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PGmix模拟杉木人工林轮伐期和间伐措施对蓄积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成雨 扶欣然 +5 位作者 李佳怡 梁瑞婷 文毅 孙玉军 王轶夫 陈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80-2797,共18页
我国杉木人工林的轮伐期按其经营规程是25—30年,然而多代轮作后立地条件有所改变,有必要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间伐措施,合理调整轮伐期,以期获得最高的林分蓄积量。以江西省吉水县和福田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3-PGmix生长... 我国杉木人工林的轮伐期按其经营规程是25—30年,然而多代轮作后立地条件有所改变,有必要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间伐措施,合理调整轮伐期,以期获得最高的林分蓄积量。以江西省吉水县和福田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3-PGmix生长过程模型,设定了四类不同的立地等级(I、II、III、IV),两次间伐(第一次设为第10年;第二次分别设为第15年的短间隔间伐和第20年的长间隔间伐)以及三种间伐强度(轻度10%、中度20%和重度30%),通过模拟和比较林分年平均最大生长量以及蓄积量,获得不同立地条件下相应合理的间伐措施以及轮伐期。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立地等级下,林分年最大平均生长量表现出明显差异,在I类立地等级下高达25.09m^(3)/hm^(2),而IV类立地等级下仅为8.6m^(3)/hm^(2)。(2)未间伐林地在四类立地等级下对应的最优轮伐期分别为17.7年、18.7年、21.6年和25.4年,且与林地蓄积量表现出协同性,即林分蓄积量随着轮伐期的增加而减小。而间伐林分的轮伐期随立地等级的增加而增大,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的间伐措施对林地总蓄积量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表现不同:从林地蓄积量来看,长间隔间伐优于短间隔间伐;对于I类和II类立地等级的林分最优间伐方案是初次和二次间伐分别为20%和30%,III类立地等级的林分最优间伐方案是初次和二次间伐分别为10%和20%;最优间伐方案下,将此三类立地等级对应的最优轮伐期依次设为28.5年、29.4年和30.9年时,可将林分总蓄积量最大化。对于IV类立地等级的林地,应优先考虑改良土壤肥力。本研究的模拟结果能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人工林间伐措施以及轮伐期的合理调整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助力我国杉木人工林的精细化经营以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PGmix过程模型 杉木人工林 立地等级 间伐措施 轮伐期 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结构赝—su(3)模型与三轴转子模型的等价性
2
作者 吉世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张量分析方法证明了su(3)哈密顿量两种形式的一致性,并在内禀系中将su(3)哈密顿量写成了三轴转子哈密顿量的形式。从惯量参数和转动带结构两方面考查了赝-su(3)模型与三轴转子模型的等价性。
关键词 赝-su(3)模型 三轴转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文熙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纪念黄文熙先生诞生100周年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广信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152,共4页
黄文熙先生在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的拱坝计算的格栅法,是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的结构离散计算方法,也是有限元法计算的先驱;他提出了可以反映土的应力路径的三维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他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动... 黄文熙先生在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的拱坝计算的格栅法,是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的结构离散计算方法,也是有限元法计算的先驱;他提出了可以反映土的应力路径的三维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他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动三轴试验的首创者;他提出了具有突出特色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大大推动了我国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文熙 格栅法 三维地基沉降计算 动三轴试验 清华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纹理几何约束进行织物场景模拟
4
作者 诸葛振荣 徐利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58,共4页
针对真实场景当中织物纹理的虚拟模拟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纹理几何约束进行场景模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织物纹理中的平行、垂直约束,利用空间透视模型可求出相机焦距,并计算出纹理的空间法向量。同时确定一个基平面,使基平面法向量绕x... 针对真实场景当中织物纹理的虚拟模拟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纹理几何约束进行场景模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织物纹理中的平行、垂直约束,利用空间透视模型可求出相机焦距,并计算出纹理的空间法向量。同时确定一个基平面,使基平面法向量绕x轴,y轴旋转到纹理法向量位置,计算出旋转角度,然后在Visual C++6.0下通过交互操作并利用纹理映射技术进行织物场景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模拟的织物纹理三维效果逼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约束 透视模型 三维旋转 场景模拟 织物纹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全球变化与非等时韵律沉积及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建造形成的终止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伟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贫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导致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贫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导致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和日光-紫外线为主的宇宙射线光致氧化作用产生的直接非生物-无氧氧化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环境对Fe2+的氧化可能起着重要的和主导的作用。BIFs条带状矿石的宏、微观SiO2或Fe2O3/Fe3O4单层厚度非等厚性表征了硅、铁供给非等量性与交替淀积非等时性的韵律堆积。文章提出了一种与地球自转速率有关的日长年际变化(古ELNino事件)-硅铁临界饱和浓度模式,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和不同类型BIFs的成因联系解析了这种韵律堆积的机制。元古代早—中期大气-海洋系统发生了O2增多和CO2减少的古全球变化,导致了2.2~1.8Ga之间大气圈平流层古臭氧层的形成。古臭氧层大幅度消减日光-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强烈辐射,不仅使全球性由日光-紫外线光致氧化作用直接产生的Fe2+非生物-缺氧氧化过程消失,而且也保证了生命演化的延续和生物进入多样性繁衍。与其伴随的全球性巨厚碳酸盐建造,导致了上壳岩下伏的地球早期富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全球变化 沉积 前寒武纪 铁矿床 建筑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