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刺槐林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动态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风芹 田丽青 +3 位作者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4,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0-20 cm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退耕还林 刺槐 自然恢复植被 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1 位作者 邓玉林 杨万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0-133,共4页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川西最主要的两种退耕还林植被(苦竹林和桦木林)在恢复初期生态系统碳储量、碳素密度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348 5~0.518 6 gC/g,桦木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451 9~0.513 7 gC/g;(2...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川西最主要的两种退耕还林植被(苦竹林和桦木林)在恢复初期生态系统碳储量、碳素密度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348 5~0.518 6 gC/g,桦木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451 9~0.513 7 gC/g;(2)苦竹林林下枯落物的碳素密度为0.341 7 gC/g,桦木林林下枯落物的碳素密度为0.395 3 gC/g;(3)不同植物器官的碳储量分配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显著相关.苦竹林分中竹秆生物量占48.87%,其碳储量占53.06%;桦木林树干生物量占57.25%,其碳储量占57.27%;(4)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以土壤碳储量最大,占64.19%~82.59%,其次是乔木层,占21.93%~33.90%,最小是桔落物层,占0.27%~1.91%;(5)在退耕还林初期,植被恢复后土壤各层碳素密度小于对照的各层土壤碳素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6)退耕地转变为森林后,成为大气CO2的一个重要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碳素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丹丹 吴普特 赵西宁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综合效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退耕还林(草)效益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综合效益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动态 被引量:7
4
作者 范冰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董慧霞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6,共6页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细根和草根的分解过程,拟合程度较好(R2>0.9,P<0.01),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10、252、243和185d。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含量下降,N、Ca的含量增加。草根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含量都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变化,整体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养分释放率与其干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分解前期增加较快,随后上升趋于平缓,而N、Ca的养分释放率增加整体比较平缓,元素分解速率均以P最快,其次是K、Mg,而N、Ca最慢;而草根分解过程中N、P、K、Ca、Mg的养分释放率初期增加都比较快,随后趋于平缓,并且元素分解速率呈现不规则变化,其中Ca分解率最慢,其他元素的分解率相近。由于细根和草根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整个生态系统中,土壤上下层地下凋落物的主要种类也有所不同,因而有利于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复合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退耕实践及其对我国退耕工程实施的启示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蓬涛 杨艳昭 封志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耕还林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政策的改变。为使我国生态退耕得以顺利实施,必须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和粮食生产,为退耕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真正使退耕农户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并通过推行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妥善安排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农户 中国 国外 粮食生产 税收政策 劳动力 地上 退耕还林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陕北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晓 高海清 +1 位作者 郭东敏 卜耀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7-151,共5页
试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的评价中。选取了适宜的20个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子,对影响退耕还林(草)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人口和政策管理系统的4个一级指标,20项因子进行... 试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的评价中。选取了适宜的20个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子,对影响退耕还林(草)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人口和政策管理系统的4个一级指标,20项因子进行指标权重确定。结果表明,生态效益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50%;经济发展指标次之,接近30%,说明生态效益是影响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为经济效益因素。这与陕北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正好相符,从而为陕北后退耕时期规划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法 退耕还林 可持续发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经营模式坡面径流和产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1 位作者 李伟 宫渊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7-29,33,共4页
利用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最更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3年未被直接扰动土壤的退耕地土壤侵蚀量仅是耕地的13.3%~37.9%;(2)林+... 利用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最更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3年未被直接扰动土壤的退耕地土壤侵蚀量仅是耕地的13.3%~37.9%;(2)林+草、竹+草种植模式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特征既不同于农耕地,又与未被扰动的生态林植被相差较大。表现为随植被经营利用而出现阶段性的变化,牛鞭草的刈割对退耕地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完善林+草、竹+草生态经营技术体系,提高该类退耕种植植被恢复模式的调蓄降雨能力,对指导退耕还林及植被经营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退耕地 植被经营模式 坡面径流 产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脂县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取向 被引量:21
8
