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verexpression of the LoMYB29 gene of Larix olgensis contributes to the regulation of proanthocyanidin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被引量:2
1
作者 Dandan Li Xiaoqing Hu Chenghao 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793-1804,共12页
Proanthocyanidins(PAs)are the most broadly distributed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various aspects of plant development and respons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In this study,we cloned a R2R3... Proanthocyanidins(PAs)are the most broadly distributed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various aspects of plant development and respons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In this study,we cloned a R2R3 MYB gene LoMYB29,which has a full-length coding sequence of 921 bp identified in Larix olgensis.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LoMYB29 is expressed under mechanical wounding,high light intensity,and NaCl,PEG6000,Methyl Jasmonate,and abscisic acid treatments.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alysis and yeast twohybrid assay localized LoMYB29 to the nucleus,acting a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taining with 4-dimethylaminocinnamaldehyde showed a darker blue-purple color in LoMYB29-overexpressing Arabidopsis seeds compared to that of wild seeds.LoMYB29-overexpression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eaf PA content.The expression of early flavonoid biosynthesis-related gene CHI and late flavonoid biosynthesis-related genes,including DFR,LDOX,and ANR(PA branch gene),were also activated in transgenic plants overexpressing LoMYB29.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MYB29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PA biosynthesis by activating the expression of PA biosynthetic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ga Bay LARCH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s TT2 proanthocyanid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neficial clinical effects of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on the progress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被引量:5
2
作者 Ai-Hong CAO Jian WANG +2 位作者 Hai-Qing GAO Ping ZHANG Jie QI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17-423,共7页
Backgrou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ischemia events and it is a difficult task for clinical physicians.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GSPE) has been reported to exert an antiatheroge... Backgrou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ischemia events and it is a difficult task for clinical physicians.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GSPE) has been reported to exert an antiatherogenic effect by inducing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animal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is study, the antiatherogenic effect of GSPE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clinical use. Methods Consecu- tive 287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symptomatic carotid plaques or abnormal plaque fre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 were ran- domly assigned to the GSPE group (n = 146) or control group (n = 141). The patients in the GSPE group received GSPE 200 mg per day orally, 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enrolled in a lifestyle intervention program. Caroti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was per- formed at baseline and 6, 12, 24 months during follow-up. Mean maximum CIMT (MMCIMT), plaque score, echogenicity of plaques and ischemic vascular even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s anticipated, after