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蔡林婷 李思源 +2 位作者 葛明峰 胡亚萍 王国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2,共8页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本研究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0.2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本研究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0.2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20d中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检测血清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血清蛋白质含量及酶活性,血清电解质含量等有关血液生化指标来比较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4d,主要表现为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Fe显著升高(P<0.05),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Na、Cl显著降低(P<0.05),甘油三酯、P、Ca、Mg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致病菌感染对大黄鱼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和代谢水平均产生了影响。反映鱼体受感染后从应激反应发生至生化指标变化主要出现在致病菌感染前期,提示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作为大黄鱼"溃疡病"早期感染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弧菌 血液生化指标 糖类 脂类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与患白鳃病大黄鱼的血细胞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崔龙波 迟爽 +2 位作者 李新华 韩涛 马家好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196,共5页
比较了正常与患白鳃病大黄鱼血细胞类型、大小、数量和形态变化等指标的差异。正常大黄鱼的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7种类型,红细胞数为(2.44±0.22)×106个... 比较了正常与患白鳃病大黄鱼血细胞类型、大小、数量和形态变化等指标的差异。正常大黄鱼的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7种类型,红细胞数为(2.44±0.22)×106个/mm3,白细胞数为(9.89±1.51)×104个/mm3,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51±9.59)%、(7.03±5.24)%、(4.40±3.99)%、(19.27±15.34)%、(2.87±2.20)%和(38.91±11.56)%,血红蛋白含量为(6.68±1.38)g/100mL。患白鳃病大黄鱼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减少(P<0.01),而大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加(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血细胞 白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头肾免疫细胞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晓津 王军 +1 位作者 谢仰杰 苏永全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28,共5页
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头肾印迹片、光镜片和电镜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黄鱼头肾包括淋巴细胞聚集区和颗粒细胞聚集区,但无肾小球结构。头肾免疫细胞丰富,包括淋巴细胞、颗粒细胞(Ⅰ型和Ⅱ型)、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别占57.... 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头肾印迹片、光镜片和电镜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黄鱼头肾包括淋巴细胞聚集区和颗粒细胞聚集区,但无肾小球结构。头肾免疫细胞丰富,包括淋巴细胞、颗粒细胞(Ⅰ型和Ⅱ型)、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别占57.94%、36.43%、5.63%,表明头肾是大黄鱼免疫细胞的生发中心,在免疫防御系统中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头肾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树根 王全溪 王寿昆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38-242,共5页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称S-P法),用抗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T)、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等4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称S-P法),用抗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T)、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等4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胃各部分布较多,食管和肠管分布较少;SST在胃贲门部和胃体部数量较多,胃幽门部较少,食管、前肠和中肠仅有少量分布,后肠的分布数量多。Gas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后肠,从胃幽门部到后肠呈递减分布趋势;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均未检出。Glu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发现。根据形态学特征,大黄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与其他鱼类一样,分为两种类型,即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思源 葛明峰 +2 位作者 胡亚萍 蔡林婷 王国良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02-209,共8页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溶菌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来探讨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各项血液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7 d.在人工感染的初期,各实验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数量开始下降;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所上升,7 d以后各类血细胞数量变化不显著.其中哈氏弧菌感染组在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等多个指标上的变化最为明显.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脾组织,鱼体受感染后两者溶菌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研究认为反映鱼体受感染后从应激反应发生至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发挥主要发生在病原菌感染前期,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黄鱼 致病弧菌 白细胞 NBT阳性细胞 溶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性早熟的机制:精巢中间质细胞和足细胞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被引量:4
6
作者 方永强 翁幼竹 +2 位作者 周晶 谢方靖 刘家富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75-278,T001,共5页
