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腺杨转Cry I 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科友 樊军锋 +2 位作者 赵忠 李玲 朱海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9-704,共6页
在建立以银腺杨(84K)叶片为外植体的再生系统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把CryⅠ4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导人银腺杨(84K)基因组中。转化杨树叶片,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和诱导生根,获得了400株卡那霉素抗性转化再生植株... 在建立以银腺杨(84K)叶片为外植体的再生系统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把CryⅠ4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导人银腺杨(84K)基因组中。转化杨树叶片,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和诱导生根,获得了400株卡那霉素抗性转化再生植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有70株呈阳性。通过Southern杂交和ELISA检测进一步证明CryⅠ4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已整合到银腺杨(84K)基因组中,拷贝数1~2个,并得到了表达。转化植株用杨扇舟蛾幼虫进行饲虫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幼虫的死亡率高达60.0%~80.0%。同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明显抑制。本研究结果为杨树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腺杨(84K) CryⅠ 4c和ApI基因 转化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璐 闻丽珍 +3 位作者 黎晓丽 吴维刚 谭丽霞 杨华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53-1457,共5页
目的考察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制川乌组、白芍组、配伍组,给予相应药物凝胶14 d,RT-PCR法检测海马区Mdr1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糖蛋白表达。另取28只大鼠随机均... 目的考察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制川乌组、白芍组、配伍组,给予相应药物凝胶14 d,RT-PCR法检测海马区Mdr1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糖蛋白表达。另取2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上述4组,给药后尾静脉注射罗丹明123,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罗丹明123在大脑及血浆中的含有量,计算通透指数Kp。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制川乌组、白芍组均可显著下调P-糖蛋白表达(P<0.05,P<0.01),并且前一组对Mdr1a mRNA表达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与制川乌组比较,配伍组Mdr1a mRNA、P-糖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白芍组比较,配伍组两者表达均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仅制川乌组通透指数Kp显著增加(P<0.05)。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后,可降低前者对P-糖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而减毒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白芍 配伍 p-糖蛋白 海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中杨、玉簪落叶生物质炭对Pb^(2+)、Cd^(2+)、Cr^(6+)吸附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徐俊平 王帅 +4 位作者 甘露 张鑫 孙蔚恩 刘含笑 梁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0-44,74,共6页
为探讨银中杨、玉簪落叶所制备生物质炭对水体Pb^(2+)、Cd^(2+)和Cr^(6+)吸附规律的差异及影响因素,采用限氧裂解法将银中杨及玉簪落叶制成生物质炭,并以此为吸附载体研究其在不同初始离子质量浓度、pH值、Na+浓度及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 为探讨银中杨、玉簪落叶所制备生物质炭对水体Pb^(2+)、Cd^(2+)和Cr^(6+)吸附规律的差异及影响因素,采用限氧裂解法将银中杨及玉簪落叶制成生物质炭,并以此为吸附载体研究其在不同初始离子质量浓度、pH值、Na+浓度及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下对Pb^(2+)、Cd^(2+)和Cr^(6+)的吸附。结果表明:随着初始Pb^(2+)、Cd^(2+)和Cr^(6+)质量浓度的增加(0~800 mg·L^(-1)),落叶生物质炭对相应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也增加。将初始质量浓度设置在0~200 mg·L^(-1),生物质炭对3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d^(2+)、Cr^(6+),然而,将初始离子质量浓度提升至300~800 mg·L^(-1),吸附量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r^(6+)、Cd^(2+);溶液pH值由2增至8,可使Pb^(2+)和Cd^(2+)在生物质炭表面的吸附率得到迅速提升,然而,生物质炭对Cr^(6+)的吸附率在整个pH值变化范围则呈渐趋降低的趋势;随着Na+浓度增加(0~0.6 mol·L^(-1)),落叶生物质炭对3种金属离子所表现的吸附规律各不相同,其中,对Pb^(2+)的吸附量先下降而后渐趋升高,对Cd^(2+)的吸附量逐渐下降,而对Cr^(6+)的吸附量则表现为先增加而后下降。Na+离子浓度由0 mol·L^(-1)提升至0.6 mol·L^(-1)可使生物质炭对Pb^(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降低16.8%和97.1%,相反,对Cr^(6+)吸附量却有所促进,使其增加55.6%;生物质炭对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1)的Pb^(2+)、Cd^(2+)和Cr^(6+)吸附的数量随接触时间延长(0~1 440min)而逐渐增加,相同条件下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r^(6+)、Cd^(2+);生物质炭对Pb^(2+)、Cd^(2+)的吸附主要以电性吸附为主,而专性吸附则为生物质炭吸附Cr^(6+)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中杨 玉簪 叶片 生物质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基因组SRAP扩增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谭碧玥 王源秀 徐立安 《林业科技开发》 2009年第2期25-29,共5页
