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为诗”与晚明清初诗学观念流变
1
作者 胡媚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对“以文为诗”的深度阐释完成了复古诗学理论在晚明的建构。反复古派袁宏道等人明确反对“以文为诗”之法,强调诗和文的体制界线。在反思和矫正晚明诗学的基础上,清初诗家主张博观兼采,打破唐宋门户之见,诗文相生因此取代了诗文分途的观念。古文家姜宸英从发愤抒情的角度肯定“以文为诗”仍属于复古之制。桐城文人方世举以“理气”这个文论话语证明诗歌创作采取“以文为诗”的合理性和优势。“以文为诗”可以承载复古或反复古的不同诠释,宗唐或宗宋的不同导向,贬义或褒义的不同态度,以概念阐释的拓展反映了诗学观念在晚明清初阶段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晚明清初 诗源辩体 博观 诗文相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至晚清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对西学的认知及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谢贵安 程洋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明末至晚清,受时代变迁和学术变化的影响,出现了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两种目录学著作。两种书目对西书均有著录,并通过提要等方式评判西书,尤其重视对科技类、宗教类和史地类西书的讨论,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对科技类西书都较为赞赏... 明末至晚清,受时代变迁和学术变化的影响,出现了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两种目录学著作。两种书目对西书均有著录,并通过提要等方式评判西书,尤其重视对科技类、宗教类和史地类西书的讨论,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对科技类西书都较为赞赏,但传统书目多注重其实用性,新学书目更注重其科学性;对宗教类西书的评述都有否定之词,但传统书目多措辞激烈,新学书目则更为理性。和传统书目相比,新学书目更加重视史地、政法类西书的著录,其评语多涉及对国家、民族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世界眼光。传统书目作为专制文化与学术体系下的产物,多在实用价值层面上肯定西书,新学书目则将自身的政治诉求贯穿于西书评述之中,有着不同于传统书目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清代 传统书目 新学书目 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思想与中国武术发展及启示研究:基于“向实”的线索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银行 刘轶 +2 位作者 杜舒书 张茂林 王纳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39,共14页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及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向实”为线索对明清思想与中国武术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向实”是明清思想一以贯之的脊线,武术作为明清思想趋于务实过程中的重要诉诸对象之一而获得空前发展。“由虚向实”...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及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向实”为线索对明清思想与中国武术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向实”是明清思想一以贯之的脊线,武术作为明清思想趋于务实过程中的重要诉诸对象之一而获得空前发展。“由虚向实”的思想转向对该时期的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普遍的文人谈兵经武与武人崇重实艺,促进了兵学理论、军事武艺和武术技理的不断整理与综合创新,实现了由兵学向武学的转向。民间武术获得了更大发展:卫国保家强化了武术的技击性;融入学术预设了武术学校教育的思想前提;引文入武凸显了武术的中国文化属性;文武交游空前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影响力;工商皆本拓展了武术的民间化进程。获得启示:“向实”思想是主导中国武术历史发展的内在理路,可成为中国武术研究的新路向和方法论;武术思想文化理应成为强化武术话语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研究领域;对接“国之大事”,是中国武术将来发展的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明清思想 实学 向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门医派明清代表医家治疗便秘述略 被引量:5
4
作者 乐音子 颜帅 +5 位作者 吴本升 甄曙光 孙明明 陈映辉 钱海华 王晓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78-2880,共3页
初步研究分析苏州市中医医院吴门医派研究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的古籍医案,以"吴门医派鼎盛时期(明清)"和"便秘"为坐标,系统梳理并凝练吴门医家治疗便秘的思路和方法,传承吴门医家辨治便秘学术特色和优势,... 初步研究分析苏州市中医医院吴门医派研究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的古籍医案,以"吴门医派鼎盛时期(明清)"和"便秘"为坐标,系统梳理并凝练吴门医家治疗便秘的思路和方法,传承吴门医家辨治便秘学术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指导目前临床治疗便秘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进一步研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医派 便秘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吉惠 吴兴洲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5,共6页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实学 儒学 宋明理学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无讼”到“好讼”:明清时期的法律观念及其司法实践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宝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9,共9页
明清两代正处于一个社会的变迁时期。若以法律诉讼为视角,社会史层面确乎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亦即从"乡土社会"逐渐向"好讼"社会转变。于是,"无讼"的理想与"好讼"的现实必然产生冲突。其冲突的结... 明清两代正处于一个社会的变迁时期。若以法律诉讼为视角,社会史层面确乎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亦即从"乡土社会"逐渐向"好讼"社会转变。于是,"无讼"的理想与"好讼"的现实必然产生冲突。其冲突的结果,则使明清两代的学者与官员对"无讼"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认定"无讼"并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而是通过具体的"听讼"过程而达到司法公正。随之而来的则是"息讼"观念的流行,以及"息供"、"省词讼"一类司法实践行为的普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无讼 好讼 法律观念 司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商的历史溯源:地域、时段、人文基因的交互融合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学文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共7页
历史上浙商是颇具实力开拓型的商人群体。它秉承吴越大地的英气,在历史转型中,接受了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学说,志在天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为浙商提供了丰裕的商品;畅达的交通,方便了浙商的贩销;然而人文基因(事功学说)更是培育了它... 历史上浙商是颇具实力开拓型的商人群体。它秉承吴越大地的英气,在历史转型中,接受了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学说,志在天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为浙商提供了丰裕的商品;畅达的交通,方便了浙商的贩销;然而人文基因(事功学说)更是培育了它的成长。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把浙商推向历史舞台。本文以大量史实和历史文化精英的论述为根基,采用历史实证的方法来研讨浙商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商 明清时代 人文基因 浙东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1,共7页
中国传统哲学心性论有着前后相继、逐步提升的内在逻辑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问题意识的变化 ,心性论逐渐在深化 ,并成为传统道德形上学的核心 ,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明清实学、当代新儒学对心性论的两极态度应予以反省 ;全球化... 中国传统哲学心性论有着前后相继、逐步提升的内在逻辑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问题意识的变化 ,心性论逐渐在深化 ,并成为传统道德形上学的核心 ,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明清实学、当代新儒学对心性论的两极态度应予以反省 ;全球化背景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实学 新儒学 伦理实践 全球化 中国 哲学史 社会主义文化 道德建设 中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明清儒商经营理念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被引量:4
