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cation of a ReaxFF potential at short range for energetic materials
1
作者 Weiyi Li Tao Wang +6 位作者 Wenhua Li Jintao Wang Wanxiao Guo Zexin Jiang Yilin Fang Xiyao Yun Ning G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76-182,共7页
The ReaxFF can describe the properties of energetic materials(EMs)at equilibrium state,but does not work properly in simulating high-energy particle irradiation process because of its weak short-range interaction.In t... The ReaxFF can describe the properties of energetic materials(EMs)at equilibrium state,but does not work properly in simulating high-energy particle irradiation process because of its weak short-range interaction.In this paper,a modification was made for such a potential by connecting ZieglerBiersack-Littmark(ZBL)potential to ReaxFF-lg through comparing to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results to accurately describe short-range interactions.After modification,the newly fitted ReaxFF-lg/ZBL potential predicts better the equation of state for EMs In displacement cascade simulations,comparing to results from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ReaxFF-lg/ZBL presented the similar transferred energy from a primary knock-on atom to surrounding atoms,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ReaxFF-lg potential.Further large-scale displacement cascade simulations indicated ReaxFF-lg/ZBL could be applied for cascade simulations with PKA energy from less than 1 keV to high energy(e.g.35 keV)cases,which is suitable for effectively simulating high-energy displacement cascades in EMs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potential modification Energetic materials Displacement cascad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iabatic density surface,neutral density surface, potential density surface,and mixing path
2
作者 HUANG Rui-xi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9,共19页
In this paper,adiabatic density surface,neutral density surface and potential density surface are compared.The adiabatic density surface is defined as the surface on which a water parcel can move adiabatically,without... In this paper,adiabatic density surface,neutral density surface and potential density surface are compared.The adiabatic density surface is defined as the surface on which a water parcel can move adiabatically,without changing its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For a water parcel taken at a given station and pressure level,the corresponding adiabatic density surface can be determined through simple calculations.This family of surface is neutrally buoyant in the world ocean,and different from other surfaces that are not truly neutrally buoyant.In order to explore mixing path in the ocean,a mixing ratio m is introduced,which is defined as the portion of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a water parcel that has exchanged with the environment during a segment of migration in the ocean.Two extreme situations of mixing path in the ocean are m=0(no mixing),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adiabatic density curve,and m=1,where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is completely lost through mixing.The latter is represented by the neutral density curve.The reality lies in between,namely,0<m<1.In