treatment, GSP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MMCIMT pro- gression (4.2% decrease after six months, 4.9% decrease after 12 months and 5.8% decrease after 24 months) and plaque score (10.9% de- crease after six months, 24.1% decrease after 12 months and 33.1% decrease after 24 months) for the primary outcome, while MMCIMT and plaque score were stable and even increased with the time going on in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plaques and unstable plaques also de- creased after treatment of GSPE. Furthermore, the carotid plaque can disappear after treatment with GSPE. The incidence rate for transitory ischemic attack (TIA),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 and hospital readmission for unstable angina in GSPE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ower (P = 0.02, 0.08, 0.00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GSPE inhibited the progression of MMCIMT and reduced carotid plaque size in GSPE treated patients, and with extended treatment, the superior efficacy on MMCIMT and carotid plaque occurred. Furthermore, the GSPE group showed lower rates of clinical vascular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HEROSCLEROSIS Carotid plaque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光谱法探究柿原花青素与黏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葛珍珍 赵玉翔 +4 位作者 胡乔乔 刘泽龙 聂荣祖 纵伟 敬思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7,共8页
为了解黏蛋白(Mucin)对柿原花青素肠道消化释放的影响,借助激光粒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傅里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技术对柿原花青素-黏蛋白复合物的理化特征及两者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物的粒径、电位绝对值与柿原花... 为了解黏蛋白(Mucin)对柿原花青素肠道消化释放的影响,借助激光粒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傅里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技术对柿原花青素-黏蛋白复合物的理化特征及两者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物的粒径、电位绝对值与柿原花青素及其结构单元(ECG、EGCG)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柿原花青素酚羟基的引入使得黏蛋白的热稳定性、表面疏水性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红外光谱显示,氢键及游离的氨基参与两者反应;柿原花青素及其结构单元可以有效猝灭黏蛋白的内源荧光,以静态猝灭为主;根据Van’t Hoff方程获得的热力学参数∆G<0,∆H<0,∆S<0,表明柿原花青素及其结构单元与黏蛋白的结合是吉布斯自由能减少的自发反应,主要由氢键及范德华力驱动。综上所述,柿原花青素及其结构单元的添加诱导黏蛋白结构发生变化,其与黏蛋白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该研究为设计提高柿原花青素在肠道中生物利用率的智能递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原花青素 黏蛋白 理化特征 相互作用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木瓜抗炎活性与成分
4
作者 周勤纯 徐德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6,共7页
探究宣木瓜抗炎活性成分及其化学结构。以宣木瓜为原料,进行醇提、水提醇沉得到不同提取物,利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测定其抗炎活性。醇提物经MCI层析柱、SephadexLX-20层析柱、ODS-AQ柱分离得到一个活性组分N,水提醇沉物经DEAE... 探究宣木瓜抗炎活性成分及其化学结构。以宣木瓜为原料,进行醇提、水提醇沉得到不同提取物,利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测定其抗炎活性。醇提物经MCI层析柱、SephadexLX-20层析柱、ODS-AQ柱分离得到一个活性组分N,水提醇沉物经DEAE-纤维素柱、HW-55F凝胶柱和SephacryI S-400分离得到活性多糖PCC-1,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结合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抗炎活性进一步评价。结果表明,组分N和多糖PCC-1均有抗炎活性,并确定多糖PCC-1是主要功效成分,组分N只是辅助。通过核磁共振鉴定,组分N为二聚体原花青素,首次从木瓜中分离得到;多糖PCC-1由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链以β1→4键相连,主链上的C 3,C 2位有侧链相连,一部分C 6位形成糖醛酸,一部分C 6位被甲酯化。该多糖的糖醛酸结构在抗炎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木瓜 原花青素 多糖 抗炎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青素对微细粒黄铜矿黄铁矿浮选分离抑制机理研究
5
