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和流行菌系的AFLP分析
1
作者 郝保军 张勃 +4 位作者 王保通 李强 李高宝 王芳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1-76,共6页
【目的】明确近年来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及流行菌系的分子遗传关系。【方法】利用AFLP技术,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的主要流行菌系,特别是水源11类群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并与毒性分析结果进行了比... 【目的】明确近年来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及流行菌系的分子遗传关系。【方法】利用AFLP技术,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的主要流行菌系,特别是水源11类群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并与毒性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1)小麦条锈菌流行菌系之间,无论是毒性特征还是DNA指纹特征,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但二者并不相关;(2)AFLP聚类分析显示,水源11类群的不同类型之间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在遗传上不属于同一个来源。【结论】新出现的致病类型很可能由较近的共同起源菌系进化而来;AFLP技术非常适合于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分析,能客观揭示小种(菌系)之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毒性分析 AfLP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黄冲 姜玉英 +4 位作者 李佩玲 彭红 崔彦 杨俊杰 谢飞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6,183,共6页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产麦区缺乏抗性品种等因素是导致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大流行特点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29
3
作者 曹学仁 赵文娟 +3 位作者 周益林 段霞瑜 张莹 丁克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77,共4页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我国9个省(市)的112个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平均EC50为57.25mg/L,平均抗性水平为27.39倍,其中86.61%供试菌株已经产生抗性,抗药性比敏感菌株高出10~40倍的菌株占47.32%,四川、山...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我国9个省(市)的112个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平均EC50为57.25mg/L,平均抗性水平为27.39倍,其中86.61%供试菌株已经产生抗性,抗药性比敏感菌株高出10~40倍的菌株占47.32%,四川、山东、甘肃和贵州等地菌株的抗性高于其他地区。此结果可为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和制定合理的抗药性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三唑酮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抗条锈基因及小麦品种在四川的有效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章振羽 沈丽 +3 位作者 刘泰国 唐俊华 姬红丽 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1,共6页
将以Avocet为背景的27份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131个抗性基因型较明确的小麦抗源品种和59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以及和感病对照铭贤169分行种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草坝(N:29°57′09.6,″E:103°07′11.9,″海拔525.1 m)、... 将以Avocet为背景的27份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131个抗性基因型较明确的小麦抗源品种和59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以及和感病对照铭贤169分行种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草坝(N:29°57′09.6,″E:103°07′11.9,″海拔525.1 m)、梓潼县豢龙(N:31°44′07.0,″E:105°10′48.5,″海拔484.1 m)和剑阁县武连(N:31°52′21.5,″E:105°16′23.5,″海拔:481 m)的病圃中,含Yr5、Yr10、Yr15、Yr26的近等基因系、审定品种川麦43、川麦46、川麦47、川农18、川农23、绵麦39、绵麦41、绵麦42、杏麦2号、和内麦8号、区试材料C1、C5、30375和SW 18155、抗源M ega(含Yr3,4)和Hybrid 46(含Yr3 b,Yr4 b,H46)、93-1-22v-2、CP93-10-1-1-1、SMT-35、SMT-47、贵农22、贵农22-1和贵州蓝麦+MO连续两年在各病圃中表现抗病。216份品种或材料两年在雅安、剑阁和梓潼的鉴定结果中,有27个品种或材料同年在梓潼或剑阁表现感病而在雅安表现抗病,5个品种同年在梓潼或剑阁表现抗病而在雅安表现感病,紧邻阿坝州和陇南越夏菌源的剑阁、梓潼的条锈病菌毒性强于紧邻甘孜州越夏菌源的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基因 品种 病圃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对秆锈菌新小种Ug99的抗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5
作者 何中虎 夏先春 陈万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0-173,共4页
