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州市蔷薇科植物PNRSV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纪开燕 秦朗 +2 位作者 黄则月 贺振 赵景奎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明确江苏省扬州市蔷薇科植物中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 spot virus,PNRSV)的发生情况,采用ELISA方法,以采集自扬州市不同地点的243份蔷薇科植物叶片样品为试材,测定其中4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P)编码区序列,结合GenBan... 为明确江苏省扬州市蔷薇科植物中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 spot virus,PNRSV)的发生情况,采用ELISA方法,以采集自扬州市不同地点的243份蔷薇科植物叶片样品为试材,测定其中4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P)编码区序列,结合GenBank中已报道的相关序列对其进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扬州市蔷薇科植物中PNRSV的检出率为13%;序列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PNRSV分离物与GenBank中其它286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82%~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NRSV可以分成4个组,组间具有较为清晰的地理和寄主特异性,其中本研究获得的PNRSV分离物均位于PV32组。总之,PNRSV已经在扬州市发生并流行,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科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怀柔分离物(PNRSV-HR)外壳蛋白基因片断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冲 李明福 张永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105-108,共4页
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采自北京市怀柔区的樱桃叶片,将此PCR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上,通过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克隆了含有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认为该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片断与李属... 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采自北京市怀柔区的樱桃叶片,将此PCR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上,通过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克隆了含有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认为该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片断与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的NRSiz8株系的同源性最高,为98%,与德国分离物Ring17的同源性达99%;通过进化关系分析,认为该分离物属于引起温和症状的group,认为该分离物的第5,62,81和126位氨基酸也与CH9血清型引起温和症状的保守的替换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 RT—PCR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新疆巴旦木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CP)片断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殷智婷 韩剑 +3 位作者 周国辉 张祥林 罗明 潘亚南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0-746,共7页
【目的】为了查明新疆巴旦木果树病原病毒的种类,为病毒的分子检测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从巴旦木果树叶片中检测到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以阳性样品的总RNA为模板进行PNRSV外壳蛋白基因(CP)R... 【目的】为了查明新疆巴旦木果树病原病毒的种类,为病毒的分子检测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从巴旦木果树叶片中检测到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以阳性样品的总RNA为模板进行PNRSV外壳蛋白基因(CP)RT-PCR扩增,对预期430 bp大小的4个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结果表明,PNRSV新疆巴旦木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世界各地已报道的分离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80.0%~97.2%和80.1%~94.1%,其中与阿根廷分离物AY217的同源性最高;而与同属03亚组的苹果花叶病毒(ApMV)同源性较低,仅为52.9%~55.4%和45.6%~48.6%。新疆PNRSV各分离物之间CP基因高度同源。序列比对与系统发生树的分析显示,PNRSV新疆巴旦木分离物的株系属于GroupⅠ组。【结论】确定了PNRSV为侵染新疆巴旦木果树的病原病毒。这是PNRSV在新疆发现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旦木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 RT—PCR CP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海宁月季上发现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被引量:9
4
作者 朱良俊 商晗武 +1 位作者 郑丹 黄特跃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6-369,共4页
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对杭州、嘉兴、绍兴3市6县(市、区)的果树园林植物进行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病情调查,采集检测样品包括樱桃、桃、李、杏和月季等12种寄主植物共计102个。结果表明,10个海宁月季样品的ELISA结果呈... 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对杭州、嘉兴、绍兴3市6县(市、区)的果树园林植物进行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病情调查,采集检测样品包括樱桃、桃、李、杏和月季等12种寄主植物共计102个。结果表明,10个海宁月季样品的ELISA结果呈阳性,其他样品呈阴性;阳性样品经RT-PCR检测和CP基因测序验证,确认海宁月季感染了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 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RT-PCR 疫情 CP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苹果花叶病病原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邢飞 王红清 李世访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53-1963,共11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苹果花叶病是苹果栽培中最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在我国各大苹果产区发生普遍。感病苹果叶片常表现花叶、坏死、沿脉形成不均匀分布的条纹等症状,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松散、叶绿体畸变、膜结构遭到破坏,最终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苹果花叶病是苹果栽培中最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在我国各大苹果产区发生普遍。感病苹果叶片常表现花叶、坏死、沿脉形成不均匀分布的条纹等症状,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松散、叶绿体畸变、膜结构遭到破坏,最终影响叶片光合能力和果实品质形成,严重威胁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感花叶病苹果叶片中新鉴定的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ApNMV)与我国苹果表现花叶病的相关性较高,可能是引起我国苹果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但也有研究指出,同属于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Ilarvirus)的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ApMV)和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PNRSV)也被认为可能是引起我国苹果花叶病的重要病原。为此,笔者依据前人研究基础及本研究室前期研究结果,系统综述了ApNMV与我国苹果花叶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并分析了ApMV和PNRSV在我国表现苹果花叶病的苹果样品中的侵染状况,旨在进一步明确引起我国苹果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花叶病 苹果坏死花叶病毒 苹果花叶病毒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花叶病病原鉴定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可能的病原探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鹏博 张志想 +3 位作者 刘斐 卢美光 李世访 王红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2-339,共8页
