育和推广具有有效抗条锈基因的新品种迫在眉睫。该文还讨论了基因推导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条锈基因 菌系 小麦品种(系) 条锈菌 抗源 小种 新品种 携带 感染 单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姚秋燕 王国芬 +3 位作者 徐智斌 王美南 王阳 井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0-123,共4页
以化学诱变剂EMS处理小麦条锈菌CYl7和CY31的夏孢子诱发其毒性突变,用抗条锈Yr近等基因系筛选毒性突变体,建立了4个CY17和1个CY31的突变菌株,各筛选品种上的病菌突变频率明显不同。突变率在2.14×10^-6~3.68×10^-3。对... 以化学诱变剂EMS处理小麦条锈菌CYl7和CY31的夏孢子诱发其毒性突变,用抗条锈Yr近等基因系筛选毒性突变体,建立了4个CY17和1个CY31的突变菌株,各筛选品种上的病菌突变频率明显不同。突变率在2.14×10^-6~3.68×10^-3。对突变菌株的毒性测定结果表明,CY17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r12发生了毒性突变,且CY17和CY31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r5,Yr10,Yr15和Yr24等4个抗病基因表现无毒性。研究证实毒性突变是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EMS诱导 毒性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小偃9323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被引量:7
3
作者 唐明双 马东方 +4 位作者 王海鸽 尹军良 侯璐 姚强 井金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5-861,共7页
小偃9323是小偃6号的同源材料,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条锈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及遗传规律,利用当前流行的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2对抗病品种小偃932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 小偃9323是小偃6号的同源材料,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条锈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及遗传规律,利用当前流行的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2对抗病品种小偃932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抗条锈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小偃9323对CYR32小种具有良好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F2代分离群体,筛选到6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分别是Xwmc807、Xbarc3、Xwmc684、Xwmc201、Xwmc553和Xwmc179;该抗病基因位于小麦6AL染色体上,其最近的标记为Xwmc201和Xwmc553,遗传距离分别是2.6cM和3.7cM。分析表明,该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被命名为YrXY9323。用YrXY9323两侧遗传距离最近的标记Xwmc201和Xwmc553对42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检测,有19%的品种具有与YrXY9323相同的标记位点。本结果对YrXY9323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9323 小麦条锈菌 隐性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如佳 王阳 +2 位作者 王美南 井金学 李振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91,共5页
为了得到带有明确遗传标记的毒性突变菌株,应用基因枪转化技术,以小麦条锈菌野生白化菌系为转化受体,以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质粒为插入载体,对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插入突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动2 h... 为了得到带有明确遗传标记的毒性突变菌株,应用基因枪转化技术,以小麦条锈菌野生白化菌系为转化受体,以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质粒为插入载体,对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插入突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动2 h,可裂膜承载压力为1 100 Psi时进行轰击转化,所得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36.09%。进一步将转化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进行扩繁,在筛选品种上筛选,将筛选到的突变体在其上继代培养4代,获得了两个稳定的毒性突变菌株MM-2、MM-3。MM-2菌株对南大2419的毒性减弱,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MM-3菌株在南大2419的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3型,毒性发生分化。采用中国鉴别寄主对突变体的毒性研究表明,各突变菌株的毒性均较原始菌系发生了明显改变。进一步用Hyg基因特异PCR在两个突变菌系中均扩增到目的片段,表明MM-2、MM-3的突变是由Hyg基因插入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基因枪 毒性变异 插入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