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共烧陶瓷埋置电感和电容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燕文琴 刘颖力 +1 位作者 李元勋 张怀武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5,共4页
讨论了低温共烧陶瓷(LTCC)埋置电感、电容的几何结构,并进行仿真,分析了结构变化对电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实验制作,通过测试样品以验证仿真结果。仿真结果中找到的规律有效的节省了器件设计的时间,为等效模型的提取和元件库的建立奠定... 讨论了低温共烧陶瓷(LTCC)埋置电感、电容的几何结构,并进行仿真,分析了结构变化对电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实验制作,通过测试样品以验证仿真结果。仿真结果中找到的规律有效的节省了器件设计的时间,为等效模型的提取和元件库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共烧陶瓷 埋置电感 埋置电容 等效电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TC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被引量:5
2
作者 夏红 徐自强 王浩勤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7-49,136,共4页
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集成封装技术,以其优良的高频、高速传输特性及小型化、高可靠而备受关注。而建模分析和优化综合是叠层LTCC滤波器设计的关键。该文利用智能方法对叠层LTCC滤波器建模与优化,采用LTCC技术制备多层... 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集成封装技术,以其优良的高频、高速传输特性及小型化、高可靠而备受关注。而建模分析和优化综合是叠层LTCC滤波器设计的关键。该文利用智能方法对叠层LTCC滤波器建模与优化,采用LTCC技术制备多层结构的LTCC滤波器。该结构滤波器的尺寸显著减小,从而有利于实现电路的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波器 低温共烧陶瓷 建模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典型超低排放工艺的SO_3脱除性能及排放特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用龙 苏秋凤 +3 位作者 张杨 杜振 江建平 朱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62-2969,共8页
通过超低排放工艺性能试验,对5种典型超低排放工艺的SO_3脱除性能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环保设备的SO_3脱除性能进行了对比,从技术路线、除尘技术的角度对比分析了SO_3的脱除性能。为了分析典型超低排放工艺的SO_3排放特性,通过非线性回归... 通过超低排放工艺性能试验,对5种典型超低排放工艺的SO_3脱除性能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环保设备的SO_3脱除性能进行了对比,从技术路线、除尘技术的角度对比分析了SO_3的脱除性能。为了分析典型超低排放工艺的SO_3排放特性,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得到烟气中SO_3排放绩效和SO_3消减绩效的计算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超低排放工艺的SO_3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烟气中SO_3总脱除率和排放特性与超低排放工艺密切相关,采用LNB+SCR+LLT-ESP+FGD+WESP超低排放工艺具有最佳的SO_3总脱除率,可达到94%以上。超低排放工艺对SO_3脱除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SO_3绩效模型可以预估超低排放工艺的SO_3排放绩效和消减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超低排放 低低温电除尘器 SO3脱除率 预测模型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系统低温余热回收的技术经济性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孙瑞强 杨凯旋 +2 位作者 王博 刘明 严俊杰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0-129,共10页
现有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燃煤发电系统锅炉排烟温度为120℃左右。通过系统优化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有望进一步提高燃煤发电系统效率和烟气除尘效率。为此,本文以1000 MW S-CO2燃煤发电系统为例,通过回热系统、烟气冷却系统和空气预热系... 现有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燃煤发电系统锅炉排烟温度为120℃左右。通过系统优化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有望进一步提高燃煤发电系统效率和烟气除尘效率。为此,本文以1000 MW S-CO2燃煤发电系统为例,通过回热系统、烟气冷却系统和空气预热系统的耦合优化,提出了带有低温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改进构型;建立了热力学和技术经济性分析模型,以技术经济性最优对构型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烟道旁路、低温省煤器及主压缩机中间冷却的改进构型4,可将排烟温度降低至约95℃,与基础构型相比,可提高锅炉效率1.5%,提高电厂效率1.45%。通过分析燃料成本和运行时间对度电成本的影响,证明改进构型4的度电成本最低,经济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燃煤发电 低温余热回收 系统改进 热力学模型 经济性优化 平准化度电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渭秦墓出土低温陶牛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曹龙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45,共7页
使用模型低温陶牛车随葬是泾渭秦墓地的鲜明特点。在24座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早段的墓葬中共计出土低温陶牛车48辆,除牛和车轮以外,其它部分均为木结构,出土时木构件已朽。同时,与牛车组合出土的还有陶俑,应为驾驶或牵引牛车的驭手俑,皆... 使用模型低温陶牛车随葬是泾渭秦墓地的鲜明特点。在24座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早段的墓葬中共计出土低温陶牛车48辆,除牛和车轮以外,其它部分均为木结构,出土时木构件已朽。同时,与牛车组合出土的还有陶俑,应为驾驶或牵引牛车的驭手俑,皆为曳地长袍俑,或双臂前伸作驾车状,或作持缰挥鞭状,或作袖手端立状。泾渭秦墓地出土的低温陶牛车,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组合关系之明确,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在墓葬中出现的意义应更接近它载物的实用功能;与囷、壶、甗共出,反映出秦人的重农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渭秦墓 模型低温陶牛车 陶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