作者 董诗钦 方建军 +5 位作者 何海洋 邱芝莲 彭礼国 秦双 刘殿文 申培伦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自然界中约1/6的铜矿物损失于微细粒中,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分离困难,微细粒黄铜矿难以有效回收,因此实现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新型抑制剂原花青素(PC)用于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研究了矿浆pH值... 自然界中约1/6的铜矿物损失于微细粒中,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分离困难,微细粒黄铜矿难以有效回收,因此实现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新型抑制剂原花青素(PC)用于微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研究了矿浆pH值、捕收剂戊基黄原酸钾(PAX)浓度、抑制剂PC浓度对矿物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C在低碱度条件下对-19μm粒级黄铁矿有明显抑制效果,在pH值为7、PC浓度为18.75 mg/L、PAX浓度为37.50 mg/L的条件下进行了黄铜矿和黄铁矿1∶1的人工混合矿物浮选试验,得到铜精矿中黄铜矿回收率为90.71%,铜品位为30.76%,含杂质黄铁矿2.49%。通过接触角测量、Zeta电位分析、吸附量测试和XPS分析,PC在黄铁矿与黄铜矿表面均发生了化学吸附作用,PC主要作用位点为Fe位点,与黄铜矿作用后,黄铜矿表面Fe位点减少,但Cu位点仍保持良好浮选活性,黄铜矿表面PAX的吸附受PC影响较小;而与黄铁矿作用后,黄铁矿表面Fe位点减少,PC显著阻碍了PAX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新型抑制剂PC可实现微细粒级黄铜矿与黄铁矿人工混合矿的高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黄铜矿 黄铁矿 铜硫分离 微细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魔芋葡甘聚糖包覆原花青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优化
6
作者 林守燕 丁保淼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3期47-54,共8页
为了改善原花青素的稳定性,以包封率、粒径、PDI和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氧化魔芋葡甘聚糖以包覆原花青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用以包覆原花青素纳米脂质体的氧化魔芋葡甘聚糖制备... 为了改善原花青素的稳定性,以包封率、粒径、PDI和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氧化魔芋葡甘聚糖以包覆原花青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用以包覆原花青素纳米脂质体的氧化魔芋葡甘聚糖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魔芋葡甘聚糖氧化温度为44℃、氧化时间为4.2 h、氧化pH为8、氧化剂添加量为3.7%、氧化魔芋葡甘聚糖的浓度为2 mg/mL。魔芋葡甘聚糖氧化的因素对所得氧化魔芋葡甘聚糖包覆的原花青素纳米脂质体的影响程度为:氧化剂添加量>氧化温度>氧化时间。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氧化魔芋葡甘聚糖包覆的原花青素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为61.76%、平均粒径为281.12 nm,PDI为0.433,Zeta电位为-43.17 mV。因此,氧化魔芋葡甘聚糖的包覆可能是改善原花青素纳米脂质体稳定性的一种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纳米脂质体 原花青素 包封率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青素对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凋亡与成骨分化诱导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讨
7
作者 曾华 曹素敏 李召宝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0-167,共8页
目的探究原花青素(PACs)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增殖、凋亡与成骨分化诱导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PDLSCs细胞分为Ctl组、2.5、5、10、20、40 mg·L^(-1) PACs组、SP600125组、10 mg·L^(-1) PACs+SP600125组,采用CCK-... 目的探究原花青素(PACs)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增殖、凋亡与成骨分化诱导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PDLSCs细胞分为Ctl组、2.5、5、10、20、40 mg·L^(-1) PACs组、SP600125组、10 mg·L^(-1) PACs+SP600125组,采用CCK-8、5-乙基-2’-脱氧尿苷法、Hoechst 33258染色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法、茜素红S染色(ARS)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细胞活力、增殖、凋亡、ALP活性、细胞矿化结节及蛋白表达。结果24 h后,与Ctl组比较,10 mg·L^(-1) PACs组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诱导7 d后,与Ctl组比较,2.5、5、10 mg·L^(-1) PACs组成骨标志物骨桥蛋白(OPN)、骨唾液蛋白II(BSP2)、Osterix(OSX)、ALP及p-JNK表达水平上调(P<0.05),5、10 mg·L^(-1) PACs组ALP水平升高(P<0.05);骨诱导14 d后,各组均形成橙色钙,5、10 mg·L^(-1) PACs组ARS水平高于Ctl组(P<0.05)。SP600125组细胞增殖率、ALP活性、ARS及BSP2、OSX、p-JNK表达低于Ctl组(P<0.05);10 mg·L^(-1) PACs+SP600125组细胞增殖率、ALP活性、ARS、OPN、BSP2、OSX、ALP及p-JNK表达水平低于10 mg·L^(-1) PACs组,高于SP600125组(P<0.05)。结论PACs可通过上调JNK信号通路,促进PDLSCs细胞活力、增殖及诱导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牙周膜干细胞 成骨分化 C-JUN氨基端激酶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青素类化合物影响淀粉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斌 王琳 +5 位作者 岳健 苏娟 杨曙方 杨一鋆 牛文博 边媛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351,共9页
花青素类化合物包括原花青素、花青素、花色苷等。其中,原花青素是一种聚多酚类化合物,花青素和花色苷均属黄酮类化合物。当在酸性介质中加热时,原花青素可产生花青素,花青素可通过糖苷键与糖相结合可产生花色苷。在深色谷物、浆果及蔬... 花青素类化合物包括原花青素、花青素、花色苷等。其中,原花青素是一种聚多酚类化合物,花青素和花色苷均属黄酮类化合物。当在酸性介质中加热时,原花青素可产生花青素,花青素可通过糖苷键与糖相结合可产生花色苷。在深色谷物、浆果及蔬菜中,原花青素、花青素、花色苷广泛分布,均具有多种功效。淀粉价格低廉、来源丰富,具有多种功能特性,淀粉基食品的感官品质及营养价值主要由淀粉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流变学性质、老化性质及消化性质等变化所决定。对于淀粉与其他化合物共存能够改善淀粉原本性质已有很多研究,但关于花青素类化合物对淀粉性质影响的概述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花青素类化合物提高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淀粉的糊化焓值,进而影响淀粉的热力学性质,同时降低淀粉的老化焓以及老化率,降低淀粉的消化速率等对淀粉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流变学特性、老化特性和消化性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利用花青素类化合物等改善淀粉基食品的加工性能、感官和营养品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类化合物 原花青素 花青素 花色苷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落果中A型低聚原花青素抑制类甜蛋白促炎机制