以响叶杨和银白杨及F1代为实验材料,利用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法和单因素随机试验对杨树SRAP反应体系中各组分(TaqDNA聚合酶、dNTP、引物和Mg2+)的浓度进行优化;通过实验确定10μL反应体系为:引物0.35μmol/L,TaqDNA聚合酶0.5U,dNTP0.2mmol/... 以响叶杨和银白杨及F1代为实验材料,利用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法和单因素随机试验对杨树SRAP反应体系中各组分(TaqDNA聚合酶、dNTP、引物和Mg2+)的浓度进行优化;通过实验确定10μL反应体系为:引物0.35μmol/L,TaqDNA聚合酶0.5U,dNTP0.2mmol/L,Mg2+2.0mmol/L,10×PCRbuffer1μL,模板DNA1μl(20ng/μL)。同时利用最佳反应体系以及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法对PCR扩增程序进行筛选,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结果表明最佳反应程序为:开始94℃变性5min,反应前5个循环在94℃1min,37℃30s,72℃1min条件下运行;之后35个循环在94℃1min,54℃1min,72℃1min条件下运行,最后延伸7min;12℃保存。并利用两树种的杂种F1代对优化的反应体系和程序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叶杨 银白杨 SRAp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克隆、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探
5
作者 遇文婧 宋小双 +3 位作者 邓勋 平晓帆 周琦 刘志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6,共10页
【目的】研究刺激植物响应蛋白Epl1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的刺激响应功能,为开发新一代提高植物免疫的新型诱导剂奠定基础。【方法】从棘孢木霉ACCC30153菌株中克隆获得一个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将获得的原核... 【目的】研究刺激植物响应蛋白Epl1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的刺激响应功能,为开发新一代提高植物免疫的新型诱导剂奠定基础。【方法】从棘孢木霉ACCC30153菌株中克隆获得一个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将获得的原核重组蛋白rEpl1与山新杨组培苗进行互作,初步探讨rEpl1蛋白对山新杨生长、生理指标、以及生长和防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刺激植物响应蛋白基因Epl1的cDNA序列全长为417bp,预测蛋白分子量12.6 kDa,属于Cerato-platanin家族;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获得重组蛋白rEpl1;在1μg/mL rEpl1诱导下,山新杨组培苗生长较快、根系旺盛,生物量明显增加,CAT活性在诱导第1 d时为对照的3.51倍,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在诱导初期急剧积累;山新杨生长素基因LAX2/AUX和水杨酸防御基因JAR2的转录水平分别在蛋白诱导2 d和12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的873.10和388.02倍。【结论】Epl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pl1蛋白诱导植物系统抗病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重组蛋白rEpl1与山新杨组培苗互作实验,初步Epl1蛋白能够刺激木本植物在生理及分子水平上的响应,从而促进生长,提高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植物响应蛋白 原核表达 山新杨 抗病诱导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诱导下山新杨PodaPIN9基因的组织表达调控
6
作者 李枢航 苗蕊 +4 位作者 常媛 李俊男 燕晓杰 刘照莹 张荣沭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7-275,共9页
PIN蛋白具有多个跨膜结构域,影响着高等植物生长素的外向运输和众多生长发育过程。木霉菌是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对多种病害防御作用的生防因子。研究木霉菌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生长素的极性分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克隆了山新杨PodaPIN9... PIN蛋白具有多个跨膜结构域,影响着高等植物生长素的外向运输和众多生长发育过程。木霉菌是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对多种病害防御作用的生防因子。研究木霉菌对木本植物山新杨生长素的极性分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克隆了山新杨PodaPIN9基因,对其核酸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同时,构建的进化树显示PodaPIN9与6个物种的9条PIN基因具有高度一致性(> 80%)。qRT-PCR分析表明,PodaPIN9在山新杨茎尖、成熟叶和根中均有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极低;在茎尖和叶中的表达量极高,分别是根中的503和346倍。该基因受木霉影响在茎尖和叶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而根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达到对照的32. 01倍。并发现根际接种木霉48h会使杨树茎尖、叶和根中生长素含量降低。说明木霉菌能影响杨树茎尖、叶和根中IAA水平及PodaPIN9的表达量。并且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茎尖、叶和根中,PodaPIN9表达量与IAA水平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棘孢木霉菌 pIN基因 QRT-pCR I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PtRRI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分析
