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视觉的普洱茶饼外观质量检测融合算法
1
作者 王建超 李玮 +3 位作者 遆海龙 廖洪森 柏迦南 李健龙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5-594,共10页
随着自动化生产线的普及,茶饼的压制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然而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普洱小茶饼在质量把控上往往不及人工制作的茶饼,因此针对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后的茶饼外观质量检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 随着自动化生产线的普及,茶饼的压制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然而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普洱小茶饼在质量把控上往往不及人工制作的茶饼,因此针对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后的茶饼外观质量检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普洱茶饼自动化质量检测算法。该算法综合应用大津法(otsumatlab,Otsu)阈值分割、Canny边缘检测等多种图像处理技术,并引入多种算法优化策略,以提升检测的精度和效率。该算法能够自动完成茶饼外观质量的检测与评估,并将结果实时与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进行数据传输。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准确识别茶饼的外观缺陷,平均计算准确率达95.75%,显示出较高的鲁棒性和可靠性,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中的质量控制,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茶叶生产行业的智能化改造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产线 普洱茶饼 机器视觉 图像处理 缺陷检测 可编程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型粗茶褐素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凤 赵金娜 +1 位作者 盛军 赵存朝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38,共5页
以普洱生茶为原料制备氧化型粗茶褐素。以茶褐素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氧化型粗茶褐素的制备工艺,并与熟茶水提物对比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氧化型粗茶褐素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20(g/mL)、pH 8.5、... 以普洱生茶为原料制备氧化型粗茶褐素。以茶褐素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氧化型粗茶褐素的制备工艺,并与熟茶水提物对比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氧化型粗茶褐素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20(g/mL)、pH 8.5、通气时间14 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氧化型粗茶褐素中茶褐素含量为77.12%。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氧化型粗茶褐素与熟茶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相近,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氧化型粗茶褐素 熟茶水提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速溶茶粉的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转 郭桂义 +2 位作者 王乔健 周威 莫海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43-248,254,共7页
为了提高普洱茶有效成分的提取,提高冲泡便捷性,本文采用加压热浸提法研究普洱茶多酚的最佳浸提工艺,将浸提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茶粉,并对其进行感官分析及氨基酸和香气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最佳浸提条件为... 为了提高普洱茶有效成分的提取,提高冲泡便捷性,本文采用加压热浸提法研究普洱茶多酚的最佳浸提工艺,将浸提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茶粉,并对其进行感官分析及氨基酸和香气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130℃,时间30 min,压强0.185 MPa,料液比1∶25(g/m L),此条件下,普洱茶提取液中茶多酚含量为7.6%,水浸出物含量可达到30.3%。在最佳浸提条件下经过冻干后的茶粉冲泡液的滋味、香气和汤色与普洱原茶无显著差异。冻干处理的普洱茶浸提样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喷雾干燥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且差异显著。不同干燥方式下的茶样香型特征差异较大,冻干对样品中的香气物质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本文在茶叶香气滋味组分最大保留的前提下,为开发高氨基酸速溶茶,促进我国茶产业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 速溶茶 茶多酚 加压浸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舌技术在普洱散茶等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4
作者 贺玮 胡小松 +3 位作者 赵镭 廖小军 张燕 吴继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5-127,131,共4页
为了探讨茶叶的感官审评结果与电子舌测定结果的相关性,3个等级的云南普洱散茶分别被用于感官审评以及电位型电子舌的检测。电子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的结果显示,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图上,电子舌可以区分特征十分相近的不... 为了探讨茶叶的感官审评结果与电子舌测定结果的相关性,3个等级的云南普洱散茶分别被用于感官审评以及电位型电子舌的检测。电子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的结果显示,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图上,电子舌可以区分特征十分相近的不同等级的普洱茶。同时对感官与仪器分析数据进行PCA分析后,找到了与不同等级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较高的传感器。因此,电子舌有望应用于茶叶生产的在线检测,以保证质量的一致性与分等分级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法(PCA) 感官审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茶褐素提取工艺及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秦谊 龚加顺 +4 位作者 张惠芬 何静 张水花 周红杰 李宝才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98,共4页
研究了从普洱茶中提取茶褐素的工艺,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了红外光谱和主要理化性质分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茶褐素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次数对茶褐素产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料液比... 研究了从普洱茶中提取茶褐素的工艺,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了红外光谱和主要理化性质分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茶褐素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次数对茶褐素产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影响不显著。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g∶mL),提取次数3次,提取温度83℃,提取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产率达16.86%。茶褐素的总酸性基团为4.91 mmol/g,其中酚羟基为4.33 mmol/g,羧基为0.58 mmol/g。红外光谱和理化性质分析表明,茶褐素主要是由酚类和羧酸类物质构成,并含有蛋白质、多糖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褐素 提取工艺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水提物与吡格列酮联合应用降糖功效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胡金芳 王根辈 +3 位作者 徐阎 马晓慧 李长文 申秀萍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58,159-164,共7页
