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2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Plant-Pathogenic Fungi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 Analyses
1
作者 CHAI A-li WANG Yi-kai +3 位作者 ZHU Fa-di SHI Yan-xia XIE Xue-wen LI Bao-ju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764-3771,共8页
Identification of plant-pathogenic fungi is time-consuming due to cultivation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bserved.The present investig... Identification of plant-pathogenic fungi is time-consuming due to cultivation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bserved.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imed to create a simple but sophisticated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lant-pathogenic fungi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spectroscopy.In this study,FTI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ATR)spectroscopy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metric analysis for identification of important pathogenic fungi of horticultural plants.Mixtures of mycelia and spores from 27fungal strains belonging to nine different families were collected from liquid PD or solid PDA media cultures and subjected to FTIR-ATR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The FTIR-ATR spectra ranging from 4 000to 400cm-1 were obtained.To classify the FTIRATR spectra,cluster analysis was compared with canonical vitiate analysis(CVA)in the spectral regions of3 050~2 800and 1 800~900cm-1.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ies achieved 97.53%and99.18%for the cluster analysis and CVA analysis,respectively,demonstrating the high potential of this technique for fungal strain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Plant-pathogenic fungi IDENTIFICATION Cluster analysis Canonical vitiat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l features of plant biomass components during cotton organ development and their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HE Zhongqi LIU Yongliang +2 位作者 KIM Hee Jin TEWOLDE Haile ZHANG Haili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2年第2期130-142,共13页
Background:The majority of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ATR FT-IR)investigations of cotton are focused on the fiber tissue for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understanding of fiber development and... Background:The majority of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ATR FT-IR)investigations of cotton are focused on the fiber tissue for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understanding of fiber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but rarely on other cotton biomass comp on ents.This work examined in detail the ATR FT-IR spectral features of various cott on tissues/organs at reproductive and maturation stages,an a lyzed and discussed their biological implications.Results:The ATR FT-IR spectra of these tissues/organs were an a 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focus on the lower wavenumber fingerprinting range.Six outstanding FT-IR bands at 1730,1620,1525,1235,1050 and 895 cm^(-1) represented the major C=O stretching,protein Amide I,Amide II,the O-H/N-H deformation,the total C-O-C stretching and the β-glycosidic linkage in celluloses,respectively,and impacted differently between these organs with the two growth stages.Furthermore,the band intensity at 1620,1525,1235,and 1050 cm^(-1) were exclus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levels of protein(Amide I bond),protein(Amide II bond),cellulose,and hemicellulose,respectively,whereas the band at 1730 cm^(-1)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sh content.Conclusions:The resulting observations indicated the capability of ATR FT-IR spectroscopy for monitoring changes,transportation,and accumulation of the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in these tissues over the cotton growth period.In other words,this spectral technology could be an effective tool for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and morphological research related to cotton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IBER CELLULOSE PROTEIN Plant tiss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phenotyping cotton fiber maturity using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algorithms for genotyping analyses 被引量:1