7
作者 章晶晶 郭英华 +1 位作者 赵树堂 卢孟柱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0,共7页
[目的]模式植物在木本植物中鉴定的许多重要调控因子家族在木本植物中出现了基因家族成员扩张,但ARRs家族作为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在杨树基因组中成员数量反而减少,其在木本植物中如何行使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 [目的]模式植物在木本植物中鉴定的许多重要调控因子家族在木本植物中出现了基因家族成员扩张,但ARRs家族作为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在杨树基因组中成员数量反而减少,其在木本植物中如何行使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构建PtRRI启动子与GUS融合表达载体,检测植物激素处理后PtRRI表达量和检测PPtRRI::GUS转基因植株在生根过程中GUS信号等方法,对杨树PtRRI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tRRI在杨树根部、形成层、木质部表达量相对较高,PtRRI转录受6-BA激素诱导,与其在不定根发育过程中激素调控下的表达相一致。[结论]PtRRI基因可能参与杨树的次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4k杨树 ptRRI 启动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白杨×马氏杨杂交子代及亲本的AFLP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宇 梁德军 +2 位作者 纪纯阳 赵继梅 赵鑫闻 《辽宁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1-4,74,共5页
为了探讨银白杨、马氏杨及银白杨×马氏杨杂交子代间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及个体聚类关系,利用8对引物对银白杨、马氏杨及银白杨×马氏杨杂交子代4个样本进行了AFLP分析。结果表明,8对引物共扩增出780条扩增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 为了探讨银白杨、马氏杨及银白杨×马氏杨杂交子代间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及个体聚类关系,利用8对引物对银白杨、马氏杨及银白杨×马氏杨杂交子代4个样本进行了AFLP分析。结果表明,8对引物共扩增出780条扩增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715条,多态性比例为91.6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017,Nei’s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065,Shannon平均信息指数为0.4679。不同杂交子代在E-AAC/M-CAG引物对上均有特异性位点,这些特异位点可用于品种鉴定。聚类研究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76时,试验样品分成2个AFLP群,其中马氏杨为1个AFLP群,银白杨及2个杂交子代为1个AFLP群;当相似系数为0.78时,银白杨和2个杂交子代的AFLP群又划分为2个亚群,其中杂交子代1和杂交子代2聚合为亚群1,银白杨为亚群2。本研究的结果多态性比例很高,对样品的区分率达到100%,为杨树AFLP分析检测提供了指导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白杨 马氏杨 AFLp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pH对银中杨–玉簪落叶及草坪碎屑混料腐解的影响
9
作者 王帅 徐俊平 +4 位作者 王楠 王语 陈晨 李松松 陈殿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89,共8页
【目的】以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玉簪Hosta plantaginea落叶和草坪碎屑为基础材料,通过对混料C/N、pH的调控,筛选混料腐解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法对银中杨–玉簪落叶及草坪碎屑混料进行60 d恒温好氧腐... 【目的】以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玉簪Hosta plantaginea落叶和草坪碎屑为基础材料,通过对混料C/N、pH的调控,筛选混料腐解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法对银中杨–玉簪落叶及草坪碎屑混料进行60 d恒温好氧腐解,设置物料C/N为10、15和20以及pH为4、7和10,探讨其对混料腐解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可提取腐殖酸碳(HEC)、胡敏酸碳(HAC)、富里酸碳(FAC)及胡敏素碳(Hu C)含量的影响。【结果】将C/N设为10或15时,培养结束后混料HEC及HAC均有所累积,而将混料C/N设为20则更有利于微生物对WSOC、HEC及Hu C的矿化及周转。C/N为15或20时,培养结束后混料腐殖质品质有所改善,而在混料中添加更多氮素使C/N为10时,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FAC向HAC的转化。混料C/N为20更有利于其胡敏酸(HA)分子结构的简单化,其次是C/N为10,而C/N为15时更有利于HA分子结构的稳定;混料pH为7有利于微生物对Hu C的矿化,使HEC和HAC含量分别增高30.0%和69.0%。混料pH为10时对HAC/FAC的促进程度最大,使之增加78.3%,pH为4或7时对混料HAC/FAC的促进程度较小。【结论】C/N为15、pH为7时,对银中杨–玉簪落叶及草坪碎屑混料腐解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中杨 玉簪 落叶 草坪碎屑 腐解 腐殖质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银腺杨的获得(英文)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2 位作者 黄秦军 张香华 胡赞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3,共6页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来自枯草杆菌的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SacB)导入银腺杨,以提高杨树对水分胁迫的抗性。以来自无菌培养的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大约10 0 0个叶盘与农杆菌LBA4 4 0 4共培养,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KP中SacB基因...