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林雄株1号’杨叶片高效再生体系优化
1
作者 李佳楠 宋宇英 张军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7-14,共8页
高效、稳定的杨树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对杨树遗传转化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选用白杨优良品种‘北林雄株1号’杨组培苗叶片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探索了外植体类型、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TDZ处理天数、叶龄、光质... 高效、稳定的杨树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对杨树遗传转化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选用白杨优良品种‘北林雄株1号’杨组培苗叶片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探索了外植体类型、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TDZ处理天数、叶龄、光质等条件对‘北林雄株1号’杨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并对叶片不定芽再生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建立并优化了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叶片外植体材料宜选用3~4周的颜色深绿、充分展开,生长点以下第2~4片幼嫩的生根苗叶片,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0.4 mg/L 6-BA+0.05 mg/L NAA+0.01 mg/L TDZ,TDZ处理时间9~15 d,不定芽诱导率平均可达到85%左右,最高达94%。本研究优化了‘北林雄株1号’杨组培体系,对叶片不定芽的再生过程进行显微镜观察,为‘北林雄株1号’杨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北林雄株1号’杨 再生体系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城山新1号杨增殖培养试验
2
作者 王利 张玉玲 +3 位作者 包颖 岳龙 孙鹏 王新波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3-16,共4页
为筛选出白城山新1号杨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经组织培养对其进行繁育,以MS培养基为基础配方,将6-BA质量浓度、NAA质量浓度、大量元素含量、蔗糖质量浓度分别设置5个水平进行试验。经回归分析,确定MS+6-BA 0.30 mg... 为筛选出白城山新1号杨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经组织培养对其进行繁育,以MS培养基为基础配方,将6-BA质量浓度、NAA质量浓度、大量元素含量、蔗糖质量浓度分别设置5个水平进行试验。经回归分析,确定MS+6-BA 0.30 mg·L^(-1)+NAA 0.05 mg·L^(-1)+蔗糖20.00 g·L^(-1)为白城山新1号杨组培增殖培养基优化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城山新1号杨 组织培养 增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下中辽1号杨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晓宇 李文颖 杨成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9,共11页
【目的】分析镉胁迫下中辽1号杨的转录水平,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挖掘与镉胁迫相关的功能基因,为深入探索中辽1号杨对镉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辽1号杨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将其扦插于土壤Cd含量为20 mg/kg... 【目的】分析镉胁迫下中辽1号杨的转录水平,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挖掘与镉胁迫相关的功能基因,为深入探索中辽1号杨对镉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辽1号杨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将其扦插于土壤Cd含量为20 mg/kg(M20)的花盆中,以不加Cd为对照(CK),80 d后采集不同处理中辽1号杨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2软件筛选CK与M20处理中辽1号杨的差异表达基因,将得到的差异基因在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蛋白相邻类聚簇数据库(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COG)中进行注释,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数据库中的注释信息。随机挑选6个差异表达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K)、脱落酸(ABA)、T复合蛋白1(TCP1)、MYB基因(MYB)、丝裂原活蛋白激酶12(MAPK12)),利用Primer 5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试验,检测这6个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验证转录组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CK和M20处理的中辽1号杨中,共发现381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有2209个,下调表达的有1603个。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3大类49个功能组中,其中与代谢过程有关基因最多。转录组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信号转导途径、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途径富集。