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和流行菌系的AFLP分析
1
作者 郝保军 张勃 +4 位作者 王保通 李强 李高宝 王芳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1-76,共6页
【目的】明确近年来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及流行菌系的分子遗传关系。【方法】利用AFLP技术,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的主要流行菌系,特别是水源11类群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并与毒性分析结果进行了比... 【目的】明确近年来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及流行菌系的分子遗传关系。【方法】利用AFLP技术,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的主要流行菌系,特别是水源11类群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并与毒性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1)小麦条锈菌流行菌系之间,无论是毒性特征还是DNA指纹特征,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但二者并不相关;(2)AFLP聚类分析显示,水源11类群的不同类型之间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在遗传上不属于同一个来源。【结论】新出现的致病类型很可能由较近的共同起源菌系进化而来;AFLP技术非常适合于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分析,能客观揭示小种(菌系)之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毒性分析 AfLP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知Lr基因小麦在叶锈菌侵染过程中PO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冬梅 王智 +2 位作者 杨秀屏 刘娟 韩公社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2个近等基因系TcLr3和TcLr26及3个小麦品种洛夫林10<Lt26>、阿芙乐尔<Lr3+Lr26>、和洛夫林13<Lr3+Lr26>分别与2个毒力不同的叶锈菌(Pucciniareconditaf.sp.t... 利用2个近等基因系TcLr3和TcLr26及3个小麦品种洛夫林10<Lt26>、阿芙乐尔<Lr3+Lr26>、和洛夫林13<Lr3+Lr26>分别与2个毒力不同的叶锈菌(Pucciniareconditaf.sp.tritici)小种10—2和冀77—1,组合成亲和程度不同的品种—小种组合。对侵柒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cLr3与小种互作过程中PO活性变化是单峰曲线特征,峰值出现在接种后36h,同时在PO同工酶谱的变化中表现出p16.3,6.8处的酶带活性增强,而TcLr26和其他含Lr26的各品种与小种互作过程中PO活性变化均呈双峰曲线特征,峰Ⅰ,Ⅱ分别出现在接种后36h和84h,同时在po同工酶谱变化中也有特征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近等基因系 叶锈菌 同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小麦条锈病菌和叶锈病菌定性识别和定量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小龙 马占鸿 +2 位作者 赵龙莲 李军会 王海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3-647,共5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DPLS)和定量偏最小二乘法(QPLS)分别实现了小麦条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测定。获取两种锈菌单一夏孢子样品各50个以及条锈病菌纯度为2.5%~100%的混合样品120个。采集样品光...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DPLS)和定量偏最小二乘法(QPLS)分别实现了小麦条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测定。获取两种锈菌单一夏孢子样品各50个以及条锈病菌纯度为2.5%~100%的混合样品120个。采集样品光谱后,将两类样品均按2∶1的比例分为建模集和检验集,在4000~10000 cm-1内采用内部交叉验证法建模。散射校正预处理方法下、主成分数为3时,定性识别模型的建模集和检验集识别准确率均为100.00%。“极差归一+散射校正”预处理方法下、主成分数为6时,定量测定模型建模集的决定系数(R2)、校正标准差(SEC)、平均相对误差(AARD)分别为99.36%,2.31%,8.94%,检验集的R2、预测标准差(SEP)、AARD分别为99.37%,2.29%,5.40%。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这两种锈菌定性和定量分析是可行的。本研究为植物病原菌的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小麦条锈病菌 小麦叶锈病菌 定性识别 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黄冲 姜玉英 +4 位作者 李佩玲 彭红 崔彦 杨俊杰 谢飞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6,183,共6页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产麦区缺乏抗性品种等因素是导致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大流行特点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的推导 被引量:7
5
作者 郭爱国 刘颖超 +1 位作者 王焕如 朱之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109-114,共6页
根据18个未知基因品种(系)和27个Lr基因系对15个小麦叶锈菌系的反应,将18个未知基因(系)分为7个组.每组可能具有的Lr基因不同.(1)CA8646具有Lr15;(2)河农矮3具有Lr26,87-4314穗13具有Lr15和Lr26;(3)唐86-4043具有Lr2a或Lr26;(4)保麦2号... 根据18个未知基因品种(系)和27个Lr基因系对15个小麦叶锈菌系的反应,将18个未知基因(系)分为7个组.每组可能具有的Lr基因不同.(1)CA8646具有Lr15;(2)河农矮3具有Lr26,87-4314穗13具有Lr15和Lr26;(3)唐86-4043具有Lr2a或Lr26;(4)保麦2号和山东03201具有Lr1和Lr26,山东110021具有Lr1;(5)C4102-5可能具有Lr21,Lr23,Lr25或Lr27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6)丰抗9号等6个品种(系)可能具有与供试的Lr基因系不同的基因,(7)冀早15等4个品种(系)不具有供试的Lr基因系所具有的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叶锈菌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抗条锈基因及小麦品种在四川的有效性 被引量:16