the turbulent ocean,there are potentially infinite mixing paths,some of which may be identified by using different tracers(or their combinations)and different mixing criteria.Searching for mixing paths in the real ocean 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for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iabatic density surface neutral density surface potential density surface mixing pa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of several small molecule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3
作者 WANG Dong-lai ZHAI Yu-chu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29-33,共5页
关键词 密度函数理论 静电势能 DFT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及卤化调控富勒烯氧化还原电位的DFT研究
4
作者 李健 孙冰花 +5 位作者 王春妮 李奥 吕祥鸿 王晨 代盼 白真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S单原子置换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正移,B置换后增幅最高(3.655 V);F、Cl、Br、O单原子置换后,氧化还原电位均负移,F置换后降幅最大(2.476 V).在所考察的12种富勒烯分子中,C_(59)B和C_(59)F的电子亲和能(EA)分别为最小值(-3.901 eV)和最高值(-2.577 eV),二者分别具有最强和最弱的得电子倾向.在C_(59)B和C_(59)F中,B、F置换原子周围存在电荷偏聚,且B、F与周围C原子的成键主要来自于-2.5 eV和-7.5 eV能级附近2p电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富勒烯C_(60)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对氟吸附特性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姜科 鄂加强 +1 位作者 彭艳春 曹喆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2-2202,共11页
为明确羟基磷灰石(HAP)的吸附除氟机理以及Al^(3+)对氟吸附的强化作用,开展了羟基磷灰石对水溶液中氟的吸附过程分子模拟。分析了H^(+)-F^(-)-Al^(3+)-H_(2)O体系中氟的存在形态,确定当Al^(3+)存在时,F的主要形态为AlF_(4)^(-)、AlF_(3)... 为明确羟基磷灰石(HAP)的吸附除氟机理以及Al^(3+)对氟吸附的强化作用,开展了羟基磷灰石对水溶液中氟的吸附过程分子模拟。分析了H^(+)-F^(-)-Al^(3+)-H_(2)O体系中氟的存在形态,确定当Al^(3+)存在时,F的主要形态为AlF_(4)^(-)、AlF_(3)、AlF^(2+)、AlF^(2+)、F^(-)。分别选择AlF_(3)、F^(-)、HF为典型的氟形态,分析羟基磷灰石对氟的吸附能、静电势分布、动力学浓度分布以及各原子的部分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HAP对AlF_(3)、NaF、HF的吸附能依次为-551.23、-466.29、-173.17 kJ/mol,HAP对AlF_(3)、F^(-)、HF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Al^(3+)的存在可以改变吸附体系的静电势分布,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和更大的吸附势能,通过P、O位点和H、O位点对F^(-)的吸附以及Al和F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提升HAP对F^(-)的吸附稳定性和吸附能力;当动态吸附时,Na^(+)+F^(-)+H_(2)O混合体系中的F^(-)可以快速聚集吸附到HAP的表面,Al^(3+)+F^(-)+H_(2)O混合体系中的F^(-)可以直接进入HAP结构内部并维持较稳定的质量浓度,证明当Al^(3+)存在时,HAP对F^(-)的吸附选择性更强;向吸附质中加入适量的Al^(3+)或者对HAP进行铝负载改性,都有助于强化HAP对氟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强化 静电势 密度泛函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北京西山林场油松林可燃物特征及潜在火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满钰玲 任云卯 +6 位作者 冯昕 张宏远 高敏 李维伟 童大龙 刘晓东 陈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9,共12页
【目的】研究间伐后油松林可燃物和潜在火行为特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为研究地区的可燃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5%轻度间伐(株数强度)后3年、5年、7年及未间伐油松林样地各3块,对样地的... 【目的】研究间伐后油松林可燃物和潜在火行为特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为研究地区的可燃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5%轻度间伐(株数强度)后3年、5年、7年及未间伐油松林样地各3块,对样地的地表可燃物(1 h时滞、10 h时滞、100 h时滞枯枝及上层枯叶、下层枯叶和灌草可燃物)、冠层可燃物(叶、小枝、大枝)和林分因子(胸径、树高、冠幅等)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间伐后不同时间油松林地表、冠层可燃物负荷量和冠层容积密度等特征;结合研究区气象条件,设置不同可燃物含水率场景(低、中、高含水率)和10 m高空风速(0~18 m/s),利用Behave Plus 5.0.4软件对间伐后不同时间油松林的地表及冠层潜在火行为指标进行模拟,探讨抚育间伐对树冠火发生的影响。【结果】①间伐后不同时间的油松林细小可燃物(1 h和10 h时滞枯枝、上层枯叶)负荷量、冠层可燃物负荷量和冠层容积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差异不显著(P>0.05)。