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员工权益保障
1
作者 郝延伟 孟祥旭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5,共11页
“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2011年至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共建“一带一路”对中国参与企业员工权益保... “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2011年至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共建“一带一路”对中国参与企业员工权益保障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建“一带一路”显著提升了参与企业的员工权益保障水平,该影响在国有企业、中等规模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国内国际双重舆论压力、国内优惠政策支持是这一影响产生的作用机制,企业党组织的引导和获取人才动机对这一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对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和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员工权益保障 社会责任承担 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股东能促进参股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吗?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彦锋 来培德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5,共12页
以我国沪深A股2011—2021年民营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国有股东对参股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国有股东能够促进参股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机制与路径分析表明,提升社会地位、加强员工权益保护、增强研发意愿... 以我国沪深A股2011—2021年民营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国有股东对参股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国有股东能够促进参股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机制与路径分析表明,提升社会地位、加强员工权益保护、增强研发意愿是国有股东改善参股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作用机制;国有股东通过挤出低学历及生产人员而优化参股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这一影响具有异质性,低政府干预、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能够正向调节国有参股股东的人力资本效应;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国有股东对人力资本结构的积极影响不仅在经营业绩上“做大蛋糕”,而且在要素收入分配中“分好蛋糕”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研究结论既丰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人力资本升级方面的文献,又为民营企业利用国有资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参股股东 人力资本结构 社会地位 员工权益保护 劳动收入份额 民营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消费者倾斜性保护的逻辑 被引量:21
3
作者 蓝寿荣 周艳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8-105,共8页
消费者保护被普遍认可,但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倾斜性原则却遭到质疑。倾斜性保护原则的成立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基于大工业、大行业时代提出的,旨在纠正社会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实质不公平现象;有其社会基础,即由于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与经... 消费者保护被普遍认可,但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倾斜性原则却遭到质疑。倾斜性保护原则的成立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基于大工业、大行业时代提出的,旨在纠正社会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实质不公平现象;有其社会基础,即由于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与经营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明显的弱势地位,需要立法进行倾斜性权利配置,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从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立法来看,倾斜性保护的系列立法并没有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更不会扭曲、破坏市场机制;我国的消费者保护立法实践也表明,倾斜性保护原则体现了现代社会公平价值和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彰显了消费者的消费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政策 消费者权益 倾斜性保护 社会公平 经济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环境权到国家环境保护义务和环境公益诉讼 被引量:204
4
作者 蔡守秋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1,共19页
综合性的环境法律应以规范政府环境行为为主,从确认公众(主要是自然人)的环境权出发,规定国家的环境保护义务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应明确"传统环境侵权责任、传统环境民事诉讼、传统行政诉讼"与"新型环境侵权责任、新型... 综合性的环境法律应以规范政府环境行为为主,从确认公众(主要是自然人)的环境权出发,规定国家的环境保护义务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应明确"传统环境侵权责任、传统环境民事诉讼、传统行政诉讼"与"新型环境侵权责任、新型环境公益民事诉讼、新型环境公益行政诉讼"的联系与区别,明确"环境利益"、"环境损害"和"环境损害责任"的概念。环境权是维护公众环境利益的法律基础和依据;损害作为公众共用物的环境,就是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就是侵犯公众的环境权;环境公益诉讼是因侵犯环境权而引起的诉讼,是对受到侵犯的环境权进行救济的主要途径;公民为了维护其环境权而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就是为了保护作为公众共用物的环境而提起诉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权 国家环境义务 政府环境责任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保护法》修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叶静漪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50-59,共10页
新就业形态在增加女性劳动者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新挑战。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但存在性别视角不足、对女性群体聚焦有限的问题。总的来看,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挑... 新就业形态在增加女性劳动者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新挑战。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但存在性别视角不足、对女性群体聚焦有限的问题。总的来看,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挑战包括:算法技术化监管主要基于男性数据,对女性身体特征的保障缺乏相应考虑,平台未基于女性在家庭角色中的地位给予相应保障,平台化劳动模式会对女性劳动者的联合性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即探索算法中的性别平等,增加算法中的女性化设置;探索家务劳动报酬化的可能性,以平衡女性家庭责任和经济收入;在远程工作的规范中关注女性劳动者的特殊性,平衡远程工作与家庭照护劳动;重塑新就业形态女性假期政策,以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积极发挥工会的“联合”作用,消除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可能出现的孤立感和“原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女性劳动者 权益保障 算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性贡献 被引量:2
6
作者 崔兰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5-150,共6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领导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框定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国家支持"的妇女运动运作模式。基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良好条件、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积极运作,我国妇女事业得...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领导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框定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国家支持"的妇女运动运作模式。基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良好条件、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积极运作,我国妇女事业得以快速发展,表现为:更多的妇女投身到公共劳动之中实现了经济独立;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形成;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女性教育大踏步前进;中国妇女运动走出封闭实现开放式发展等。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这些历史性贡献将永远彪炳于中国妇女运动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中国 妇女运动 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妇女政治地位 女性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务平台就业者权益保障体系构建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延川 吴海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5-166,共12页
依托数字平台企业的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成为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数字平台劳务用工过程中“去劳动关系化”与“再劳动关系化”屡见不鲜,带来了就业不稳定、劳动争议增多、劳动不公正等问题,损害就业者权益,使其处于弱... 依托数字平台企业的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成为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数字平台劳务用工过程中“去劳动关系化”与“再劳动关系化”屡见不鲜,带来了就业不稳定、劳动争议增多、劳动不公正等问题,损害就业者权益,使其处于弱势地位。依靠我国传统法律对此难以发挥充分的救济作用,数字平台就业者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理性选择就业者法律保护路径。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数字平台经济发展和数字平台就业者权益保障双赢的效果,应让多方主体参与构建就业者权益保障体系,具体而言,就业者和数字平台应增强自身权责意识、人社部门应健全就业者社会保障制度、政府部门应构建多部门参与的数字平台就业关系监管体系、司法部门应加强对就业者权益的司法保护,此外还应探索建立就业者维权公益组织,以加大数字平台就业者权益保障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务平台用工 数字劳务平台就业者 算法技术 去劳动关系化 再劳动关系化 劳动者权益保护 权益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大型平台企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海舰 赵丽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8,共14页
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群”的蓬勃发展使员工从强单位从属性向弱单位从属性转变、用工模式从固定制向灵活制转变。单位从属和用工模式的变化,颠覆了传统企业员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使得企业员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由“单位化”向“社会化”... 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群”的蓬勃发展使员工从强单位从属性向弱单位从属性转变、用工模式从固定制向灵活制转变。单位从属和用工模式的变化,颠覆了传统企业员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使得企业员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由“单位化”向“社会化”转变。当前“单位化”劳动权益保障机制面临劳动报酬保障制度缺失、算法偏见和算法霸权频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缺失、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缺失、第三方侵权责任主体不明、劳动权益保障主体责任缺失六大困境。建立“社会化”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劳动基准账户、科学规范算法规则、完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职业伤害保障体系、明确平台企业组织过错责任、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最终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以此实现好、维护好、落实好大型平台企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平台企业 新业态从业人员 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