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舌技术在普洱散茶等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
作者 贺玮 胡小松 +3 位作者 赵镭 廖小军 张燕 吴继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5-127,131,共4页
为了探讨茶叶的感官审评结果与电子舌测定结果的相关性,3个等级的云南普洱散茶分别被用于感官审评以及电位型电子舌的检测。电子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的结果显示,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图上,电子舌可以区分特征十分相近的不... 为了探讨茶叶的感官审评结果与电子舌测定结果的相关性,3个等级的云南普洱散茶分别被用于感官审评以及电位型电子舌的检测。电子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的结果显示,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图上,电子舌可以区分特征十分相近的不同等级的普洱茶。同时对感官与仪器分析数据进行PCA分析后,找到了与不同等级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较高的传感器。因此,电子舌有望应用于茶叶生产的在线检测,以保证质量的一致性与分等分级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法(PCA) 感官审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普洱茶产地识别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宏程 林昕 +4 位作者 和丽忠 兰珊珊 林涛 严红梅 黎其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1-457,共7页
为了研究普洱茶产地识别技术,收集普洱茶三大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市)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代表性样本共85个,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ICP/MS)测定了样本的16种稀土元素含量,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普洱茶产地识别技术,收集普洱茶三大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市)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代表性样本共85个,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ICP/MS)测定了样本的16种稀土元素含量,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3个地区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样本,分别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和验证成功率都为100%。对3个地区的混合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分别为93.3%、87.9%、90.9%,交叉验证的正确率分别为90%、87.9%、90.9%,18个外部验证样本的正确判别率为84.6%、81.4%、82.9%。本研究表明,通过稀土元素含量的线性判别分析,能够较好地区分三大主产区的普洱茶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普洱茶 产地识别 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酶活性与主要品质成分关系初探 被引量:14
3
作者 郝瑞雪 杜丽平 +2 位作者 徐瑞雪 肖冬光 王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9-62,共4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研究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主要酶类和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在二翻时达到活性高峰,而且在产生微生物之前,纤维素酶和...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研究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主要酶类和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在二翻时达到活性高峰,而且在产生微生物之前,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已作为内源酶存在于茶叶中,而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是来源于微生物的外源酶;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茶多酚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茶褐素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以多酚类物质变化最为明显。另外,研究表明: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为茶叶中酚类物质的氧化、纤维素和果胶的分解、蛋白质的降解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使与茶叶品质形成相关的理化成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渥堆发酵 酶类 品质成分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朝银 叶燕 +1 位作者 熊向峰 赵声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5,共3页
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茶多糖(TSP)提取工艺条件,并进一步通过连苯三酚自氧化测定所得普洱茶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多糖的适宜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40min,提取次数4次,所得普洱茶多糖具有一定的... 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茶多糖(TSP)提取工艺条件,并进一步通过连苯三酚自氧化测定所得普洱茶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多糖的适宜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40min,提取次数4次,所得普洱茶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与VC的抗氧化活性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多糖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5
作者 东方 何普明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3-365,共3页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普洱茶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与其他茶类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评价普洱茶作为特殊后发酵茶类的抗氧化活性,揭示不同发酵工艺所产生活性成分功效的差异性,为我国后发酵茶的保健作用机理研...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普洱茶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与其他茶类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评价普洱茶作为特殊后发酵茶类的抗氧化活性,揭示不同发酵工艺所产生活性成分功效的差异性,为我国后发酵茶的保健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绿茶 红茶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生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田小军 王杰 +2 位作者 邓宇杰 罗理勇 曾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4-202,共9页
