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 被引量:19
1
作者 翁淑萍 李跃明 +1 位作者 庞万良 方如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37-2040,共4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包括常规T2W、T1W、FLAIR序列扫描、DWI,4例接受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MRV),3例接受MR增强扫描;3例接受CT扫描。...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包括常规T2W、T1W、FLAIR序列扫描、DWI,4例接受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MRV),3例接受MR增强扫描;3例接受CT扫描。9例治疗后复查MRI。对病灶分布部位及受累几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2例患者均有突发性血压升高病史,其中子痫前期10例,高血压病2例。病灶主要累及双侧顶枕叶白质区,与基底节区、颞叶、额叶、脑干、小脑和胼胝体受累几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CT表现为白质区多发斑片状低密度,MRI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10例,ADC等信号2例。临床治疗1~2周后9例复查MRI示脑白质区病灶可完全恢复,基底节疗效常不佳。结论 PRES的MRI典型征象是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多发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FLAIR序列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DWI和MRV有鉴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洁 刘睿 +1 位作者 李柱一 苗建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女...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女5例,男3例;发病原因多样,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妊娠子痫2例,高血压病1例,真菌性脑炎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肾移植1例;其中使用免疫抑制剂3例,化疗药物1例,使用抗真菌药物1例。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经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2-3周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RPLS是以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晴 彭福华 +1 位作者 胡学强 邱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病毒性脑膜炎各1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视力受...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病毒性脑膜炎各1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视力受损和血压升高。3例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以双侧顶、枕叶为主的皮层和/或皮层下T1低或等信号,T2及FLAIR高信号。治疗后3例于2周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于起病后14d复查MRI基本恢复正常。结论PRES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有助于恢复,避免疾病进展和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临床特点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及DWI特点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志群 李坤成 +1 位作者 武力勇 赵澄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8-831,共4页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为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表现为头痛、视物不清,并伴有高血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生化、脑脊液、血及尿常规检查,行常规MRI、MRA及...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为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表现为头痛、视物不清,并伴有高血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生化、脑脊液、血及尿常规检查,行常规MRI、MRA及DWI扫描。结果:3例PRES患者MRI示双侧顶枕区皮质及皮层下白质多发病灶,在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FLAIR及T2WI上呈高信号,DWI显示部分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ADC)上呈高信号,部分病灶DWI上呈高信号,ADC上呈等信号。治疗后随访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逐渐减小、消失。结论:PRES好发于顶枕叶皮质及皮层下白质,病变早期为血管源性水肿,晚期可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治疗及时可逆转,采用MRI及DWI成像结合其临床特征可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可复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的MRI特点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玉萍 陈亚琼 +1 位作者 孙志华 牛秀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0,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可复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和14例子痫患者进行脑部MRI检查,根据MRI检查结果将患者...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可复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和14例子痫患者进行脑部MRI检查,根据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PRES组和对照组。并对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的信号特点、临床症状、血压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结果:①MRI检查40例患者,其中MRI显示正常的患者12例(对照组),MRI显示PRES患者26例(PRES组),脑梗死患者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例;②PRES组MRI表现为皮层和皮层下病变。呈现T1W信号增强和T2W信号减弱。病变部位表现为:枕叶均受累及,其次为顶叶、额叶和颞叶,少数累及基底节和脑桥;③PRES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中抽搐发生率前者高于后者;同时前者血浆尿酸水平也高于后者。结论: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脑病的主要特征性损害,推测与内皮细胞损伤有关的血脑屏障受损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重度子痫前期 子痫 磁共振成像 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发颅内出血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6
作者 文延斌 贺威 +1 位作者 黄清 刘运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7-541,共5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并发颅内出血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PRES患者均为年轻女性,4例继发于子痫...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并发颅内出血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PRES患者均为年轻女性,4例继发于子痫前期,另1例继发于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物模糊、意识状态改变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影像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为主的血管源性脑水肿,但也有额叶、基底节、脑干、小脑受累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等不典型表现。5例患者均合并脑实质血肿,4例位于水肿周围,1例并发硬膜下血肿。5例患者均合并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且均因病情危重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经积极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明显好转。结论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的PRES较易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颅内出血 磁共振 子痫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相关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绮思 李咏梅 +1 位作者 张文玉 秦新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4-730,共7页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该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间的关联,以期阐明其发病机制。方法:连续入组2007年5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该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间的关联,以期阐明其发病机制。方法:连续入组2007年5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23名PRES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识别23名PRES患者(男性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2.96±15.10)岁,分别见于高血压、子痫或先兆子痫、应用免疫抑制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n=18,78.2%)和痫性发作(n=16,69.6%)。在21名接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患者中,除典型的顶枕叶受累外,额叶、基底节区、颞叶、脑干、小脑等不典型部位受累也常见,且有1/3的患者其病灶非完全对称分布。另外,痫性发作的患者颞叶更易受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小脑更易受累。结论:PRES的不典型表现多见,临床工作者需全面掌握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两者间的关联,方能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影像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成周 王萍 +5 位作者 陈亮 曹新山 郭兰田 王静 刘泉源 董艳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5期339-343,共5页