为了及时了解国际小麦育种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国外在小麦秆锈病新小种Ug99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成立国际锈病研究协作网,负责全球范围的小麦锈病研究;基本明确了Ug99的可能传播路线;在肯尼亚对17个国家和组织的4 157份小麦品种进... 为了及时了解国际小麦育种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国外在小麦秆锈病新小种Ug99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成立国际锈病研究协作网,负责全球范围的小麦锈病研究;基本明确了Ug99的可能传播路线;在肯尼亚对17个国家和组织的4 157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337份表现抗病,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亲本;明确了现有抗性基因的利用价值,建议利用Sr2、Sr24、Sr26、Sr36、SrTmp和来自1A/1R易位的未知抗性基因,采用持久抗性与主效基因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品种选育效率。最后提出了国内技术储备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病 UG99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38抗条锈性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颙 杨武云 +4 位作者 郑有良 余毅 胡晓蓉 彭云良 杨家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4-18,共5页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人工合成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干小麦抗白粉病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的测定 被引量:19
7
作者 向齐君 盛宝钦 +1 位作者 段霞瑜 周益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41-744,共4页
采用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对17个抗白粉病育种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3个阿拉拉特小麦(T.araraticum)杂种后代品系、4个V.P.M系统的杂种后代品系及另外1个杂... 采用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对17个抗白粉病育种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3个阿拉拉特小麦(T.araraticum)杂种后代品系、4个V.P.M系统的杂种后代品系及另外1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品系含主效抗病基因Pm2;4个具有V.P.M或C39血缘的品系及另外1个品系含主效抗病基因Pm4b;1个品系含Pm2+6;2个普通小麦-黑麦6D/6R代换系的抗谱相似,且不同于所有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此外,含Pm21的普通小麦-簇毛麦6AL/6VS易位系对所有供试菌株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对喹氧灵和苯菌酮的敏感基线及药剂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9
8
作者 龚双军 杨立军 +6 位作者 向礼波 曾凡松 张学江 薛敏峰 汪华 史文琦 喻大昭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515,共5页
采用离体叶段法,分别测定了从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和四川5省分离的53个小麦白粉病菌单孢菌株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敏感性,并分析了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以及喹氧灵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平... 采用离体叶段法,分别测定了从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和四川5省分离的53个小麦白粉病菌单孢菌株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敏感性,并分析了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以及喹氧灵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01 9±0.000 6)和(0.013 1±0.002 0)mg/L,苯菌酮比喹氧灵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与喹氧灵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R2值分别为0.102 6和0.491 9);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前1 d和接种后1 d施药,苯菌酮和喹氧灵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与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92.21%、84.25%和82.43%、70.25%,表明这2种药剂不仅具有优异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苯菌酮 喹氧灵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勃 郝保军 +5 位作者 王保通 李强 李高宝 郭海鹏 王芳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1,共5页
【目的】建立具有应用价值的小麦条锈菌条中32生理小种的SCAR检测标记。【方法】用100条随机引物对我国目前主要流行的12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RAPD筛选,寻找特异性片断,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将该特异性片段转化成条中32号小种的SCA... 【目的】建立具有应用价值的小麦条锈菌条中32生理小种的SCAR检测标记。【方法】用100条随机引物对我国目前主要流行的12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RAPD筛选,寻找特异性片断,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将该特异性片段转化成条中32号小种的SCAR专化型标记。设计并合成SCAR特异性引物,对不同来源的条中32号进行SCAR检测。【结果】引物S1271从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中扩增出长度为320 bp的特异片段,该片段可作为条中32号的SCAR标记。从不同来源的条中32号生理小种中扩增出了筛选到的SCAR标记。【结论】成功建立了条中32专化SCAR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条中32号 RAPD SCAR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麦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立军 向礼波 +3 位作者 曾凡松 汪华 史文琦 喻大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6-79,共4页
