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名”以“立言”--先秦政治哲学论证分析
1
作者 陈建洪 曾宪坤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讲名学的作用,即通过“正名”以“立言”。先秦诸子“别同异”各有偏向,“明是非”是他们说辩的目标,呈现先秦名学“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的双重作用,即先秦名学既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论证的工具,又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学 正名 论证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学神游书写的文化隐义
2
作者 蒋振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160,共9页
先秦文学中有丰富的神游书写,其所涉及山水客体内隐着丰富的文化要义。时间流逝伴随着神游主体记忆的消亡,时间永恒引发的理想诉求,有无相生,动机效果关系,凡此种种,体现了古人对于山水的哲学思辨。神游主体之于山水客体的美丑感受,神... 先秦文学中有丰富的神游书写,其所涉及山水客体内隐着丰富的文化要义。时间流逝伴随着神游主体记忆的消亡,时间永恒引发的理想诉求,有无相生,动机效果关系,凡此种种,体现了古人对于山水的哲学思辨。神游主体之于山水客体的美丑感受,神游书写展示出的雄伟、缥缈、轻盈、朦胧、谲怪、奇诡等审美意象,开发了中国古典美学多种审美范式。神游中的山水与神仙的结盟,固化为一种“仙山”理念,开创了中国本土宗教中仙道文化的先河。这些文化隐义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仙赋、游仙诗、玄言诗、梦境文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学 神游书写 哲思 美丑 仙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 被引量:8
3
作者 姜广辉 程晓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绕开了那些垄断宗教资源的天子、诸侯、宗子们,而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来实现他们"救世"的宏伟目标。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宗教 圣人崇拜 先秦诸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子百家对中国古代体育人才认知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5
4
作者 董雷 崔国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8-132,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先秦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对于体育人才的评价与社会定位。主要结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学说出发,对当时体育人才的认识各不相同。儒家重德轻力,力士社会地位较低;法家重法轻德,能者被视为无益之民;兵家、墨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先秦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对于体育人才的评价与社会定位。主要结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学说出发,对当时体育人才的认识各不相同。儒家重德轻力,力士社会地位较低;法家重法轻德,能者被视为无益之民;兵家、墨家以劳殿赏,重视军事体育人才,其总体呈现出时代性、实用性与局限性的特点。对现代启示:体育功能与时俱进;体育人才发展多元化;建立全面的体育人才认知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古代体育 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 体育人才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诗言志”说的绵延及其不同层面的含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8,共13页
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 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志"成为《诗》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诗言志"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诗"、《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言志"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诗言志"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哲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被引量:4
6
作者 余敦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3-100,共8页
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着重指出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由于这种觉醒,三个地区的文化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形成了哲学的突破。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起源于宗教的情... 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着重指出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由于这种觉醒,三个地区的文化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形成了哲学的突破。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起源于宗教的情况相同,都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希腊哲学重在求知,印度哲学重在人的精神的解脱,而诸子哲学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天命秩序瓦解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寻求失去的"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 印度 中国 哲学突破 先秦诸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前期中国的精神和观念——“新子学”刍议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思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8-192,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与跨学科、多学科学术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以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3-187,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与学术“新传统”建设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少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9-183,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通 天人相类 诸子 余英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化自觉的背景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益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7-112,共6页
文化总是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从先秦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天道观的变化以及礼乐文化的崩坏而导致的文化危机的角度,阐述了先秦文化自觉产生的历史动因。混乱的社会... 文化总是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从先秦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天道观的变化以及礼乐文化的崩坏而导致的文化危机的角度,阐述了先秦文化自觉产生的历史动因。混乱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宇宙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先秦社会知识阶层中出现了"哲学的突破",由此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也开始了"去神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文化自觉 文化背景 哲学的突破 人文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学术思想体系探析——兼评秦汉杂家学术思想体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俞林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秦汉杂家的代表作,拥有秦汉杂家的学术思想体系。《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分别是吕不韦、刘安设计的治国宝典,其学术思想旨在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其学术思想体系的纲领则是贤人运用良策治国的理论系统。贤...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秦汉杂家的代表作,拥有秦汉杂家的学术思想体系。《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分别是吕不韦、刘安设计的治国宝典,其学术思想旨在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其学术思想体系的纲领则是贤人运用良策治国的理论系统。贤人政治是实现君为贤君、臣为贤臣的制度保证,天地人合一的法天地、审之人是编制治国良策的理论依据。贤人+良策的治国理论系统就是《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华所在。秦汉杂家是学术思想特色鲜明、学术思想体系完整的一家,价值重要,地位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先秦诸子 秦汉杂家 学术思想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先秦诸子