细小可燃物负荷量最高的是间伐后3年油松林(0.64 kg/m^(2)),各样地冠层可燃物负荷量为1.80~4.30 kg/m^(2),间伐后5年(0.29 kg/m^(3))、3年(0.42 kg/m^(3))油松林的冠层容积密度较对照(0.71 kg/m^(3))显著(P<0.05)降低。②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间伐后3年油松林的潜在火行为指标与其他林分差异较大。低含水率条件下,间伐后3年油松林地表火最大蔓延速率、地表火线强度、地表火焰长度随风速增大分别变化于3.60~9.91 m/min、4925.02~13559.59 kW/m和3.87~6.16 m,单位面积发热量为75508.07 kJ/m^(2),树冠火转化比率随风速增大变化于3.00~8.27,地表火易蔓延发展成树冠火,且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也较高,树冠火蔓延速率、树冠火线强度、树冠火焰长度随风速增大分别变化于1.31~57.06 m/min、2546.10~110966.82 kW/m和4.96~61.49 m,单位面积冠层热量为34611.22 kJ/m^(2)。【结论】间伐后3年油松林的细小可燃物负荷量和地表潜在火行为指标均高于未间伐及间伐后5年和7年的油松林,且冠层潜在火行为指标值均较高,在风速大于4 m/s、低可燃物含水率条件下有发生高强度连续型树冠火的可能。建议增加修枝、割灌等林下处理措施,间伐工作后减少枯枝堆积,以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抚育间伐 可燃物特征 冠层容积密度 潜在火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屋顶绿化对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优化的贡献评估
7
作者 李晨 左进 +1 位作者 吝涛 王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7-126,共10页
【目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屋顶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策略。既有研究通常将屋顶绿化作为独立要素考虑,过度依赖以大型公园为核心构建生态网络,忽视了潜在屋顶绿化与现状绿色空间协同的整体性作用。精准识别建筑屋顶绿化潜力,量化... 【目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屋顶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策略。既有研究通常将屋顶绿化作为独立要素考虑,过度依赖以大型公园为核心构建生态网络,忽视了潜在屋顶绿化与现状绿色空间协同的整体性作用。精准识别建筑屋顶绿化潜力,量化潜在屋顶绿化在优化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连通性中的关键作用,将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津市中心区为例,归纳建筑屋顶绿化潜力特征,设计多层次特征融合的深度学习网络,实现潜在屋顶绿化的精准提取。提出潜在屋顶绿化参与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的重构方法,从基础要素特征(源地扩展性、廊道连接性)和整体功能结构(源地的廊道汇聚度)2个层面评估其改善效果。【结果】1)研究区内有21244个潜在屋顶绿化,总面积达1345.22 hm~2,呈现“多中心,分散式”空间分布特征。2)融入潜在屋顶绿化后,研究区源地数量增加了31个,潜在屋顶绿化贡献了126.28 hm~2的面积增量;生态廊道从4950条增至8515条,网络密度提升72%。3)潜在屋顶绿化通过扩充现状源地(扩充面积61.34 hm~2)和形成新增源地(新增面积64.94 hm~2)的双重路径优化源地;进而新增3100条E-I类连接和465条I-I类连接;源地的廊道汇聚度平均提升53%。【结论】潜在屋顶绿化通过扩充现有源地和形成新增节点的双重路径,能够显著优化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的结构与功能。这为有效利用城市存量空间资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优化 高密度城区 潜在屋顶绿化 廊道汇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条山林局油松纯林碳汇潜力
8
作者 何潇 罗光成 +4 位作者 高文强 李海奎 曾伟生 段福军 雷相东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4,共11页
【目的】建立包含固碳等级、林分密度指数和林龄的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系,提出一种森林碳汇潜力估计方法,估计森林经营单位尺度碳汇潜力,为森林经营增汇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油松纯林固定样地数据和理论生长模型,采... 【目的】建立包含固碳等级、林分密度指数和林龄的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系,提出一种森林碳汇潜力估计方法,估计森林经营单位尺度碳汇潜力,为森林经营增汇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油松纯林固定样地数据和理论生长模型,采用双重迭代分级算法确定固碳等级,并建立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系:平均单株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林分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平均单株断面积分级生长模型和林分断面积分级生长模型,使用确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等指标评价模型。以最大林分碳储量连年生长量(碳汇潜力)为目标函数,以林分密度为决策变量,通过优化方法求解碳汇潜力最大时的最优林分密度。基于山西省中条山林局油松纯林小班调查数据,评估其现实碳汇量、碳汇潜力和碳汇提升空间。【结果】山西省油松纯林平均单株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和平均单株断面积分级生长模型的R2分别为0.920和0.903,林分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和林分断面积分级生长模型的R2分别为0.966和0.985,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林分碳汇潜力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固碳等级的增加而升高;中条山林局油松纯林单位面积的碳汇潜力平均值为1.59 t·hm^(-2)a^(-1),单位面积的现实碳汇量平均值为0.97 t·hm^(-2)a^(-1),单位面积的相对碳汇提升空间平均值为29.0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油松纯林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系可应用于碳储量生长预测,提出的碳汇潜力估计方法具有通用性和可靠性。建议通过林分密度调整,提升油松纯林的现实碳汇量,该方法可为油松及其他类型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模型 固碳等级 碳汇潜力 林分密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绝缘气体CF_(3)I的GWP值理论计算研究