9
作者 费鸿萍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8,共5页
明清时期,由于儒家文化观的改变以及大量书生从商现象的出现,商人们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开始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与治生之道相结合,形成了儒商经营理念,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商人中一个特有的群体:儒商。本文回顾了儒商及其经营理... 明清时期,由于儒家文化观的改变以及大量书生从商现象的出现,商人们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开始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与治生之道相结合,形成了儒商经营理念,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商人中一个特有的群体:儒商。本文回顾了儒商及其经营理念的形成过程,并对儒商经营理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对儒商及其经营理念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实现今天中国市场营销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商 经营理念 儒家文化 中国 清朝 明朝 商业文化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实学经济伦理的近代性嬗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松 黄海涛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15,共7页
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思想近代性和社会近代化的双重趋向,按照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近代特征,它揭开了中国科技近代化序幕。随着历史变迁,其历史连续性中的普遍价值得到应有... 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思想近代性和社会近代化的双重趋向,按照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近代特征,它揭开了中国科技近代化序幕。随着历史变迁,其历史连续性中的普遍价值得到应有的发挥,成为当今“东亚价值”重要的思想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实学 经济伦理 近代性 嬗变 “东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艺术散文再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国俊 张宗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116,共6页
明清时期,艺术散文理论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核心的艺术散文理论的确立。"独抒性灵"直接在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强调了散文表现思想感情、观照内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标... 明清时期,艺术散文理论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核心的艺术散文理论的确立。"独抒性灵"直接在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强调了散文表现思想感情、观照内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表现的艺术本质,构筑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不拘格套"以无形之形为己形,以无法之法为己法,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以"散"为主的形式特征,构筑起自己的形式理论。理论是自觉的代表,是成熟的标志,明清艺术散文理论的自觉,充分显示出明清艺术散文所抵达的成熟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散文 散文理论 公安派 性灵派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支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4,共7页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们诟病的文化传统。从学术的层面来思考,人们往往把宋代理学的研究引入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引进,理学的研究被划入哲...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们诟病的文化传统。从学术的层面来思考,人们往往把宋代理学的研究引入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引进,理学的研究被划入哲学研究的专业范围,而历史学的研究,又往往被断代史的分割而无端阻隔。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宋代理学应该包含道德倡导与社会构建的两个部分的内容体系。经过元明清历朝政府的改造与制度化实践,宋代理学中所拥有的社会批判精神逐渐消失,作为皇权政治的附庸文化角色则得到空前的加强。而宋代理学中的关于基层社会管理与民间礼仪的部分,较少受到政府制度化的影响,因而得到了比较良好的实践与传承。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能对于宋代理学所提倡的具有社会和谐意义的家族制度等视而不见和全盘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明清实践 理学 朱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杰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7-151,共5页
明清之际 ,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 ,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明清之际最显著的... 明清之际 ,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 ,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明清之际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经世实学思潮的出现。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家 ,在抨击理学空疏之弊的同时 ,竭力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实用 ,从学风、学术上呈现出一股崇实黜虚、舍虚务实的新风尚 ,从而形成了一个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学派———经世实学派。人文启蒙思潮是与经世实学思潮同时兴起的。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制度 ,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清之际 ,中国文化重道德伦理、重修身养性、轻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路和格局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被打开了缺口 ,它使中国知识界在沉浸于儒家经典的同时 ,开始接触和吸纳西方的一些新知识、新思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经世实学 人文启蒙思潮 西学 明清时期 思想观念 价值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华瑞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70-175,共6页
本文分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三个阶段,简要勾勒了九百年社会变迁所导致的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的大致轮廓。透过这个轮廓可以清楚地看出,决定南宋迄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评议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三:一是南宋以后占统治地位... 本文分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三个阶段,简要勾勒了九百年社会变迁所导致的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的大致轮廓。透过这个轮廓可以清楚地看出,决定南宋迄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评议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三:一是南宋以后占统治地位达七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的评价价值标准;二是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三是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内与时俱进的社会气候变化,亦即现实政治发展路标的指向。透过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是非评议九百多年的变迁过程,足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事件评价是非得失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理学 唯物史观 南宋 元明清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两朝考据学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绪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4,共6页