对湖北省不同年度(2001、2003年和2007年)、同一年度(2007年)不同生态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V4 b、V13、V20、V21、V2+MLD、V2+6、V4+8和V4 b+Mli在测定的3个年度中毒性频率均低于25%,而V1、... 对湖北省不同年度(2001、2003年和2007年)、同一年度(2007年)不同生态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V4 b、V13、V20、V21、V2+MLD、V2+6、V4+8和V4 b+Mli在测定的3个年度中毒性频率均低于25%,而V1、V3 b、V3 c、V3 d、V3 e、V5、V8、V17和V193个年度的毒性频率均高于50%;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年度之间和生态区之间均基本相似,但个别毒性基因年度及生态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3 a、V3 b、V3 c、V3 e、V5、V6、V7、V8和V20在十堰以及武昌2个生态区毒性频率年度间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V4 b、V5(MLi)、V13、V21、V5+6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2007年仅在十堰生态区检测到V2+Mld和V2+6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毒性基因频率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的遗传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强 罗培高 +2 位作者 任正隆 蒋华仁 杨足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YU25是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与小麦栽培品种川麦107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对白粉病免疫的小麦育种新材料。以感白粉病小麦品种MY11与YU25杂交和回交的后代F1、F2、BC1F1和BC2F1为材料,采用四川省当前流行的小麦白粉病优势生理小种人工接种... YU25是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与小麦栽培品种川麦107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对白粉病免疫的小麦育种新材料。以感白粉病小麦品种MY11与YU25杂交和回交的后代F1、F2、BC1F1和BC2F1为材料,采用四川省当前流行的小麦白粉病优势生理小种人工接种,对YU25的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YU25含有2对表现免疫反应和高抗反应的显性抗病基因,暂命名为PmE(免疫)和PmYU25(高抗)。用294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和221个F2植株,对这2个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gwm-297-7B与PmE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3.0 cM,而Xgwm-210-2D与PmYU25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6.6 cM,因此将PmE和PmYU25分别定位在7BS和2DL上。根据系谱和基因位点分析,推断PmE和PmYU25均为起源于中间偃麦草、不同于已知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2个新基因。小麦育种新材料YU25含有可能来源于小麦-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多重易位,其细胞学基础和在实际育种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性基因 SSR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菌avrYr10/24/26/ch42突变体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邝文静 张贵胜 +5 位作者 章振羽 姬红丽 沈丽 倪建英 王宗华 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23-2331,共9页
自2005年起在四川省郫县病圃连续播种1.5hm^2抗病品种川麦42作为小麦条锈病菌新毒性突变捕获圃,周围感病品种上接种四川各地采集的小麦条锈病菌样品,2005—2008年川麦42反应型为0—2级。2009年川麦42乳熟后期突然普遍发病,反应型为... 自2005年起在四川省郫县病圃连续播种1.5hm^2抗病品种川麦42作为小麦条锈病菌新毒性突变捕获圃,周围感病品种上接种四川各地采集的小麦条锈病菌样品,2005—2008年川麦42反应型为0—2级。2009年川麦42乳熟后期突然普遍发病,反应型为3^-,将发病叶片分离的条锈病菌毒性突变体接种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含有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小麦品种、近等基因系及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后,发现新毒性突变体对在目前在四川仍表现抗病的贵农22、川麦42、含有Yr10的近等基因系NILS12、Moro、含有Yr24的NILS16、以及合有Yr26的NILS17均具有毒性,新毒性突变体因而被命名为avrYr10/24/26/ch42;avrYr10/24/26/ch42突变体对含抗条锈基因Yr9的洛夫林13等不具毒性。avrYr10/24/26/ch42突变体的AFLP分析表明,其遗传相似度在0.94以上,因此可能来自于同一克隆。avrYr10/24/26/ch42突变体能够侵染39个四川小麦新品种中除资麦一号外的38个品种,能够引起四川大面积生产上83.26%田块种植的小麦发病。以上结果表明,建立捕获圃可以提前获得小麦条锈病菌新毒性突变,指导抗性品种选育和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菌 毒性突变 抗性基因 抗源 生产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H对小麦产生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雪玲 黄丽丽 +2 位作者 康振生 韩青梅 魏国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8-80,共3页