本文应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性早熟与未成熟雄性大黄鱼精巢中间质细胞和足细胞进行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结果表明 ,这两种细胞在精巢不同发育时期的精细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别 .早熟精巢间质细胞和足细胞胞质中滑面内质网池和管状线粒... 本文应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性早熟与未成熟雄性大黄鱼精巢中间质细胞和足细胞进行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结果表明 ,这两种细胞在精巢不同发育时期的精细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别 .早熟精巢间质细胞和足细胞胞质中滑面内质网池和管状线粒体都十分发达 ,而未成熟鱼则发育较差 .我们认为雄性大黄鱼性腺早熟的原因可能与间质细胞和足细胞提早发育成熟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显微结构 大黄鱼 精巢 间质细胞 足细胞 性早熟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藏时间对养殖大黄鱼体色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全友 李松 +1 位作者 李保国 杨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99-107,共9页
为探究-18℃冻藏时间对养殖大黄鱼的体色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冰鲜大黄鱼(F0)为对照,对其体表色差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色素细胞大小和肌肉品质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冻藏期间口唇和肌肉的a、b均显著降低,腹背部L和a从F0到F4(... 为探究-18℃冻藏时间对养殖大黄鱼的体色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冰鲜大黄鱼(F0)为对照,对其体表色差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色素细胞大小和肌肉品质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冻藏期间口唇和肌肉的a、b均显著降低,腹背部L和a从F0到F4(冻藏4个月)下降相对平缓,到F6(冻藏6个月)阶段下降显著;腹部总色素含量逐渐减小,背部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相对缓慢;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鱼鳍和鳞片部位的黑、黄色素细胞均发散,且色素细胞面积变化率逐渐增大,皮肤部位则收缩,色素细胞大小变化率先上升后下降;冻藏期间,大黄鱼的pH和电导率值均先减小后增大,且F4到F6期间显著增大;鱼肉质构特性出现了劣化,除内聚性外,质构特性均逐渐下降;汁液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在冻藏期间均显著升高,肌肉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均逐渐增大,且F4到F6期间上升显著,脂肪氧化程度加重。综合表明,养殖大黄鱼-18℃冻藏6个月的体色和肌肉品质特征均逐渐下降,除保水性外,F4至F6阶段品质均下降较快,可为深入探究大黄鱼体色变化机制和冻藏过程中品质提升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冻藏时间 色素细胞 总类胡萝卜素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及部分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秀霞 郑在予 +2 位作者 黄河 池洪树 龚晖 《福建畜牧兽医》 2017年第6期7-9,12,共4页
本试验将三七总皂甙(PNS)体外作用于大黄鱼肾细胞,通过活细胞计数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初步了解PNS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及部分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40~200μg/mL浓度的PNS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浓度达到1 mg/mL以上... 本试验将三七总皂甙(PNS)体外作用于大黄鱼肾细胞,通过活细胞计数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初步了解PNS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及部分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40~200μg/mL浓度的PNS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浓度达到1 mg/mL以上时,对细胞生长有负面影响;10~1 000μg/mL浓度的PNS对大黄鱼肾细胞Toll样受体5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但对Toll样受体3的表达有一定的下调作用;PNS浓度为10~100μg/mL时对大黄鱼肾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浓度达到1 000μg/mL时对该因子的表达有下调作用;PNS浓度为10μg/mL时对大黄鱼肾细胞溶菌酶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浓度达到100μg/mL以上时对该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下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大黄鱼 肾细胞 TOLL样受体 碱性磷酸酶 溶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二倍体和三倍体血液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建绍 《福建水产》 2010年第1期38-40,共3页
本文对人工诱导的大黄鱼三倍体与正常数大黄鱼二倍体的血液血细胞常值测定,并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体长25.2~29.2cm,体重180.0~331.0g的二倍体大黄鱼,红细胞平均值为2.33±0.12(×1012个/L);白细胞平均值为2... 本文对人工诱导的大黄鱼三倍体与正常数大黄鱼二倍体的血液血细胞常值测定,并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体长25.2~29.2cm,体重180.0~331.0g的二倍体大黄鱼,红细胞平均值为2.33±0.12(×1012个/L);白细胞平均值为23.65±2.45(×109个/L);血栓细胞平均值为42.50±7.14(×109个/L)。体长25.2~27.5cm,体重224.0~281.0g的三倍体大黄鱼,红细胞平均值为1.22±0.18(×1012个/L);白细胞平均值为31.19±3.52(×109个/L);血栓细胞平均值为29.25±5.91(×109个/L)。分析比较大黄鱼二倍体、三倍体各项血液生理指标,除血红蛋白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血液生理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二倍体 大黄鱼三倍体 血细胞常数值 血液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对大黄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炜强 黄伟卿 +2 位作者 柯巧珍 陈佳 韩坤煌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4,共4页
为研究维生素C含量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存活、生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在水温为10.8-28.2℃下,将平均体质量(0.21±0.02)g的幼鱼分为6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0 000尾,饲养在规格为宽长8 m、4 m、... 为研究维生素C含量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存活、生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在水温为10.8-28.2℃下,将平均体质量(0.21±0.02)g的幼鱼分为6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0 000尾,饲养在规格为宽长8 m、4 m、深4.5 m的海上网箱里,分别投喂添加维生素C含量为0、50、100、150、200和250 mg/kg的软颗粒饲料300 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存活率及全长、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差异性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随着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红细胞渗透脆性随着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在大黄鱼幼鱼时期,投喂软颗粒时添加200 mg/kg的维生素C对大黄鱼的抗病能力和生长有着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维生素C 生长性状 血红细胞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