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ow-temperature deposition of a zincophilic carbon layer on the Zn foil for long-life zinc metal batteries
1
作者 LI Chun-yu ZHANG Ming-hui +2 位作者 LANG Xin-yue CHEN Ye DONG Yan-fe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ZMBs)which are environmentally benign and cheap can be used for grid-scale energy storage,but have a short cycling life mainly due to the poor reversibility of zinc metal anodes in mild aq...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ZMBs)which are environmentally benign and cheap can be used for grid-scale energy storage,but have a short cycling life mainly due to the poor reversibility of zinc metal anodes in mild aqueous electrolytes.A zincophilic carbon(ZC)layer was deposited on a Zn metal foil at 450°C by the up-stream pyrolysis of a hydrogen-bonded supramolecular substance framework,as-sembled from melamine(ME)and cyanuric acid(CA).The zincophilic groups(C=O and C=N)in the ZC layer guide uniform zinc plating/stripping and eliminate dendrites and side reactions.so that assembled symmetrical batteries(ZC@Zn//ZC@Zn)have a long-term service life of 2500 h at 1 mA cm^(−2) and 1 mAh cm^(−2),which is much longer than that of bare Zn anodes(180 h).In addition,ZC@Zn//V2O5 full batteries have a higher capacity of 174 mAh g^(−1) after 1200 cycles at 2 A g^(−1) than a Zn//V_(2)O_(5) counterpart(100 mAh g^(−1)).The strategy developed for the low-temperat-ure deposition of the ZC layer is a new way to construct advanced zinc metal anodes for Z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 Zinc metal anodes Low-temperature deposition Zincophilic carbon layer High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inclination WO_(3)Deposition Enabled Fast-response Aqueous Zinc-ion Electrochromism
2
作者 CHEN Shuo XING Kaixiao +6 位作者 LYU Ying YAO Xinxin LI Pan GUO Xiaoyang WANG Tienan LI Xiaotian LIU Xingyuan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2-1094,共13页
Aqueous zinc-ion electrochromic(EC)technology,boasting the capability to fulfill both safe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requirements,is garnering extensive attention in various application areas including smart windows,t... Aqueous zinc-ion electrochromic(EC)technology,boasting the capability to fulfill both safe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requirements,is garnering extensive attention in various application areas including smart windows,thermal management,displays,and camouflage.However,typical inorganic EC materials,such as tungsten oxides(WO_(3)),of⁃ten suffer from slow ion diffusion kinetics and limited optical contrast within the aqueous Zn^(2+)electrolyte because of the large size and strong Coulombic interactions of the Zn^(2+),which limits their wide applicability.Here,ordered WO_(3)nanowire films,constructed by a one-step grazing angle deposition method,is demonstrated to boost the response speed and optical contrast during EC phenomena.Compared with dense films,the ordered WO_(3)nanowire films with a porosity of 44.6%demonstrate anti-reflective property and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EC performance,including fast response time(3.6 s and 1.2 s for coloring and bleaching,respectively),large optical contrast(66.6%at 700 nm)and high col⁃oration efficiency(64.3 cm^(2)·C^(-1)).A large-area prototype EC device(17 cm×12 cm)with fast color-switching is also successfully achieved.Mechanistic studie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performance is mainly due to the ordered porous