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增殖核抗原在乳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丁华野 皋岚湘 +2 位作者 吴霞 邓永江 曹希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38-340,共3页
采用抗PCNA单克隆抗体PC_(10)对45例乳腺导管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其中导管内癌3例.导管内癌为主的浸润性导管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38例.参照Bloom—Richardson氏分级法对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分级.结果显示:PCNA平均指数导管内癌为4.80,导管... 采用抗PCNA单克隆抗体PC_(10)对45例乳腺导管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其中导管内癌3例.导管内癌为主的浸润性导管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38例.参照Bloom—Richardson氏分级法对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分级.结果显示:PCNA平均指数导管内癌为4.80,导管内癌为主的浸润性导管癌为11.23,浸润性导管癌Ⅰ级8.30、Ⅱ级24.56、Ⅲ级42.65.湿润性导管癌Ⅰ、Ⅱ、Ⅲ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PCNA指数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 抗原 乳腺癌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PCNA表达及其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黄志清 阚秀 +2 位作者 虞有智 董建强 麻为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5-297,共3页
采用抗PCNA单克隆抗体PC10,对96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表达研究。其中乳腺增生性病变31例,乳腺非典型增生15例,乳腺癌Ⅰ级12例,Ⅱ及23例,Ⅲ级15例。结果显示:PCNA染色强度指数良性病变为39... 采用抗PCNA单克隆抗体PC10,对96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表达研究。其中乳腺增生性病变31例,乳腺非典型增生15例,乳腺癌Ⅰ级12例,Ⅱ及23例,Ⅲ级15例。结果显示:PCNA染色强度指数良性病变为39.80,非典型增生40.71,Ⅰ级乳腺癌54.58,Ⅱ级66.83,Ⅲ级108.74.各级乳腺病变之间可见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明PCNA指数与乳腺病变及乳腺癌组织的分级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PCNA和p5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牛昀 郎荣刚 +2 位作者 傅西林 吕阿娟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89-892,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2 2 49% ,PCNA指数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P <0 0 1)。随PCNA指数升高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生存期缩短 (P <0 0 1)。但浸润性小叶癌p5 3阳性率仅为 3 70 % (2 / 5 4)。结论 :1)PCNA可作为反映浸润性小叶癌增殖活性 ,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2 ) p5 3免疫组化检测不能作为浸润性小叶癌的有用指标 ,需探讨其它的检测方法。 3)进一步显示浸润性小叶癌与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P53基因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细胞增殖标记物PCNA及MIB1(Ki-67)的表达与预后 被引量:3
4
作者 邓军 柳凤轩 +2 位作者 刘友生 闫晓初 刘丽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097-2100,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标记物 (PCNA、ki 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染色 ,检测 112例乳腺癌原发灶PCNA(单克隆抗体PC10 )的表达 ,计数MIB1标记指数 (MIB1Labellingindex ,MIB1LI) ,同...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标记物 (PCNA、ki 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染色 ,检测 112例乳腺癌原发灶PCNA(单克隆抗体PC10 )的表达 ,计数MIB1标记指数 (MIB1Labellingindex ,MIB1LI) ,同时根据腺管形成、核的多形性及核分裂像数确定的分级标准、舟山会议推荐方案和TNM国际分期标准 ,对 112例乳腺癌进行组织学分类、分型、分级和分期 ,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112例中肿瘤直径超过 2cm的患者、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和腋窝淋巴结受累个数 4个以上的乳腺癌患者的MIB1LI、PCNA高表达的比率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直径不足 2cm的患者、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和腋窝淋巴结受累个数少于 3个 (含 3个 )的乳腺癌患者 (P <0 0 5 ) ,而前者的 10年累积生存率均分别低于后者 ;患者年龄和月经状况与MIB1LI、PCNA表达强度及 10年累积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MIB1LI、PCNA表达强度与乳腺癌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状况及腋窝淋巴结受累个数显著影响MIB1LI、PCNA的表达强度 ,是判定乳腺癌预后的可靠和重要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组织学 预后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不同区域病理分级及增殖活性的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强 张永福 +1 位作者 卓夏阳 贾芸香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86-588,共3页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不同区域的病理分级 (WHO)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和理论意义。方法 :对 15例口腔鳞癌手术切除的标本按照统一标准分为表面区、中心区、深层浸润区、癌旁区和正常组织 5部分。分别对表面区、中心区...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不同区域的病理分级 (WHO)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和理论意义。方法 :对 15例口腔鳞癌手术切除的标本按照统一标准分为表面区、中心区、深层浸润区、癌旁区和正常组织 5部分。分别对表面区、中心区、深层浸润区和同一患者的术前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分级 (WHO) ,观察比较其差异。采用PCNA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来研究细胞的增殖活性 ,观察术后标本各区之间阳性表达差异。结果 :口腔鳞癌术后标本表面区、中心区、深层浸润区和术前活检组织之间病理分级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深层浸润区病理分级最差 ,表面区、中心区病理分级与术前活检组织相当。