作者 雷敏 曹明明 郗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基于1998—2003年的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人口资源变化中农业劳动力和外出劳... 基于1998—2003年的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人口资源变化中农业劳动力和外出劳务人口变化显著。(2)耕地面积大幅减少,13个乡镇中,耕地减少幅度大于25.37%的有9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69%,并集中分布于米脂县东部。(3)退耕还林对米脂县国民生产总值、林业产品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且随着退耕年数越长,贡献越大。(4)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其中,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53.75%。可见退耕还林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5)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大。全县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6)提出了加强米脂县退耕还林的总体规划,建立退耕还林长期利益保障机制,改进退耕还林操作方式等后续政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脂县 退耕还林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及效果评价——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芳 魏怀东 +2 位作者 丁峰 周兰萍 胡小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植被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算安定区2001年和2004年植被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得出:2001-2004年安定区整体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尤... 植被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算安定区2001年和2004年植被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得出:2001-2004年安定区整体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区城,低盖度植被类型面积大大减少,植被盖度〈60%的类型面积共减小了967.5hm^2,而高植被盖度面积增加。通过坡度与植被指数空间叠加分析发现,坡度对植被盖度较高区域的影响较小,对于植被盖度较低的区域影响较大。对于低植被盖度区域来说,坡度小则植被恢复快,坡度大则恢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退耕还林还草 效果评价 坡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楠 王继军 +2 位作者 崔绍芳 梅花 高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6-180,185,共6页
基于安塞县12a的统计资料,定量评价了安塞县1999—2010年的退耕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外部性价值进行了权重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安塞县退耕还林已基本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目的,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基于安塞县12a的统计资料,定量评价了安塞县1999—2010年的退耕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外部性价值进行了权重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安塞县退耕还林已基本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目的,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价值为1 027 352万元,其中外部性价值为540 550万元,占总价值的52.62%;各项功能的价值量排序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森林防护。其中最为重要的固碳释氧主要作用于全国范围内,且总的外部性价值超过了总价值的一半,这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通过本文的外部性价值计算,估算出安塞县的退耕还林补偿上限应为12 325.5元/(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补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安塞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及N动态 被引量:4
11
作者 荣丽 李贤伟 +1 位作者 张健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26,共6页
采用原状土芯法对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NC)、柳杉人工林(LS)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影响分解的质量指标及N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 采用原状土芯法对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NC)、柳杉人工林(LS)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影响分解的质量指标及N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分解常数(k)分别为1.06,0.93,1.32,0.86,分解1年后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5.49%,60.55%,73.32%,57.51%。在1年研究期内,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N与细根分解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含量无关,其中光皮桦细根分解速率还与C含量有关。分解90天后,各模式细根(草根)木质素含量与分解速率关系分别为,H,LS呈显著负相关(P≤0.05),HN呈较弱负相关(P=0.087),NC不相关(P=0.279)。分解1年后N初始含量最高的HN具有最高的N释放率,N初始含量最低的LS具最低的N释放速率,4种模式N释放速率大小顺序为HN(70.12%)>H(56.49%)>NC(46.67%)>LS(21.76%),N初始含量高是导致此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N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与退耕还林时空变化研究——以延河流域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卫建军 李新平 +1 位作者 杨勤科 梁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7-90,共4页
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利用中巴卫星数据CBERS对陕北延河流域下游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延河下河地区林地面积增加了8%,草地增加了2... 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利用中巴卫星数据CBERS对陕北延河流域下游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延河下河地区林地面积增加了8%,草地增加了20%,耕地减少了38%,并且有1.03%的耕地变为林地,57.49%的耕地变为草地。实现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为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CBERS 土地利用变化 退耕还林草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农户收入的影响:对西安周至县南部山区乡镇农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黎洁 李树茁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63,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研究方法: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4月在周至南部山区的农户生计调查数据,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退耕还林工...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研究方法: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4月在周至南部山区的农户生计调查数据,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参与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农户,但参与退耕通过户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时间变化对中低水平的农户收入也仍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研究结论:为巩固退耕工程成果,当地政府应提供信息,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积极发展外出务工等非农生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退耕还林工程 分位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生态屏障区农户退耕受偿意愿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冯琳 徐建英 邸敬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8-944,共7页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对三峡生态屏障区内农户退耕还林的受偿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受到普遍认可,但其可持续性令人担忧.1355份有效问卷中,愿意接受补偿的占74%,对未来生计的预期与土地相关性低的农户更愿意退...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对三峡生态屏障区内农户退耕还林的受偿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受到普遍认可,但其可持续性令人担忧.1355份有效问卷中,愿意接受补偿的占74%,对未来生计的预期与土地相关性低的农户更愿意退耕.受偿意愿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社会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受访者性别、耕地面积、家庭年收入、帮扶形式、是否移民对受偿意愿值具有显著影响.屏障区平均补偿意愿为1014元/(亩a).万州、秭归、渝北的受偿意愿值高于平均水平.