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6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luid Percussion Injuries on Immune Cells
1
作者 Dasen Xu Nu Zhang Hui Yang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31-132,共2页
Background Traffic accidents,anti-terrorism,gas and chemical dangerous goods explosions,earthquake shock wave damage,and falling impacts in daily life and other events involving impact loads cause great harm to human ... Background Traffic accidents,anti-terrorism,gas and chemical dangerous goods explosions,earthquake shock wave damage,and falling impacts in daily life and other events involving impact loads cause great harm to human organs and tissues,and even life-threatening.Such injuries are called impact damage.Although during the previous wars,the treatment of impact injurie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and its treat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However,unde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impact damage incident has not only been limited to the battlefield.Extreme organizations,frequent industrial production accidents,aircraft trains and other accidents have extended the impact damage incidents into daily society,seriously jeopardizing the health of civilians.Therefore,in order to better treat the injured organs under the impact load,such as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covery of organ tissues,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system of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impact damage.In vitro models of traumatic injury are helping elucidate the pathobiologic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dysfunction and delayed cell functional variation after mechanical stimulation of the single waveform pressure.It is likely that injury outcome is related to the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traumatic event such as amplitudes and durations.However,the influence of impulsive pressure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has not yet been fully studied in vitro.In this study,we developed a pressure loading device that produced positive by modifying an in vitro fluid percussion model and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e pressures on macrophages’basic functions.Methods To model variations in the biomechanical injury parameters and simplify the experiment,single-use syringe was chosen to be the cell container and a drop hammer driven fluid percussion injury system(FPI)was designed and built to generate a single waveform with adjustable peak pressure and durations.Mice macrophage cells(Raw 264.7)were subjected to three types of the single positive pressure(120 kPa,550 kPa and 1 100 kPa).Every 12 hours we detected its basic functions(including phagocytosis and proliferative capacity)during the following 48 hours,also the immediate cell death.Results This single waveform pressure loading device could produce positive pressure with amplitudes of 70~1 200 kPa.After the pressure loading,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cells and experiment cells.However,it does have a notable effect on its basic func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s phagocytosis and proliferative capacity were getting increased with a peak value on36 h and suddenly decreasing on 48 h.Moreover,these 4 regular curves are in proportion to the pressure.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cell impact platform can achieve a single impact loading on the cells.The impact mainly causes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RAW264.7 cells instead of directly causing its death.The cell proliferation activity and phagocytosis function are enhanced to some extent.Conclusions Tho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gle waveform pressure have a main effect on cell’s biological functions,not on cell death.And these effects on functions did have a regular functional rela-tionship.To explore more regular curves and the mechanism,we need more experiments such as genomics techn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y on the mechanISM FLUID PERCUSSION INJURIES IMMUNE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Growing Interface and Kinetics Mechanism of Bi_(12)SiO_(20) Crystal