用化学诱抗剂BTH(benzothiadiazole)分别处理幼苗期和成株期小麦后,再接种小麦白粉病菌,以研究BTH诱发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用BTH处理幼苗期小麦后,小麦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BTH诱发小麦幼苗对白粉病... 用化学诱抗剂BTH(benzothiadiazole)分别处理幼苗期和成株期小麦后,再接种小麦白粉病菌,以研究BTH诱发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用BTH处理幼苗期小麦后,小麦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BTH诱发小麦幼苗对白粉病产生抗性的最佳浓度为0.20~0.25 mmol/L,最佳时间间隔应大于6 d.对于成株期小麦,在分蘖中期和后期以0.20 mmol/L BTH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0.82%,较对照增产16.00%.说明BTH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获得抗性,并可用于田间白粉病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系统获得抗性 B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诱导的TaWRKY34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秦伟 赵光耀 +5 位作者 曲志才 张立超 段佳磊 李爱丽 贾继增 孔秀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9-255,共7页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cDNA宏阵列(macroarray)和RT-PCR相结合的方法,从小麦全长cDNA文库的WRKY转录因子中筛选出一个应答小麦白粉病菌胁迫的TaWRKY34转录因子,该基因编码464个氨基酸。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cDNA宏阵列(macroarray)和RT-PCR相结合的方法,从小麦全长cDNA文库的WRKY转录因子中筛选出一个应答小麦白粉病菌胁迫的TaWRKY34转录因子,该基因编码464个氨基酸。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该转录因子位于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的短臂上,并且只在细胞核中表达。其蛋白序列与拟南芥、大麦和葡萄抗病相关WRKY转录因子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中的3个WRKY基因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TaWRKY34在Pm16/北京8377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中,对小麦白粉病菌、水杨酸和茉莉酸诱导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TaWRKY34可能与小麦对白粉菌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WRKY转录因子 染色体定位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两地市小麦白粉病菌的分子鉴定和进化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怡 张佩佩 +4 位作者 马晓萌 傅露露 乔月娥 陈佩佩 李成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2,共4页
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和商丘市小麦白粉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及分析,以期为小麦白粉病菌的防治和系统进化奠定基础。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镜的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和商丘的小麦... 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和商丘市小麦白粉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及分析,以期为小麦白粉病菌的防治和系统进化奠定基础。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镜的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和商丘的小麦白粉病菌均属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系统进化发现,商丘的小麦白粉病菌与地域相距较远的英国、法国、美国的小麦白粉病菌的同源性极高,而与地域很近的周口小麦白粉病菌同源性却不高,推测小麦白粉病菌的进化可能与其自身的小种进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系统进化 扫描电镜 DNA转录间隔区 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萌发及其对三唑酮敏感基线的建立 被引量:11
16
作者 袁善奎 马严明 周明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在没有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DMI)类药剂用药历史的湖北利川山区麦田采集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 ,带回室内萌发 ,从每样本单孢子堆中分离得到 6 1个野生菌株。采用叶段法测得每个菌株的EC50 ,建立起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EC50 =(... 在没有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DMI)类药剂用药历史的湖北利川山区麦田采集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 ,带回室内萌发 ,从每样本单孢子堆中分离得到 6 1个野生菌株。采用叶段法测得每个菌株的EC50 ,建立起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EC50 =(0 10 90± 0 0 0 48) 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三唑酮 敏感基线 闭囊壳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企村 朱有勇 +2 位作者 李振岐 唐永生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9-123,共5页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上述其余6个品种分别形成组分为2~7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后,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的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其组分单种病情指数的平均数相比,平均减少57.7%,减少幅度为37.2%~72.2%。