9
作者 赵奕恒 刘伟 +3 位作者 郑渊渊 程龙玖 李丹 王昆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1,共10页
CF_(3)I是有潜力替代SF_(6)的电气设备保护气体,但其温室效应仍然不明朗,准确预测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至关重要.笔者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CF_(3)I的分子结构与RE值,采用蒙特卡洛方法与CPMD模拟的方法,预测了纯CF_(3)I气体的分... CF_(3)I是有潜力替代SF_(6)的电气设备保护气体,但其温室效应仍然不明朗,准确预测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至关重要.笔者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CF_(3)I的分子结构与RE值,采用蒙特卡洛方法与CPMD模拟的方法,预测了纯CF_(3)I气体的分解路径以及CF_(3)I气体在OH自由基存在时的分解路径,并使用DFT方法计算不同路径的反应速率常数,获得了可靠的CF_(3)I的大气寿命及GWP值.该方法基于高精度DFT及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评估了新型电力设备保护气的温室效应,为该领域气体分子的制备及环保测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气体 全球变暖潜能值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动力学 大气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竺立 逯美红 +1 位作者 高鹏慧 王志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0,共8页
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是一种常见的新型合成抗氧化剂,可以被用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但过量使用会危害健康.目前的检测方法中振动光谱技术具有无损快速的优点,因此采用密度泛内涵理论与振动光谱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是一种常见的新型合成抗氧化剂,可以被用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但过量使用会危害健康.目前的检测方法中振动光谱技术具有无损快速的优点,因此采用密度泛内涵理论与振动光谱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为TBHQ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理论上,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RB3LYP)的三参数混合方法以及6-31G(d,p)和6-311++G(d,p)基组对TBHQ分子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给出了TBHQ的键长、键角和二面角等空间结构参数值,确定该分子空间构型为非平面结构.采Multiwfn和VMD程序计算并分析TBHQ分子的前线轨道和静电势,预测了该分子的反应活性位点,得出苯环和酚羟基的反应活性最强.TBHQ分子静电势最小值位于酚羟基的O原子附近,最大值位于酚羟基的H原子附近.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通过静电作用将与酚羟基发生作用.实验上,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TBHQ分子进行检测,然后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计算TBHQ分子的理论红外光谱.将得到的理论红外光谱与实验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理论计算结果可见TBHQ分子在0-2000 cm^(-1)和2000-4000 cm^(-1)范围两个区域有明显的红外活性,前者主要是指纹区的振动,后者是官能团的振动;从计算结果还可以明显看出943.9 cm^(-1)为叔丁基C-C伸缩振动以及C-H面外弯曲振动.由于-OH极性基团的取代,在1278.3 cm^(-1)、1307.1 cm^(-1)、1439.1 cm^(-1)、1587.5 cm^(-1)处出现了较强的骨架振动吸收峰和酚羟基-OH面内弯曲振动模式.这些均可作为TBHQ分子的特征峰.这为理解TBHQ的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食品添加剂的检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丁基对苯二酚 红外光谱 密度泛函理论 静电势 前线分子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氟拉明分子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11
作者 关力畅 冯磊 +1 位作者 赵楠 蒋雪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0-1276,共7页