COG分析发现,1455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到22种分类中,其中一般功能预测基因注释最多,其次是信号转导机制基因。结合各数据库分析结果发现,Cd胁迫下中辽1号杨转录组的注释结果中代谢过程和信号转导过程相关基因较多。镉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家族是ABC、MYB、WRKY、bHLH和NAC基因家族,挖掘出与镉胁迫相关基因WRKY家族基因47(WRKY47)、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ABC家族转运蛋白基因2(ABC2)、苹果酸脱氢酶(MDH)、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s)、NAC家族基因2(NAC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MYB家族基因44(MYB44)、重金属相关异戊二烯化植物蛋白基因39(HIPP39)的表达量显著下调。RT-qPCR结果显示,随机挑选6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镉胁迫后中辽1号杨转录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和信号转导过程,挖掘出与镉胁迫相关基因,分别是WRKY47、NRT、ABC2、MDH、GSTs、NAC2、MYB44、HIPP39,为深入探索杨树对镉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辽1号杨 镉胁迫 转录组测序 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冠白杨1号’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与抗虫基因转化
4
作者 王冬月 王如月 +2 位作者 孙茂桐 刘翠双 李际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9,共9页
‘窄冠白杨1号’(Populus leucopyramidalis 1)是一种冠形窄、耐盐碱的优良白杨派无性系。由于缺乏其遗传转化体系,因此无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该研究以‘窄冠白杨1号’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 ‘窄冠白杨1号’(Populus leucopyramidalis 1)是一种冠形窄、耐盐碱的优良白杨派无性系。由于缺乏其遗传转化体系,因此无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该研究以‘窄冠白杨1号’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首先将组培苗继代培养不同时间段(35、45、55、65 d),分别取其3种组织(叶片、叶柄、茎段)以对比分化能力的强弱,确定了继代45 d后的叶片具有最强的分化能力,其增殖倍数为8.77。随后,使用继代45 d后的叶片作为遗传转化的材料,研究不同侵染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设立了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各3个梯度的正交试验,对这3个因素进行最佳水平筛选,通过PCR检测和GUS染色鉴定转基因株系。结果表明‘窄冠白杨1号’遗传转化体系的最佳组合为:菌液浓度OD600=0.4,侵染时间15 min,共培养时间2 d,在该组合下转化率最高可达54.23%。最后,利用该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BtCry3Aa抗虫基因‘窄冠白杨1号’株系,证明该体系可以做为‘窄冠白杨1号’遗传改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冠白杨1号’ 遗传转化体系 BtCry3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杨渤丰1号高效组培再生体系建立 被引量:11
5
作者 崔旭东 苏晓华 +4 位作者 张冰玉 褚延广 黄秦军 张伟溪 刘勃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与白杨派树种相比,黑杨派树种一直因组培再生困难而限制了其在林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以欧美杨优良新品种———渤丰1号为试验材料,以其再生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铜离子浓度、光照强度、卡那霉素选择压等方面为切入... 与白杨派树种相比,黑杨派树种一直因组培再生困难而限制了其在林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以欧美杨优良新品种———渤丰1号为试验材料,以其再生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铜离子浓度、光照强度、卡那霉素选择压等方面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建立了渤丰1号杨高效组培再生体系。使用该再生体系时,外植体的分化率和生根率均达100%,叶片的平均分化芽数多达20个以上,组培苗移植成活率可达98%,40 mg.L-1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渤丰1号杨叶片的诱导与分化,20 mg.L-1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渤丰1号杨不定芽的生根;同时发现铜(Cu)元素是渤丰1号杨外植体分化再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增加Cu2+浓度能显著促进不定芽的诱导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渤丰1 高效再生体系 铜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形成层区域扩张蛋白PtEXP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春玲 张德强 +2 位作者 赵树堂 胥耀平 卢孟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56,62,共6页