建立基于区域的生态补偿标准和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可以弥补目前均一型生态补偿标准和方式的不足,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退耕还林 意愿调查 三峡生态屏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蓄水性能——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梁伟 白翠霞 +1 位作者 孙保平 齐举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改良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蓄水量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杜英 杨改河 刘志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140,共10页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从退耕前(1998年)的188.37亿元增加到退耕后(2005年)的241.03亿元,增幅达27.95%;在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77.08%),接近于总价值的3/4,其次是土壤保持价值(11.43%)、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6.83%)、固碳释氧价值(3.94%)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0.54%),净化空气价值(0.18%)最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各植被类型的总服务价值表现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经济林;从各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系统服务价值量来看,系统服务功能大小依次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经济林>农田。【结论】实例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分析 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态势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鑫 王继军 +1 位作者 李慧 牛艳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6-190,共5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县收入结构由1990年的种植业:畜牧业:工副业:林业为31.5:7:10.5:1;演变为2006年的3.4:3.2:3.4:1;土地利用结构由1999的耕地:林地:人工草地为1:2:5调整为2006年的1:1...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县收入结构由1990年的种植业:畜牧业:工副业:林业为31.5:7:10.5:1;演变为2006年的3.4:3.2:3.4:1;土地利用结构由1999的耕地:林地:人工草地为1:2:5调整为2006年的1:14:10。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人口、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工副业收入、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和森林覆盖率等8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阶段:1990—1996为第二阶段初期,1997—2002为第二阶段中后期,2003—2006为第三阶段初期。针对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农业资源与产业的优化耦合,需要调整林分结构,发展林草及其相关产业,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劳务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演变过程 发展阶段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洪雅退耕还林地麻竹生物量和碳储量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帅 李贤伟 +3 位作者 黄从德 赖元长 张辟芳 曹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1,共6页
利用标准样方法结合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洪雅县还林地麻竹的生物量、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平均株高为15.57 m,平均胸径为7.89 cm,单株生物量为8.59 kg,总生物量为27.91t/hm2,碳储量为13.79 t/hm... 利用标准样方法结合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洪雅县还林地麻竹的生物量、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平均株高为15.57 m,平均胸径为7.89 cm,单株生物量为8.59 kg,总生物量为27.91t/hm2,碳储量为13.79 t/hm2。②各形态因子之间、地上部分各变量之间、总生物量与地上部分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地下部分各变量与其他变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③各组分与形态因子的拟合中,以杆和形态因子的拟合为最佳,其方程为Y=-5.885+1.446D-0.108H+0.212d;总生物量与形态因子的拟合中,最佳模型为Y=-4.48+1.623D-0.245H+0.47d。④麻竹各器官碳含量介于0.454 2-0.530 6 g/g之间,平均碳含量为0.486 2 g/g,各器官含碳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杆〉蔸〉根〉枝〉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竹 生物量 碳储量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英 杨改河 +1 位作者 刘志超 冯永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9-196,共8页
能值分析方法是惯用的评价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位于陕西省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前后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的能值动态变化,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受退... 能值分析方法是惯用的评价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位于陕西省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前后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的能值动态变化,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受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安塞县生态系统年总投入能值和总输出能值均呈先下降后上扬的发展趋势,其中有机能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量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减少表土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总能值产出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能值产出占绝对优势,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林业的能值产出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系统的结构日趋多元化;在系统主要能值指标中,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持续性指数均呈先降低再增长的趋势,系统稳定性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后系统的生态环境压力趋于减小,持续性增强,系统结构趋于稳定,系统功能协调,基本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经济效应 能值分析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河北省以保定市涞水县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皓 王伟 +2 位作者 朱永明 石嵩云 张贵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263-267,270,共6页
[目的]比较保定市涞水县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收入效应,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构建农户资本的线性回... [目的]比较保定市涞水县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收入效应,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构建农户资本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在影响生计资本的诸因素中,退耕对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影响比较明显,对金融资本影响较小,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不明显,农户生计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现实中农户的发展依然处在较低的层次,农户的生计现状会受到耕地多少、现金支付压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需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规划和论证工作,加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在农户向非农产业转化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可持续生计 生计资本 涞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