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中颗粒-颗粒和颗粒-气泡间引力的分子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1
1
作者 骆庆群 杨洁明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95-1800,1808,共7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疏水颗粒之间、疏水颗粒与气泡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阐明了疏水表面间和疏水表面与气泡间纳米气泡桥的形成和消失过程,并定量计算了纳米气泡桥的作用距离和作用力大小。结果表明: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会在疏...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疏水颗粒之间、疏水颗粒与气泡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阐明了疏水表面间和疏水表面与气泡间纳米气泡桥的形成和消失过程,并定量计算了纳米气泡桥的作用距离和作用力大小。结果表明: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会在疏水表面吸附,当疏水颗粒彼此靠近到一定程度时,吸附在它们表面上的气体会相互连通形成纳米气泡桥;同样,当疏水颗粒和气泡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吸附在疏水颗粒表面的气体也会与气泡内的气体相互连通形成纳米气泡桥,纳米气泡桥是它们之间引力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作用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气泡桥 平均力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晶体结构的残基相互作用势能函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卫涛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78,共19页
阐述了基于蛋白质晶体结构的残基势能函数的研究进展,从平均作用力场势能函数的基本物理假设、势能函数性质和影响势能函数准确性的因素3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导出残基相互作用势能的方法,给出了残基对之间和3个残基之间的平均作用力势能... 阐述了基于蛋白质晶体结构的残基势能函数的研究进展,从平均作用力场势能函数的基本物理假设、势能函数性质和影响势能函数准确性的因素3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导出残基相互作用势能的方法,给出了残基对之间和3个残基之间的平均作用力势能函数计算过程,并介绍了残基势能函数在蛋白质结构研究领域的应用.基于蛋白质晶体结构的残基相互作用势能研究表明,蛋白质结构稳定是多种作用力相互竞争、相互协调进而达到平衡状态的结果.未来对于残基团簇及其相互作用网络能量分布的研究,能够建立介于原子尺度和蛋白质整体结构尺度之间的作用力物理模型,为蛋白质结构宏观尺度研究提供重要的微观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结构 残基相互作用 平均力场 接触势能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遥操作动态避障型虚拟夹具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正雄 黄攀峰 +1 位作者 潘吉祥 鹿振宇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7-234,共8页
针对空间遥操作中对操作效率的要求,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虚拟夹具力约束控制方法,较传统交互方法提高了操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复杂空间环境和一些非结构化环境因素导致的空间遥操作安全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势场的虚拟夹具动... 针对空间遥操作中对操作效率的要求,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虚拟夹具力约束控制方法,较传统交互方法提高了操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复杂空间环境和一些非结构化环境因素导致的空间遥操作安全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势场的虚拟夹具动态避障方法。该方法通过实时测量机械臂末端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计算势场作用力的大小,并将障碍物简化为质点和六面体模型,在障碍物进入势场作用范围时,根据变化的势场力的大小为操作人员提供额外的力觉反馈,辅助操作人员控制机械臂末端在未知环境中动态避障。通过CHAI3D搭建的虚拟现实仿真平台验证了该方法在提高操作性能的同时保证操作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势场 动态避障 表面诱导人工势场衰减斥力 空间遥操作 虚拟夹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基对在DNA双螺旋链上分离的自由能计算(英文)
4
作者 伍绍贵 冯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2-1288,共7页
DNA是大部分生物包括病毒的基因载体。DNA双螺旋链通过A=T和G≡C两种碱基对编码实现对遗传信息的存储。碱基对中的相互作用对DNA双螺旋链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基因的复制和转录。当前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四组不同结构的DNA双... DNA是大部分生物包括病毒的基因载体。DNA双螺旋链通过A=T和G≡C两种碱基对编码实现对遗传信息的存储。碱基对中的相互作用对DNA双螺旋链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基因的复制和转录。当前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四组不同结构的DNA双螺旋链,进行了总共4.3μ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伞形取样技术计算了DNA双螺旋链中碱基对分离的自由能曲线,并从分子尺度细节和相互作用能对自由能曲线进行解析。在碱基对G≡C的自由能曲线(PMF-PGC)上观察到三个峰,通过监测氢键数目的变化发现分别对应于G≡C三个氢键的断裂;而在A=T的自由能曲线(PMF-PAT)上只出现一个峰,说明A=T的两个氢键在分离过程中几乎同时断裂。PMF-PGC的总能垒比PMF-PAT高,主要是因为G≡C比A=T多一个氢键,更稳定。两条曲线的后段自由能仍然升高,而此时碱基对的氢键已断裂,这是DNA链骨架刚性所导致。我们还研究了碱基对稳定性受相邻碱基对的影响,发现邻近G≡C碱基对会增强A=T的稳定性,C≡G会削弱A=T的稳定性,T=A对A=T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力势 氢键 分子动力学模拟 伞形取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平均粒间应力的计算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宋朝阳 赵成刚 +1 位作者 韦昌富 马田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65-2674,共10页