表面区→中心区→深层浸润区肿瘤细胞PCNA阳性表达逐渐增强 ,癌旁区比正常组织阳性表达要高。结论 :口腔鳞癌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病理分级及细胞增殖活性并不相同 ,只有深层浸润区最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最能代表肿瘤当前阶段的性质 ,术前活检组织不能准确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 ;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 ,已处于癌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病理分级(WHO) 增殖细胞核抗原 癌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和p53、c-erb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前病变及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胜春 吴凯南 厉红元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36-238,241,共4页
目的 研究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CNA及癌基因蛋白p53、c-erbB-2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在此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与p53、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了86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的... 目的 研究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CNA及癌基因蛋白p53、c-erbB-2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在此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与p53、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了86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的PCNA,癌基因蛋白p53、c-erbB-2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结果PCNA、p53、c-erbB-2的表达随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多。p53、c-erbB-2阳性表达病例PCNCN-LI明显高子阴性病例(t=2.9040,P<0.01;t=3.2333,P<0.01)。结论 PCNA、p53、c-erbB-2可反映乳腺癌前病变的恶变倾向,并对癌前病变的临床处理和随访有指导作用;细胞增殖活性与r53、c-erbB-2基因激活,蛋白产物聚积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癌前病变 PCNA P53 C-ERB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7
作者 陈秀娇 蔡庆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74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74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4.86%;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乳腺癌细胞PCNA的标记指数达61.17%,明显高于Survivin蛋白表达阴性者的51.26%(P<0.05);乳腺癌中Survivin、PCNA阳性高表达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P<0.05),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及阴性者(P<0.05)。乳腺癌中Survivin、PCNA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检测Survivin及PCNA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乳腺癌进展和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凋亡抑制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密度及细胞增殖活性与乳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张徽 米粲 李园园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18-120,共3页
采用FⅧ相关抗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对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C)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PCNA表达水平虽与肿瘤大... 采用FⅧ相关抗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对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C)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PCNA表达水平虽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但乳腺癌Ⅱ、Ⅲ级者其PC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级,并有显著差异(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其PC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对评估其预后实用价值不大。PCNA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系,它可作为反映乳腺癌侵袭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评估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有辅助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血管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蛋白和PCNA在乳癌中表达的定量测定及其预后
9
作者 王鸿雁 张学斌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33-36,共4页
应用图像分析仪对60例乳癌bcl-2、PCNA和雌孕激素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酶联亲和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bcl-2蛋白定量高值组,乳癌组织学分级低,患者生存期长、生存率高(P<0.05);PCNA表达定量高值组,... 应用图像分析仪对60例乳癌bcl-2、PCNA和雌孕激素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酶联亲和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bcl-2蛋白定量高值组,乳癌组织学分级低,患者生存期长、生存率高(P<0.05);PCNA表达定量高值组,组织学分级高,患者生存期短、生存率低(P<0.05)。显示了定量检测bcl-2蛋白和PCNA对评估乳癌分化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价值。bcl-2与雌孕激素受体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1),提示bcl-2蛋白检测对乳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CL-2蛋白 增殖细胞抗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