6
作者 章振羽 沈丽 +3 位作者 刘泰国 唐俊华 姬红丽 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1,共6页
将以Avocet为背景的27份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131个抗性基因型较明确的小麦抗源品种和59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以及和感病对照铭贤169分行种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草坝(N:29°57′09.6,″E:103°07′11.9,″海拔525.1 m)、... 将以Avocet为背景的27份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131个抗性基因型较明确的小麦抗源品种和59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以及和感病对照铭贤169分行种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草坝(N:29°57′09.6,″E:103°07′11.9,″海拔525.1 m)、梓潼县豢龙(N:31°44′07.0,″E:105°10′48.5,″海拔484.1 m)和剑阁县武连(N:31°52′21.5,″E:105°16′23.5,″海拔:481 m)的病圃中,含Yr5、Yr10、Yr15、Yr26的近等基因系、审定品种川麦43、川麦46、川麦47、川农18、川农23、绵麦39、绵麦41、绵麦42、杏麦2号、和内麦8号、区试材料C1、C5、30375和SW 18155、抗源M ega(含Yr3,4)和Hybrid 46(含Yr3 b,Yr4 b,H46)、93-1-22v-2、CP93-10-1-1-1、SMT-35、SMT-47、贵农22、贵农22-1和贵州蓝麦+MO连续两年在各病圃中表现抗病。216份品种或材料两年在雅安、剑阁和梓潼的鉴定结果中,有27个品种或材料同年在梓潼或剑阁表现感病而在雅安表现抗病,5个品种同年在梓潼或剑阁表现抗病而在雅安表现感病,紧邻阿坝州和陇南越夏菌源的剑阁、梓潼的条锈病菌毒性强于紧邻甘孜州越夏菌源的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基因 品种 病圃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38抗条锈性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颙 杨武云 +4 位作者 郑有良 余毅 胡晓蓉 彭云良 杨家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4-18,共5页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人工合成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勃 郝保军 +5 位作者 王保通 李强 李高宝 郭海鹏 王芳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1,共5页
【目的】建立具有应用价值的小麦条锈菌条中32生理小种的SCAR检测标记。【方法】用100条随机引物对我国目前主要流行的12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RAPD筛选,寻找特异性片断,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将该特异性片段转化成条中32号小种的SCA... 【目的】建立具有应用价值的小麦条锈菌条中32生理小种的SCAR检测标记。【方法】用100条随机引物对我国目前主要流行的12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RAPD筛选,寻找特异性片断,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将该特异性片段转化成条中32号小种的SCAR专化型标记。设计并合成SCAR特异性引物,对不同来源的条中32号进行SCAR检测。【结果】引物S1271从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中扩增出长度为320 bp的特异片段,该片段可作为条中32号的SCAR标记。从不同来源的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中扩增出了筛选到的SCAR标记。【结论】成功建立了条中32专化SCAR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条中32号 RAPD SCAR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菌avrYr10/24/26/ch42突变体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邝文静 张贵胜 +5 位作者 章振羽 姬红丽 沈丽 倪建英 王宗华 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23-2331,共9页
自2005年起在四川省郫县病圃连续播种1.5hm^2抗病品种川麦42作为小麦条锈病菌新毒性突变捕获圃,周围感病品种上接种四川各地采集的小麦条锈病菌样品,2005—2008年川麦42反应型为0—2级。2009年川麦42乳熟后期突然普遍发病,反应型为... 自2005年起在四川省郫县病圃连续播种1.5hm^2抗病品种川麦42作为小麦条锈病菌新毒性突变捕获圃,周围感病品种上接种四川各地采集的小麦条锈病菌样品,2005—2008年川麦42反应型为0—2级。2009年川麦42乳熟后期突然普遍发病,反应型为3^-,将发病叶片分离的条锈病菌毒性突变体接种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含有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小麦品种、近等基因系及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后,发现新毒性突变体对在目前在四川仍表现抗病的贵农22、川麦42、含有Yr10的近等基因系NILS12、Moro、含有Yr24的NILS16、以及合有Yr26的NILS17均具有毒性,新毒性突变体因而被命名为avrYr10/24/26/ch42;avrYr10/24/26/ch42突变体对含抗条锈基因Yr9的洛夫林13等不具毒性。avrYr10/24/26/ch42突变体的AFLP分析表明,其遗传相似度在0.94以上,因此可能来自于同一克隆。avrYr10/24/26/ch42突变体能够侵染39个四川小麦新品种中除资麦一号外的38个品种,能够引起四川大面积生产上83.26%田块种植的小麦发病。以上结果表明,建立捕获圃可以提前获得小麦条锈病菌新毒性突变,指导抗性品种选育和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菌 毒性突变 抗性基因 抗源 生产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对秆锈菌新小种Ug99的抗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何中虎 夏先春 陈万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0-173,共4页