nanowire structures,which provides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paths and sufficient interfacial contacts,thus simultaneously enhancing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and fast redox kinetics.This study provide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ungsten oxide-based aqueous zinc ion EC materials and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romic WO_(3) aqueous Zn^(2+)electrolyte ordered nanowires glancing angle de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517Q steel fabricated via laser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assisted by ultrasonic vibration combined with tempering treatment
3
作者 LI Jian-liang REN He +6 位作者 WANG Qi-chen CHEN Zu-bin JIANG Guo-rui SUN Wen-yao SU Ye-tong GUO Chun-huan JIANG Feng-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760-775,共16页
In this work,ultrasonic energy field assistance combined with tempering treatmen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517Q alloy steel fabricated by laser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In this work,ultrasonic energy field assistance combined with tempering treatmen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517Q alloy steel fabricated by laser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LDED).The effects of ultrasonic vibration(UV)and tempering treatment 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microhardness distrib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eposition layer were studied in detail.The microstructure of UV assisted LDED sample after tempering is mainly composed of tempered sorbite(TS).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microstructure inhomogeneity and grains refinement,UV assisted LDED sample with tempering treatment obtains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UTS),yield strength(YS)and elongation after breaking(EL)reach 765 MPa,657 MPa and 19.5%,the increase ratios of UTS and YS are 14.5%and 33.8%while maintaining plasticity compared to original LDED sample,respectively.It is obvious that ultrasonic vibration combined with tempering is a potential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obtain uniform microstructure and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metal laser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ultrasonic vibration TEMPERING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y A517Q ste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et formation and penetration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charge liner with chemically-deposited tungsten as the inner liner 被引量:3
4
作者 Bihui Hong Wenbin Li +2 位作者 Yiming Li Zhiwei Guo Binyou Y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4-385,共12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type of double-layer charge liner fabricated using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that has tungsten as its inner liner.The feasibility of this design was evaluated through penetration tests.Doub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type of double-layer charge liner fabricated using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that has tungsten as its inner liner.The feasibility of this design was evaluated through penetration tests.Double-layer charge liners were fabricated by using CVD to deposit tungsten layers on the inner surfaces of pure T2 copper liners.