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通俗小说观念在明代的发展——以历史通俗演义为中心
1
作者 王齐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7,共13页
《三国演义》在明代流行所引发的小说家们对正统史书和通俗演义关系的思考,不仅完成了明代通俗小说观念的理论建构,也推动了明代通俗小说的迅猛发展。通俗小说观念在明代前中期与明代后期有显著差别,具体表现为由强调资治和教化转向重... 《三国演义》在明代流行所引发的小说家们对正统史书和通俗演义关系的思考,不仅完成了明代通俗小说观念的理论建构,也推动了明代通俗小说的迅猛发展。通俗小说观念在明代前中期与明代后期有显著差别,具体表现为由强调资治和教化转向重视通俗和娱情,即从要求通俗演义“羽翼信史”到肯定通俗演义与正史“并传不朽”,从要求通俗演义“裨益风教”到鼓吹通俗演义为“疗俗圣药”,从强调通俗演义征实到鼓动通俗演义虚构,最后归结为要在通俗演义中塑造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典型人物形象。明代通俗小说观念的成熟改变了中国小说观念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观念 历史演义 明代 《三国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世情小说梦境插图的图像隐喻与文学功能
2
作者 曾礼军 刘宇颂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9,共16页
梦境插图与明清世情小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梦境插图集中在世情小说当中,而且图像表达也呈现出独特的“世情化”特征。梦境插图以世情小说文本为依据进行构图和绘刻,表现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和善恶道德等世情内涵。梦境插图又具有图像... 梦境插图与明清世情小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梦境插图集中在世情小说当中,而且图像表达也呈现出独特的“世情化”特征。梦境插图以世情小说文本为依据进行构图和绘刻,表现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和善恶道德等世情内涵。梦境插图又具有图像阐释的能动性,聚焦于世情人物和世情场景的绘刻和再创作,通过“梦里”与“梦外”的双重图像形态来再现、深化和拓展小说中的世情主题。梦境插图作为世情小说的副文本,还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和传播具有突出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凸显和强化了世情叙事和世情主题。梦境插图的这种“世情化”现象的形成,是梦文化意识的民族累积、梦境图像绘制的繁荣与明清尚情文化思潮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世情小说 梦境插图 图像隐喻 文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基础教育体系与民众读写能力:“汉字革命”之长时段重审
3
作者 林少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6-246,共21页
自清末起,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便被中国的变革者视为挥之不去的“原罪”,被视为民众读写能力低下(如他们所宣称)甚至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变革者建构了明清民众读写能力低下、缺乏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文教体系的基... 自清末起,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便被中国的变革者视为挥之不去的“原罪”,被视为民众读写能力低下(如他们所宣称)甚至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变革者建构了明清民众读写能力低下、缺乏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文教体系的基本支持的中国历史叙述,并且向国人承诺:只要(逐步)实现汉语表音文字化、同时尽快采取理念上排斥文言的排他性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会君临华夏大地,中国便会走出屈辱。随着时间的消逝,“五四”新文化变革者所建构的历史叙述遂成今人“常识”。事实上这一“常识”是需要被质疑的,中国语言现代性也需要被置于14世纪至19世纪长时段之中加以重审。在此时段中,识字教育对于社会地方精英、地方经济秩序和以儒学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秩序都有非常正面的意义,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中得到国家权力、社会、家庭各方鼎力支持。仅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变革者所建构的历史视角去观察,是以西方中心的现代观看待现代以前中华帝国识字率问题时容易先入为主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基础教育制度 民众读写能力 表音文字 汉字革命 中国语言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仙道小说的结构模式及其来源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振华 段淼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7,共11页
明清小说的繁荣,带来了小说观念和小说理论的繁富,小说家纷纷对小说的结构艺术进行深刻思考。在这个背景下,作为明清小说中一个新品种的道教仙道小说,据初步统计共48部,它们的作者都曾苦心经营过这些小说的结构模式,结果是全部48部仙道... 明清小说的繁荣,带来了小说观念和小说理论的繁富,小说家纷纷对小说的结构艺术进行深刻思考。在这个背景下,作为明清小说中一个新品种的道教仙道小说,据初步统计共48部,它们的作者都曾苦心经营过这些小说的结构模式,结果是全部48部仙道小说无一例外地按照“仙界开局式”“凡间发展式”“玉局结尾式”,即“仙界→人世→仙界”的三段结构形式来布局谋篇,这种模式同时也策应了明清文法、戏法、小说法等提倡的豹头、猪肚、凤尾的结构理论。究其原因,主要受诸如《太平经》等早期道教在经典制作上的文本模式的影响。但是明清仙道小说在结构安排、叙述风格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性,这是服从于仙道小说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其他外在客观因素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仙道小说 仙界开局式 凡间发展式 玉局结尾式 道教经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末清初杭州地区通俗小说的创作与刊刻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程国赋 胡海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2-127,共6页