为了及时了解国际小麦育种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国外在小麦秆锈病新小种Ug99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成立国际锈病研究协作网,负责全球范围的小麦锈病研究;基本明确了Ug99的可能传播路线;在肯尼亚对17个国家和组织的4 157份小麦品种进... 为了及时了解国际小麦育种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国外在小麦秆锈病新小种Ug99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成立国际锈病研究协作网,负责全球范围的小麦锈病研究;基本明确了Ug99的可能传播路线;在肯尼亚对17个国家和组织的4 157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337份表现抗病,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亲本;明确了现有抗性基因的利用价值,建议利用Sr2、Sr24、Sr26、Sr36、SrTmp和来自1A/1R易位的未知抗性基因,采用持久抗性与主效基因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品种选育效率。最后提出了国内技术储备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病 UG99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企村 朱有勇 +2 位作者 李振岐 唐永生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9-123,共5页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上述其余6个品种分别形成组分为2~7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后,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的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其组分单种病情指数的平均数相比,平均减少57.7%,减少幅度为37.2%~72.2%。在2003~2004年,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显著性都不高,但在2004~2005年,包含4、6、7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均为显著(P〈0.05),包含3、5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也比较显著(P〈0.10)。对于2005年试验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有随组分数目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利用品种混种可以使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降至一定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混种 小麦条锈病 组分数目 品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进斌 兰茗清 +4 位作者 杨进成 陈向东 李月秋 朱有勇 李成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5,共5页
研究对不同栽培模式(净栽和混栽)下采集的113份感染小麦条锈病的新鲜叶片,从罹病叶片中直接提取罹病组织的DNA,利用我国及云南省的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条中29,条中31,条中23和水源类型)特异的分子标记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 研究对不同栽培模式(净栽和混栽)下采集的113份感染小麦条锈病的新鲜叶片,从罹病叶片中直接提取罹病组织的DNA,利用我国及云南省的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条中29,条中31,条中23和水源类型)特异的分子标记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子检测,明确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栽条件下主要小种特异标记的检出率比净栽的低,净栽田块的优势小种特异标记为条中32和条中29,出现频率分别为81.5%和78.5%,而混栽田块的优势小种特异标记为条中29和水源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41.7%和18.8%;混栽田块中41.7%的叶片中含有2个以上小种特异标记,58.3%的叶片中含有1个小种特异标记,而净栽田块中75.0%的叶片中含有2个以上小种特异标记,25.0%的叶片中含有1个小种特异标记。表明小麦品种混栽能有效地减少单个叶片中的小种数,并显著降低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的出现频率,前者可能是减少病害严重度的重要原因,而后者则可能对病害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分子检测 小种特异标记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明菊 顾中量 +4 位作者 郭方 肖文祥 张玉萍 李月秋 吉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6,共6页
利用19个鉴别寄主对采自云南德宏、保山、大理、昆明、曲靖、昭通6个地州12个市(县)的小麦条锈病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明确的标样有72份,涵盖54个寄主品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本研究共监测到1... 利用19个鉴别寄主对采自云南德宏、保山、大理、昆明、曲靖、昭通6个地州12个市(县)的小麦条锈病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明确的标样有72份,涵盖54个寄主品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本研究共监测到18个小种或致病类型,分别是条中17、条中18、条中21、洛10-6、条中31、条中32、Hybrid 46致病类群(Hy-5、Hy-6、Hy-7、Hy-8)、水源11致病类群(水-1、水-3、水-4、水-5、水-10、水-11、水-12、水-14)。其中,条中32处于首位,出现频率为44.44%,其次为水-14,出现频率为16.67%;处于第三位的是水-4,出现频率为5.56%;第四位是Hy-8和水-11,出现频率为4.17%;这几个小种为云南本年度优势小种,是当前抗条锈育种的主要对象。其它小种和致病类型出现频率都低于3%,为本年度次要小种。对7个抗条锈基因Yr1、Yr3、Yr3 b4 b、Yr6、Yr9、YrA、YrSu有毒力的毒性基因出现频率依次为93.01%、91.67%、55.56%、61.11%、77.78%、90.28%、93.06%,从其频率衡量,可认为这些基因已丧失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抗锈育种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偃6号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 被引量:7