贮藏时间是影响普洱生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香气成分又是构成普洱生茶品质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以同厂家、同批号、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7542)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香气成分,同时结合主成分、相... 贮藏时间是影响普洱生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香气成分又是构成普洱生茶品质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以同厂家、同批号、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7542)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香气成分,同时结合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筛选出普洱生茶在贮藏过程中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1)普洱生茶样中共检测到74种香气成分;(2)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醇和酸类呈下降趋势,碳氢化合物、酚类、甲氧基苯类和其他呈增加趋势,酮和醛类无明显变化规律,酯类保持稳定;(3)经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将16种香气(反-芳樟醇氧化物、乙基芳樟醇、4-萜品醇、α-松油醇、二氢猕猴桃内酯、柠檬烯、4-异丙基甲苯、4-乙基苯酚、3,5-二甲基苯酚、2-甲氧基-4-甲基苯酚、3,4-二甲氧基甲苯、1,2,3-三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4-乙基-2-甲氧基苯酚、4-乙基-1,2-二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筛选为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生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4)上述特征性香气成分可将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很好地分类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生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多元统计分析 特征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外源接种黄曲霉产毒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亚莉 康冠宏 +3 位作者 杨丽源 祝红昆 李治滢 周红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5-441,共7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初期生长较快,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黄曲霉在茶叶中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数量逐渐下降。发酵终止时,未在茶样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品质与化学成分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邵宛芳 蔡新 +1 位作者 杨树人 袁唯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文报道了影响云南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与等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灰分(Totalash),水浸出物(Waterextract)、多酚类(Polyphenols)和咖啡碱(Caffeine)含量与普洱茶品... 本文报道了影响云南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与等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灰分(Totalash),水浸出物(Waterextract)、多酚类(Polyphenols)和咖啡碱(Caffeine)含量与普洱茶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9,0.918,0.954及0.879.而粗纤维含量与品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958),此外,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揭示茶叶品质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品质 化学成分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蜜茉莉普洱茶饮料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耿丽晶 周围 韩丽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研究了以普洱茶和茉莉花茶为主要原料制备的茶饮料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浸提普洱茶和茉莉花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时间15min,茶水质量比1:65,浸提温度85℃,浸提pH值为5.0,离心速度7000r/min,椴树蜜的添加量0.6%,VC的添加量为0.05%,... 研究了以普洱茶和茉莉花茶为主要原料制备的茶饮料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浸提普洱茶和茉莉花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时间15min,茶水质量比1:65,浸提温度85℃,浸提pH值为5.0,离心速度7000r/min,椴树蜜的添加量0.6%,VC的添加量为0.05%,饮料的糖度约为3.9°Bx,135℃瞬时灭菌5s。该饮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普洱茶和茉莉花茶的香味,又减少沉淀,茶汤色泽呈红色,澄清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茉莉花茶 蜂蜜 饮料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速溶茶粉的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转 郭桂义 +2 位作者 王乔健 周威 莫海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43-248,254,共7页
为了提高普洱茶有效成分的提取,提高冲泡便捷性,本文采用加压热浸提法研究普洱茶多酚的最佳浸提工艺,将浸提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茶粉,并对其进行感官分析及氨基酸和香气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最佳浸提条件为... 为了提高普洱茶有效成分的提取,提高冲泡便捷性,本文采用加压热浸提法研究普洱茶多酚的最佳浸提工艺,将浸提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茶粉,并对其进行感官分析及氨基酸和香气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130℃,时间30 min,压强0.185 MPa,料液比1∶25(g/m L),此条件下,普洱茶提取液中茶多酚含量为7.6%,水浸出物含量可达到30.3%。在最佳浸提条件下经过冻干后的茶粉冲泡液的滋味、香气和汤色与普洱原茶无显著差异。冻干处理的普洱茶浸提样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喷雾干燥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且差异显著。不同干燥方式下的茶样香型特征差异较大,冻干对样品中的香气物质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本文在茶叶香气滋味组分最大保留的前提下,为开发高氨基酸速溶茶,促进我国茶产业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 速溶茶 茶多酚 加压浸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对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凤英 杜冰 +2 位作者 余铭 杨公明 黄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2-148,共7页