目的探讨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PRES患者的MR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常规MRI平扫和DWI检查,5例同时行MRV检查,11例患者对症治疗后行MRI复查。结果病变多发,16例患者MRI平扫共检... 目的探讨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PRES患者的MR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常规MRI平扫和DWI检查,5例同时行MRV检查,11例患者对症治疗后行MRI复查。结果病变多发,16例患者MRI平扫共检出73个病灶,多位于皮层下白质,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于T2-FLAIR上呈高信号。最常累及顶、枕叶(88.5%),其次为额叶(61.3%),小脑半球(31.3%),颞叶(30.1/%),基底节(28.7%),脑干(17.3%)。1例患者伴有脑内多发出血灶。除出血灶外,余病变于D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多数于ADC图上呈高信号;仅于胼胝体压部发现一病变于ADC图上呈低信号。5例颅脑MRV检查均未见确切异常。经治疗后11例患者行MRI复查,显示病变数目较前明显减少,残余病灶ADC值[(0.937±0.086)×10–3mm2/s]较前次检查[(1.036±0.186)×10–3mm2/s]减低(P=0.005),更接近正常脑组织ADC值[(0.832±0.078)×10–3mm2/s]。结论 PRES的颅脑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DWI及MRV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复查对PRES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治群 高金鸟 涂蓉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8期909-913,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首次影像学检查:CT检查19例,MRI检查16例。影像学复查:17例患者...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首次影像学检查:CT检查19例,MRI检查16例。影像学复查:17例患者于首次检查后3~14d进行复查,平均复查间隔时间为6d,其中CT复查7例,MRI复查10例。结果:RPES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皮层下脑水肿,于CT图像上呈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于MRT。wI上呈高信号,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32/35),其次是额叶(23/35)和颞叶(16/35),也累及深部脑白质(15/35)和基底节区(11/35),小脑(5/35)和脑干(3/35)偶有累及;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MRI增强扫描:5例患者病灶均未见强化;MRA: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正常3例;2例患者MRV检查均正常;DWI:病灶多呈等信号或低信号(10/12),ADC图上呈高信号;DWI示2例病灶中出现斑点状高信号,ADC图提示此区域扩散受限。复查:17例患者治疗后CT或MRI复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13例,病灶范围明显缩小4例。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RPE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皮层下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以累及后循环供血区域为主,双侧较对称,治疗后病变范围迅速减小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妊娠期高血压 血管源性脑水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55例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蜜兰 郑鹤琳 +2 位作者 罗业涛 吴荻 李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PRES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记录患儿的临床症状总分、影像学评分。分析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PRES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记录患儿的临床症状总分、影像学评分。分析临床症状评分、影像学评分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细胞毒性药物等的相关性。结果55例PRES患儿中,男33例(60.0%),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0(1~15)岁。常见临床表现为惊厥(92.7%),头晕、头痛(52.7%),32例患儿以惊厥发作为首发表现就诊。经去除危险因素、对症治疗后,49例(89.1%)症状缓解,2例有反复惊厥发作,1例发展为脑疝。单因素分析中,女孩的临床症状评分高于男孩(6 vs 4,P<0.05)。年龄、高血压严重程度、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的使用与临床症状、影像学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儿童PRE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惊厥发作,女性患儿临床神经症状可能比男性患儿严重。高血压、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如出现惊厥,要高度警惕P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儿童 临床特点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不典型部位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晗 孙锦平 +1 位作者 郭永华 刘学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分析累及双侧深部脑白质及颞极白质的非典型部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诊断为对称性累及双侧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及颞极白质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 目的分析累及双侧深部脑白质及颞极白质的非典型部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诊断为对称性累及双侧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及颞极白质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4例均为男性,年龄2838岁,有长期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压骤升,伴有肾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头晕头痛4例,视物模糊1例。颅脑MRI表现:双侧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4例)、颞极白质(4例)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3例出现点状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经过510 d对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非典型部位PRES好发于年轻男性,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起病时血压骤升并可伴有肾功能异常,症状多为头晕头痛。MRI特征主要为累及双侧深部白质及颞极白质的血管源性水肿,可伴点状细胞毒性水肿。经短期治疗,病变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深部白质 颞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婵婵 刘含秋 +4 位作者 郝霄竹 田家齐 孙华平 杨艳梅 姚振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6例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PRES,在病灶部位和形态上,4例额颞顶枕叶、基底节区、脑干、小脑多发病灶呈片状分布且...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表现,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6例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PRES,在病灶部位和形态上,4例额颞顶枕叶、基底节区、脑干、小脑多发病灶呈片状分布且双侧大致对称,2例脑干单发病灶呈斑片状分布;在信号特点上,6例均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等信号、ADC图高信号;在T1WI上,5例等信号,1例低信号。治疗3周后复查MRI,4例病灶完全吸收,2例病灶大部分吸收。结论:典型PRES的MRI表现包括脑内出现多发对称、后部分布为主的病灶,特别是脑干受累可能对不典型PRES的诊断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并相关文献学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衡 吴江 +4 位作者 杨朝慧 朱丽娜 张霞 郝晓勇 李璇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2期150-152,共3页
患者,男,33岁,急性起病,病程较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180/120 mmHg,平时未口服降压药物,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闷,无视物旋转,无耳鸣及听力下降,与转头及体位变化无关,症状持续存在。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波动... 患者,男,33岁,急性起病,病程较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180/120 mmHg,平时未口服降压药物,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闷,无视物旋转,无耳鸣及听力下降,与转头及体位变化无关,症状持续存在。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波动于140~178/90~120 mmHg。生化检查:高血脂(甘油三酯2.15 mmol/L)、血同型半胱氨酸高(34μmol/L)、尿酸略高(489μmol/L)。影像学表现:头颅CT:左侧额叶斑片状低密度影,CT值约为15 HU,边缘稍模糊(图1A、1B)。头颅MRI:左侧额叶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示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s,ADC)图呈高信号,磁敏感加权成像呈高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左侧额叶 磁共振成像 低级别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