9
作者 罗杨合 曾诗蔼 +5 位作者 李洛欣 谢翀 闫景坤 李玉婷 罗英捷 赵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52,共8页
以荔枝落果中的A型低聚原花青素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荔枝类甜蛋白(litchi thaumatin-like protein,LcTLP)促炎的抑制机理。采用乙醇提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以及制备液相色谱仪等从荔枝落果中分离得到A型低聚原花青素(A-type oligomeric ... 以荔枝落果中的A型低聚原花青素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荔枝类甜蛋白(litchi thaumatin-like protein,LcTLP)促炎的抑制机理。采用乙醇提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以及制备液相色谱仪等从荔枝落果中分离得到A型低聚原花青素(A-type 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A-OPC)纯化物,并对A-OPC结构鉴定,主要成分为原花青素A2、2个A型原花青素三聚体和1个A型四聚体,纯度达88.69%。利用LcTLP诱导构建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A-OPC的添加可抑制LcTLP诱导RAW264.7细胞的一氧化氮、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在120μg/mL质量浓度下,抑制率分别可达58.38%、39.80%和86.31%(P<0.01)。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在120μg/mL质量浓度下A-OPC可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量,并显著降低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和p38的磷酸化水平,说明A-OPC通过下调核转录因子-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中下游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抑制LcTLP诱导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落果 A型低聚原花青素 荔枝类甜蛋白 抗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多酚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效果和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芸 张婷 +7 位作者 黄剑 石柳 陈胜 郭晓嘉 汪兰 吴文锦 孙卫青 熊光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9,共9页
为探讨葡萄籽提取物(grape seed extract,GSE)、莲房原花青素(lotus seed proanthocyanidins,LSPC)和莲藕多酚提取物(lotus root polyphenol extract,LRPE)3种植物多酚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抑菌机理。通过最小抑... 为探讨葡萄籽提取物(grape seed extract,GSE)、莲房原花青素(lotus seed proanthocyanidins,LSPC)和莲藕多酚提取物(lotus root polyphenol extract,LRPE)3种植物多酚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抑菌机理。通过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生长曲线探究3种多酚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效果,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相对电导率测定、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力、胞外蛋白含量、核酸泄漏、Na^(+)K^(+)-ATP酶活性及膜蛋白荧光等测定,探讨3种多酚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GSE、LRPE、LSPC对腐败希瓦氏菌的MIC分别为31.25、62.25、125.00μg/mL;菌体经3种植物多酚处理后,膜蛋白位置发生改变,荧光强度降低,菌体形态发生改变,表面出现凹陷皱缩,且生长明显被抑制,胞外AKP活力、菌悬液中核酸、胞外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及PI摄入量显著增加,Na^(+)K^(+)-ATP酶发生一定程度地失活,导致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希瓦氏菌 葡萄籽提取物 莲房原花青素 莲藕多酚提取物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李果渣原花青素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和降糖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晓冰 张羽师 +4 位作者 王雨 赵锦江 王笑雪 刘舒鹏 李卫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本研究以欧李果渣为原料,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欧李果渣原花青素工艺进行优化,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FRAP法测定铁离子还原能力实验对纯化后的欧李果渣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采用... 本研究以欧李果渣为原料,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欧李果渣原花青素工艺进行优化,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FRAP法测定铁离子还原能力实验对纯化后的欧李果渣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试验对其降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欧李果渣中原花青素提取得率的影响程度排序为:超声温度>料液比>超声时间>乙醇浓度;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0%,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40 min,料液比1:30 g/mL,在此条件下欧李果渣中原花青素得率为15.37 mg/g。