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tungsten layers were analyzed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pulsed X-rays,slug-retrieval test and static penetration tests.The shaped charge jet forming and penetration law of inner tungsten-coated double-layer liner were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uble-layer liners could form well-shaped jets.The errors between the X-ray test results and the numerical results were within 11.07%.A slug-retrieval test was found that the retrieved slug was similar to a numerically simulated slug.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ure copper shaped charge jet,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double-layer shaped charge liner increased by 11.4% and>10.8% respectively.In summary,the test results are good,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which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CVD method to fabricate double-layer charge liners with a high-density and high-strength refractory metal as the inner li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ped charg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TUNGSTEN Double-layer charge liner X-ray PENET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d体系的热力学评估
5
作者 张金华 主余亮 +2 位作者 权凯栋 史爱文 刘欣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1,共6页
采用CALPHAD(计算相图)方法首先对Pt-Pd体系各相吉布斯自由能分别建模,通过拟合热力学实验数据,获得两套热力学参数。该参数可用于相组分、相图相变、希尔凝固路径及微观组织结构演化模拟等研究领域,利于高性能合金成分设计。针对Pt-Pd... 采用CALPHAD(计算相图)方法首先对Pt-Pd体系各相吉布斯自由能分别建模,通过拟合热力学实验数据,获得两套热力学参数。该参数可用于相组分、相图相变、希尔凝固路径及微观组织结构演化模拟等研究领域,利于高性能合金成分设计。针对Pt-Pd体系中面心立方相(Fcc)混溶间隙是否存在的争论,基于最新的实验数据,使用Thermo-calc软件中的Parrot模块分别对两种情况进行热力学优化。通过优化获得的两套自洽的热力学参数,计算并比较了两种情况下的吉布斯自由能,证实了实验中发现的混溶间隙处于一种亚稳态。Fcc亚稳相图提供了混溶间隙范围内的相组成信息,平衡相图预测的热力学性质则与实验数据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图 热力学优化 混溶间隙 pt-pd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of fluid inclusion in sphalerite:A case study of the Xinqiao deposit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6
作者 Yangyang Wang Yilin Xiao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I0006,共13页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allows direct measurement of fluid inclusions hosted in opaque ore minerals and can provide direct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This study presents infrared microthermom...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allows direct measurement of fluid inclusions hosted in opaque ore minerals and can provide direct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This study presents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of spherite-hosted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Xinqiao deposit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and sheds new light on the ore genesis of the deposit.Considering that infrared light may lead to non-negligible temperature deviations during microthermometry,some tests were first conducted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microthermometric measurements.The measure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sing the lowest light intensity of the microscope and inserting an optical filter were effective in minimizing the possible temperature deviations of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All sphalerite-hosted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Xinqiao deposit were aqueous.They show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200 to 350℃,but have two separate salinity groups(1.0 wt%-10 wt%and 15.1 wt%-19.2 wt%NaCl equivalent).The low-salinity group represents sedimentary exhalative(SEDEX)-associated fluids,whereas the high-salinity group