13
作者 王吉鹏 杜亮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7-61,共5页
立足于鲁迅对先秦诸子思想及论著的评述与运用,分析鲁迅对诸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承继。在思想方面,同样的动荡年代,诸子活跃的思想不仅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现代复兴的希望,而且在对诸子的评述中也进一步建构了鲁迅的现代人格;在文学创作方面... 立足于鲁迅对先秦诸子思想及论著的评述与运用,分析鲁迅对诸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承继。在思想方面,同样的动荡年代,诸子活跃的思想不仅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现代复兴的希望,而且在对诸子的评述中也进一步建构了鲁迅的现代人格;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受包括庄子风格在内的诸子艺术成就的熏染,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先秦诸子 思想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说滥觞期的诗化表征——中国古典小说的诗化论之一
14
作者 罗勋章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2,共4页
诗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也深深地渗透了诗情画意。追寻中国古典小说的诗化之源,我们会发现,上古神话、诸子散文及赋与小说的叙事和诗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种文体的审美意识的交杂、言说... 诗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也深深地渗透了诗情画意。追寻中国古典小说的诗化之源,我们会发现,上古神话、诸子散文及赋与小说的叙事和诗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种文体的审美意识的交杂、言说的诗意与诗意的言说虽然是后来的文人小说的重要表征,但在早期的诸子散文、神话与赋的表达中,已经有了极为清晰的踪迹。这些文体中的相当部分作品,已经具备了后来小说诗化表达的因子。而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诗化的滥觞,它们的创作,对后世小说的诗化意味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 诸子散文 神话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经济哲学思想之本末论
15
作者 唐光斌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71-74,共4页
尽管先秦时期“农本工商末”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但“重本抑末”思想的流变如行云穿梭,诸子各派从各自的世界观出发,各抒己见,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深深地打上了诸子各派经济哲学思想的时代烙印。如老庄的“道”本论,孔孟的“义”本论... 尽管先秦时期“农本工商末”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但“重本抑末”思想的流变如行云穿梭,诸子各派从各自的世界观出发,各抒己见,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深深地打上了诸子各派经济哲学思想的时代烙印。如老庄的“道”本论,孔孟的“义”本论,墨子的“爱”本论,《商君书》的“农”本论等等,无不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因此,考究先秦诸子经济哲学思想之本末论,对于研究先秦的经济哲学思想,挖掘、开发其合理的成分,古为今用,仍然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经济哲学思想 农本工商末 重本抑末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诸子的先知品格——关于诸子文化的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立新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101-105,共5页
本文将先秦诸子的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视野 ,借用“先知”这一概念来给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以及屈原等文化伟人作价值定位。笔者认为他们具有类似于宗教文化意义上的先知品格 ,即 :诚实、洞察力、使命感和善意。而这些 ,恰恰是... 本文将先秦诸子的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视野 ,借用“先知”这一概念来给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以及屈原等文化伟人作价值定位。笔者认为他们具有类似于宗教文化意义上的先知品格 ,即 :诚实、洞察力、使命感和善意。而这些 ,恰恰是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美好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诸子 先知品格 诸子文化 解读方式 文化品格 智慧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汉阴阳五行说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晓莉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年第1期22-24,共3页
阴阳五行说,始于上古,西汉以来长期在思想文化史中占据统治地位。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最一般理论框架,它满足了古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社会需求,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整体图景和规律的综合认识,是先民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阴阳五行说,始于上古,西汉以来长期在思想文化史中占据统治地位。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最一般理论框架,它满足了古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社会需求,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整体图景和规律的综合认识,是先民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阴阳五行原是两种不同的学说,到了战国时期,逐渐融为一体,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先秦哲学 阴阳 五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九流十家”的建构历程——从《天下》篇到《汉志》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剑修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6-55,共10页
《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深刻影响着历代学者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理解,但这一观点却并非是对先秦思想的忠实还原,而是基于其时代思潮与自身学术立场所作的理论建构。先秦学者多以人论学而不称家派,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始以家论学,将... 《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深刻影响着历代学者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理解,但这一观点却并非是对先秦思想的忠实还原,而是基于其时代思潮与自身学术立场所作的理论建构。先秦学者多以人论学而不称家派,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始以家论学,将诸子分为六家,并欲以道家统摄诸子。《汉志》又扩展为“九流十家”,将司马谈口中的“道家”降格为“杂家”,并以六艺统摄诸子,以“诸子出于王官”说为其羽翼。然据《庄子·天下》篇所论,六艺与诸子并非相互统摄的关系,由此可见《汉志》“以六艺统诸子”的观点是基于其时代立场所作出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流十家 《汉志》 《天下》篇 诸子出于王官 以六艺统诸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时期的历史盛衰总结
19
作者 林晓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89-93,共5页
在先秦时期,不同的阶层分别对历史盛衰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统治者注重历史盛衰产生的原因,以史为鉴,指导治国实践;史官的探讨凸现出哲学思辨的特色,且能运用《周易》来论述历史盛衰;诸子百家对历史盛衰的总结,与其思... 在先秦时期,不同的阶层分别对历史盛衰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统治者注重历史盛衰产生的原因,以史为鉴,指导治国实践;史官的探讨凸现出哲学思辨的特色,且能运用《周易》来论述历史盛衰;诸子百家对历史盛衰的总结,与其思想学说紧密结合;这些对我国民族历史思维以及后世史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历史盛衰 统治者 国家治理 《周易》 哲学思想 史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