因芬氟拉明(fenfluramine)可抑制食欲,不少商家非法将其添加在食物中进行售卖。食用芬氟拉明后,可引发肝脏功能异常、瓣膜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因此研究芬氟拉明分子的结构、光谱、分子激发等具有十分... 因芬氟拉明(fenfluramine)可抑制食欲,不少商家非法将其添加在食物中进行售卖。食用芬氟拉明后,可引发肝脏功能异常、瓣膜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因此研究芬氟拉明分子的结构、光谱、分子激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使用B3LYP泛函6-311++G(2d,2p)基组,对芬氟拉明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该分子的结构、前线轨道、拉曼光谱、静电势能和紫外光谱开展了一系列详细的研究。获得了芬氟拉明分子的基本结构信息,其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均为alpha+beta型轨道,能量分别为-6.25和-1.22 eV,能级差为5.03 eV。实验拉曼光谱中756.5和1003.5 cm^(-1)位置有两个强峰,其中756.5 cm^(-1)位置的强峰为CF3的对称变形振动和苯环上C═C的不对称变形振动;1003.5 cm^(-1)位置的强峰为苯环上C═C的对称变形振动,是间位双取代苯的特征谱带。实验拉曼光谱和计算拉曼光谱的线性拟合方程为y=0.988x+10.328,R2=0.999,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文章还讨论了芬氟拉明分子的表面静电势能分布和激发态性质。芬氟拉明分子共包含17个静电势能极大值点和12个静电势能极小值点。在-0.01~0.025 a.u.能量区间静电势能的表面积分布较为均匀。分子的紫外光谱主要由第1、2、3激发态决定,其中第2激发态的贡献率高达82.516%。利用空穴-电子分析法分析得出,S0→S1和S0→S2的激发类型均为胺基到苯环方向上的n-pi*电荷转移激发;S0→S3的激发类型是胺基到苯环方向的n-pi*电荷转移激发,同时伴随胺基到附近碳链的n-σ*局域激发。以上这些基础理论计算工作不仅为食品中非法添加芬氟拉明的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研究其衍生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氟拉明分子 密度泛函理论 前线轨道 拉曼光谱 静电势能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G和Cu/vG体系对H_(2)O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2
作者 李门 李天鹏 +2 位作者 郭爱强 刘建国 高欣宝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6,共5页
针对空位缺陷石墨烯(vG)和Cu原子掺杂空位缺陷石墨烯(Cu/vG)对H_(2)O的吸附,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开展了vG和Cu/vG体系的静电势(Electrostatic potential,ESP)分析,结果表明vG倾向于吸附H_(2)O的H原子侧,而Cu/vG吸... 针对空位缺陷石墨烯(vG)和Cu原子掺杂空位缺陷石墨烯(Cu/vG)对H_(2)O的吸附,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开展了vG和Cu/vG体系的静电势(Electrostatic potential,ESP)分析,结果表明vG倾向于吸附H_(2)O的H原子侧,而Cu/vG吸附H_(2)O则有两种构型;进行了vG和Cu/vG体系的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vG的化学活性高于Cu/vG,主要是由于vG中空缺位的C原子的2px和2p_(y)轨道对费米能级附近轨道有显著贡献;计算表明,vG吸附H_(2)O的吸附能介于Cu/vG吸附H_(2)O的两种构型之间;vG和Cu/vG体系吸附H_(2)O时的轨道态密度分析表明,对于吸附能较大的Cu/vG吸附H_(2)O构型,其Cu 3d与O 2p轨道的相互重叠是该体系吸附更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位缺陷 石墨烯 掺杂石墨烯 态密度 静电势 费米能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深度学习的高密度城区小型绿地恢复性潜能测度——以重庆渝中区106个样本为例
13
作者 杨春 庄惟敏 苗志坚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5,共8页
从小型绿地恢复性环境体系构成及其物化要素解译出发,提取表征空间环境的共性特征因子,遴选出典型高密度区域重庆渝中区106个小型绿地研究样本,利用图像深度学习对2190张实景图像进行参数化计算,并招募60名被试对象开展实景图像的恢复... 从小型绿地恢复性环境体系构成及其物化要素解译出发,提取表征空间环境的共性特征因子,遴选出典型高密度区域重庆渝中区106个小型绿地研究样本,利用图像深度学习对2190张实景图像进行参数化计算,并招募60名被试对象开展实景图像的恢复性潜能分组实验。结果表明:1)渝中区小型绿地的基础性构成以绿视率、乔灌木、天空开敞度、硬质铺装场地和建筑界面为主,休息和娱乐服务设施占比较低,环境维护度、环境静谧性和空间安全性品质特征较好;2)2组被试对象的恢复性潜能评价结果趋向一致,不同要素类型及其规模大小对应不同的要素恢复性潜能差异,从吸引性、远离性、延展性和相容性4个维度建立的要素恢复性潜能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利用图像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一套高精度的小型绿地参数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实景图像的恢复性潜能测度,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小型绿地 高密度城区 参数化 恢复性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陆地时变重力演化特征及等效源反演
14
作者 郑秋月 陈政宇 +3 位作者 吴宇琴 黄江培 刘东 王青华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66,共21页
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2014—2022年的陆地时变重力资料,首先基于贝叶斯平差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时变重力场演化特征,继而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构建等效源模型,通过检测板模型测试对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进行了评估... 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2014—2022年的陆地时变重力资料,首先基于贝叶斯平差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时变重力场演化特征,继而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构建等效源模型,通过检测板模型测试对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场源分辨力较好的区域反演了与构造变化及地震孕育相关的等效场源体的视密度变化特征。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地壳20km深度处等效源-1.2~1.2kg/m3的视密度变化,约为正常地壳平均密度的0.4‰。