3
作者 KIM Hee Jin LIU Yongliang +1 位作者 FANG David D. DELHOM Christopher D.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19年第1期44-55,共12页
Background:Cotton fiber maturity is an important property that partially determines the processing and performance of cotton.Due to difficulties of obtaining fiber maturity values accurately from every plant of a gene... Background:Cotton fiber maturity is an important property that partially determines the processing and performance of cotton.Due to difficulties of obtaining fiber maturity values accurately from every plant of a genetic population,cotton geneticists often use micronaire(MIC) and/or lint percentage for classifying immature phenotypes from mature fiber phenotyp es although they are complex fiber traits.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an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cotton fiber maturity(MIR)fro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spectra explores a novel way to measure fiber maturity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However,the algorithm has not been tested with a genetic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progeny pla,nts.Results:The merits and limits of the MIC-or lint percentage-bas ed phenotyping method were demonstrated by comparing the observed phenotypes with the predicted phenotypes based on their DNA marker genotypes in a genetic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708 F2 plants with various fiber maturity.The observed MIC-based fiber phenotypes matched to the predicted phenotypes better than the observed lint percenta ge-based fiber phenotypes.The lint percentage was obtained from each of F2 plants,whereas the MIC values were unable to be obtained from the entire population since certain F2 plants produced insufficient fiber mass for their measurements.To test the feasibiility of cotton fiber infrared maturity(MIR)as a viable phenotyping tool for genetic analyses,we me asured FT-IR spectra from the second population composed of 80 F2 plants with various fiber maturities,determined MIR values using the algorithms,and compared them with their genotypes in addition to other fiber phenotyp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R values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from each of the F2 plants,and the observed MIR-based phenotypes fit well to the predicted phenotypes based on their DNA marker genotypes as well as the observed phenotype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MIC and lint percentage.Conclusions:The M,R value obtained from FT-IR spectra of cotton fibers is able to accurately assess fiber maturity of all plants of a population in a quantitative way.The technique provides an option for cotton geneticists to determine fiber maturity rapidly and effici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tton FIBER MATURITY Crystallinity IMMATURE FIBER (im) mut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咖啡豆成分
4
作者 于跃 胡长城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0-984,共5页
采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对不同产区、不同海拔的5组浅中烘焙的咖啡豆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官能团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分析样品主要成分;为进一步分析5组样品的成分差异,对原始光谱进行二阶导数处理,结合聚类分析理论建立平均偏离分析方法,计... 采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对不同产区、不同海拔的5组浅中烘焙的咖啡豆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官能团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分析样品主要成分;为进一步分析5组样品的成分差异,对原始光谱进行二阶导数处理,结合聚类分析理论建立平均偏离分析方法,计算出5组样品间的平均偏离大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组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峰形相似,即主要成分相同;根据红外光谱得到平均偏离大小与产区海拔差值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分析咖啡豆产区和海拔提供鉴别依据,并对红外光谱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 平均偏离法 聚类分析 咖啡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红外光谱技术的变压器油老化行为研究
5
作者 肖忠良 袁荣耀 +6 位作者 付壮 刘成 尹碧露 肖敏之 赵亭亭 匡尹杰 宋刘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442,共9页