选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致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普洱茶水提物与吡格列酮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以明确普洱茶水提物是否对降糖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在控制血糖前提下能否减少降糖药用量。根据血糖水平按照普洱茶水提... 选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致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普洱茶水提物与吡格列酮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以明确普洱茶水提物是否对降糖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在控制血糖前提下能否减少降糖药用量。根据血糖水平按照普洱茶水提物与吡格列酮联合用药和单独用药的方式将动物分成不同的组别,包括对照、模型、吡高、吡低、吡高+PTE低、吡高+PTE高、吡低+PTE低、吡低+PTE高各实验组,每天灌胃给药2次,连续给药4周。在试验期间观察动物状态,每周大鼠尾部静脉针刺取血,测定动物的空腹血糖值;于给药第4周测定大鼠葡萄糖耐量并检测血清中糖化血清蛋白(Glucosylated serum proteins,GSP)和胰岛素(Insulin,INS)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发现普洱茶水提物与吡格列酮混合用药能显著抑制空腹血糖的升高,下调灌胃葡萄糖后30、60、120 min血糖的升高,显著抑制葡萄糖负荷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给药各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GSP含量。在服用吡格列酮的同时辅助饮用普洱茶水提物,可以减少服用吡格列酮的用药量而不减弱吡格列酮的降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水提物 降糖 联合用药 吡格列酮 糖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性 被引量:26
7
作者 丁世环 张嘉杨 鲁群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87-192,200,共7页
为了解决普洱茶茶渣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优化工艺,并研究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的茶多糖的抗氧化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制定了茶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4因素3水平响应面法... 为了解决普洱茶茶渣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优化工艺,并研究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的茶多糖的抗氧化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制定了茶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4因素3水平响应面法试验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最佳试验因素组合为:浸提温度为100℃、浸提时间为120 min、料液比为1∶30 g/m L,超声波功率为420 W。在此条件下,茶多糖得率为2.29%。该工艺所得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离子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茶多糖浓度为3.2 mg/m L时,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高,为60.37%;当茶多糖浓度为2.4 mg/m L时,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高,为53.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普洱茶茶渣 茶多糖 超声波提取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茶色素提取工艺条件的响应面分析及其抗氧化性活性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杨新河 李勤 +3 位作者 黄建安 陆英 沈智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共6页
目的:优化普洱茶茶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研究其抗氧化性活性。方法:以与蒸馏水的色差作为普洱茶茶色素提取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普洱茶茶色素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清除1,1-二苯基... 目的:优化普洱茶茶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研究其抗氧化性活性。方法:以与蒸馏水的色差作为普洱茶茶色素提取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普洱茶茶色素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能力评价普洱茶茶色素的抗氧化性活性。结果:普洱茶茶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5:1(mL/g)、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50min、色差52.97,高出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组合中的最高色差4.73%;普洱茶茶色素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30.83μg/mL。结论: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普洱茶茶色素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可行;普洱茶茶色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色素 提取 响应面分析 抗氧化性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提取物及普洱茶多糖对人成纤维细胞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媛 荣华 +8 位作者 初晓辉 豆腾飞 高玲 谷大海 林秋叶 曹振辉 葛长荣 贾俊静 徐志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9-227,共9页