为探讨超高压处理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普洱生茶经100-500 MPa超高压处理后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理化成分含量经超高压处理后均有不... 为探讨超高压处理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普洱生茶经100-500 MPa超高压处理后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理化成分含量经超高压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符合普洱茶自然陈化的一般趋势;生茶在300-400 MPa下处理时感官评分较对照组高,口感和自然陈化的2年普洱茶相仿;经300 MPa下处理的生茶样品的香气组分与对照组相比,萜烯、酯类、醇类和醛类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烷烃类和酮类有所下降,并且新增了α-柏木烯(1.26%)、4(14),11-桉叶二烯(1.55%)、癸醛(0.71%)等香气成分,这对普洱茶的风味改善起到良好效果,并与感官评定结果相符合,说明适当的超高压处理对加速普洱茶的陈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超高压 陈化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液态自然发酵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瑞雪 杜丽平 +3 位作者 郝瑞雪 王超 肖冬光 李长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3-246,共4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利用自身菌体,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培菌温度、发酵温度、摇床转速、装液量和固液比等对普洱茶液态发酵液中主要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因素对普洱茶液态发酵液中茶褐素含量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利用自身菌体,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培菌温度、发酵温度、摇床转速、装液量和固液比等对普洱茶液态发酵液中主要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因素对普洱茶液态发酵液中茶褐素含量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固液比、摇床转速、发酵温度、培菌温度、装液量;最佳工艺参数:培菌温度30℃、发酵温度50℃、摇床转速120r/min、装液量50mL、固液比3∶80。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6.62%,茶褐素含量29.20%,茶多酚含量23.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液态自然发酵 可溶性固形物 茶褐素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溶普洱茶制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耿丽晶 周围 +1 位作者 郭雪 王美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96-201,205,共7页
利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分别确定水提取法、乙醇提取法、酶解法制备速溶普洱茶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水浸提法制备速溶普洱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m/v)为1∶8、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60min,产品得率为12.16%;乙醇浸... 利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分别确定水提取法、乙醇提取法、酶解法制备速溶普洱茶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水浸提法制备速溶普洱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m/v)为1∶8、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60min,产品得率为12.16%;乙醇浸提法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m/v)为1∶12、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60min,产品得率为17.14%;酶解法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1∶1∶1,酶添加量为0.75%,酶解温度为45℃,酶解60min,茶水比(m/v)为1∶12,浸提2次,产品平均得率为26.23%。将三种工艺进行比较分析可知,酶解法生产速溶普洱茶产品得率最高,且普洱茶中茶可溶性多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水浸提法与乙醇浸提法。乙醇浸提法生产速溶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产品得率次之。综合考虑选择酶解法生产速溶普洱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普洱茶 酶解 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茶微生物研究:从群落组成到安全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胥伟 吴丹 +1 位作者 姜依何 朱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3541-3552,共12页
形成黑茶主要品质特征的渥堆(或发花)工艺中的微生物来源于自然环境,不同地区黑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黑茶微生物群落特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黑茶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结果、黑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安全分析。结果表明,曲... 形成黑茶主要品质特征的渥堆(或发花)工艺中的微生物来源于自然环境,不同地区黑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黑茶微生物群落特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黑茶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结果、黑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安全分析。结果表明,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和散囊菌属(Eurotium)是黑茶微生物群落主要的组成部分,曲霉属真菌存在于黑茶加工的各个环节,青霉属真菌在初制渥堆过程中极少检出,但普遍存在于贮存环节。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普洱茶渥堆样进行研究发现,细菌是其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部分,细菌与普洱茶品质特别是其功能成分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黑茶产品食源性细菌毒素风险极低,虽然存在大量真菌,但黑茶在安全仓储下极少检出真菌毒素,正规厂家生产的黑茶产品是相对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康砖茶 普洱茶 六堡茶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对慢性铅暴露致肾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洪娟 吕翠 +3 位作者 刘晓丽 左茹 盛军 张文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2-450,共9页
铅(Pb)是环境中重要的无机污染物之一,可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肾脏是铅毒性的主要靶器官。铅能造成肾小管、肾小球的炎症损伤,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其主要机制为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本试验前期研究发现,慢性铅暴露可导致甲基乙二醛(Me... 铅(Pb)是环境中重要的无机污染物之一,可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肾脏是铅毒性的主要靶器官。铅能造成肾小管、肾小球的炎症损伤,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其主要机制为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本试验前期研究发现,慢性铅暴露可导致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在肾组织中累积。MG是广泛分布的邻二羰基化合物,具有两个高活性的羰基亲电中心,可与DNA、RNA中的核碱基和蛋白质中的碱性残基反应,通过AGEs-RAGE-NFκB通路促进炎性损伤。普洱茶为云南特色名茶,本实验利用不同剂量的普洱茶灌胃铅暴露模型鼠,观察普洱茶对小鼠全血铅水平、肾脏组织中MG含量、前炎症因子TNF-α、1L-1β、AGEs的受体蛋白RAGE和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普洱茶不仅能起到促排铅效果,还能直接螯合组织中的MG,减少铅暴露所致MG的过量累积,减少AGEs的形成,降低其受体蛋白RAGE的表达,减少NFκB的磷酸化,降低TNF-α、1L-1β的量,减轻炎症损伤,最终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慢性铅暴露 肾炎症损伤 甲基乙二醛(MG) RAGE NFΚB TNF-α 1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及模式识别法用于鉴别普洱生茶与熟茶 被引量:9