为解决现阶段油品老化分析工作复杂、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一种红外光谱与机器学习(ML)相融合的技术。借助傅里叶变换中红外(FT-MIR)光谱仪采集三种变压器油在不同老化时间的样本光谱,运用多种预处理方法对样本光谱进行预处理,以自动寻峰... 为解决现阶段油品老化分析工作复杂、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一种红外光谱与机器学习(ML)相融合的技术。借助傅里叶变换中红外(FT-MIR)光谱仪采集三种变压器油在不同老化时间的样本光谱,运用多种预处理方法对样本光谱进行预处理,以自动寻峰并求得特征峰面积之和。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PSO-SVR)算法建立了变压器油老化程度定量分析模型,研究并分析了多种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对红外光谱降噪、基线校正等处理效果以及对两种模型定量分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品光谱预处理效果最好的是平滑法,其中SG+SVR和SG+PLSR模型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814、0.9913,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3124、0.2880,均方根误差(RMSE)仅有0.0977、0.3790。在合适的预处理条件下,两种机器学习算法鲁棒性和可靠性均较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间差异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 变压器油 老化程度 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PSO-SVR)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气体和温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
6
作者 刘音 任志刚 +4 位作者 及洪泉 门业堃 陈厚清 李晓杉 汤晓君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高压电缆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冲层烧蚀会导致电力电缆故障,近年来出现多起由缓冲层烧蚀引发的电缆事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和温度、气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采用傅里叶变... 高压电缆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冲层烧蚀会导致电力电缆故障,近年来出现多起由缓冲层烧蚀引发的电缆事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和温度、气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缓冲层中的CH_(4)、C_(2)H_(6)、C_(2)H_(4)浓度,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测量缓冲层中的H_(2)浓度,采用温度传感器、压电式气压传感器测量缓冲层中的温度和气压。通过实验室缓冲层烧蚀实验和真型电缆检测实验测试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功能性和准确性满足要求,4种特征气体的浓度、温度、压强能够作为表征缓冲层烧蚀缺陷的特征参量。该系统的检测周期小于30s,检测误差在±10%以内,在安全性、检测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保障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层烧蚀 特征气体 温度 气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植物油种类判别可行性分析
7
作者 向燕 陆佳怡 +2 位作者 何强 邓莎 董怡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197,共7页
植物油掺伪现象频发,故使用无损、高效的方法鉴别植物油种类是油脂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以5种植物油(橄榄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混合油)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判别... 植物油掺伪现象频发,故使用无损、高效的方法鉴别植物油种类是油脂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以5种植物油(橄榄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混合油)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判别植物油种类的可行性。对脂肪酸成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CA),结果表明5种植物油可分为3组,分别为玉米油和葵花籽油、花生油和混合油、橄榄油。LF-NMR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可较好地鉴别出亚油酸型植物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和油酸型植物油(橄榄油和花生油)。FTIR结合PCA能进一步鉴别出亚油酸型植物油的种类。综上,采用LF-NMR与FTIR鉴别植物油的种类具有可行性,且两种方法联用的效果互补。该研究可为快速鉴别食用油掺伪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无损 种类判别 低场核磁共振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北柴胡中有效成分定量模型建立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顾旭鹏 张迪 +5 位作者 张韶珂 练忠希 程爱国 何晓栋 杨林林 董诚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6,I0024,I0025,共7页
目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北柴胡有效成分快检定量模型,实现对未知北柴胡有效成分的含量预测,为实现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方法依据。方法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采集不同采收期的54份北柴胡样品红外光谱图... 目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北柴胡有效成分快检定量模型,实现对未知北柴胡有效成分的含量预测,为实现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方法依据。方法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采集不同采收期的54份北柴胡样品红外光谱图,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54份北柴胡中柴胡皂苷A(Ss-a)、柴胡皂苷D(Ss-d)、柴胡皂苷C(Ss-c)、柴胡皂苷F(Ss-f)的含量,并以Ss-a、Ss-d、Ss-c、Ss-f计柴胡总皂苷(Ss-s)的含量,运用TQ分析软件,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偏最小二乘法(PLS)、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T)、一阶导数(1stDer)、二阶导数(2ndDer)及SG卷曲平滑(SG)和诺里斯导数滤波(ND)进行光谱处理并建立模型。结果SMLR+SNT+2ndDer+SG对Ss-c、Ss-f含量测定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5、0.8325,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01%、-0.01%;SMLR+MSC+2ndDer+SG对Ss-a、Ss-d、Ss-s含量测定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6、0.8356、0.8405,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08%、-0.19%、-0.20%。结论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北柴胡有效成分快速含量测定,该研究为中药材含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定量模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含量测定 化学计量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阔混交模式下土壤养分及有机组分FTIR特征研究
9
作者 赵隽宇 覃祚玉 +4 位作者 柯琴 宋贤冲 石媛媛 黄小芮 唐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5,共8页