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来自枯草杆菌的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SacB)导入银腺杨,以提高杨树对水分胁迫的抗性。以来自无菌培养的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大约10 0 0个叶盘与农杆菌LBA4 4 0 4共培养,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KP中SacB基因导入银腺杨基因组,经卡那霉素筛选后,共获得10 2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经PCR特异性扩增和Southern点杂交分析,证明其中97株再生植株基因组DNA中整合了SacB基因。对其中的6 2个无性系进行RT PCR分析,结果表明SacB基因在其中的5 0个无性系中获得表达。温室生长观察表明,转基因无性系外部形态与对照相比没有稳定的显著差异,少数部分转基因无性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他转基因无性系生长正常。这些转基因无性系的获得为培育抗旱转基因杨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腺杨 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 转基因 农杆菌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腺杨与毛新杨正反交三倍体选育 被引量:27
11
作者 康向阳 朱之悌 张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11,共4页
采用花粉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的银腺杨 (Populusalba×P .glandulosa)、毛新杨 (P .tomentosa×P .bolleana)未减数 2n花粉 ,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处理后杂交 ,两杂交组合共获得 16株三倍体 .其中银腺杨×毛新杨组合以1470rad... 采用花粉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的银腺杨 (Populusalba×P .glandulosa)、毛新杨 (P .tomentosa×P .bolleana)未减数 2n花粉 ,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处理后杂交 ,两杂交组合共获得 16株三倍体 .其中银腺杨×毛新杨组合以1470rad处理最佳 ,三倍体得率 3 .8% ;而毛新杨×银腺杨 (16 80rad)则获得了高达 12 .9%的三倍体 .三倍体整体生长水平优势明显 ,单株生长更为突出 ,2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和地径最高 4.9m和 5 .8cm ,分别超出群体平均值的5 8%和 176 % ;并且正反交三倍体的遗传效应差异明显 .利用未减数 2n花粉 ,经花粉辐射处理杂交选育杂种三倍体 ,将是今后白杨乃至杨属植物育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腺杨 毛新杨 2N花粉 花粉辐射 三倍体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银腺杂种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侯英杰 苏晓华 +2 位作者 焦如珍 黄秦军 褚延广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8-152,共5页
In this study,genetic stability of foreign genes was checked by using PCR technology. A total of 4 lines of soil samples from transgenic and non-transgenic control Populus alba×P.glandulosa and the soil samples f... In this study,genetic stability of foreign genes was checked by using PCR technology. A total of 4 lines of soil samples from transgenic and non-transgenic control Populus alba×P.glandulosa and the soil samples from the stands were collected in two successive years,and the bacteria,fungi and antinomyces were isolated by using flat dilu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ir quantiti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arget genes were stable present in the genome of transgenic poplar. We found that three kinds of soil microorganism appeared different trends within different months and different years. The ANOVA and multiple comparis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ntity of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among most poplar lines at the same time point. Meanwhile,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soil microorganism community were found among several transgenic lines,and between a few transgenic and non-transgenic lines,but they did not show any relation to the type and number of foreign genes.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2-year-old transgenic poplar growing in fiel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oil micro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银腺杂种杨 土壤微生物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SacB基因在银腺杂种杨基因组中的表达及抗旱性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义良 苏晓华 +1 位作者 张冰玉 张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旱杨树新品种是改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对已整合外源SacB基因的银腺杂种杨株系进行半定量RT-PCR和温室水分胁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7个转基因株系中,外源SacB基因均成功转录mRNA;转基...