纯化后的欧李果渣原花青素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0.10 mg/mL和7μg/mL,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_(50)值为0.056 mg/mL。本研究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原花青素得率较高,该条件下提取纯化后的原花青素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和降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李果渣 原花青素 提取工艺 抗氧化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肉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婧 邓嘉菡 +3 位作者 王巨泽 杨志梅 李雪峰 昝林森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90-5301,共12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cyanidins,GSPs)对肉牛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在400 kg左右的12月龄西门塔尔公牛,随机分...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cyanidins,GSPs)对肉牛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在400 kg左右的12月龄西门塔尔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20 GSPs组)、40(40 GSPs组)和80 mg/kg(80 GSPs组)GSPs,预饲期15 d,试验期55 d。测定每头牛的初始体重、终末体重,记算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试验结束前3 d,采用全收粪法测定养分消化率;试验结束后,每头牛采集15 mL血液和50 mL瘤胃液,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20 GSPs和40 GSPs组西门塔尔牛的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40 GSPs组西门塔尔牛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20 GSPs和40 GSPs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②40 GSPs组西门塔尔牛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添加GSPs各组西门塔尔牛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③40 GSPs组西门塔尔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40 GSPs和80 GSPs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④80 GSPs组西门塔尔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补体3水平显著增加(P<0.05);40 GSPs组血清补体3和补体4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降低(P<0.05),80 GSPs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5)。⑤40 GSPs、80 GSPs组西门塔尔牛瘤胃液中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20 GSPs组瘤胃细菌Chao1指数显著提高(P<0.05);20 GSPs组瘤胃螺旋菌门(Spirochaetes)和梭菌属(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80 GSPs组瘤胃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螺旋菌门(Spirochaete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40 GSPs和80 GSPs组瘤胃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40 mg/kg GSPs提高了西门塔尔牛的终末体重、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水平及瘤胃细菌多样性,改善了瘤胃菌群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牛 葡萄籽原花青素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瘤胃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荔枝壳中原花青素的鉴定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3
作者 曾雨 杨晓迪 +3 位作者 胡卓炎 赵雷 王凯 刘旭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18-226,共9页
为筛选适合开发天然抗氧化产品的荔枝优良品种,本研究对7个不同品种荔枝壳中总酚、总原花青素、总黄酮含量及A型低聚原花青素组分进行了分析,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及FRAP法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褐毛荔果壳提取物中所... 为筛选适合开发天然抗氧化产品的荔枝优良品种,本研究对7个不同品种荔枝壳中总酚、总原花青素、总黄酮含量及A型低聚原花青素组分进行了分析,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及FRAP法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褐毛荔果壳提取物中所含抗氧化活性成分如总酚、总原花青素、总黄酮以及总A型低聚原花青素含量均为最高。经电喷雾液质联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MS)分析鉴定,得到所含物质的一级及二级质谱。质谱结果显示荔枝壳中含有的低聚原花青素组分主要为表儿茶素、原花青素A2、原花青素A4、A型三聚体及四聚体,不同品种荔枝壳中原花青素含量具有差异性(P<0.05)。褐毛荔果壳提取物表现出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DPPH·:1144.60μmol Trolox/g DW,ABTS^(+)·:2905.56μmol Trolox/g DW,FRAP:868.84μmol Trolox/g DW)。经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原花青素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综合分析,与其他品种相比,褐毛荔果壳提取物中A型低聚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表现最佳,可作为开发天然抗氧化产品的新型潜在原料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水果 荔枝 A型原花青素 聚合度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综述
14
作者 周玉峰 谢慧芳 +3 位作者 孙宇轩 姜朔 吴殿星 舒小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9-352,共14页