本文通过比较普洱茶提取物、普洱茶多糖、葡萄籽提取物、绿茶提取物、绿茶多酚及维生素C6种天然抗氧化物对体外培养人衰老成纤维细胞(HDF)的作用机制,研究普洱茶等天然抗氧化物对抗复制性衰老的作用功效.试验建立了HDF衰老细胞模型,... 本文通过比较普洱茶提取物、普洱茶多糖、葡萄籽提取物、绿茶提取物、绿茶多酚及维生素C6种天然抗氧化物对体外培养人衰老成纤维细胞(HDF)的作用机制,研究普洱茶等天然抗氧化物对抗复制性衰老的作用功效.试验建立了HDF衰老细胞模型,用含低质量浓度(3.125,6.250 μg/mL),中质量浓度(12.500,25.000 μg/mL)和高质量浓度(50.000,100.000 μg/mL)的6种组分的培养基培养1~7d,采用MTT法及荧光定量PCR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对存活率以及细胞SOD1,SOD2,CAT,GPx及线粒体D310和D-loop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低质量浓度组的6种天然抗氧化物和中、高质量浓度组的普洱茶多糖和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衰老HDF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绿茶多酚和绿茶提取物可提高衰老HDF细胞SOD1,SOD2,D310和D-loop基因的表达量;普洱茶多糖可显著提高SOD1,GPx和D-loop基因的表达量;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SOD1和GPx基因的表达量.可见,6种天然组分均有延缓HDF细胞复制性衰老的功效,且不同天然抗氧化组分之间对细胞的抗衰老功效具有不同的细胞、分子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提取物 普洱茶多糖 人成纤维细胞 抗衰老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东方 何普明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3-365,共3页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普洱茶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与其他茶类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评价普洱茶作为特殊后发酵茶类的抗氧化活性,揭示不同发酵工艺所产生活性成分功效的差异性,为我国后发酵茶的保健作用机理研...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普洱茶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与其他茶类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评价普洱茶作为特殊后发酵茶类的抗氧化活性,揭示不同发酵工艺所产生活性成分功效的差异性,为我国后发酵茶的保健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绿茶 红茶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酶活性与主要品质成分关系初探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郝瑞雪 杜丽平 +2 位作者 徐瑞雪 肖冬光 王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9-62,共4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研究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主要酶类和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在二翻时达到活性高峰,而且在产生微生物之前,纤维素酶和...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研究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主要酶类和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在二翻时达到活性高峰,而且在产生微生物之前,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已作为内源酶存在于茶叶中,而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是来源于微生物的外源酶;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茶多酚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茶褐素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以多酚类物质变化最为明显。另外,研究表明: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为茶叶中酚类物质的氧化、纤维素和果胶的分解、蛋白质的降解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使与茶叶品质形成相关的理化成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渥堆发酵 酶类 品质成分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普洱茶产地识别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刘宏程 林昕 +4 位作者 和丽忠 兰珊珊 林涛 严红梅 黎其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1-457,共7页
为了研究普洱茶产地识别技术,收集普洱茶三大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市)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代表性样本共85个,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ICP/MS)测定了样本的16种稀土元素含量,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普洱茶产地识别技术,收集普洱茶三大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市)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代表性样本共85个,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ICP/MS)测定了样本的16种稀土元素含量,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3个地区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样本,分别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和验证成功率都为100%。对3个地区的混合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分别为93.3%、87.9%、90.9%,交叉验证的正确率分别为90%、87.9%、90.9%,18个外部验证样本的正确判别率为84.6%、81.4%、82.9%。本研究表明,通过稀土元素含量的线性判别分析,能够较好地区分三大主产区的普洱茶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普洱茶 产地识别 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热脱附—裂解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铭光 袁敏 +2 位作者 袁鹏 朱洁民 陈超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96-101,共6页
采用热脱附/裂解色谱法测定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存储时间,不同存放地点的普洱茶色谱指纹图谱,并选用模糊聚类数据处理手段对图谱进行综合分析,色谱图经过软件处理显得更直观精确;同时采用热脱附/裂解色谱-质谱对其裂解产物进行定性测定.... 采用热脱附/裂解色谱法测定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存储时间,不同存放地点的普洱茶色谱指纹图谱,并选用模糊聚类数据处理手段对图谱进行综合分析,色谱图经过软件处理显得更直观精确;同时采用热脱附/裂解色谱-质谱对其裂解产物进行定性测定.各色谱峰调整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2.73%,T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1.54%.该工作为普洱茶的品质鉴定建立了一个快速、简便、科学的测试手段.使茶叶质量控制又迈进了新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热脱附/裂解色谱 质谱 指纹图谱 模糊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近红外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量:32
14
作者 周健 成浩 +4 位作者 叶阳 王丽鸳 贺巍 刘本英 陆文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3,共4页
