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分密度对Ⅰ-69杨树冠结构和光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裴保华 蒋湘宁 +2 位作者 郑均宝 郑世锴 刘奉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1-206,共6页
密植的Ⅰ-69杨林分树冠分枝角度小,骨干枝比率低。当叶面积指数达到7.81、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达0.8~0.9时,是林分最适密度状态。光在冠层内的分布,受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消光系数支配。密植的林分,光强衰减较快。以8%的相对光强作为临界光... 密植的Ⅰ-69杨林分树冠分枝角度小,骨干枝比率低。当叶面积指数达到7.81、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达0.8~0.9时,是林分最适密度状态。光在冠层内的分布,受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消光系数支配。密植的林分,光强衰减较快。以8%的相对光强作为临界光强,林龄6年时以高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最低;中密度林分最高。但林龄7年时,低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中密度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69 林分密度 树冠结构 光能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69杨人工林生长规律与营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世桦 徐清彦 +3 位作者 李贻铨 彭自主 李维义 陈新初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8-43,共6页
1982年以来在湖南省汉寿进行了Ⅰ-69杨人工林生长规律与营养特性的定位研究。前三年(1982~1984年)结果表明,当地的气候、土壤生态因子适于Ⅰ-69杨生长,胸径生长年、月变异极显著。第一年生长慢,8月为高峰期;第三年较第二年次之,6月为... 1982年以来在湖南省汉寿进行了Ⅰ-69杨人工林生长规律与营养特性的定位研究。前三年(1982~1984年)结果表明,当地的气候、土壤生态因子适于Ⅰ-69杨生长,胸径生长年、月变异极显著。第一年生长慢,8月为高峰期;第三年较第二年次之,6月为高峰期。三年胸径年平均增长4.78 cm。主要营养元素(除Mg外)的月变异极显著,与胸径生长规律一致。年变化无显著差异,年平均含量较高,N为3.25%~3.31%,P_2O_5为0.58%~0.59%,K_2O为1.59%~1.61%,CaO为3.17%~3.28%,MgO为0.54%~0.70%,反映了Ⅰ-69杨生长与主要营养元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的供给,处于动态平衡的良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69 生长规律 营养特性 速生丰产林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69杨苗期生长及营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世桦 徐清彦 +1 位作者 李维义 陈新初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66-270,共5页
杨树是重要的速生树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3年对杨树的黑杨派良种I-69杨(Populus deltoides cv.“Lux”)苗期生长与营养特性的研究,旨在培育和选择优质苗木,为杨树用材林定向培育的造林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I-69 生物量 营养特性 苗期生长 用材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天牛喜以构树、桑树为补充营养的原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高瑞桐 刘传银 +2 位作者 卢永农 徐邦新 邓儒继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76-380,共5页
桑天牛喜以构树、桑树为补充营养的原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高瑞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刘传银,卢永农,徐邦新,邓儒继(山东省沂南县林业局沂南276360)(湖北省嘉鱼县林业局嘉鱼437200)关... 桑天牛喜以构树、桑树为补充营养的原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高瑞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刘传银,卢永农,徐邦新,邓儒继(山东省沂南县林业局沂南276360)(湖北省嘉鱼县林业局嘉鱼437200)关键词桑天牛,补充营养,构树,桑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补充营养 构树 桑树 -6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杨与青杨及其杂交子代的叶角度变化与解剖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静涵 刘宣劭 +4 位作者 金昊 黄鹏 洑香香 方升佐 田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共11页
【目的】对美洲黑杨‘I-69’杨(♀,F)、青杨(♂,M)及其杂交子代的3种类型(偏母型FP、中间型I、偏父型MP)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亲本和子代叶取向的光响应机制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南方山地适宜杨树无性系选育提供依据。【方法】观测叶... 【目的】对美洲黑杨‘I-69’杨(♀,F)、青杨(♂,M)及其杂交子代的3种类型(偏母型FP、中间型I、偏父型MP)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亲本和子代叶取向的光响应机制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南方山地适宜杨树无性系选育提供依据。【方法】观测叶角日变化规律、测量叶形态指标、扫描电镜观察叶/叶柄解剖结构。【结果】亲本F的光响应主要通过叶柄扭曲角和叶悬挂角的协同作用完成趋光和避光运动,M则通过改变叶悬挂角来完成;F1代3种类型通过叶角变化进行光调节的效果并不明显。亲本和杂交F1代的叶解剖结构差异较大,其中F和FP为等面叶类型,其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比分别为0.87和1.02;叶解剖结构包括上下2层栅栏组织,且占比较大(>0.7),无海绵组织。M、I和MP为异面叶类型,其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比分别为0.08、0.45和0.55;叶解剖结构包括较厚的海绵组织和上层栅栏组织,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比为MP(0.75)>I(0.55)>M(0.47)。叶柄解剖结构表明不同部位结构与叶角度运动密切相关:母本F的叶柄由上至下形态上表现为窄椭圆形渐变为宽心型,维管束的排列方式由纵向排列逐渐成为横向排列;父本M叶柄结构从上至下差异不大,形态上由近圆形至心形,维管束排列方式呈放射状;F1代3种类型无论从形态上还是维管束排列方式上的变化皆介于2亲本间。【结论】结合南方山区的气候特点,初步认为F1代中的I型和MP型具有较好的抗旱结构特点和较高的光合能力,适宜栽培于高海拔山地,而FP型可能更适于低海拔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I-69’杨 青杨 杂交F1代 叶角度变化 叶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