results from modification by later magmatic hydrothermal fluids.Combined with published fluid inclusion data,the four-stage fluid evolution of the Xinqiao deposit was depicted.Furthermore,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Xinqiao deposit was formed by twostage metallogenic events including SEDEX and magmatic-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fluid inclusion SPHALERITE Xinqiao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大东沟超大型低品位金矿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勇 王东波 +4 位作者 樊金虎 李浩 刘显高 梁维天 王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38,共6页
大东沟金矿是辽宁省第五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近年发现的超大型低品位金矿床。矿区大地构造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辽东段西端,赋矿地层及岩性为辽河群盖县岩组二段含碳质绢云千枚岩,大规模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受水平(或缓倾斜)... 大东沟金矿是辽宁省第五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近年发现的超大型低品位金矿床。矿区大地构造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辽东段西端,赋矿地层及岩性为辽河群盖县岩组二段含碳质绢云千枚岩,大规模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受水平(或缓倾斜)剪切构造控制,带内金矿化广泛分布,含金相对均匀,含金一般为0.3×10^(-6)~1.0×10^(-6),少数样品可达1.0×10^(-6)~3.0×10^(-6),按低品位指标圈连矿体,矿区金资源量可达1000 t以上;矿体金矿物赋存状态简单,选冶技术指标较好,矿床埋藏浅,经济潜力巨大。大东沟矿床地质特征独特,以含金品位低、规模大、具有明显的层控属性和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特征,可称之为“大东沟式”金矿,其矿床学意义深远,深入研究可为辽东金矿矿集区同类型金矿找矿实现更大的突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大东沟金矿 千吨级金矿床 超大型金矿 低品位金矿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矽卡岩矿床模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谢桂青 纪云昊 +3 位作者 吴晓林 李伟 朱乔乔 张志远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9,共19页
【研究目的】矽卡岩矿床是地壳中最丰富的矿床类型之一,是中国多数成矿区带的主攻找矿类型之一。矿床模型不仅用于刻画成矿理论,而且可以用于指导找矿勘查,是评价未发现矿床的重要技术方法,因此,矽卡岩矿床的矿床模型一直受到高度关注,... 【研究目的】矽卡岩矿床是地壳中最丰富的矿床类型之一,是中国多数成矿区带的主攻找矿类型之一。矿床模型不仅用于刻画成矿理论,而且可以用于指导找矿勘查,是评价未发现矿床的重要技术方法,因此,矽卡岩矿床的矿床模型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但系统总结近年研究进展相对薄弱。【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国内外矽卡岩矿床的资料,结合笔者长达20余年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矽卡岩矿床模型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叙述全球矽卡岩矿床的研究历史和主要类型,总结矽卡岩矿床的矿物组合和分带模式及其控制因素,综述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远成矽卡岩矿床和交代火成岩矽卡岩矿床的研究现状。以中国长江中下游和江南造山带中段湘中地区矽卡岩矿床为对象,从成矿系统角度,构建氧化性矽卡岩铜铁金矿床组合模型和还原性矽卡岩钨金锑矿床组合模型。【结论】两组成矿系统矿床模型拓宽了找矿方向,展望了矽卡岩矿床模型未来研究方向,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矿床 矿物组合 分带模式 矿床模型 成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薛建玲 庞振山 +5 位作者 程志中 陈辉 张晓飞 贾儒雅 俞炳 牟妮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0,共27页
我国金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寻找并探明一批大型金矿床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金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寻找其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当前矿产勘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 我国金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寻找并探明一批大型金矿床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金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寻找其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当前矿产勘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构建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核心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为该类型金矿床找矿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导隐伏矿和深部矿金资源勘查取得突破。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分为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两个亚类,广泛发育于陆块区和造山带中,赋矿围岩多种多样,成矿时代广泛,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本文厘定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地质体为中酸性侵入体,与矿床(体)呈现出空间上相依(1~5km)、时间上相近(10Myr)、成因上相关的内在成生联系和时空配置关系。