为深入了解滇青(晒青毛茶)、青饼和普洱茶(熟饼)在化学组成方面的异同,为茶类的区分与界别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对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的近红外化学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进行了定性判别分析。结果发... 为深入了解滇青(晒青毛茶)、青饼和普洱茶(熟饼)在化学组成方面的异同,为茶类的区分与界别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对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的近红外化学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进行了定性判别分析。结果发现,普洱茶(熟饼)近红外指纹图谱与滇青、青饼图谱间的欧氏距离均大于各自组内最大偏差的绝对阈值,而滇青和青饼的组间差异小于各自的组内阈值;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得分值散点图上,熟饼样品与青饼和滇青样品间界限分明,而滇青和青饼样品间无明显界限;所有的熟饼样品在系统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而青饼与滇青样品聚为一类。因此,青饼的近红外光谱在各方面都与普洱茶(熟饼)样品差异显著,而与其原料滇青(晒青毛茶)十分接近。从化学本质上来说,青饼更接近于绿茶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指纹图谱 普洱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蜜茉莉普洱茶饮料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耿丽晶 周围 韩丽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研究了以普洱茶和茉莉花茶为主要原料制备的茶饮料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浸提普洱茶和茉莉花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时间15min,茶水质量比1:65,浸提温度85℃,浸提pH值为5.0,离心速度7000r/min,椴树蜜的添加量0.6%,VC的添加量为0.05%,... 研究了以普洱茶和茉莉花茶为主要原料制备的茶饮料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浸提普洱茶和茉莉花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时间15min,茶水质量比1:65,浸提温度85℃,浸提pH值为5.0,离心速度7000r/min,椴树蜜的添加量0.6%,VC的添加量为0.05%,饮料的糖度约为3.9°Bx,135℃瞬时灭菌5s。该饮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普洱茶和茉莉花茶的香味,又减少沉淀,茶汤色泽呈红色,澄清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茉莉花茶 蜂蜜 饮料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41
16
作者 周志宏 折改梅 +1 位作者 张颖君 杨崇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B06期5-8,共4页
普洱茶(普洱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制作的晒生毛茶(普洱生茶)为原料,经特殊的后李譬过程生产而成。与其原料晒青毛茶相比较,普洱茶的各类化学物质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应用气相色谱(GC)及气质联用(GC/MS/DS)技术,... 普洱茶(普洱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制作的晒生毛茶(普洱生茶)为原料,经特殊的后李譬过程生产而成。与其原料晒青毛茶相比较,普洱茶的各类化学物质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应用气相色谱(GC)及气质联用(GC/MS/DS)技术,对云南临沧市生产的普洱茶和晒青毛茶等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普洱茶香气成分中的萜类、芳香族、以及有机酸类等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均与同一产地的晒青毛茶等均有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茶 普洱茶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品质与化学成分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邵宛芳 蔡新 +1 位作者 杨树人 袁唯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文报道了影响云南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与等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灰分(Totalash),水浸出物(Waterextract)、多酚类(Polyphenols)和咖啡碱(Caffeine)含量与普洱茶品... 本文报道了影响云南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与等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灰分(Totalash),水浸出物(Waterextract)、多酚类(Polyphenols)和咖啡碱(Caffeine)含量与普洱茶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9,0.918,0.954及0.879.而粗纤维含量与品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958),此外,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揭示茶叶品质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品质 化学成分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外源接种黄曲霉产毒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亚莉 康冠宏 +3 位作者 杨丽源 祝红昆 李治滢 周红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5-441,共7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初期生长较快,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黄曲霉在茶叶中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数量逐渐下降。发酵终止时,未在茶样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三七含片的研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慧 张云龙 +3 位作者 田洋 肖蓉 李栋 何梦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516-520,共5页
以普洱茶为原料制备茶粉,用普洱茶茶粉、三七总皂苷、木糖醇作为主要原料,添加玉米淀粉和其他辅料,经喷雾、混合、制粒、干燥、压片、辐照灭菌等工序,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出制备普洱茶三七含片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 以普洱茶为原料制备茶粉,用普洱茶茶粉、三七总皂苷、木糖醇作为主要原料,添加玉米淀粉和其他辅料,经喷雾、混合、制粒、干燥、压片、辐照灭菌等工序,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出制备普洱茶三七含片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以95%乙醇作为润湿剂、普洱茶茶粉用量10%、填充剂(木糖醇:玉米淀粉:糊精:β-环状糊精=4:2:1.5:0.6)用量86%、三七总皂苷用量1.2%、阿斯巴甜用量0.5%,制成的含片色香味俱佳,经检验各项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三七总皂苷 含片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对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林凤英 杜冰 +2 位作者 余铭 杨公明 黄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2-148,共7页
为探讨超高压处理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普洱生茶经100-500 MPa超高压处理后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理化成分含量经超高压处理后均有不... 为探讨超高压处理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普洱生茶经100-500 MPa超高压处理后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理化成分含量经超高压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符合普洱茶自然陈化的一般趋势;生茶在300-400 MPa下处理时感官评分较对照组高,口感和自然陈化的2年普洱茶相仿;经300 MPa下处理的生茶样品的香气组分与对照组相比,萜烯、酯类、醇类和醛类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烷烃类和酮类有所下降,并且新增了α-柏木烯(1.26%)、4(14),11-桉叶二烯(1.55%)、癸醛(0.71%)等香气成分,这对普洱茶的风味改善起到良好效果,并与感官评定结果相符合,说明适当的超高压处理对加速普洱茶的陈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超高压 陈化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