[目的]探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米老排、灰木莲、香梓楠等乡土珍贵阔叶树种营建混交林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组分特征的影响,为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以及挖掘土壤碳汇潜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采集并分析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 [目的]探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米老排、灰木莲、香梓楠等乡土珍贵阔叶树种营建混交林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组分特征的影响,为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以及挖掘土壤碳汇潜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采集并分析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常规化学性质,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土壤有机组分进行了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结果](1)与桉树纯林(CK)相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灰木莲混交林(A×H)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2)FTIR分析显示,混交林土壤整体呈现出硅酸盐的吸收特征,且Arom芳香族类、Est酯类及Alcs&Phls醇酚类等有机官能团含量显著高于CK,表明伴生树种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组分含量;(3)冗余分析(RDA)表明,0—20 cm土层中SOC、TN、AP、AN等肥力指标与Arom、Est及Alcs&Phls等有机官能团存在较强的正向关系,而在20—40 cm土层中这种正向关系有所减弱,但依然显著。[结论]桉树与伴生树种混交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机组分特征,对土壤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为优化桉树混交林经营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土壤有机碳 官能团 混交林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典型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分析
10
作者 王乐乐 李彦澄 +1 位作者 李江 刘滨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城市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为了解贵州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和污染状况,选取7个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开展水质指标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其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渗滤... 城市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为了解贵州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和污染状况,选取7个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开展水质指标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其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渗滤液中有机官能团和有机物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具有一定的可生化性,7个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均为重度,综合污染指数顺序为平塘<黔西<天柱<盘州<绥阳<仁怀<荔波;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渗滤液中的有机官能团种类丰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渗滤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是类腐殖酸物质。为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渗滤液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水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光程红外吸收光谱学的柑橘霉变腐败程度在线测量方法
11
作者 李志豪 杨崇山 +3 位作者 唐超 吕强 矫雷子 董大明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0,共6页
柑橘在运输、贮藏的过程中由于磕碰原因在创口处极易受到真菌感染导致霉变,霉变在常温下能够迅速蔓延全果,并且感染其余健康果实,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主观性较强,现有的机器视觉等快速检测技术无法在柑橘早期霉变腐败... 柑橘在运输、贮藏的过程中由于磕碰原因在创口处极易受到真菌感染导致霉变,霉变在常温下能够迅速蔓延全果,并且感染其余健康果实,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主观性较强,现有的机器视觉等快速检测技术无法在柑橘早期霉变腐败进行准确判断,采用长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采集了夏橙在霉变腐败过程中的挥发物信息,确定乙醇为柑橘早期霉变腐败的特异性挥发物,通过峰高法定量分析乙醇光谱吸收峰在夏橙贮藏霉变腐败期间的变化规律,在红外波段为1057 cm^(-1)处的峰高位于0~2.02×10^(-3)时为轻度腐败;位于2.02×10^(-3)~3.00×10^(-2)时为中度腐败;大于3.00×10^(-2)时为重度腐败,实现了柑橘霉变腐败的快速判别分析。研究结果为柑橘采后霉变腐败的智能化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柑橘霉变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早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检测技术的气体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溢 马一格 +2 位作者 郭骥 单新治 高秀敏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5-900,共16页
随着工业制造、医学诊断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有毒有害、易燃和混合气体等检测需求日益增长。硫化氢(H_(2)S)、二氧化氮(NO_(2))和甲烷(CH_(4))等有害气体即便在低浓度下也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在环境监测和工业制造生... 随着工业制造、医学诊断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有毒有害、易燃和混合气体等检测需求日益增长。硫化氢(H_(2)S)、二氧化氮(NO_(2))和甲烷(CH_(4))等有害气体即便在低浓度下也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在环境监测和工业制造生产中,对痕量气体的检测变得至关重要。本综述聚焦于近年来气体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传统气体检测技术和光学气体检测技术,并特别强调了光学检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光学检测技术以其高效率、多组分检测能力及高灵敏度等优势受到更多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包括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光声光谱(PAS)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进展,并对气体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检测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 光声光谱技术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TIR的XLPE电缆缓冲层烧蚀缺陷特征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