成矿构造属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复合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有断裂、硅钙面、岩溶构造及岩体侵入接触带、爆破角砾岩体及水压裂隙等;矿化样式受成矿结构面控制,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层状、脉状、块状及其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早阶段温度可达450℃左右,形成强度不等的钾长石化、钠长石化或铁白云石化;主成矿阶段成矿温度250℃左右,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Au和Ag共伴生,同时伴生少量Pb、Zn、Cu等,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而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主阶段温度低于250℃,Au和As、Sb共伴生,Ag含量低,常见毒砂和辉锑矿等矿物,成矿作用早阶段蚀变则主要为硅化,有的为次生石英岩化。金的沉淀富集机制包括流体的沸腾、混合和交代等机制。成矿作用中心位于岩体外接触带2~3km和接触带之内,由浅部到深部形成“上脉下层”的二元结构模式,脉状矿体具有侧伏延深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在该模型指导下,我们重新厘定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金矿床类型,在深部发现新的矿体样式,拓宽了深部找矿空间,提升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带动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金矿找矿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成矿地质体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找矿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银矿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银矿卷》研编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彪 王登红 +13 位作者 王岩 刘榆 黄凡 王成辉 李楠 武利文 张彤 唐增才 叶泽富 秦海燕 靳皇玉 冯德臣 缪仁谷 张荣臻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51,共17页
银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元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银的新材料属性日益突出。中国是银矿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银矿找矿勘查取得较大突破,新增银资源储量超过55000 t,新发现银矿产地... 银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元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银的新材料属性日益突出。中国是银矿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银矿找矿勘查取得较大突破,新增银资源储量超过55000 t,新发现银矿产地超过53处,探获了包括双尖子山超大型银矿在内的大量银矿。中国银矿有7个主要矿床类型,以热液型和陆相火山-次火山型最为重要,资源储量分别为161271 t和48870 t,分别占总量的49.5%和15%。中国银矿主要产于中生代,查明银资源储量为266476 t,占比达74.25%;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大兴安岭成矿带及其邻区查明银资源储量超过86000 t,是中国最重要的银矿产区和找矿潜力区。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寻找新矿区或新类型银矿、老银矿区外围和深部以及在成银带内找银矿等是中国银矿找矿勘查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矿 成矿规律 勘查成果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锰矿成矿过程中铁锰分离与富锰矿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连昌 李文君 +5 位作者 董志国 李文 徐一帆 高炳宇 王长乐 朱明田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0,共16页
沉积型锰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明显的时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间上可表现为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铁、锰分离。铁、锰分离的控制因素... 沉积型锰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明显的时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间上可表现为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铁、锰分离。铁、锰分离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①锰与铁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不同,如在pH>7.78时锰单独沉积,pH值在6.5~8.0之间铁、锰可同时沉淀,pH<7.78铁则单独沉淀;②原始含铁、锰物质溶解度的差异引起铁、锰浸出率的不同;③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④早期黄铁矿在缺氧还原条件下的优先沉淀;⑤来自陆源的可溶性Fe2+和Mn2+在海水介质中,由于胶体或有机颗粒吸附和自身氧化作用能力的不同。综合研究表明铁锰分离是锰沉积成矿的必经过程,不同沉积锰矿床的铁、锰分离程度(Mn/Fe值)差异较大,海洋环境中的铁、锰分离和富锰成矿过程主要受控于次氧化条件下铁的优先氧化或缺氧硫化条件下黄铁矿的大量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比值 铁锰分离 富锰矿床 沉积成矿机制 沉积锰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冶式铁矿的矿床模型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桂青 朱乔乔 +5 位作者 高宝龙 吴昌雄 吴晓林 李伟 毛景文 梅燕雄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4,共18页