土体各相之间物理化学作用对环境及能源等岩土工程都有重要影响,有效应力原理是解决上述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而目前的有效应力表达式无法描述由于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土颗粒间接触应力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最近提出了一个平均粒间应力表... 土体各相之间物理化学作用对环境及能源等岩土工程都有重要影响,有效应力原理是解决上述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而目前的有效应力表达式无法描述由于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土颗粒间接触应力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最近提出了一个平均粒间应力表达式可以表述非饱和土内部的物理化学作用。为了实现该平均粒间应力的定量化计算并验证其稳定性和有效性,首先阐述了平均粒间应力表达式中各部分的物理意义。通过参数分析,得到了平均粒间应力各部分随含水率和孔隙盐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推导出了表面力势中表征固液界面相互作用部分的计算公式,实现了平均粒间应力的定量计算。计算了临界状态时的非饱和土平均粒间应力,并应用平均粒间应力对非饱和土化学力学加载试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临界状态时平均粒间应力与剪切强度具有唯一关系,应用平均粒间应力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平均粒间应力公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物理化学效应 平均粒间应力 表面力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3(5)-(9-蒽基)吡唑分子在自组装膜上的选择性沉积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鲁格 薛泽旭 +1 位作者 张翀 延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5-512,共8页
采用平衡分子动力学和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模板诱导有机发光小分子3(5)-(9-蒽基)吡唑(ANP)在自组装膜上的选择性沉积,并利用伞形取样方法和加权柱状图分析法计算了沉积过程的均力势.模拟中以二氧化硅为底板分别构筑2种不同密... 采用平衡分子动力学和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模板诱导有机发光小分子3(5)-(9-蒽基)吡唑(ANP)在自组装膜上的选择性沉积,并利用伞形取样方法和加权柱状图分析法计算了沉积过程的均力势.模拟中以二氧化硅为底板分别构筑2种不同密度的烷烃链自组装膜模板,即低密度的液体扩展相和高密度的液体压缩相.平衡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ANP分子容易沉积至低密度的液体扩展相中,难以沉积至高密度的液体压缩相中.拉伸分子动力学结果表明,当ANP分子沉积至液体压缩相表面时,在进入烷烃膜时遇到较大阻力,因而不易进入到烷烃链单层膜中;而ANP分子在进入液体扩展相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小.通过比较这2种不同密度自组装膜与ANP分子之间的结合自由能,发现ANP分子进入液体压缩相的能垒较高,而ANP分子与液体扩展相结合更加稳定,导致有机发光小分子在不同密度的模板上具有选择吸附性.所得模拟结果与实验现象一致,在分子水平上为实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微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膜(SAM) 定位沉积 拉伸分子动力学 伞形取样 3(5)-(9-蒽基)吡唑 低密度的液体扩展相 高密度的液体压缩相 均力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路径优化的非平衡自由能预测方法
7
作者 杨坤 王希诚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3-958,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路径优化的非平衡自由能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建立蛋白质复合物解离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找出一条能耗小、速度快的拉伸分子动力学SMD(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解离路径,然后,沿此路径计算解离自由能。与Jarzynski按平均力势... 提出一种基于路径优化的非平衡自由能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建立蛋白质复合物解离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找出一条能耗小、速度快的拉伸分子动力学SMD(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解离路径,然后,沿此路径计算解离自由能。与Jarzynski按平均力势PMF(Potentials of Mean Force)的外推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有较高的预测效率,数值算例也给出了与实验值比较的预测精度。通过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还可以揭示小配体与蛋白质之间的解离全过程,为药物设计提供重要的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分子动力学 遗传算法 信息熵 平均力势 解离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模拟方法预测PIP_(2)在双孔钾通道TREK-1上结合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雷晓彤 金怡卿 孟烜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50-2557,共8页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酯(PIP_(2))是一类分布在质膜内层的信号磷脂分子,对钾、钠和氯等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等多种跨膜蛋白具有调节作用. TREK-1是一类重要的背景钾通道,受温度、机械拉伸及胞内pH等多种因素调节, PIP_(2)在特定浓度范围...