13
作者 李晓杉 汤晓君 +3 位作者 陈厚清 李建英 高建 任志刚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8-685,共8页
缓冲层烧蚀缺陷是导致高压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故障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尚无在电缆运行现场对该缺陷的有效检测方法。为了提高XLPE电缆缓冲层烧蚀缺陷的检出率、检测速度、安全性和便携性,研究了CH4、C2H6... 缓冲层烧蚀缺陷是导致高压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故障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尚无在电缆运行现场对该缺陷的有效检测方法。为了提高XLPE电缆缓冲层烧蚀缺陷的检出率、检测速度、安全性和便携性,研究了CH4、C2H6、C2H4、C2H2、CO和H2特征气体与缓冲层烧蚀缺陷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XLPE电缆缓冲层烧蚀缺陷特征气体检测技术,并研制了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检测装置。分别通过环境监测、混合气体检测和模拟烧蚀气体检测验证该方法和装置的性能。最后,将该装置应用于220 kV的XLPE电缆故障现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温度、湿度、压力测量结果准确,误差均小于10%;特征气体的体积分数检测误差均小于7%,检测周期小于1 min;特征气体的体积分数均与烧蚀时间正相关,能够表征缓冲层的烧蚀缺陷。同时,现场应用结果进一步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用于现场缓冲层烧蚀缺陷的特征气体检测,为缓冲层烧蚀缺陷的快速诊断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层 烧蚀缺陷 XLPE电缆 特征气体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大米霉变阶段品质的快速判别
14
作者 李海瑜 韦紫玉 +3 位作者 陈通 黄光伟 胡永志 孟赫诚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4-321,共8页
为实现快速、无损鉴定大米早期霉变过程的阶段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大米霉变过程挥发性有机物质的变化,同时借助... 为实现快速、无损鉴定大米早期霉变过程的阶段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大米霉变过程挥发性有机物质的变化,同时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监测大米霉变过程淀粉结构的变化,在特征变量筛选的基础上采用特征级融合方法对两类数据进行信息融合,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建立判别模型,实现大米早期霉变过程不同阶段品质的区分。理化指标的聚类结果显示可将其品质划分为3个阶段;霉菌总数结果表明大米在22 d发生霉变;特征变量融合后建立的OPLS-DA模型区分大米霉变过程不同阶段品质的效果最佳,可细分为7个阶段,判别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5,预测优度Q^(2)为0.86。GC-MS融合FTIR技术能够准确区分大米霉变过程的品质阶段,为大米霉变过程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风味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 气相色谱-质谱 阶段品质 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扰动下的OP-FTIR多组分同时定量分析算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大成 兰天鸽 +1 位作者 崔方晓 雒静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7,共5页
利用开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污染云团遥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未知的干扰物质,这些干扰的存在使准确地多组分同时定量分析变的很困难。利用标准吸收截面光谱,结合矩阵投影运算及目标转换因子分析,完成了未知干扰光谱的检出,从而完... 利用开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污染云团遥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未知的干扰物质,这些干扰的存在使准确地多组分同时定量分析变的很困难。利用标准吸收截面光谱,结合矩阵投影运算及目标转换因子分析,完成了未知干扰光谱的检出,从而完成多个待测组份的同时定量分析测定。仿真六氟化硫(SF6)、甲醇和氨气(NH_3)的混合物光谱,把NH_3作为干扰,预测SF_6和甲醇的浓度程长积值,预测结果和真实值有相当好的符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多元校正 干扰光谱 目标转换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协同分析冷冻处理对柑橘果胶结构的影响
16
作者 杨丹丹 刘海燕 +3 位作者 雷生姣 高文喻 李雅欣 艾娜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22-332,共11页
为探究冷冻对柑橘属果实果胶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以沃柑(橘)、伦晚(橙)、尤力克(柠檬)整果为研究对象,依次从细胞壁物质(cell wall material,CWM)中分离提取不同冷冻条件下水溶性果胶(water-soluble pectin,WSP)、反式-1,2-环己烷二胺四... 为探究冷冻对柑橘属果实果胶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以沃柑(橘)、伦晚(橙)、尤力克(柠檬)整果为研究对象,依次从细胞壁物质(cell wall material,CWM)中分离提取不同冷冻条件下水溶性果胶(water-soluble pectin,WSP)、反式-1,2-环己烷二胺四乙酸溶性果胶(trans-1,2-cyclohexa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soluble pectin,CSP)和Na2CO3溶性果胶(Na2CO3-soluble pectin,NSP)组分,并对3类果胶含量、单糖组分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冻处理后:1)WSP含量显著(P<0.05)降低,聚半乳糖醛酸区域(homogalacturonan,HG)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GalA)含量在50%~60%,随冷冻时间延长发生明显解聚,以伦晚最为明显,冷冻168 h后GalA相对含量下降12.78%;2)CSP含量显著(P<0.05)升高,GalA占比为60%~70%,为长链结构HG型,冷冻后CSP的HG解聚同样明显;3)NSP的GalA占18%~25%,阿拉伯糖(arabinose,Ara)为主要分支侧链单糖,占比25%~40%,说明NSP为短链结构,冷冻仅造成侧链1.74%~2.88%的微量损失。结构表征显示α-和β-构型共存,冷冻导致果胶甲酯化度(degree of methyl esterification,DME)降低、纳米粒度增大、WSP分子量下降。综上所述,冷冻会导致柑橘3类果胶含量、单糖组分和结构明显变化。该研究揭示了冷冻引起果胶结构改变的机制,为解析柑橘果实冷冻稳定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 柑橘果胶 结构表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T-NIR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准确鉴别天麻不同栽培品种
17
