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泥河高山泥炭沼泽湿地的现状与恢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小禹 林叶彬 杨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1期12425-12427,12498,共4页
针对哈泥河高山泥炭沼泽湿地退化问题,在分析哈泥河湿地的区域环境背景与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提出对哈泥河高山泥炭沼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相关策略。研究发现,哈泥河湿地的生态环境目前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针对哈泥河高山泥炭沼泽湿地退化问题,在分析哈泥河湿地的区域环境背景与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提出对哈泥河高山泥炭沼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相关策略。研究发现,哈泥河湿地的生态环境目前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加剧,生态和水文功能下降。干扰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盲目开发利用湿地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动植物等生物资源、泥炭和泥炭藓丘采挖严重、环境污染对生态和水质影响严重。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湿地恢复、保护与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泥河 高山泥炭沼泽湿地 现状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山林川泽利用问题再检讨——以“公私共利”原则为中心 被引量:5
2
作者 夏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53,共8页
山林川泽作为自然资源,原则上是对所有人无偿开放的。从整体上看,在殷周邑制国家时代,族长与氏族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规约对山林川泽资源进行共同利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私共利"。至迟从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山泽君主私有化的倾向... 山林川泽作为自然资源,原则上是对所有人无偿开放的。从整体上看,在殷周邑制国家时代,族长与氏族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规约对山林川泽资源进行共同利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私共利"。至迟从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山泽君主私有化的倾向,进入帝国时代之后,这一倾向又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然而在专制王权下,"公私共利"的原则却依然存在。在山泽禁区内,历代帝王通过实施"弛山泽之禁"以实现所谓的"公私共利",实质上是掩盖山泽私有进一步强化的手段。在禁区外的山泽区域,通过"公私共利"的利用规定,一方面是君主与实力阶层在山泽占有问题上达成的一种妥协;同时,亦是保障普通民众获得再生产手段的重要方式,但从实践层面而言,这种"公私共利"并不能真正实现,体现出古代国家权力在维护民众再生产方面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林川泽 禁区 弛山泽之禁 公私共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山林川泽的保护及其经济背景
3
作者 王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0,共6页
秦汉学者强调对于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节制消费,保证各种生物顺利长养,并形成了山林川泽"以时禁发"的思想。秦汉政府重视山林川泽的保护,将"以时禁发"的精神落实到了国家法令之中。然而,秦汉时期保护山林川泽的出... 秦汉学者强调对于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节制消费,保证各种生物顺利长养,并形成了山林川泽"以时禁发"的思想。秦汉政府重视山林川泽的保护,将"以时禁发"的精神落实到了国家法令之中。然而,秦汉时期保护山林川泽的出发点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而非基于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这些优秀的思想与制度在传统社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林川泽 以时禁发 渔采狩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青山买卖契约类型、蓄禁及管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国君 韦凯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4期22-33,共12页
清水江流域青山买卖契约是指在人工营林幼苗种植郁闭成林或发兜木萌芽成林后到成材伐卖这一过程中,卖主和买主签订的山林权益民间规约性契约,内容涉及青山买卖原因、青山四至、青山价格、经营权限、蓄禁制度,以及林业管护技术等,是人工... 清水江流域青山买卖契约是指在人工营林幼苗种植郁闭成林或发兜木萌芽成林后到成材伐卖这一过程中,卖主和买主签订的山林权益民间规约性契约,内容涉及青山买卖原因、青山四至、青山价格、经营权限、蓄禁制度,以及林业管护技术等,是人工营林规范管护的重要契约之一,故厘清这一契约类型及其所隐含的林业蓄禁制度和知识,对于揭示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繁荣原因、管理技术细则、民族山区传统林业文化遗产内涵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林业契约 青山买卖 蓄禁制度 林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末”以“上农”:从猎人到农夫的农政学
5
作者 郑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9,共14页
中西方经验中的"反本"与"反谷"的史实及考古报告显示,人们并非自愿为农。因此,文章重构了农业起源的问题,将农业与采集渔猎作为两种竞争性生产模式。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而这些条件是谁推动创... 中西方经验中的"反本"与"反谷"的史实及考古报告显示,人们并非自愿为农。因此,文章重构了农业起源的问题,将农业与采集渔猎作为两种竞争性生产模式。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而这些条件是谁推动创建的,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循此,文章提出要把国家带回农业变迁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进化论框限下考察技术性农业发明的线性累计过程。资源汲取效率与治理术效应,构成了国家介入农业变迁的双重必要性。中国经验为理解国家干预农业变迁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度性机制,即所谓"除末"以"上农"的农政学假设。它运作机理是"排除性纳入"的事本逻辑,"山川林泽之禁"是它的制度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 农政 排除性纳入 山川林泽之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