花青素在自然界一般以糖基化或乙酰化形式,即花色苷的形式存在,原花青素则以多聚体形式存在,种类丰富,具有抗氧化性,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有色米特别是黑米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如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本文围绕稻米中... 花青素在自然界一般以糖基化或乙酰化形式,即花色苷的形式存在,原花青素则以多聚体形式存在,种类丰富,具有抗氧化性,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有色米特别是黑米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如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本文围绕稻米中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其分子遗传机制、分离纯化和检测方法以及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对淀粉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有色米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为有色米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有色米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米 花青素 原花青素 淀粉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葡萄籽原花青素对HepG2细胞基因及其相关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郑万财 党斌 +2 位作者 张迹 罗巧玉 冯作山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195,共8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葡萄籽原花青素对HepG2细胞基因及相关功能的影响,明确原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的关键基因及代谢通路。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进行葡萄籽原花青素处理细胞后的转录...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葡萄籽原花青素对HepG2细胞基因及相关功能的影响,明确原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的关键基因及代谢通路。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进行葡萄籽原花青素处理细胞后的转录组学研究。结果:葡萄籽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后主要富集到的生物学过程为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控过程、免疫系统过程、繁殖调节、生长调节。细胞凋亡的12个关键差异基因与TNF、p53、MAPK、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细胞凋亡与TNF信号通路、p53信号传导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 原花青素 转录组测序 HEPG2细胞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青素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流变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6
作者 李婧御 李元鑫 +4 位作者 刘冉 孙永旺 郭尚敬 穆洪静 赵庆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利用植物多酚原花青素(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OPC)与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相互作用,采用葡萄糖酸内酯诱导结合超声波处理制备OPC-SPI凝胶,旨在改善SPI凝胶性能。研究不同浓度OPC(0.1%、0.3%、0.5%)对SP... 利用植物多酚原花青素(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OPC)与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相互作用,采用葡萄糖酸内酯诱导结合超声波处理制备OPC-SPI凝胶,旨在改善SPI凝胶性能。研究不同浓度OPC(0.1%、0.3%、0.5%)对SPI凝胶流变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OPC浓度的增加,包埋率增加,荷载量减小,最大荷载量达到35.5753μg/mg。随着OPC浓度的增加,OPC-SPI凝胶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增加,损耗因子随之降低,对频率的依赖性降低;但对凝胶的黏度无显著差异。OPC-SPI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以及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SPI。OPC能够有效增强SPI的凝胶黏弹性和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抗氧化复合SPI凝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大豆分离蛋白 流变特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温度对玫瑰茄果实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侯文焕 唐兴富 +1 位作者 廖小芳 赵艳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7期23-28,共6页
为探究玫瑰茄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果实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变化,以桂玫瑰茄1号鲜果为试验材料,于-3(微冻)、4、8、25℃(常温)进行贮藏,通过测定失重率、腐烂率、原花青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 为探究玫瑰茄在不同贮藏温度下果实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变化,以桂玫瑰茄1号鲜果为试验材料,于-3(微冻)、4、8、25℃(常温)进行贮藏,通过测定失重率、腐烂率、原花青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等指标,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玫瑰茄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失重率和腐烂率随贮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3℃贮藏的腐烂率和失重率最低,但出现了冷害现象。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原花青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4℃贮藏的玫瑰茄原花青素含量仅在贮藏20 d时略低于-3℃,其他贮藏时间均高于其他温度;在25、8、4℃贮藏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POD和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3℃贮藏下,POD和SOD活性呈下降趋势。