以矮牵牛的cDNA核苷酸序列为基础,利用杨树EST数据库和毛果杨基因组测序结果,通过序列的拼接设计合成了基因特异引物,从毛白杨形成层cDNA中扩增出一个长为1 009 bp的cDNA片段,将该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中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含... 以矮牵牛的cDNA核苷酸序列为基础,利用杨树EST数据库和毛果杨基因组测序结果,通过序列的拼接设计合成了基因特异引物,从毛白杨形成层cDNA中扩增出一个长为1 009 bp的cDNA片段,将该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中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258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属于exp ansin基因家族-αexp ansin中的A亚家族,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芒果、欧洲山杨×美洲山杨杂交种、拟南芥和矮牵牛的-αexp ansin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88%,86%和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扩张蛋白 细胞增大PtEXP1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metes trogii WT-1降解欧美杨107杨木质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文婷 冀宪领 +5 位作者 高绘菊 张淑君 任春久 赵凯 辛建增 牟志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8-132,共5页
通过对受毛栓菌侵染的欧美杨107杨木块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结合扫描电镜(SEM)观察和红外光谱(IR)分析方法,对WT-1降解欧美杨107杨木块的过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受WT-1的侵染,杨木块木质素含量降低,其木质素降解过程呈现出慢-快-慢的... 通过对受毛栓菌侵染的欧美杨107杨木块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结合扫描电镜(SEM)观察和红外光谱(IR)分析方法,对WT-1降解欧美杨107杨木块的过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受WT-1的侵染,杨木块木质素含量降低,其木质素降解过程呈现出慢-快-慢的规律;SEM观察结果表明,WT-1对杨木块木质素的降解由胞腔向胞间层进行,其中射线和薄壁组织最先降解,木纤维及导管次之;IR分析表明,受WT-1的侵染杨木块木质素结构发生了变化,木质素芳香核之间通过碳-碳键(—C—C—)连接的空间网状结构被破坏,木质素苯环间的羰基、CH2结构、紫丁香基和愈疮木基等侧链部分被降解,苯环骨架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METES trogii WT-1 欧美杨107杨 木质素 扫描电镜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菏1号杨树上无柄三毛孢的首次报道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桂华 杨鹤同 +1 位作者 赵楠 李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94,共6页
为了研究中菏1号杨树上的真菌,2009年7月,对杨木边材进行了组织分离,得到了内生菌JSNL1104菌株。通过纯化培养,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进行了比对,鉴定为无柄三毛孢,它的孢子器黑色,有孔口,293.4~616.5... 为了研究中菏1号杨树上的真菌,2009年7月,对杨木边材进行了组织分离,得到了内生菌JSNL1104菌株。通过纯化培养,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进行了比对,鉴定为无柄三毛孢,它的孢子器黑色,有孔口,293.4~616.5μm ×261.3~464.6μm。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瓶梗状,7.3~9.2μm ×3.2~4.0μm。分生孢子双细胞,无色,10.4~12.8μm ×2.4~2.8μm,顶端具有2~3根附属丝。根据该菌的寄主范围,确认中菏1号杨树是无柄三毛孢的新寄主。此菌在杨树上属于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描述 分子鉴定 中菏1号杨 无柄三毛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城山新1号杨育苗密度研究
9
作者 王利 张玉玲 +3 位作者 包颖 王凤林 岳龙 杨爱国 《吉林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7-9,46,共4页
通过对1~5年生白城山新1号杨不同育苗密度对比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培育该品种城乡绿化商品苗木初植密度为8000株·hm^(-2)(株行距0.7 m×1.8 m),第5年春天采用“隔二拿一”的方式疏苗,定植密度为5300株·hm^(-2),5年... 通过对1~5年生白城山新1号杨不同育苗密度对比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培育该品种城乡绿化商品苗木初植密度为8000株·hm^(-2)(株行距0.7 m×1.8 m),第5年春天采用“隔二拿一”的方式疏苗,定植密度为5300株·hm^(-2),5年生苗木平均胸径可达8.0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城山新1号杨 育苗密度 苗木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下美洲黑杨无性系‘中菏1号’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润先 李翔 +5 位作者 毛秀红 王丽 陈香丽 姚俊修 赵曦阳 李善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21,共10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发掘美洲黑杨无性系‘中菏1号’耐镉关键功能基因,揭示美洲黑杨在镉胁迫下的响应机制。【方法】以‘中菏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法对处在不同质量浓度(0 mg/L(ZH1C0),10 mg/L(ZH1C1),20 mg/L(ZH1C2)...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发掘美洲黑杨无性系‘中菏1号’耐镉关键功能基因,揭示美洲黑杨在镉胁迫下的响应机制。