2
作者 Chen Jinyuan Shan Guoqiong +1 位作者 Jin Weiqing Yan Hongping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07-207,共1页
As a newly deVeloped method,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serve directly the interface changes and study the kinetics mechanism during crystal growth.By our newly designed high temperatu... As a newly deVeloped method,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serve directly the interface changes and study the kinetics mechanism during crystal growth.By our newly designed 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equiPment,the interface changes of Bi_(12)SiO_(20) crystal growth from melt were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y kinetics mechanism observe directly interface changes bi sio temperature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rystal growth interface changes high temperature situ observation equipmentthe kinetics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Elements Flow
3
作者 Chang Ye Jin Tianl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85-290,共6页
Fromthe enterprise,individual and government,which are the three main economic behavior subject,this paper analysis factors impact of flow behavior main body and the change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constraint functio... Fromthe enterprise,individual and government,which are the three main economic behavior subject,this paper analysis factors impact of flow behavior main body and the change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constraint func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change of behavior equation,and then summarizes their effec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o build fromexogenous shocks to the endogenous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clarify elements flow affect the running mechanism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发展 流动行为 运行机制 经济决策 行为主体 目标函数 约束函数 城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甲酯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杨 王欢 +3 位作者 马星月 王浩 王喜菊 韩育梅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8,37,共11页
为明确水杨酸甲酯(MeSA)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以‘冀张十二号’马铃薯为试材,对比了不同浓度(0.1、0.5、1.0、1.5、2.0 mmol/L)MeSA溶液浸泡处理对4℃贮藏条件下0~12 d内鲜切马铃薯L*值、硬度、菌落总数、淀粉和抗坏血... 为明确水杨酸甲酯(MeSA)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以‘冀张十二号’马铃薯为试材,对比了不同浓度(0.1、0.5、1.0、1.5、2.0 mmol/L)MeSA溶液浸泡处理对4℃贮藏条件下0~12 d内鲜切马铃薯L*值、硬度、菌落总数、淀粉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最适浓度处理组的促褐变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细胞氧化损伤和衰老程度以及抗病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表明:MeSA溶液处理能够维持鲜切马铃薯的色泽、硬度、淀粉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并延缓微生物的生长,其中0.5 mmol/L处理组效果最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贮藏过程中该组鲜切马铃薯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离子渗透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增加,0~6 h内StNPR1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因此,MeSA在鲜切马铃薯品质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马铃薯 水杨酸甲酯 品质改善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荷载作用下加筋埋地管道力学与变形行为细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杰 成彪 +2 位作者 杨广庆 高古顺 王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深入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的防护效果,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建立离散元仿真分析模型,从细观层面探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与周围土体系统的力学响应与变形行为,揭示不同管道埋深与不同筋材埋深条件下,... 为深入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的防护效果,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建立离散元仿真分析模型,从细观层面探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与周围土体系统的力学响应与变形行为,揭示不同管道埋深与不同筋材埋深条件下,加载板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模型内部颗粒间接触力、颗粒位移与管道垂直径向变形等发展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管道埋深H较浅时(H=1.5D,D为管道模型外径),其极限承载力小于管道埋深较大的工况,虽然相同荷载作用下加载板沉降较小,但管道垂直径向变形较大;对管道上方进行土工格栅加筋后,模型系统承载力显著提高,管道垂直径向变形减小;土工格栅埋深越浅,加筋效果越显著,当土工格栅埋深从0.75B减小至0.25B时,极限承载力提高约57.2%,管道径向变形减小约27.9%.