在2003~2004年,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显著性都不高,但在2004~2005年,包含4、6、7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均为显著(P〈0.05),包含3、5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也比较显著(P〈0.10)。对于2005年试验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有随组分数目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利用品种混种可以使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降至一定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混种 小麦条锈病 组分数目 品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进斌 兰茗清 +4 位作者 杨进成 陈向东 李月秋 朱有勇 李成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5,共5页
研究对不同栽培模式(净栽和混栽)下采集的113份感染小麦条锈病的新鲜叶片,从罹病叶片中直接提取罹病组织的DNA,利用我国及云南省的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条中29,条中31,条中23和水源类型)特异的分子标记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 研究对不同栽培模式(净栽和混栽)下采集的113份感染小麦条锈病的新鲜叶片,从罹病叶片中直接提取罹病组织的DNA,利用我国及云南省的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条中29,条中31,条中23和水源类型)特异的分子标记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子检测,明确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栽条件下主要小种特异标记的检出率比净栽的低,净栽田块的优势小种特异标记为条中32和条中29,出现频率分别为81.5%和78.5%,而混栽田块的优势小种特异标记为条中29和水源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41.7%和18.8%;混栽田块中41.7%的叶片中含有2个以上小种特异标记,58.3%的叶片中含有1个小种特异标记,而净栽田块中75.0%的叶片中含有2个以上小种特异标记,25.0%的叶片中含有1个小种特异标记。表明小麦品种混栽能有效地减少单个叶片中的小种数,并显著降低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的出现频率,前者可能是减少病害严重度的重要原因,而后者则可能对病害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分子检测 小种特异标记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明菊 顾中量 +4 位作者 郭方 肖文祥 张玉萍 李月秋 吉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6,共6页
利用19个鉴别寄主对采自云南德宏、保山、大理、昆明、曲靖、昭通6个地州12个市(县)的小麦条锈病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明确的标样有72份,涵盖54个寄主品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本研究共监测到1... 利用19个鉴别寄主对采自云南德宏、保山、大理、昆明、曲靖、昭通6个地州12个市(县)的小麦条锈病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明确的标样有72份,涵盖54个寄主品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本研究共监测到18个小种或致病类型,分别是条中17、条中18、条中21、洛10-6、条中31、条中32、Hybrid 46致病类群(Hy-5、Hy-6、Hy-7、Hy-8)、水源11致病类群(水-1、水-3、水-4、水-5、水-10、水-11、水-12、水-14)。其中,条中32处于首位,出现频率为44.44%,其次为水-14,出现频率为16.67%;处于第三位的是水-4,出现频率为5.56%;第四位是Hy-8和水-11,出现频率为4.17%;这几个小种为云南本年度优势小种,是当前抗条锈育种的主要对象。其它小种和致病类型出现频率都低于3%,为本年度次要小种。对7个抗条锈基因Yr1、Yr3、Yr3 b4 b、Yr6、Yr9、YrA、YrSu有毒力的毒性基因出现频率依次为93.01%、91.67%、55.56%、61.11%、77.78%、90.28%、93.06%,从其频率衡量,可认为这些基因已丧失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抗锈育种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麦区120个小麦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被引量:11
20
作者 邱永春 张书绅 刘永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1-234,共4页
利用含已知Sr5~38、SrGT和SrWld基因的42个单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秆锈菌系,对北方麦区的120个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的基因推导.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抗病品种(系)含有的抗秆锈病基因相似,绝大多... 利用含已知Sr5~38、SrGT和SrWld基因的42个单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秆锈菌系,对北方麦区的120个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的基因推导.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抗病品种(系)含有的抗秆锈病基因相似,绝大多数品种(系)主要含有Sr5、Sr31,少量品种含有Sr11、21、29等抗病基因;东北春麦区的小麦抗病品种(系)主要含有Sr5、6、8a、9b、9e、11、21、27、30、31、34、36等多基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病 小麦品种(系) 抗病基因推导 S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