受川滇块体主要活动断裂带控制,视密度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川滇块体西边界的大理—乡城一带及川滇块体东边界的小江断裂带附近,并揭示了漾濞M_(S)6.4地震及通海2次5级地震前的能量积累、震前地质运动活跃至震后能量释放视密度减弱物质调整的过程。长时间尺度的视密度增加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持续S向或SE向挤出及壳内深部物质运移的共同结果,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前人获取的低速、高导区域一致。视密度的强、弱变化特征与同时期的地震时空强弱分布特征相对应,且M≥5地震多发生在视密度增加区域边缘或正、负视密度过渡区域,契合“震质源和震质中”原理。文中获得的多期场源视密度的变化,可用于定量化地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结果,提取与孕震相关的深部场源信号,研究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壳深部的构造运动和变形活动的联系,对于了解该地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重力场 位场反演 视密度变化 M≥5.0地震 贝叶斯平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市耕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15
作者 袁晨光 田梦 +4 位作者 王国兵 高超 张世柯 李迪 杨建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4,共11页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耕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对于探究土壤有机碳平衡机理、提高耕地碳储量、确定耕地土壤培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土壤类型法,以河南省第二次全...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耕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对于探究土壤有机碳平衡机理、提高耕地碳储量、确定耕地土壤培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土壤类型法,以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和2022年土壤化验分析数据为基础,估算了三门峡市不同耕地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利用平衡法估算了土壤固碳潜力,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1986-2022年河南省典型山区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22年,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减少0.60 kg/m^(2),减少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灵宝市、卢氏县北部、陕州区西部;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1.32×10^(9)kg,其中,褐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最多,占到了减少总量的73%,其次为红黏土、粗骨土和棕壤;饱和水平上,三门峡市棕壤碳库在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1.86 kg/m^(2),其次为褐土、黄棕壤和潮土,风沙土的土壤碳库在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为0.95 kg/m^(2);从1986-2022年,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年平均变化速率为-0.017 kg/(m^(2)·a),土壤固碳潜力为-2.57×10^(8)kg,整体呈现为碳源区。潮土、黄棕壤、石质土和紫色土呈现为碳汇区,粗骨土、风沙土、褐土、红黏土、黄褐土、新积土和棕壤呈现为碳源区,土壤固碳潜力最低的土壤类型为褐土,为-1.49×10^(8)kg。建议采取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措施,提高河南省土壤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变化速率 土壤固碳潜力 三门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富阳区森林碳汇现状、潜力和增汇行动
16
作者 张勇 吕惠飞 +4 位作者 高冠女 肖书豪 王灵玲 史久西 周本智 《江苏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39-46,共8页
运用碳密度方法,对杭州市富阳区森林碳汇现状和潜力进行了研究,杭州市富阳区2021年森林碳储量为1754.38万t,2017-2021期间碳汇量为56.81万t。2022-2026期间,若仅采取封育措施,到2026年森林碳储量为1821.90万t,森林碳汇量为67.52万t;若... 运用碳密度方法,对杭州市富阳区森林碳汇现状和潜力进行了研究,杭州市富阳区2021年森林碳储量为1754.38万t,2017-2021期间碳汇量为56.81万t。2022-2026期间,若仅采取封育措施,到2026年森林碳储量为1821.90万t,森林碳汇量为67.52万t;若采取人为增汇行动,到2026年森林碳储量为1967.50万t,森林碳汇量为213.12万t,是未采取人工措施情景下的3倍多,富阳区森林碳汇有巨大的增汇潜力。为实现森林碳汇增加,基于富阳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根据富阳区林业发展规划,结合该区相关林业项目,提出了4项增汇行动措施,包括珍贵树种与大径材培育、美丽生态廊道建设、健康森林建设和经济林集约经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汇 碳密度 增汇措施 潜力预测 富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因素影响下南海钙质砂抗剪强度及破碎特性
17