【目的】探究苹果花叶病的病原。【方法】从北京、陕西(延安、渭南)、山东临沂共采集140份苹果叶片样品,其中表现花叶症状的111份,无症状的29份。选取一个带有苹果花叶病的样品和一个不带任何症状的样品进行s RNA(small RNA)高通量测序... 【目的】探究苹果花叶病的病原。【方法】从北京、陕西(延安、渭南)、山东临沂共采集140份苹果叶片样品,其中表现花叶症状的111份,无症状的29份。选取一个带有苹果花叶病的样品和一个不带任何症状的样品进行s RNA(small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和RT-PCR验证结果,对所有样品进行苹果花叶病毒、苹果茎沟病毒、苹果茎痘病毒、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和李属坏死环斑病毒5种病毒的RT-PCR检测。【结果】高通量测序分析、验证与田间调查均未发现苹果花叶病毒。其中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中:对带有花叶病样品所构建的s RNA文库中与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同源的s RNA份数(194份)多于健康样品文库中同源的s RNA的份数(4份)。田间调查结果显示: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在花叶病的样品中带毒率为90%,远高于不带症状样品的7%。【结论】因此,苹果花叶病毒可能不是引起苹果花叶病的唯一病毒病原,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可能会引起苹果花叶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花叶病 高通量测序 苹果花叶病毒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鉴定和田间发生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涛 吴云锋 +7 位作者 曹瑛 冯渊博 惠军涛 李钢 张良 郭鹏飞 李婷 张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9-323,共5页
通过实验室鉴定、田间定点监测和大田调查,发现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可通过嫁接、汁液摩擦等途径传播,病毒形态为球形,大小30 nm,无包膜;在西安地区年发生消长历经始发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衰退期4个阶段,一年具有两个发病高峰,... 通过实验室鉴定、田间定点监测和大田调查,发现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可通过嫁接、汁液摩擦等途径传播,病毒形态为球形,大小30 nm,无包膜;在西安地区年发生消长历经始发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衰退期4个阶段,一年具有两个发病高峰,相邻年份病害发生差异不大,但有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川道、密度大、管理粗放有利于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的发生,目前种植的大樱桃品种发病较重,当地小樱桃品种发病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 鉴定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樱桃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PCR检测技术研究
8
作者 杨桦 吴云锋 +5 位作者 严勇敢 付宏岐 杨铭 王雅丽 周靖华 杨少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11,共3页
通过用2种RNA提取方法提取甜樱桃植株样品总RNA,并对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用方法A提取的RNA完整性比方法B较好,出现了较为典型的RNA带型.以方法A提取的甜樱桃总RNA为模板,用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反应,可见其DNA谱带与预期... 通过用2种RNA提取方法提取甜樱桃植株样品总RNA,并对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用方法A提取的RNA完整性比方法B较好,出现了较为典型的RNA带型.以方法A提取的甜樱桃总RNA为模板,用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反应,可见其DNA谱带与预期的一对引物应扩增的片断吻合,说明PCR检测是特异的.通过30份样品经RT-PCR扩增有2份表现出清晰、明显的特异带,占总样品数的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 PCR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核果类果树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世恒 王吉腾 +2 位作者 李雪娇 高润蕾 云晓鹏 《北方农业学报》 2018年第3期37-41,共5页
根据李痘病毒(PPV)、李坏死环斑病毒(PNRSV)和李矮缩病毒(PDV)3种检疫性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在建立各种病毒单个RT-PCR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多重RT-PCR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同步检测这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体... 根据李痘病毒(PPV)、李坏死环斑病毒(PNRSV)和李矮缩病毒(PDV)3种检疫性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在建立各种病毒单个RT-PCR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多重RT-PCR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同步检测这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3对引物特异性较强,分别可以扩增出172,675,945 bp的目的片段,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为同时检测多种检疫性病毒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检测 李痘病毒 李坏死环斑病毒 李矮缩病毒 多重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怀柔分离物CP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抗血清制备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明福 陈洪俊 +3 位作者 陈定虎 邱德义 杨雷亮 赵世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33,共5页
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获得了包含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怀柔分离物CP蛋白基因的DNA片段,构建了针对pET29a载体的两种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经IPTG诱导表达了带不同融合肽段的PNRSV1(25 ku)和PNRSV2(29 ku)融合蛋白。经过Ni-NTA... 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获得了包含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怀柔分离物CP蛋白基因的DNA片段,构建了针对pET29a载体的两种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经IPTG诱导表达了带不同融合肽段的PNRSV1(25 ku)和PNRSV2(29 ku)融合蛋白。经过Ni-NTA亲和柱与SDS-PAGE分离纯化,获得大量表达融合蛋白,并免疫家兔制备了融合表达蛋白的特异性抗体。间接ELISA测定其效价分别为8×103和3.2×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外壳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