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旱杨树新品种是改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对已整合外源SacB基因的银腺杂种杨株系进行半定量RT-PCR和温室水分胁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7个转基因株系中,外源SacB基因均成功转录mRNA;转基因株系叶片中积累了SacB基因表达产物(果聚糖);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生长量、生物量和叶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相关分析表明转基因株系生长量、生物量和叶片含水量与果聚糖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SacB基因的导入提高了转基因杨树对水分胁迫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 B基因 银腺杂种杨 转基因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能拮抗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的长枝木霉 被引量:18
14
作者 常媛 杨兴堂 +4 位作者 姜传英 姚志红 贾让 任龙辉 张荣沭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6-254,共9页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该菌株与3种土传病害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对峙培养。并用该木霉诱导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albavar.Pyramidalis)组培苗,观察离体叶片抵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结果表明,此木霉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命名为Tl-70。该菌株对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均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核盘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7.71%,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P<0.05);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58.56%,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的抑制率(P<0.05);对细链格孢菌的抑菌率最低,为53.32%。并且,该木霉能提高山新杨组培苗叶片拮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说明此菌株是具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形态特征 ITS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树 拮抗作用 山新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元胡、丹参、芍药中有机氯残留量的测定 被引量:19
15
作者 丛晓东 李颖 +2 位作者 方卫 陈碧莲 俞剑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以对-硝基甲苯为内标,采用3m×3mmIDOV-17填充柱,195~290℃柱温,320℃进样器和检测器温度,以ECD为检测器,高纯氮气为载气,测定了16件元胡,10种丹参及6个不同等级的芍药药材中有机氯(六六六... 以对-硝基甲苯为内标,采用3m×3mmIDOV-17填充柱,195~290℃柱温,320℃进样器和检测器温度,以ECD为检测器,高纯氮气为载气,测定了16件元胡,10种丹参及6个不同等级的芍药药材中有机氯(六六六、DDT)农药的残留量。样品净化处理较彻底,各异构体回收率从85.21%到103.0%,线性范围为5~900ng。样品中各异构体检出结果为1.389×10-3~0.8023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元胡 丹参 芍药 有机氯 残留量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vgb基因银腺杂种杨的耐涝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义良 苏晓华 +2 位作者 张冰玉 黄秦军 张香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6-31,共6页
对导入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itreoscilla hemoglobin,VHb)基因vgb银腺杂种杨进行Southern印记杂交和RT-PCR检测,证实vgb基因已整合到杨树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得到表达。在温室对4个转基因株系及对照盆栽扦插苗进行模拟持续淹水胁迫试... 对导入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itreoscilla hemoglobin,VHb)基因vgb银腺杂种杨进行Southern印记杂交和RT-PCR检测,证实vgb基因已整合到杨树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得到表达。在温室对4个转基因株系及对照盆栽扦插苗进行模拟持续淹水胁迫试验,研究淹水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及生理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苗木逐渐死亡,对照植株在淹水17天后死亡率达66.67%,而4个转基因株系死亡率均低于50.00%,其中T81最低,只有25.00%;同时4个转基因株系在淹水胁迫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并且膜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均低于对照植株;涝渍胁迫下转基因株系生长受抑制程度低于对照植株。说明在淹水胁迫下vgb基因的表达增强了银腺杂种杨叶绿素含量的积累,进而促进了转基因植株的生长,提高了转基因株系对淹水的忍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 耐涝性 银腺杂种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炮效关系研究白芥子镇咳药效物质基础 被引量:23
17