本研究从细观层面揭示了管道、土体与土工格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实现土工格栅加筋防护埋地管道力学与变形行为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土工格栅 力学行为 变形特征 离散元 细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深诠与机理再探——兼论其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解安 邵景润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本源概念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现实问题的需要,经过“酝酿、出场、应用”三个阶段的动态演进,展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本源概念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现实问题的需要,经过“酝酿、出场、应用”三个阶段的动态演进,展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机理在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应用,构成“劳动者+基础创新+应用创新”的三维实践理路。广阔的国土空间决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路径的多元性,有必要从抽象走向具体,考察相对微观层面的经验做法。基于新疆尉犁的案例分析表明,推动农业农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通过数智技术、生物技术来革新农业劳动资料,通过激活乡村土地资源、文化资源、数据资源和生态资源来拓展劳动对象,积极培育和引进优质个体劳动者与协作劳动组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概念 新质生产力机理 农业农村领域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喙壳菌侵染甘薯的转录组分析
7
作者 杨冬静 高方园 +6 位作者 陈晶伟 马居奎 唐伟 梁昭 张成玲 孙厚俊 谢逸萍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0-1331,共12页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采用针刺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人工接种甘薯长喙壳菌,分别于接种当天与接种后第1 d、第3 d、第7 d取样,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接种当天相比,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第1 d、第3 d和第7 d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为1124个、1713个和2032个,下调DEGs分别为869个、1042个和1005个;长喙壳菌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第1 d、第3 d和第7 d上调DEGs分别为901个、1625个和1957个,下调DEGs分别为1017个、976个和1032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类别的生物进程、代谢进程、单一生物进程以及细胞组分类别的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器等。KEGG通路富集的主要通路为代谢途径。维恩图分析结果表明,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545个,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116个,对这些DEGs进行交互分析,发现接种至2个甘薯品种薯块后在各时间点共有的DEGs有925个。对925个共有DEGs进行KE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DEGs主要被富集到代谢通路中,如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中,进一步对这些DEGs进行筛选,得到相对表达量高于1.00、持续上调表达并且差异表达倍数达到40倍以上的关键致病基因共20个。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长喙壳菌致病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长喙壳菌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卡瓦坐封对套管力学性能的影响及试验研究
8
作者 董社霞 程文佳 +3 位作者 葛垣 刘洋 贺育贤 易先中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5-220,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桥塞对套管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保证桥塞的坐封效果,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研究,探讨了铣齿式和镶齿结构卡瓦对P110和P125套管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桥塞卡瓦与套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导了卡瓦与套管间的支持...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桥塞对套管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保证桥塞的坐封效果,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研究,探讨了铣齿式和镶齿结构卡瓦对P110和P125套管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桥塞卡瓦与套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导了卡瓦与套管间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并对P110和P125套管材料进行拉伸试验。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铣齿式和镶齿式结构卡瓦下入套管的力学行为,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两种卡瓦结构的坐封效果。结果表明:铣齿式卡瓦坐封力为85~210 kN时,套管最大应力为780 MPa,套管变形比较严重,且变形方向由内向外扩展,当坐封压力超过210 kN时,卡瓦才能有效坐封套管;镶齿式硬质合金卡瓦在坐封压力为85~210 kN时,接触压力呈锯齿状变化,齿痕较深,能够牢固坐封套管。试验进一步验证了镶齿式硬质合金卡瓦在P110和P125套管中的咬合效果显著优于铣齿式卡瓦;采用硬质合金型卡瓦替代铣齿式卡瓦,可有效达到坐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瓦结构 有限元 力学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赵萍 徐庆炳 +3 位作者 赵晴 路颖 王晓健 张红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6-241,共6页
为探究不同压缩方向、不同压缩部位马铃薯块茎的物理力学特性是否存在差异,开展马铃薯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为马铃薯收获、分选、装运等机械关键部件设计,特别是仿真分析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以收获期青薯9号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采用... 为探究不同压缩方向、不同压缩部位马铃薯块茎的物理力学特性是否存在差异,开展马铃薯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为马铃薯收获、分选、装运等机械关键部件设计,特别是仿真分析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以收获期青薯9号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采用排水法测定其密度为1.04×10^(3)kg/m^(3);采用烘干法测定其含水率为79%;采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以10 mm/min、20 mm/min、30 mm/min加载速度,对轴向和径向以及表层部位、中心部位和整体的马铃薯块茎进行压缩力学特性试验,并通过计算得出马铃薯块茎轴向、径向、表层部位、中心部位和整体的弹性模量分别为3.57 MPa、3.79 MPa、3.90 MPa、3.79 MPa和3.91 MPa;剪切模量分别为1.17 MPa、1.22 MPa、1.25 MPa、1.18 MPa和1.21 MPa;泊松比分别为0.53、0.56、0.56、0.60和0.62。结果表明:轴向和径向取样的马铃薯块茎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p值分别为0.2792、0.2035和0.5384,表层部位、中心部位和整体取样的马铃薯块茎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p值分别为0.8303、0.0689和0.6846,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马铃薯块茎可以看作是各向同性和均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压缩方向 压缩部位 物理力学特性 均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仲氢催化转化机理研究综述