【方法】以‘中菏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法对处在不同质量浓度(0 mg/L(ZH1C0),10 mg/L(ZH1C1),20 mg/L(ZH1C2))Cd^(2+)环境下的无性系进行胁迫处理,而后采集叶片,提取RNA,并使用Illumina HiSeqTM2500系统对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主成分分析确定PC1作为区分不同Cd^(2+)浓度样本的标准;经过差异表达分析,在ZH1C0和ZH1C2之间共检测到4109条差异基因,其中2741条基因显著上调表达,1368条基因显著下调表达;在ZH1C1和ZH1C2之间检测到3710条差异基因,其中1969条基因显著上调表达,1741条基因显著下调表达;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注释表明Cd^(2+)不仅会影响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微结构,而且会干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转录因子分析发现,WRKY、MYB、ZIP、ERF、bHLH在镉胁迫响应和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在‘中菏1号’中,异戊二烯化植物蛋白在阻止Cd^(2+)进入细胞内部发挥了重要作用;谷胱甘肽不仅可以促进细胞内Cd^(2+)的螯合,还可以缓解细胞内的氧化胁迫;ABC家族蛋白和MATE家族蛋白是‘中菏1号’体内转移Cd^(2+)螯合蛋白的关键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美洲黑杨无性系‘中菏1号’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中西部地区“三北”一号杨扦插繁殖育苗技术
11
作者 刘义勇 杨帅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45-48,共4页
本文从圃地选择、整地、扦插及苗期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三北”一号杨的扦插繁殖育苗技术。
关键词 “三北”一号杨 扦插 育苗 管理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丰1号、2号杨选育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福森 李树森 +5 位作者 赵玉恒 李晶 王红梅 苏晓华 丁昌俊 张伟溪 《防护林科技》 2020年第9期24-28,共5页
针对66个以美洲黑杨为母本、小叶杨为父本的F1代杂交无性系,在高纬高寒的松嫩平原地区,经14年苗期筛选、品系评比及区域化试验与示范,选育出杨树杂交新品种龙丰1号(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simonii‘LongFeng-1’)和龙丰2号(Pop... 针对66个以美洲黑杨为母本、小叶杨为父本的F1代杂交无性系,在高纬高寒的松嫩平原地区,经14年苗期筛选、品系评比及区域化试验与示范,选育出杨树杂交新品种龙丰1号(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simonii‘LongFeng-1’)和龙丰2号(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simonii‘LongFeng-2’)。在松嫩平原区10~12年生林分内,龙丰1号杨树高、胸径和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26 m、1.60 cm和0.0151 m 3,超过小黑杨(对照)8.6%、49.5%和139.7%;龙丰2号杨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40 m、1.66 cm和0.0176 m 3,超过小黑杨(对照)20.7%、55.1%和179.4%。对杨树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在北纬48°03′以南、最低气温-35.0℃以上、年降水量大于294.6 mm、无霜期132 d以上、土壤pH值8.4以下、含盐量<0.3%自然条件下生长良好。10年生龙丰1、2号杨木材气干密度均为0.39 g·cm^-3,纤维长度分别为1062μm和1063μm,纤维长宽比分别为44.3和45.2,适合作纸浆材等工业用材林、防护林及绿化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丰1号杨 龙丰2号杨 引种 选育 区域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辽1号杨在辽宁地区引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蔄胜军 刘巍 +3 位作者 王胜东 杨志岩 纪纯阳 韩兆伟 《辽宁林业科技》 2014年第1期6-9,51,共5页
对20世纪末新引进到辽宁并经初选的12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通过无性系多点生长对比试验、室内外物候观测、对杨干象抗性评价和材性测试等,筛选出生长快、适应强的杨树新品种中辽1号杨,其材积生长量分别超过当地对照种辽... 对20世纪末新引进到辽宁并经初选的12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通过无性系多点生长对比试验、室内外物候观测、对杨干象抗性评价和材性测试等,筛选出生长快、适应强的杨树新品种中辽1号杨,其材积生长量分别超过当地对照种辽宁杨、沙兰杨、荷兰3930杨和I-214杨14.8%~68.1%。其生长进程中高生长最快期是在5~6年生,连年生长量最大数值达到3.6m;胸径生长最快期是在3~5年生,连年生长量最大数值达到6.34cm。而且千型好、材质优良,对杨干象有相对较强的抗性,可作为新品种在其适生区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辽1号杨 杨树无性系 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林1号速生杨优良特性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永良 《防护林科技》 2018年第8期45-46,共2页
通过不同杨树品种区域性栽培试验,分析了新林1号杨的生长量和抗寒性。结果表明:新林1号杨生长量明显优于其他供试杨树品种,在材积生长量上与欧美108和欧美107属于相同显著水平,但抗寒能力上却优于欧美108和欧美107杨。新民以南平原地区... 通过不同杨树品种区域性栽培试验,分析了新林1号杨的生长量和抗寒性。结果表明:新林1号杨生长量明显优于其他供试杨树品种,在材积生长量上与欧美108和欧美107属于相同显著水平,但抗寒能力上却优于欧美108和欧美107杨。新民以南平原地区可应用新林1号杨营造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林1 速生杨 优良特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抗1号杨苗期年高生长进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成生 王芳 +1 位作者 姜成英 张亚军 《甘肃林业科技》 2005年第3期4-6,31,共4页