明代考据学是在明中叶"黜虚崇实"思潮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直接或间接启迪和影响了清初及乾嘉考据学的发展。清代学者在继承和发扬明中叶以来求实学风和考据学成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明代考据学中存在的不良... 明代考据学是在明中叶"黜虚崇实"思潮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直接或间接启迪和影响了清初及乾嘉考据学的发展。清代学者在继承和发扬明中叶以来求实学风和考据学成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明代考据学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他们强调"博学"、"博证",但多不炫奇。尤其是清初几位大师无不把"求实"与"经世致用"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与明代考据学的根本区别。乾嘉考据学则与明代考据学有着较多的相同点,但在治学的范围、方法及研究的广度、深度上大大超过了前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据学 明清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云南傣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及特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古永继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傣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南等沿边各地,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多为土司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两代,傣族地区虽然办学的规模及效果各不相同,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该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 傣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南等沿边各地,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多为土司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两代,傣族地区虽然办学的规模及效果各不相同,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该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政策,以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变化,在儒学、书院不断增加的同时,增置了数量众多的义学;在改流较早的地方,施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文教政策,以儒学教育为主;改流稍晚之地,儒学教育、寺庙教育相伴而行,两者互为补充;未改流地方,则以寺庙教育为主,形成二元化的教育体系。明清傣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变落后习俗以及维护边疆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傣族教育 儒学 义学 寺庙教育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交哄的激进时代”:以张之洞和存古学堂的“守旧”形象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书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54,共11页
清季朝野大体皆认同趋新的办学大方向。唯在野趋新士人中弥漫着对国家衰弱的焦虑情绪,以及急于追赶西方的紧迫感。在此氛围中,"守旧"成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及其晚年倡办的存古学堂在时人心中普遍留存的负面形象,与其自定位和办... 清季朝野大体皆认同趋新的办学大方向。唯在野趋新士人中弥漫着对国家衰弱的焦虑情绪,以及急于追赶西方的紧迫感。在此氛围中,"守旧"成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及其晚年倡办的存古学堂在时人心中普遍留存的负面形象,与其自定位和办学实践形成鲜明对照。对相关面相的考察,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当时"学界"趋新程度的多层次差异,重建清季各种言说纷纭驳杂的动态历史图景,进而推进对那一时代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晚清新教育 舆论形象 保存国粹 存古学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劝学所在地方的运作及其实践特点——以四川省南部县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慧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南部县劝学所由学务局改设而来,设立之初乱象丛生,随着劝学所的运作,新学堂逐渐广泛设立并呈现新旧交错的局面。劝学所的职责在南部县的实践中总体呈现界限模糊、权力扩大化的特点。具体而言,劝学所与县视学的职责一体化、劝学员与劝学... 南部县劝学所由学务局改设而来,设立之初乱象丛生,随着劝学所的运作,新学堂逐渐广泛设立并呈现新旧交错的局面。劝学所的职责在南部县的实践中总体呈现界限模糊、权力扩大化的特点。具体而言,劝学所与县视学的职责一体化、劝学员与劝学学董的职责界线不清。而权力扩大化主要体现在筹款权、禀诉权、办学权上。分析其原因,除学部章程规定的粗略性以外,新式学堂的兴办实为地方阶层、各集团利益博弈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劝学所 地方运作 四川 学堂 地方教育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实学”之辨——明清间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义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9-87,共9页
明清之际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 ,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 ,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 ,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 明清之际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 ,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 ,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 ,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科学或学科 ,还在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学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层面 ,重身心 ,轻实用 ,并认为修身之类才是“实学” ;而把具体的科技斥之为“器末” ,是不“入流”。这是中国为什么有科技成就而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原因。相比较而言 ,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在重视人的道德层面的同时 ,一开始就强调对事物对自然的究诘 ;这与西方科学文明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样 ,西方所强调的“实学”更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文明的“实学”。跟西方的“实学”相比 ,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实学” ,倒更像是空疏之学。所以 ,本文通过对双方“实学”的比较研究 ,试图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文化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理念 比较研究 耶稣会士 明清时期 “实学”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思想史上的诸子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检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6,共12页
清代学者对子书的校勘、注释不完全排除义理,而对诸子地位的尊贬、诸子学说的阐发,更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从清初相对于理学的异端,到少数乾嘉学者超越以子证经,进而在晚清经世致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彰显价值,发展为"古学复兴&qu... 清代学者对子书的校勘、注释不完全排除义理,而对诸子地位的尊贬、诸子学说的阐发,更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从清初相对于理学的异端,到少数乾嘉学者超越以子证经,进而在晚清经世致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彰显价值,发展为"古学复兴"的主体,清代诸子学始终关联时代思潮,成为培育新思想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思想史 诸子学 经子关系 古学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