16
作者 倪倩 佟玲 +2 位作者 高钧 李文博 王强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1-174,181,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熟普洱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普洱茶水溶液中8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GA)、没食子酸儿茶素(GC)、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儿茶素(C)、咖啡因(CAF)、表儿茶素(...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熟普洱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普洱茶水溶液中8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GA)、没食子酸儿茶素(GC)、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儿茶素(C)、咖啡因(CAF)、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以这8种成分的含量为指标,对普洱生茶和熟茶各20批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能准确地区分普洱生茶与熟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三七含片的研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慧 张云龙 +3 位作者 田洋 肖蓉 李栋 何梦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516-520,共5页
以普洱茶为原料制备茶粉,用普洱茶茶粉、三七总皂苷、木糖醇作为主要原料,添加玉米淀粉和其他辅料,经喷雾、混合、制粒、干燥、压片、辐照灭菌等工序,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出制备普洱茶三七含片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 以普洱茶为原料制备茶粉,用普洱茶茶粉、三七总皂苷、木糖醇作为主要原料,添加玉米淀粉和其他辅料,经喷雾、混合、制粒、干燥、压片、辐照灭菌等工序,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出制备普洱茶三七含片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以95%乙醇作为润湿剂、普洱茶茶粉用量10%、填充剂(木糖醇:玉米淀粉:糊精:β-环状糊精=4:2:1.5:0.6)用量86%、三七总皂苷用量1.2%、阿斯巴甜用量0.5%,制成的含片色香味俱佳,经检验各项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三七总皂苷 含片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复合酶制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富亚 许波 +4 位作者 李俊俊 唐湘华 杨云娟 慕跃林 黄遵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9期4057-4060,共4页
[目的]研究在复合酶制剂的作用下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部分理化成分的变化及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模拟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通过不同浓度复合酶制剂的作用,分析研究渥堆过程中各阶段普洱茶中干物质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 [目的]研究在复合酶制剂的作用下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部分理化成分的变化及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模拟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通过不同浓度复合酶制剂的作用,分析研究渥堆过程中各阶段普洱茶中干物质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黄酮等理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试验得出,联合应用多酚氧化酶、多糖水解酶类(纤维素酶、果胶酶、β-糖苷酶、淀粉酶)、单宁酶、蛋白酶等制成的复合酶制剂,在一定浓度下有利于普洱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的增加,有助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并可缩短渥堆发酵时间。[结论]复合酶制剂应用于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可以简化工艺,缩短加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渥堆发酵 复合酶 理化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性 被引量:24
19
作者 丁世环 张嘉杨 鲁群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87-192,200,共7页
为了解决普洱茶茶渣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优化工艺,并研究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的茶多糖的抗氧化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制定了茶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4因素3水平响应面法... 为了解决普洱茶茶渣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优化工艺,并研究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的茶多糖的抗氧化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制定了茶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4因素3水平响应面法试验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最佳试验因素组合为:浸提温度为100℃、浸提时间为120 min、料液比为1∶30 g/m L,超声波功率为420 W。在此条件下,茶多糖得率为2.29%。该工艺所得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离子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茶多糖浓度为3.2 mg/m L时,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高,为60.37%;当茶多糖浓度为2.4 mg/m L时,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高,为53.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普洱茶茶渣 茶多糖 超声波提取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生茶和熟茶茶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邹艳丽 陈靖 +2 位作者 李聪 王波 谢启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8期4850-4851,共2页
[目的]为普洱生茶和熟茶中茶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和吸附分离法分别从普洱生茶和熟茶中提取茶多酚,测定提取物对2,2-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普洱生茶的茶多酚提取... [目的]为普洱生茶和熟茶中茶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和吸附分离法分别从普洱生茶和熟茶中提取茶多酚,测定提取物对2,2-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普洱生茶的茶多酚提取率都高于熟茶,普洱生茶茶多酚对DPPH.的清除率高于熟茶。[结论]普洱生茶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熟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茶多酚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