富铁矿是中国大宗紧缺的战略性矿产,鄂东南矿集区“大冶式”铁矿是中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前人对其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但成岩成矿事件格架、矽卡岩铜矿与... 富铁矿是中国大宗紧缺的战略性矿产,鄂东南矿集区“大冶式”铁矿是中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前人对其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但成岩成矿事件格架、矽卡岩铜矿与铁矿成矿差异、矿床组合模型和隐伏矿找矿有效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笔者全面整理分析20余年的地质和物探等资料,确定大冶式铁矿存在两期成岩成矿事件:早期矽卡岩铜铁矿床和成铜岩体,晚期矽卡岩铁矿和成铁岩体。早期成铜岩体和晚期成铁岩体在岩石组合、源区性质、地幔贡献比例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矽卡岩铜铁矿床含矿岩浆的地幔物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矽卡岩铁矿床。大型矽卡岩铁矿所需的硫主要来源于膏盐层,膏盐矿物中的硫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参与成矿作用,膏盐层参与矽卡岩铁矿床成矿作用的比例大于矽卡岩铜铁矿床。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了“大冶式”铁矿的矿床组合模型,提出幔源组分和膏盐层参与成矿比例的不同,是造成矽卡岩铜铁矿与铁矿成矿差异的主要原因。创建两套隐伏“大冶式”铁矿的有效找矿技术组合,分别为1∶5万~1∶1万高精度航磁+1∶2000地面高磁+井中磁测+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广域电磁法+微动探测+多元素原生晕,建立了找矿模型,拓宽了鄂东南地区“大冶式”铁矿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冶式”铁矿 铜铁共生分离机制 膏盐成矿 矿床模型 找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深部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晓峰 隋清霖 +6 位作者 尤敏鑫 胡朝斌 查显锋 李猛 任广利 李婷 杨敏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20,共15页
针对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富水、源区不均一、弧岩浆元素特征以及矿床中的硫来源多样的特征,前人提出其成矿动力学模式主要包括地幔柱叠加造山带、板块俯冲和地幔柱相互作用、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后碰... 针对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富水、源区不均一、弧岩浆元素特征以及矿床中的硫来源多样的特征,前人提出其成矿动力学模式主要包括地幔柱叠加造山带、板块俯冲和地幔柱相互作用、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后碰撞伸展阶段软流圈地幔和岩石圈地幔共同作用以及板块断裂引起软流圈地幔上涌减压熔融等多种观点。纵观地球演化历史,经历多期次造山作用,但并不是所有造山带均形成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因此,造山带中能够形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的关键因素有待进一步明晰。基于上述模式均指向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均来源于俯冲交代地幔源区,形成时限滞后于俯冲峰期的研究结果和地质事实,笔者提出了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两阶段成矿动力学模式。第一阶段:俯冲期内地幔橄榄岩被俯冲板片形成的硅质熔体交代,交代过程中,俯冲熔体导致Ni等元素从橄榄石中释放以及自身携带硫的释放,从而形成含有斜方辉石和镍硫化物的辉石岩为主地幔源区。第二阶段:俯冲碰撞期结束后,富集辉石和镍硫化物地幔通过拆沉方式进入软流圈地幔发生再次熔融,熔融条件转变成近似无水条件,镁铁质岩浆会分异形成富集亲铜元素形成的硫化物堆晶或岩浆硫化物矿床。区域上深大断裂、韧性剪切带和缝合带作为岩浆通道,是母岩浆脱离熔融源区后岩浆过程的富集通道,源区和岩浆过程共同作用形成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熔体交代 岩石圈拆沉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矿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金矿卷》研编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登红 秦锦华 +2 位作者 王成辉 刘善宝 江彪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4,共15页
中国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分布和矿床类型极其复杂。中国金矿矿床类型包括2个一级类型,6个二级类型和13个三级类型;时间分布上,包括以燕山期为主的7个主要成矿期,并记录了复杂的多期复合叠加成矿作用;在空间上,金矿在不同构... 中国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分布和矿床类型极其复杂。中国金矿矿床类型包括2个一级类型,6个二级类型和13个三级类型;时间分布上,包括以燕山期为主的7个主要成矿期,并记录了复杂的多期复合叠加成矿作用;在空间上,金矿在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以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分布最为广泛,花岗-绿岩型金矿主要分布于太古宙克拉通-元古宙变质岩分布区(华北克拉通、滨太平洋域),产于沉积建造中的金矿床局限于黔桂滇交界、粤中地区、川西地区和秦岭地区。近年来,随着采选冶技术的进步、市场价格的变化和深部找矿的新发现,中国金矿勘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一方面是一些低于1 g/t的低品位金矿也能得以开发,另一方面是1000 m深度以下的金矿也能被陆续探明,再一方面是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中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并得以开发利用,形成了多个千吨级金资源基地。这些新进展新趋势,也指明了新一轮找矿行动的方向,既要继续寻找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加强矿集区勘查与产业基地建设,也要加强共伴生矿床中低品位金的综合回收和尾矿的综合利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突破现有思维格架,重点聚焦非传统矿床类型、成矿期次、找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成矿规律 成矿类型 找矿思路 勘查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镍钴矿产资源禀赋条件与找矿潜力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照伟 吴华英 +3 位作者 谭文娟 王亚磊 邵继 李文渊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430,共15页