14
作者 孔凡娜 徐智斌 +4 位作者 姚秋燕 王美南 井金学 商鸿生 李振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7,共5页
用小麦条锈菌CY29-mut3、CY28、CY27和CY25分别接种小偃6号、铭贤169及其F2代各株系,在常温下(15~17℃)和高温下(20~22℃)进行了小偃6号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发现,在常温下,小偃6号对4个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均由1对... 用小麦条锈菌CY29-mut3、CY28、CY27和CY25分别接种小偃6号、铭贤169及其F2代各株系,在常温下(15~17℃)和高温下(20~22℃)进行了小偃6号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发现,在常温下,小偃6号对4个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在高温下,其抗病性由2对或3对基因控制,但其正反交的作用方式不同,抗锈性也可能与细胞质遗传有关;筛选到与抗条锈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命名为OPT17650、OPC111000。同时,具有长穗偃麦草血缘的小麦品种小偃22对OPC11进行了验证,明确了其在分子辅助育种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抗条锈性遗传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小偃9323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被引量:7
15
作者 唐明双 马东方 +4 位作者 王海鸽 尹军良 侯璐 姚强 井金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5-861,共7页
小偃9323是小偃6号的同源材料,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条锈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及遗传规律,利用当前流行的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2对抗病品种小偃932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 小偃9323是小偃6号的同源材料,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条锈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及遗传规律,利用当前流行的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2对抗病品种小偃932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抗条锈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小偃9323对CYR32小种具有良好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F2代分离群体,筛选到6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分别是Xwmc807、Xbarc3、Xwmc684、Xwmc201、Xwmc553和Xwmc179;该抗病基因位于小麦6AL染色体上,其最近的标记为Xwmc201和Xwmc553,遗传距离分别是2.6cM和3.7cM。分析表明,该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被命名为YrXY9323。用YrXY9323两侧遗传距离最近的标记Xwmc201和Xwmc553对42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检测,有19%的品种具有与YrXY9323相同的标记位点。本结果对YrXY9323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9323 小麦条锈菌 隐性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姚占军 徐世昌 +2 位作者 万安民 吴立人 马峙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9-43,共5页
根据对鉴别寄主的毒性谱,选用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2E16单孢菌系为接种病菌,鉴定了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Chinese166、HeinesⅦ和Vilmorin23的抗性基因构成及其遗传特征。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分别在苗期鉴定了亲代... 根据对鉴别寄主的毒性谱,选用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2E16单孢菌系为接种病菌,鉴定了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Chinese166、HeinesⅦ和Vilmorin23的抗性基因构成及其遗传特征。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分别在苗期鉴定了亲代、F1、F2、BC1及正反交后代对小种2E16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供试品种Chinese166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由二对显性基因,即显性基因Yr1和另一对显性基因独立或重叠控制;HeinesⅦ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Yr2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Vilmorin23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则由显性基因Yr3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务锈病 鉴别寄主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与叶锈菌侵染诱导小麦防卫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2
17
作者 侯春燕 王智炘 王冬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47,共3页