作者 苏俊宇 刘鸿高 王元忠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6-1095,共10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与二维相关光谱(2DCO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分别构建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和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Net)模型,快速准确鉴别了3种栽培品种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样本...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与二维相关光谱(2DCO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分别构建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和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Net)模型,快速准确鉴别了3种栽培品种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样本(共计447份)。结果表明:FT-NIR数据经一阶导数(1st Der)和多元散射校正(MSC)组合预处理后建立的PLS-DA模型综合性能最好(准确率99.00%)。同时,基于FT-NIR同步2DCOS图像结合ResNet模型的鉴别方法,无需筛选最佳预处理和进行复杂的数据转换,即可实现对不同栽培品种天麻的快速精确鉴别(准确率100.00%)。该研究为鉴别不同栽培品种的天麻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新方法,可为天麻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选育进一步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 机器学习 天麻 栽培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小型河流中微塑料的环境分布规律及来源解析
18
作者 黄振魁 李博闻 +6 位作者 卢琦园 刘瑞涓 陈思帆 付宏煜 厉钟文 王俊丽 郑晶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4,共15页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城市是微塑料污染产生的核心区域,而城市小型河流是微塑料主要的汇与源。为探究城市小型河流中微塑料污染的现状,应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鉴定和环境暴露评...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城市是微塑料污染产生的核心区域,而城市小型河流是微塑料主要的汇与源。为探究城市小型河流中微塑料污染的现状,应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鉴定和环境暴露评估等技术手段,揭示微塑料在城市小型河流枯水季的赋存特征及环境暴露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水微塑料总体丰度为1.40~14.27 n·L^(-1),平均丰度为(4.93±3.53)n·L^(-1)。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为0.07~3.12 n·g^(-1)(以干质量计),平均丰度为(0.69±0.86)n·g^(-1)(以干质量计)。微塑料在城市小型河流中的分布广泛且不均匀,来源主要有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养殖业,尤其以工业区和养殖业密集区域的浓度最高。表层水和沉积物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主要成分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小粒径(0.1~<1 mm)、白色的碎片和纤维是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主要特征。通过结合微塑料的丰度和聚合物类型,综合评估城市小型河流微塑料的环境暴露风险,污染负荷指数(PLI)和聚合物指数(H)在表层水中分别为8.37~26.71和3~1238.22,在沉积物中分别为7.30~21.10和3.52~1316.48。大多数采样点位的风险等级为Ⅱ级或Ⅲ级,少数采样点位的风险等级达到Ⅳ级。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城市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特征,可为微塑料环境暴露风险管理和科学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 污染特征 城市小型河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对浓香型原酒中酸类成分快检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厚博 廖丽 +4 位作者 甘巧 胥佳 荆雄 钱宇 邹永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0,共5页
为实现浓香型原酒快速分级及品质监控,该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T-MIR)仪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浓香型原酒中总酸、己酸、乙酸和丁酸含量的快速检测模型,以相对误差占比筛选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 为实现浓香型原酒快速分级及品质监控,该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T-MIR)仪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浓香型原酒中总酸、己酸、乙酸和丁酸含量的快速检测模型,以相对误差占比筛选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总酸、己酸、乙酸和丁酸定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0.90,校正集和预测集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0.041 g/L,最佳主成分数分别为9个、19个、8个、9个,总酸、己酸、乙酸定量模型的相对误差均<10%,丁酸定量模型的相对误差<51%。综上,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总酸、乙酸、己酸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能为浓香型原酒快速分级和品质监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 浓香型原酒 酸类化合物 快速检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TIR技术检测蜂蜜品质的研究
20
作者 赖泽萍 卢文静 +7 位作者 谌迪 张岑 肖朝耿 潘雷明 顾秀英 徐双阳 朱浩杰 叶沁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05-1010,共6页
目前对于蜂蜜品质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化学法,然而化学法分析存在周期长,还需要用到大量有机试剂等缺点。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测定蜂蜜品质的方法,首先以掺入0~90%果葡糖浆的546份蜂蜜样品为材料,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T... 目前对于蜂蜜品质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化学法,然而化学法分析存在周期长,还需要用到大量有机试剂等缺点。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测定蜂蜜品质的方法,首先以掺入0~90%果葡糖浆的546份蜂蜜样品为材料,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TIR)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的中红外光谱模型,用以快速分析蜂蜜品质。结果显示,在标准正态变量(SNV)预处理方法下,在800~1200 cm^(-1)波数下构建的蜂蜜葡萄糖和果糖指标模型效果最好,其中葡萄糖指标模型相关系数(r)、建模集方差(RMSEC)、预测集方差(RMSEP)、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16、0.91、0.94和0.89%;果糖指标模型r、RMSEC、RMSEP、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35、1.03、0.99和1.51%。说明该方法可行,对于有效替代传统的化学方法,明显降低常规分析方法昂贵的费用,改善操作者健康,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品质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TIR) 偏最小二乘法(P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