镍、钴属于新能源金属,在高端制造业、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需求量逐年陡增。但国内镍钴矿产资源原料极度短缺,对外依存度已高达93%和99%,潜在资源安全威胁凸显,加强国内镍钴矿产资源勘查已迫在眉睫。本文系统分... 镍、钴属于新能源金属,在高端制造业、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需求量逐年陡增。但国内镍钴矿产资源原料极度短缺,对外依存度已高达93%和99%,潜在资源安全威胁凸显,加强国内镍钴矿产资源勘查已迫在眉睫。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镍钴矿产资源成矿特征,无论是成矿类型,还是构造背景特征,与全球均存在显著不同。全球60%的镍资源主要赋存于红土型镍钴矿床中,40%的镍资源则储存在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内,而我国镍资源的93%赋存在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中。世界上60%的钴资源来自沉积型铜钴矿床、23%的岩浆型镍钴矿床、15%的红土型镍钴矿床及2%的热液型含钴矿床,而我国钴资源45%赋存于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内、40%的钴资源赋存在与热液相关矿床中,受赋存状态及开发利用条件限制,这部分赋存在热液矿床中的钴资源尚不能有效利用。可见,我国镍钴资源关键来源是岩浆型镍钴矿床。对比我国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及地质分布特点,本文提出我国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重要结合带旁侧滞后发育的铁质系列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是镍钴资源赋存的关键空间,明确勘查工作的重点方向。另外,分析认为,加强钴矿赋存状态研究,创新破解开发利用条件限制,是实现钴资源增储上产的关键路径。这为指导镍钴资源勘查、助力找矿新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超镁铁质岩 镍钴矿床 资源禀赋 找矿潜力 勘查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超大型铀矿床的成矿偏在性
16
作者 梅燕雄 郑大瑜 +11 位作者 魏然 邹斌 姚鹏 张金良 马晓旻 叶锦华 何拥军 姚永坚 方平 谭文娟 熊宽 王浩琳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9,共9页
尽管世界铀矿床数量众多,超大型铀矿床却以极少的数量贡献了巨大的铀资源储量,在世界铀矿生产和供应中具有“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超大型铀矿床具有成矿类型偏在性,不整合面型、黑色页岩型和可地浸开采的砂岩型是当前世界铀矿勘查开... 尽管世界铀矿床数量众多,超大型铀矿床却以极少的数量贡献了巨大的铀资源储量,在世界铀矿生产和供应中具有“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超大型铀矿床具有成矿类型偏在性,不整合面型、黑色页岩型和可地浸开采的砂岩型是当前世界铀矿勘查开发的最佳类型。超大型铀矿床在成矿时代、成矿区域、成矿背景等方面也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元古宙和中新生代是铀矿形成的高峰时期。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纳米比亚、南非是超大型铀矿床的主要分布区和铀矿勘查开发的主要目标区,克拉通则是铀矿勘查开发的首要战略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矿床 铀矿床 成矿偏在性 矿床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铀矿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研编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煜琦 张金带 +4 位作者 李子颖 张字龙 庞雅庆 林锦荣 夏宗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8,共17页
铀是军民两用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铀资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基于《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的研编,阐述了中国铀矿百年勘查成果,介绍了中国铀矿床类型及其特征,归纳了中国典型的铀成矿理论... 铀是军民两用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铀资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基于《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的研编,阐述了中国铀矿百年勘查成果,介绍了中国铀矿床类型及其特征,归纳了中国典型的铀成矿理论。为了进一步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确保铀矿目标的实现,划分了中国铀成矿系列,分析了中国铀资源的区位优势,总结了中国铀成矿规律;针对中国“四大类型”铀矿床,概述了中国铀矿的禀赋特征,提出了铀矿找矿方向,以期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类型 铀成矿规律 百年勘查成果 铀矿找矿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吉林卷》研编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福平 靳皇玉 +5 位作者 李楠 马超 宋小磊 臧兴运 赵华伟 冯德臣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1-272,共22页