利用Logistic方程对北抗1号杨苗期年高生长节律进行拟合,建立了数学模型:H=223.1/[1+exp(3.342 13-0.043 92t)],相关系数0.992 3.并依此将整个生长过程分为前生长期、速生期、后生长期3个阶段,其中速生期(6月16日~8月16日,60 d)苗高生... 利用Logistic方程对北抗1号杨苗期年高生长节律进行拟合,建立了数学模型:H=223.1/[1+exp(3.342 13-0.043 92t)],相关系数0.992 3.并依此将整个生长过程分为前生长期、速生期、后生长期3个阶段,其中速生期(6月16日~8月16日,60 d)苗高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7.76%.提高苗木质量,培育大苗壮苗应加强这一关键时期的田间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抗1号杨 LOGISTIC模型 速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A和ABT-1对新疆杨硬枝扦插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妮妮 《防护林科技》 2018年第3期19-22,共4页
为了筛选能提高新疆杨盐碱地扦插效果的药剂,研究了不同浓度IBA和ABT-1对新疆杨硬枝扦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杨插穗经IBA和ABT-1生根粉浸泡后,可有效促进扦插苗生根,缩短了生根时间,提高了生根率,提高了扦插苗的苗、径生长量;相同... 为了筛选能提高新疆杨盐碱地扦插效果的药剂,研究了不同浓度IBA和ABT-1对新疆杨硬枝扦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杨插穗经IBA和ABT-1生根粉浸泡后,可有效促进扦插苗生根,缩短了生根时间,提高了生根率,提高了扦插苗的苗、径生长量;相同浓度ABT-1总体效果好于IBA效果;200mg·L-1 ABT-1处理对新疆杨的扦插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杨 IBA ABT-1 硬枝扦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K杨PagMSBP1/2a基因对木质素合成的影响
17
作者 胥雅静 王佳伟 +6 位作者 赵岩秋 江成 黄李超 安轶 曾为 张进 卢孟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65,共10页
【目的】膜类固醇结合蛋白(MSBP)是一类定位在细胞质膜上的类固醇受体蛋白,通过响应激素调节信号、参与类固醇代谢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杨树MSBP对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尤其是对木材形成过程的作用,为杨树木材品质改良提供支撑。... 【目的】膜类固醇结合蛋白(MSBP)是一类定位在细胞质膜上的类固醇受体蛋白,通过响应激素调节信号、参与类固醇代谢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杨树MSBP对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尤其是对木材形成过程的作用,为杨树木材品质改良提供支撑。【方法】以拟南芥MSBP1蛋白序列在毛果杨、银腺杨84K基因组中进行同源序列比对,获取杨树MSBP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并绘制基因结构图谱;利用qPCR分析杨树MSBP基因在84K杨顶芽、根、茎、叶中的相对表达量;在AspWood表达谱数据中分析同源基因在木材形成中的表达模式;构建35 S∷GFP-PagMSBP1/2a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瞬时转化烟草叶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亚细胞定位情况;构建35 S∷PagMSBP1/2a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84K杨,通过震荡切片观察转基因和对照植株茎段木质部差异;采用乙酰溴法和间苯三酚染色法,分析转基因和对照植株的木质素含量以及木质素在杨树茎段维管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同源比对鉴定出杨树7个MSBP成员,根据进化关系和基因结构对杨树基因进行命名,其中与AtMSBP1、AtMSBP2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PtMSBP1/2a、PtMSBP1/2b和PtMSBP1/2c,PtMSBP1/2a与AtMSBP1同源性最高;qPCR结果显示,在根、茎和叶中3个基因均有表达,PagMSBP1/2c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基因,PagMSBP1/2a在木质化程度高的老茎(6~8节间)中表达量最高,均为木质化低的幼茎(1~3节间)的6倍,与AspWood数据库所显示的PtMSBP1/2a在木材形成过程中表达量较高且在木质部高表达一致。克隆84K杨的MSBP1/2a(PagMSBP1/2a),其编码的蛋白在N端含有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PagMSBP1/2a定位于内质网膜。构建PagMSBP1/2a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84K杨树获得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生长变缓,株高矮于对照;PagMSBP1/2a过表达的植株木质素含量显著低于未转基因对照,乙酰溴可溶性木质素含量降低高达34.6%。【结论】杨树PagMSBP1/2a是定位在内质网膜上的类固醇受体蛋白,参与调控杨树木材形成过程中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可作为靶基因进行木质素含量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MSBP1/2a基因 银腺杨84K 亚细胞定位 过量表达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辽1号杨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宇 梁德军 +1 位作者 纪纯阳 尹杰 《湖南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36-41,共6页