10
作者 花亦怀 李秋英 +5 位作者 程昊 白昊川 张涵玮 刘文睿 王凯 邱利民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3,共12页
氢液化流程中正仲氢转化过程对于液氢的长时间储存与远距离运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概述了正仲氢的性质差异,综述了正仲氢催化转化过程的物理机制和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常用催化剂进行了总结和性能对比。最后综述了正仲氢转化... 氢液化流程中正仲氢转化过程对于液氢的长时间储存与远距离运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概述了正仲氢的性质差异,综述了正仲氢催化转化过程的物理机制和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常用催化剂进行了总结和性能对比。最后综述了正仲氢转化的3种主流方案,并对比了各方案的优缺点。物理机制和反应动力学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正仲氢转化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催化剂表面的实验数据相对匮乏,学者对此尚未形成统一的论述和解释,迫切需要进行定量验证。在正仲氢转化的催化剂选择上,虽然镍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但综合考虑催化剂的制备、活化、失活以及氢液化器的工作特点,铁的氢氧化物及氧化物催化剂是主流的催化剂选择方案。此外,3种主流的正仲氢转化方案中采用连续转化过程的氢液化流程比能耗最低,是未来氢液化流程的发展方向,国内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可为正仲氢催化转化实验台的设计和搭建等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仲氢 催化转化 机理研究 反应动力学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编排视阈下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竞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晓红 仲晨昕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3,共14页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量涌现,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研究表明,态势均衡的竞合机制对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与持续演进至关重要,然而,尚未有学者深入探究该机制的形成演化过程。由此,...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量涌现,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研究表明,态势均衡的竞合机制对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与持续演进至关重要,然而,尚未有学者深入探究该机制的形成演化过程。由此,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浪潮科创中心为研究样本展开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竞合过程经历涌现、规范与更新三个阶段,通过资源数字化建构、捆绑与利用,推动在孵企业从资源数字结构化到能力化再到杠杆化发展;(2)在不同资源编排方式下,在孵企业的数字化创业过程支撑其竞合机制从依附式竞合到联盟式竞合演化,最终实现共生式竞合,产生成本效应、规模效应与创新效应。通过剖析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孵化数字创业企业的跃升演进规律,揭示其中竞合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内在机理,拓展资源编排理论的研究情境与理论内涵,为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建构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创业生态系统 竞合机制 资源编排理论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产业链与人才链有效衔接机制的研究
12
作者 郝伯为 刘海英 +4 位作者 康俊 史向东 陈建保 张浩文 顾建峰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1期113-115,118,共4页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对其进行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衔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马铃薯的产业链和人才链仍然面临着市场需求波动较大...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对其进行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衔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马铃薯的产业链和人才链仍然面临着市场需求波动较大、机制不完善、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这是由于马铃薯产业链延伸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品牌建设和保护意识、人才链建设不完善所导致。因此,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趋势,需要继续深化马铃薯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衔接机制建设。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马铃薯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发展,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业链 人才链 对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及碱激发机理研究
13
作者 张争奇 李世泽 +2 位作者 芮照诚 王春涛 姜旭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0-926,共7页
提出以再生集料和粉煤灰/矿渣粉为原材料,采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材料。首先,根据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强化处理;然后,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材料组成;最后,通过XRF、XRD和FTIR等微观表... 提出以再生集料和粉煤灰/矿渣粉为原材料,采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材料。首先,根据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强化处理;然后,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材料组成;最后,通过XRF、XRD和FTIR等微观表征,探究地聚物胶凝材料强度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5%的水玻璃溶液可对再生集料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根据正交实验结果,推荐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合理配方为碱激发剂掺量1.5%,碱激发剂模数1.5,粉料掺量4%;微观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渣粉在碱激发前后化学组成的比例发生了改变,随碱激发剂掺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程度逐步提高,随碱激发模数的增大,聚合反应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基层 再生集料 地聚物 材料组成设计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零碳高铁HS2看英国国土景观治理