作者 朱剑锋 李挺 +1 位作者 鞠露莹 杨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作为一种海源土体,南海钙质砂具有多孔、形状不均匀、易破碎等特征,而目前从细观角度开展钙质砂力学性状的研究比较有限。为获得竖向压力、剪切程度及相对密实度对钙质砂强度和颗粒破碎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南海饱和钙质砂直剪试验,并... 作为一种海源土体,南海钙质砂具有多孔、形状不均匀、易破碎等特征,而目前从细观角度开展钙质砂力学性状的研究比较有限。为获得竖向压力、剪切程度及相对密实度对钙质砂强度和颗粒破碎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南海饱和钙质砂直剪试验,并与陆源硅砂(中国标准砂和福建中级砂)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相对密实度下的钙质砂剪应力-位移曲线趋势大致相同,且剪应力峰值基本一致,这与中国标准砂和福建中级砂受相对密实度影响规律显著不同;(2)与陆源硅砂无黏结性不同,南海钙质砂有一定“似黏聚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南海钙质砂颗粒形状不均匀,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咬合作用,进而呈现出一定的黏结特性;(3)随着竖向应力的增加,钙质砂破碎逐渐由大颗粒转变为小颗粒,同时剪切程度为50%时钙质砂的破碎面主要位于相对薄弱处,而剪切程度为100%时,破碎面主要分布在单颗粒钙质砂中间位置;(4)相对破碎势与竖向应力、相对密实度及剪切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构建的破碎势计算模型涵盖了竖向应力、相对密实度及剪切程度的影响,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海岛礁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砂 直剪试验 颗粒破碎 相对密实度 破碎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地区地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研究
18
作者 程宏波 卢伟楠 +2 位作者 谢子宁 林珊 王芳玲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4,259,共8页
[目的]红壤的pH值、含盐量、土壤电阻率等土壤特性与其他类型土壤有较大区别,导致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对沿线金属设施的腐蚀更为严重。应仔细分析红壤地区地铁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并研究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的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分析了... [目的]红壤的pH值、含盐量、土壤电阻率等土壤特性与其他类型土壤有较大区别,导致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对沿线金属设施的腐蚀更为严重。应仔细分析红壤地区地铁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并研究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的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分析了杂散电流在土壤中的电流密度及电位梯度分布规律。建立了地铁线路杂散电流仿真模型,分析了红壤环境下地铁杂散电流在土壤中的横向及纵向分布规律,以及杂散电流所引起的电位梯度分布情况。将红壤与3种典型土壤(漠土、高山土及盐碱土)进行对比,研究了不同土壤环境下杂散电流分布的区别。分析了钢轨电阻、轨地电阻及供电电压对红壤中杂散电流引起的地电位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结果及结论]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沿线路中心线向两侧逐渐减小,经土壤泄散后在变电所附近出现回收现象。相较于其他3种土壤,红壤环境下杂散电流的影响范围更广,可通过减小钢轨纵向电阻、增加轨地电阻、提高供电电压等措施来减小红壤中杂散电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杂散电流 红壤土层 分布规律 电流密度 电位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non density of states and phonon dispersion of superconducting MgB2
19
作者 GUO Yun-dong CAI Da-feng +2 位作者 ZHOU Li-ping CHEN Xiang - rong YANG Xiang-dong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241-245,共5页
关键词 MGB2 声子密度态 经验位势模型 超导体 声子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技术和种植密度对吉花2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伟 李玉发 +5 位作者 何中国 刘红欣 李伟堂 杨翔宇 张连喜 牛海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36-40,共5页
研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种植密度对吉林省多粒型花生吉花2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吉林省生态环境的种植技术和最佳种植密度,完善吉花2号配套高效栽培技术。采用2种种植技术及5个种植密度(1.79×10^(5)、2.02×10^(5)、... 研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种植密度对吉林省多粒型花生吉花2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吉林省生态环境的种植技术和最佳种植密度,完善吉花2号配套高效栽培技术。采用2种种植技术及5个种植密度(1.79×10^(5)、2.02×10^(5)、2.30×10^(5)、2.69×10^(5)、3.23×10^(5)株/hm^(2)),研究特定时期花生光合指标及产量变化。结果显示,吉花2号采用小垄双行种植技术、种植密度为2.02×10^(5)株/hm^(2)时生育期最短,较双粒穴播种植技术生育期提前1~2 d;植株的株高最小,有利于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最大,总光合势最大;产量最高(3651.15 kg/hm^(2)),较双粒穴播种植技术增产10.17%。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在不同密度下,吉花2号产量都高于双粒穴播种植技术。因此,小垄双行种植技术在生产上应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粒型花生 种植技术 种植密度 叶面积系数 光合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