采用活体注射法将不同浓度的钙信使阻断及激活药物注入小麦叶片,其中阻断药物注射后立即接种叶锈菌,研究了钙信使与小麦受叶锈菌侵染诱导的防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用Ca2+螯合剂EGTA除去或降低胞外Ca2+浓度,用Ca2+通道阻断剂Verapamil... 采用活体注射法将不同浓度的钙信使阻断及激活药物注入小麦叶片,其中阻断药物注射后立即接种叶锈菌,研究了钙信使与小麦受叶锈菌侵染诱导的防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用Ca2+螯合剂EGTA除去或降低胞外Ca2+浓度,用Ca2+通道阻断剂Verapamil或La3+阻断胞外Ca2+进入胞质,都能部分地抑制叶锈菌诱导的防卫反应,即PAL,POD的活性升高和过敏性反应(HR)的发生。抑制程度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增高。注射Ca2+载体A23187能部分模拟叶锈菌侵染诱导的这3种防卫反应。说明叶锈菌侵染诱导的PAL,POD活性升高和HR的发生,需要胞外Ca2+进入胞内,Ca2+参与了叶锈菌侵染激活防卫反应的信号转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防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快速地从罹病小麦叶片中提取条锈菌基因组DNA的方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兰茗清 刘林 +4 位作者 杨静 武静雯 张培花 顾中量 李成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801,813,共5页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是专性程度很高的活体寄生菌,通过分子技术对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的过程中,基因组DNA提取是基础之一。本研究利用Chelex-100法和CTAB法直接提取罹条锈病的小麦病叶片上的小麦条锈病菌...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是专性程度很高的活体寄生菌,通过分子技术对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的过程中,基因组DNA提取是基础之一。本研究利用Chelex-100法和CTAB法直接提取罹条锈病的小麦病叶片上的小麦条锈病菌的基因组DNA,使用PCR对所得到的DNA进行真菌核糖体rDNA-ITS和小麦条锈病菌特异性引物CYR33进行检测,对2种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hel-ex-100法和CTAB法都能够适合于从罹病组织中直接提取小麦条锈病菌的基因组DNA,但是Chelex-100法较CTAB法所需的样品量少,操作步骤少,操作简单,并且整个过程无需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抽提,对人体比较安全。通过PCR检测DNA提取情况,发现Chelex-100法提取的DNA的PCR结果优于CTAB法,且能够满足基于PCR的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菌 DNA提取 Chelex-100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枪法转化基因在小麦条锈菌中的瞬时表达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阳 王美南 +3 位作者 张如佳 徐长刚 冯强 李振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5-1118,共4页
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野生毒性菌株为转化受体,以含有gus报告基因的质粒(pGUS6L20)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KLHyg14)为载体,应用基因枪法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遗传转化的瞬时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金粉... 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野生毒性菌株为转化受体,以含有gus报告基因的质粒(pGUS6L20)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KLHyg14)为载体,应用基因枪法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遗传转化的瞬时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金粉直径为0.6μm、射程6cm、载体DNA5μL、可裂膜压力为900Psi或1100Psi时,gus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瞬时表达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基因枪转化 瞬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Ca^(2+)代谢和钙通道的药物对小麦受叶锈菌侵染后诱发的HR的作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关春蕾 侯春燕 王冬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共5页
为进一步探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防卫反应的信号转导机制,利用小麦品种洛夫林10和不同叶锈菌生理小种组成亲和与不亲和组合,研究影响Ca2+代谢和钙通道的药物对小麦受叶锈菌侵染后诱发的HR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接种前给小麦叶片分别预注... 为进一步探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防卫反应的信号转导机制,利用小麦品种洛夫林10和不同叶锈菌生理小种组成亲和与不亲和组合,研究影响Ca2+代谢和钙通道的药物对小麦受叶锈菌侵染后诱发的HR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接种前给小麦叶片分别预注射Ca2+螯合剂(EGTA)和Ca2+通道抑制剂(LaCl3和Verapamil),均可使寄主叶片发生过敏性反应(HR)的面积明显减少,并且随着注射药物浓度的增高,寄主细胞发生HR的面积逐渐减小;在只注射Ca2+释放剂(A23187)而不接种的试验中,寄主细胞也发生HR,且HR面积随A23187浓度增加而有所增加,但并不成正比。证明胞内Ca2+浓度升高可能是诱发小麦叶片发生HR所必需的,Ca2+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信号传导途径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CA^2+ 过敏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