作者 冯宝民 邱琳 +6 位作者 谌启鹏 王惠国 史丽颖 蒋革 唐玲 王永奇 苑艳霞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73-1176,共4页
目的基于炮制方法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白芥子镇咳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比较炒制前后白芥子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以体积比为0.25的浓氨水做引咳实验,以实验动物的咳嗽潜伏期、2min内咳嗽次数为评价指标,比较炒制前后白芥子的镇咳... 目的基于炮制方法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白芥子镇咳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比较炒制前后白芥子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以体积比为0.25的浓氨水做引咳实验,以实验动物的咳嗽潜伏期、2min内咳嗽次数为评价指标,比较炒制前后白芥子的镇咳作用。分离纯化炒制后含量明显增加的对羟基苯乙腈成分并考察其镇咳作用。结果白芥子炒制后,镇咳作用明显增强,其对羟基苯乙腈含量明显增高。对羟基苯乙腈具有明确镇咳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高剂量对羟基苯乙腈的镇咳作用优于炒白芥子。结论炒制后白芥子镇咳作用增强,炒制法可以增加白芥子中对羟基苯乙腈的含量,对羟基苯乙腈镇咳作用明显,是白芥子镇咳的药效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效关系 对羟基苯乙腈 引咳时间 引咳次数 药效物质基础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杨和新疆杨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贾小明 樊军锋 王娟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0-114,120,共6页
对河北杨和新疆杨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合河北杨和新疆杨离体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0.25mg/L 6-BA+0.01mg/LTDZ+0.25mg/L IAA;在此培养基中,叶片分化率河北杨可达70%,新疆杨可... 对河北杨和新疆杨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合河北杨和新疆杨离体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0.25mg/L 6-BA+0.01mg/LTDZ+0.25mg/L IAA;在此培养基中,叶片分化率河北杨可达70%,新疆杨可达52%;平均分化芽数河北杨为6.84个,新疆杨为5.32个。6-BA单独使用对叶片不定芽诱导没有效果,NAA作用不明显。叶片刻伤方式对两种杨树叶片诱导不定芽影响显著,沿中脉横切效果优于去除叶边缘,诱导的不定芽数前者比后者约多3个。光照显著影响叶片不定芽产生的时间,不定芽在3~5d暗培养后转至16h/d光照下培养比全程16h/d光培养发生早15d左右;光照对分化率和平均分化芽数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杨 新疆杨 叶片再生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杨杂种三倍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形态观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许重阳 王君 +1 位作者 叶粟 康向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54-2458,共5页
通过醋酸洋红压片等方法观察毛新杨×银腺杨杂种三倍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形态,以探讨杂种三倍体雄配子的育性及其细胞学机制。结果显示:(1)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观察到部分染色体提前分向两极、落后染色体、微... 通过醋酸洋红压片等方法观察毛新杨×银腺杨杂种三倍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形态,以探讨杂种三倍体雄配子的育性及其细胞学机制。结果显示:(1)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观察到部分染色体提前分向两极、落后染色体、微核等一系列染色体异常行为,表明该三倍体存在染色体的高度不平衡性。(2)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存在大量胞质分裂提前现象;减数分裂产物中发现有少量二分体、三分体的存在,同时毛新杨×银腺杨杂种三倍体花粉粒的直径变化范围为22.6~62.6μm,呈现双峰分布,由此推测有一定数量的具可育性的未减数花粉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新杨×银腺杨 杂种三倍体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 可育性花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有效的741杨离体叶片再生芽方法(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双秀 吴汪黔生 祖元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7-350,共4页
在对杂交品种 741杨 (Populusalba (P .davidiana×P .simonii)×P .tomentosa)进行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的试验中发现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叶片再生芽的方法。首先叶片外植体在培养基I(MS培养基添加 0 .5mg/LBA和 1 .0mg/L 2 ,4 D)... 在对杂交品种 741杨 (Populusalba (P .davidiana×P .simonii)×P .tomentosa)进行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的试验中发现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叶片再生芽的方法。首先叶片外植体在培养基I(MS培养基添加 0 .5mg/LBA和 1 .0mg/L 2 ,4 D)上培养 2~ 3d ,再转移到培养基SH(MSmediumcontaining 2 .0mg/LofBAand 0 .1mg/LofNAA)上培养 1 0d ,然后再转移到培养基II(MSmediumwith 0 .5mg/LofBA)上 ,培养大约 5d之后 86.7%的叶片外植体产生的芽 ,每片叶片外植体 ( 1cm× 1cm)可产生 40~ 5 0个芽。但是 ,如果叶片外植体在培养基I上培养的时间长于 5d ,再依次转移到培养基SH和II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杨 杂交品种 离体叶片 再生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