14
作者 杨云峰 虞雯心 +2 位作者 李莎 董晓峰 杨鑫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3,共8页
英国国土景观治理的现代实践,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政治整合、治理组织统筹与社会秩序合力的集中体现。零碳高铁HS2巨型工程以建造世界上可持续的气候适应型高铁网络为目标,定位为通过应用优秀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升英国整体现代化水平。巨... 英国国土景观治理的现代实践,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政治整合、治理组织统筹与社会秩序合力的集中体现。零碳高铁HS2巨型工程以建造世界上可持续的气候适应型高铁网络为目标,定位为通过应用优秀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升英国整体现代化水平。巨型工程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以零碳高铁HS2巨型工程为载体,发现工程建设“务实”的背后,存在着一整套国土景观治理的政治整合、合作部署与秩序建构“务虚”维度的方法论。从景观治理角度,归纳出“整合管控-前瞻部署-渐进更新”的治理模式、“正视矛盾-妥协制衡-长期协同”的治理特征、“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权责流动”的治理启示,为加强区域国别视域下风景园林实践前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零碳高铁HS2 国土景观 治理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巨型工程 区域国别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多糖调节免疫细胞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成志 刘一帆 +4 位作者 张晓青 赵戈蕾 张山 刘培民 李东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4,I0003,共7页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首位,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医药在抗肺癌综合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中药多糖作为最常见的中药活性成分,具有较突出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大量研究发现...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首位,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医药在抗肺癌综合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中药多糖作为最常见的中药活性成分,具有较突出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大量研究发现,中药多糖如黄芪多糖、人参多糖、淫羊藿多糖、灵芝多糖、牛膝多糖以及石斛多糖等可以通过调节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髓系抑制细胞、T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改善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提高免疫细胞功能和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抗肺癌作用。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中药多糖发挥抗肺癌治疗作用的相关文献,从中药多糖调节免疫细胞及其抗肺癌作用具体机制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在抗肺癌治疗方面提供新思路,为临床相关新药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多糖 免疫细胞 肺癌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淀粉糊化度对乳液凝胶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金贤 赵瑞璇 +4 位作者 刘倩楠 刘伟 刘书成 魏帅 胡宏海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118,共12页
本研究采用不同糊化度(degrees of gelatinization,DSG)的马铃薯淀粉基与玉米油制备油相质量分数为30%的乳液,并通过贮藏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粒径、微观结构和流变特性... 本研究采用不同糊化度(degrees of gelatinization,DSG)的马铃薯淀粉基与玉米油制备油相质量分数为30%的乳液,并通过贮藏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粒径、微观结构和流变特性评估淀粉DSG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乳液稳定性随着淀粉DSG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淀粉DSG≤67.03%时,随着淀粉DSG的增加,乳液红外光谱中水和淀粉分子特征峰越来越明显,乳液的粒径和TSI减小。这归因于糊化后淀粉分子的疏水性增加和浸出更多的直链淀粉分子,使得更多的淀粉颗粒参与形成乳液,增加了颗粒在液滴表面的覆盖率,从而形成更小的液滴和更稳定的乳液。当淀粉DSG为67.03%时乳液表现出最小的油滴粒径和TSI,其稳定性最好。当淀粉进一步糊化(DSG≥71.81%),更多的直链淀粉浸出,彼此间发生混乱缠结作用,阻碍油相融入淀粉基中,乳液粒径增大,稳定性降低。此外,DSG≥64.14%的淀粉基乳液贮藏21 d不发生分层现象;乳液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乳液凝胶结构的强弱与油滴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油滴间排列越致密,乳液凝胶表观黏度和储存模量越高,凝胶网络结构越强。此外,糊化后淀粉分子Zeta电位绝对值的降低有利于颗粒间相互靠近,也可能提高了连续相中颗粒的网络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淀粉糊化稳定乳液的机理,对利用淀粉基开发更稳定的乳液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糊化度 水包油乳液凝胶 稳定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秧蔓机械化收获防缠绕割台的设计与试验
17
作者 谭营 尚书旗 +5 位作者 王东伟 何晓宁 贾夕宁 朱浩 郑超 张习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8,共8页