吉林省的地质历史演化复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油页岩、硅藻土、油砂、火山渣等矿产资源量位居中国前列。本研究通过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吉林卷》,总结了吉林省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在5个III级成... 吉林省的地质历史演化复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油页岩、硅藻土、油砂、火山渣等矿产资源量位居中国前列。本研究通过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吉林卷》,总结了吉林省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在5个III级成矿区带的基础上,将吉林省进一步划分了11个IV级成矿亚带,29个矿集区,并总结了各IV级成矿亚带和重要矿集区的矿产分布规律。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历史与成矿作用演化过程,吉林省地壳演化经历了新太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晚三叠世、晚三叠世-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10个构造演化旋回,形成了3个成矿域,24个矿床成矿系列,70个矿床式。据此构建了吉林省区域成矿谱系图。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宗紧缺矿产和战略性矿产资源金、铁、钼、镍、油页岩等矿种,提出了吉林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查成果 成矿区带 矿床成矿系列 找矿方向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单步解除有机沉积及无机垢的单相酸体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波 荣新明 +3 位作者 冯浦涌 姚二冬 周福建 王顺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2,共9页
近井地带有机垢和无机垢的沉积严重影响了油气正常生产,常规解堵体系无法同时解除有机、无机及其混合垢。针对上述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解堵体系—单相酸体系,该体系由2种不相溶的液体(溶有机垢的芳烃溶剂和溶无机垢的酸液)、表面... 近井地带有机垢和无机垢的沉积严重影响了油气正常生产,常规解堵体系无法同时解除有机、无机及其混合垢。针对上述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解堵体系—单相酸体系,该体系由2种不相溶的液体(溶有机垢的芳烃溶剂和溶无机垢的酸液)、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及功能型添加剂组成。采用电导率仪、粒度分析仪、旋转岩盘仪、界面张力仪、润湿角测定仪、摩阻仪、岩心流动仪、CT扫描等实验仪器对单相酸体系的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单相酸体系是一种外相为油、内相为酸的纳米均相分散体系,粒径分布为7~50 nm;界面张力为0;具有解除储层乳化(破乳率大于90%)、水锁、润湿改性的性能(油湿改性为水湿);可同时溶解有机垢、无机垢及其混合垢(溶解率100%),岩心伤害渗透率恢复率大于100%;具有低摩阻性能(降阻率大于80%),可实现大排量解堵作业;具有高缓速率性能(缓速率大于99%),可实现储层深部解堵。单相酸体系利用油、酸互溶原理,实现了有机垢、无机垢及其混合垢单步同时溶解,对油气井及转注井近井地带混合垢污染物的高效解除具有重要意义。单相酸体系在伊拉克米桑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酸 有机沉积 无机垢 纳米分散体系 单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岩浆Ni-Co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橄榄石成分和全岩S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文 陈列锰 +3 位作者 于宋月 李大鹏 吴树宽 王治安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3-475,共23页
东昆仑造山带不仅产出世界级夏日哈木Ni-Co硫化物矿床,也产出多个同时代的含岩浆硫化物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如石头坑德。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具有相似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但二者的成矿规模明显不同,这些异同点为探讨造山带环境幔... 东昆仑造山带不仅产出世界级夏日哈木Ni-Co硫化物矿床,也产出多个同时代的含岩浆硫化物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如石头坑德。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具有相似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但二者的成矿规模明显不同,这些异同点为探讨造山带环境幔源岩浆的硫饱和机制与过程、以及岩浆硫化物成矿控制因素提供了良好的对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与对比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的橄榄石成分和全岩S同位素组成,探讨造山带环境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夏日哈木岩体中橄榄石的Fo牌号在82.3~90.0之间,Ni含量在558×10^(-6)~4370×10^(-6)之间;石头坑德岩体中橄榄石的Fo牌号在79.9~90.2之间,Ni含量在300×10^(-6)~3040×10^(-6)之间。夏日哈木岩体全岩的δ^(34) S值在4.0‰~6.4‰之间,平均值为5.2‰;石头坑德岩体全岩的δ^(34) S值在1.8‰~4.6‰之间,平均值为3.2‰。夏日哈木岩体中高Fo牌号橄榄石的Ni含量(高达4000×10^(-6))明显高于石头坑德岩体(通常小于3000×10^(-6)),表明前者母岩浆的Ni含量高于后者。石头坑德岩体贫硫化物纯橄岩中橄榄石具有高的Fo牌号和低的Ni含量,且显示出负相关性。这些特征表明石头坑德岩体母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富Mg碳酸盐岩的混染:富Mg物质的加入不仅促使结晶出高Fo牌号的橄榄石,也延长了橄榄石的结晶区间。由于Ni在橄榄石中为中等相容元素,大量橄榄石的结晶导致残余岩浆中的Ni含量进一步降低。此外,岩相学研究表明夏日哈木岩体中包裹硫化物珠滴的橄榄石Fo牌号较高,最高值达89.2;相反,石头坑德岩体中包裹硫化物珠滴的橄榄石的Fo牌号通常低于85。这些特征指示母岩浆演化过程中夏日哈木岩体的S饱和与硫化物熔离阶段早于石头坑德。另一方面,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的全岩δ^(34) S值均明显高于地幔(-2‰~+2‰),暗示二者母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地壳S的加入。由于两个岩体直接围岩中的S含量都很低,因此,深部地壳S的加入是促使两个岩体母岩浆达到硫饱和、发生硫化物熔离的关键因素。综合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岩浆演化过程中早期大量橄榄石的结晶和较晚阶段S饱和是导致石头坑德岩体相对(夏日哈木岩体)贫Ni的重要机制。因此,原始岩浆富Ni、深部地壳S的加入导致岩浆演化早期硫化物熔离等条件与过程的耦合是东昆仑造山带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岩浆硫化物矿床 橄榄石 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