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酯(PIP_(2))是一类分布在质膜内层的信号磷脂分子,对钾、钠和氯等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等多种跨膜蛋白具有调节作用. TREK-1是一类重要的背景钾通道,受温度、机械拉伸及胞内pH等多种因素调节, PIP_(2)在特定浓度范围内可激活TREK-1通道,在内面向外膜片钳记录TREK-1通道电流中使用PIP_(2)抗结剂(如多聚赖氨酸)可导致TREK-1通道关闭.利用分子对接和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索了PIP_(2)与双孔钾通道TREK-1的相互作用.分子对接计算结果表明, PIP_(2)在TREK-1通道上有两个可能的结合位点.进一步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均力势(PMF)计算结果表明,其中位于螺旋M4和螺旋M1的位点可能是PIP_(2)激活TREK-1的优先结合位点.模拟展示了PIP_(2)与TREK-1结合的可能构象. PIP_(2)的肌醇头部磷酸根与位于M1和M4上的碱性残基K45, K304和R311形成稳定盐桥;M1螺旋上的一系列疏水残基对稳定PIP_(2)的脂肪长链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K-1通道 磷脂酰肌醇4 5-二磷酸酯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均力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输出转运体蛋白质分子的门控机制:计算模拟研究
9
作者 王子 廖结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7-52,I0007,I0010,共8页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式(ATP-binding cassette,ABC)输出转运体是一类典型的蛋白质分子机器,这类分子机器通过门控运动进行“向外打开”(outward-facing,OF)和“向内打开”(inward-facing,IF)构象态之间转换,从而把底物转运输出生物膜外。...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式(ATP-binding cassette,ABC)输出转运体是一类典型的蛋白质分子机器,这类分子机器通过门控运动进行“向外打开”(outward-facing,OF)和“向内打开”(inward-facing,IF)构象态之间转换,从而把底物转运输出生物膜外。尽管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对ABC输出转运体构象门控的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理解。由于全原子分子动力学存在长时间尺度问题,因此对ABC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不能进行完全描述。本文应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CG-MD)结合改善的抽样方法,对细菌ABC输出转运体MsbA进行计算模拟研究。本文计算得到的平均力势(potential of mean force,PMF)表明,从OF构象态到IF构象态之间的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阻塞态”(occluded state,OC),即MsbA的内门和外门都是关闭的状态。这种阻塞状态对ABC输出功能的方向单一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CG-MD计算模拟结果显示,随着MsbA的核苷酸结合域(nucleotide binding domain,NBD)的分离,外门的关闭和内门的打开是采用高度协作的方式。基于本文的计算模拟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与目前文献中发表的有很大不同的机械力学模型,揭示了ABC输出转运体通过构象门控运动输运底物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式输出转运体 平均力势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 机械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石墨烯界面离子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力场参数优化与吸附机制
10
作者 廖首维 刘炎昌 +3 位作者 石泽南 赵道辉 魏嫣莹 李理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4-195,共12页
受限在二维纳米孔道的盐溶液的研究对离子输运与筛分、超级电容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已成为其中重要的手段.但通常MD模拟力场却很难准确描述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与离子之间的离子-π相互作用;溶剂效应对离子在材料表面... 受限在二维纳米孔道的盐溶液的研究对离子输运与筛分、超级电容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已成为其中重要的手段.但通常MD模拟力场却很难准确描述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与离子之间的离子-π相互作用;溶剂效应对离子在材料表面吸附的调控作用也缺乏深入研究.针对Li~+, Na~+, K~+, Mg~(2+), Ca~(2+), Cl~-离子与石墨烯材料,本文基于平均力势(PMF)发展了模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场参数.使用该力场模拟的(溶液中)石墨烯表面离子吸附自由能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其准确性.进一步发现离子水合半径、离子接近石墨烯时水合数的拐点、 PMFwat(溶剂对离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PMF的贡献)极小值位置及石墨烯表面水层位置之间有明显关联.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离子脱水及石墨烯表面水层状分布对PMFwat的调控作用.模拟了1 mol/L盐溶液/石墨烯界面体系.以上体系使用通常力场参数模拟时,离子在石墨烯表面吸附都很微弱,这表明离子-π相互作用对准确模拟盐溶液-石墨烯体系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离子吸附 力场参数 平均力势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