以1年生中辽1号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光合因子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其目的是了解中辽1号杨的光合生理特性,为中辽1号杨高效稳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中辽1号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均为“高峰... 以1年生中辽1号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光合因子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其目的是了解中辽1号杨的光合生理特性,为中辽1号杨高效稳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中辽1号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均为“高峰—低谷—高峰”的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全天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20.34μmol·m^-2s^-1,出现在上午10:00。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CO2浓度是影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中辽1号杨光响应曲线及CO2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中辽1号杨各项光合参数,其中光饱和点为1713.53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8.99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9.89μmol·m^-2s^-1,暗呼吸速率为-1.99μmol·m^-2s^-1,初始量子效率为0.073,CO2饱和点为1266.09μmol·mol^-1,CO2补偿点为68.81μmol·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辽1号杨 光合特性 日变化 光响应曲线 CO2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杨与不同种源青杨杂种苗叶片和生长性状多水平变异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金花 张绮纹 +2 位作者 苏晓华 高建设 卢宝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6-82,共7页
利用美洲黑杨 5 0号为母本和青杨 5个种源 (各 10个单株 )为父本杂交 ,获得杂种F1代无性系 ,对此多水平杂交育种体系叶片和生长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父本青杨种源间及种源内单株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F1代无性系的种源间、种... 利用美洲黑杨 5 0号为母本和青杨 5个种源 (各 10个单株 )为父本杂交 ,获得杂种F1代无性系 ,对此多水平杂交育种体系叶片和生长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父本青杨种源间及种源内单株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F1代无性系的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和家系内无性系间存在不同差异。杂种F1代无性系扦插苗父本种源不同的杂交组合间和组合内家系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1、2、3年生苗的生长性状在不同层次变异水平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对F1代生长有显著影响 ,F1代无性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具有选择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杨 美洲黑杨 多水平变异 叶片性状 杂交育种 亲本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技术的三种人工林木材识别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庞晓宇 杨忠 +1 位作者 吕斌 贾东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52-3556,共5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对三种人工林木材(尾叶桉、马尾松、南方无性系I-72杨)进行识别,探讨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范围对BP网络模型的影响,并与SIMCA法所建模型做比较。结果表明:(1)BP网... 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对三种人工林木材(尾叶桉、马尾松、南方无性系I-72杨)进行识别,探讨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范围对BP网络模型的影响,并与SIMCA法所建模型做比较。结果表明:(1)BP网络结合全波段(780~2 500nm)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识别正确率达到97.78%,并确定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3;(2)全波段光谱建模比短波段(780~1 100nm)和长波段(1 100~2 500nm)光谱建模识别效果好,其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7.78%,95.56%和96.67%,用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对全波段光谱进行预处理后,BP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3.33%和71.11%;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对全波段光谱进行预处理后,BP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8.89%,(3)在三种波段(780~2 500,780~1 100和1 100~2 500nm)光谱建模的情况下,BP网络建模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5.56%,96.67%和97.78%,SIMCA模型识别正确率分别为76.67%,81.11%和82.22%,BP网络建模比SIMCA法建模对三种人工林木材的识别正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网络 近红外光谱 SIMCA 分类 尾叶桉、马尾松、南方无性系I-72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