此外,在贮藏期间POD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SOD在4℃的活性均高于其他贮藏温度;CAT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贮藏期间的活性均高于贮藏前。综上所述,低温能够较好的维持玫瑰茄的品质,延长贮藏期,4℃为其适宜贮藏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茄 贮藏温度 生理特性 品质 原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籽原花青素和苹果酸对面包抗老化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沁蕊 熊丹妮 +3 位作者 周文昊 张海枝 刘刚 秦新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0-226,共7页
面包在贮藏过程中因老化会出现硬度变大、水分流失、粗糙掉屑等问题,该研究以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GSP)和苹果酸(malic acid,MA)为主要原料,研究二者协同对面包抗老化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仪(rapid visco analy... 面包在贮藏过程中因老化会出现硬度变大、水分流失、粗糙掉屑等问题,该研究以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GSP)和苹果酸(malic acid,MA)为主要原料,研究二者协同对面包抗老化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仪(rapid visco analyzer,RVA)测定了面粉的糊化特性,对贮藏期间面包水分含量、硬度、水分分布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利用RVA、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和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对贮藏期间淀粉的回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SP和MA降低了贮藏期间面包水分含量的下降速率,在0.3%(质量分数,下同)GSP中复配0.1%MA、0.3%MA和0.5%MA的面包硬度相对于0.3%GSP面包分别降低了9.34%、10.49%、8.04%。面包贮藏5 d的DSC和XRD数据表明GSP和MA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淀粉的回生焓值和结晶度,在0.3%GSP中复配0.1%MA、0.3%MA、0.5%MA制作的面包其结晶度相较于0.3%GSP分别下降了33.54%、36.08%和34.18%。综上所述,GSP和MA对延缓面包的老化起到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苹果酸 面包 老化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色素对酿酒酵母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丁芮 赵宏伟 李静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69,共6页
为了从细胞膜的角度考察原花色素的作用机制,该研究考察了添加量为0.5 g/L和1.0 g/L的原花色素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细胞膜特性的影响,分别测定了不同发酵体系中胞外核酸和蛋白质含量、脂肪酸组成和丙二醛含量等变化。... 为了从细胞膜的角度考察原花色素的作用机制,该研究考察了添加量为0.5 g/L和1.0 g/L的原花色素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细胞膜特性的影响,分别测定了不同发酵体系中胞外核酸和蛋白质含量、脂肪酸组成和丙二醛含量等变化。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原花色素的体系相比,经原花色素处理的酵母细胞膜的通透性、完整性和流动性有所增加,其中1.0 g/L原花色素对细胞膜流动性影响最大,且添加1.0 g/L原花色素使细胞膜通透性在72 h内增加到24 ms/cm;不同的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同,其中花生酸含量的变化最为明显,1.0 g/L原花色素组增加了7%。膜脂的过氧化产物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原花色素降低了胁迫条件下丙二醛含量,其中添加1.0 g/L原花色素组的变化最为明显,在第5天时丙二醛含量最低,为1.3μmol/L。因此推断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原花色素通过增强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等特性,增加底物和代谢物的交换速度,进而促进酵母的生长和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色素 酿酒酵母 细胞膜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酸枣叶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强 渠淑洁 戴航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6,共6页
本试验以南酸枣叶为原料,丙酮为溶剂,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南酸枣叶中的原花青素,考察提取时间、料液比、温度和丙酮浓度四个因素对南酸枣叶原花青素得率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南酸枣叶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最后对南酸枣叶原花青素... 本试验以南酸枣叶为原料,丙酮为溶剂,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南酸枣叶中的原花青素,考察提取时间、料液比、温度和丙酮浓度四个因素对南酸枣叶原花青素得率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南酸枣叶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最后对南酸枣叶原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南酸枣叶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8 min、料液比1:25、温度45℃、丙酮体积分数0.7。该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为16.85 mg/g。另外,南酸枣叶原花青素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对DPPH和O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83 mg/mL和1.50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叶 原花青素 工艺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