为解决甘薯秧蔓相互交错缠绕、难以分离导致收获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薯秧蔓机械化收获防缠绕割台,并对仿垄型拨禾切割机构、伸缩弹齿捡拾机构的作业过程进行受力及运动分析,得到其作业参数范围。为避免仿垄型拨禾切割机构和伸缩弹... 为解决甘薯秧蔓相互交错缠绕、难以分离导致收获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薯秧蔓机械化收获防缠绕割台,并对仿垄型拨禾切割机构、伸缩弹齿捡拾机构的作业过程进行受力及运动分析,得到其作业参数范围。为避免仿垄型拨禾切割机构和伸缩弹齿捡拾机构在作业过程中发生缠绕,搭建了甘薯秧蔓机械化收获防缠绕割台的试验台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此来确定仿垄型拨禾切割机构和伸缩弹齿捡拾机构的最佳转速范围;利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中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前进速度、切割转速、捡拾转速三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对甘薯秧蔓回收率、缠绕程度、伤薯率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进行试验参数优化,得到最优工作参数组合,即前进速度0.995 m/s、切割转速61.043 r/min、捡拾转速100.939 r/min,此时甘薯秧蔓的回收率为94.553%、缠绕程度为2.169%、伤薯率为0.213%。为验证最优参数的可靠性,将最优工作参数组合数据化零为整,作为田间试验的作业参数,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甘薯秧蔓的薯秧蔓回收率为93.55%,缠绕程度为2.42%,伤薯率为0.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秧蔓 机械化收获 防缠绕割台 响应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18
作者 朱倩 王公仆 +3 位作者 张万枝 胡良龙 张婷婷 穆桂脂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42,共7页
机械化种植是甘薯高效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实现甘薯机械化种植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种植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甘薯主产区分布特点和甘薯种植农艺要求,分析国内外甘薯起垄、移栽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甘薯链... 机械化种植是甘薯高效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实现甘薯机械化种植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种植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甘薯主产区分布特点和甘薯种植农艺要求,分析国内外甘薯起垄、移栽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甘薯链(带)夹式、多连杆式、挠性圆盘式等移栽机构工作特点、研究重点及应用领域。结合现代化农业背景和甘薯产业生产发展要求,指出当前甘薯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面临移栽机械化水平低、关键技术创新不足、符合甘薯种植农艺要求的成熟适用机型缺乏、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业装备缺乏等问题。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开展适于甘薯移栽的多样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展甘薯移栽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研究等建议,以期为甘薯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种植机械化 种植农艺 种植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颜色马铃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分析
19
作者 徐亚锦 陈梦 +4 位作者 刘春江 张越 杨艳丽 赵婧 刘霞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0-1068,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马铃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与薯皮及薯肉颜色的相关性,探讨花青素含量、皮孔密度、薯皮厚度、薯皮结构等因素在马铃薯抗疮痂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5个具有不同薯皮或薯肉颜色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盆栽种植,接种致病链霉... 【目的】明确不同马铃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与薯皮及薯肉颜色的相关性,探讨花青素含量、皮孔密度、薯皮厚度、薯皮结构等因素在马铃薯抗疮痂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5个具有不同薯皮或薯肉颜色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盆栽种植,接种致病链霉菌(Streptomyces.acidiscabies)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薯皮结构并测定薯皮厚度,利用亚加蓝染色法测定皮孔数,分光光度计测定花青素和木质素含量,滴定法测定钙含量,分析薯块表型及抗性相关物质与抗性的关系。【结果】不同薯皮和薯肉颜色的马铃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依次是红色、紫色、黄色、白色,其中红玫瑰3号、剑川红和丽薯14号品种的抗性最强,云薯303、丽薯6号、滇薯6号抗性最弱。薯皮和薯肉平均花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紫色、红色、黄色、白色。抗病品种薯皮更厚,单位面积皮孔数更少,钙含量、木质素含量更高;在未接种的马铃薯中,黑玫瑰L8号的薯皮最厚且细胞层数多,排列整齐致密;丽薯14号皮孔密度最小;剑川红、丽薯14号的钙含量最高,师薯6号的木质素含量最高。此外,薯皮花青素、薯肉花青素、薯皮厚度、钙含量、木质素与疮痂指数呈负相关关系,而皮孔数与疮痂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马铃薯块茎的皮孔密度越小、薯皮越厚、钙含量和木质素含量越高,其对疮痂病的抗性越强;在薯皮厚度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周皮细胞层数多、排列紧密整齐且细胞大小均匀的马铃薯品种表现出更强的抗病性。薯皮和薯肉颜色较深或者花青素含量较高的马铃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疮痂病 薯皮颜色 薯肉颜色 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淀粉酶对不同晶型膨胀淀粉的水解规律
20
作者 王心宇 邵苗 +5 位作者 蒋义 张斌 扶雄 丘春洪 赵风 黄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7-45,共9页
在低于100℃时,大多数淀粉能够保证一定的颗粒完整性并具备不同的膨胀度,为研究β-淀粉酶对不同晶型膨胀淀粉的水解规律,本文以蜡质玉米淀粉(A型结晶)与马铃薯淀粉(B型结晶)为原料制备膨胀淀粉,探究了β-淀粉酶对膨胀淀粉的水解率、黏... 在低于100℃时,大多数淀粉能够保证一定的颗粒完整性并具备不同的膨胀度,为研究β-淀粉酶对不同晶型膨胀淀粉的水解规律,本文以蜡质玉米淀粉(A型结晶)与马铃薯淀粉(B型结晶)为原料制备膨胀淀粉,探究了β-淀粉酶对膨胀淀粉的水解率、黏度、表观形貌、热力学特性、结晶特性及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β-淀粉酶会利用蜡质玉米膨胀淀粉表面孔隙进行酶解,同时在马铃薯淀粉表面形成凹坑。酶解前马铃薯膨胀淀粉具有更高的膨胀度和黏度,β-淀粉酶对马铃薯膨胀淀粉的水解率高于蜡质玉米膨胀淀粉,最高可达84.28%;差式热量扫描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结果显示,当膨胀温度高于糊化温度时,两种晶型的膨胀淀粉经β-淀粉酶水解后热焓(ΔH)均增加;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结果显示酶解未改变两种膨胀淀粉的晶型,但相对结晶度均增加,说明酶解起始于无定形区。同时,蜡质玉米膨胀淀粉和马铃薯膨胀淀粉在酶解后的分支度明显增加,分别从16.51%和13.68%提升至23.08%和30.47%。综上,β-淀粉酶对不同膨胀淀粉均有明显的酶解效果,且对不同晶型淀粉的进攻模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淀粉 Β-淀粉酶 马铃薯淀粉 蜡质玉米淀粉 结构特性 酶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