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数量上,刊刻趋于衰落,但创作出现繁荣;在质量上,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书坊主注重插图精美,刊刻精准,态度严谨,评点认真、精细。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 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数量上,刊刻趋于衰落,但创作出现繁荣;在质量上,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书坊主注重插图精美,刊刻精准,态度严谨,评点认真、精细。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书坊主与小说家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杭州 通俗小说 刊刻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民间教派中的道教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平 唐雁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28,共7页
明清民间教派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末劫救世为信仰。它是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兴起的,并从儒、释、道三教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因此与道教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明清民间教派中道教色彩浓厚的教派众... 明清民间教派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末劫救世为信仰。它是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兴起的,并从儒、释、道三教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因此与道教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明清民间教派中道教色彩浓厚的教派众多,这些教派体现出了道教世俗化、民间化的诸多流行要素,包括符箓、咒术、庞杂的神灵谱系和医术等等。明清民间教派从道教中吸收的重要养分就是内丹修炼方法,其中的无为教、黄天教、三一教、闻香教、圆顿教等教门都与道教的内丹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清代中后期,内丹修炼说在八卦教等教门中流衍为坐功运气之说,并在晚近时期进一步演变成为气功武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民间教派 三教合一 道教 气功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建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1,共7页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家族小说 叙事模式 《金瓶梅》 《红楼梦》 明代 清代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通俗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鹏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121,共11页
所谓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是指在小说情节或叙事层面嵌入戏曲的故事内容、戏文片段或其他戏曲因素,跟小说自身的情节、叙事或主题形成复杂的关联,同时造成特殊的美学效果。"戏曲嵌入式结构"既是小说的叙事技巧,... 所谓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是指在小说情节或叙事层面嵌入戏曲的故事内容、戏文片段或其他戏曲因素,跟小说自身的情节、叙事或主题形成复杂的关联,同时造成特殊的美学效果。"戏曲嵌入式结构"既是小说的叙事技巧,也是小说的叙事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外小说史上屡见不鲜,明清通俗小说比较普遍地运用过这种结构,成为小说史上的重要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通俗小说 戏曲嵌入式结构 戏中戏 类比 勾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纾抄本小说《明时演义》考述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玉宝 陈金林 刘永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9,共6页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该文刊于民国时期的北京报刊。抄本小说《明时演义》对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学发展及目前的林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清末民初 报章小说 明时演义 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通俗文学中医者形象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立 秦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74-79,共6页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者形象 涉医题材史 明清通俗小说 民俗文化 主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社会心理学审视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卫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5,共7页
在外来先进兵器触发下,明代加速引进和仿制火炮等长距离攻击性武器,并尽快运用于实战。明代中后期兵书丛集,倡扬军械更新,其与明清小说宝物描写至为相关。小说人物借助宝物更加超人化,而宝物也再造了人物形象,使一批平凡人物变成了超凡... 在外来先进兵器触发下,明代加速引进和仿制火炮等长距离攻击性武器,并尽快运用于实战。明代中后期兵书丛集,倡扬军械更新,其与明清小说宝物描写至为相关。小说人物借助宝物更加超人化,而宝物也再造了人物形象,使一批平凡人物变成了超凡英雄,构成了系列作品的神奇英雄谱系、群像。时代现实的经验教训使人认识到,战争就是在较量彼此战争武器的装备和运用上,而想像中的文学世界则把观念形象化和趣味化了。明清小说中与战争相关的宝物文学描写,的确都或多或少含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层文化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社会 外来挑战 宝物描写 社会心理 明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图元类式:小说叙事结构的新阐释——以明清小说为叙述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建平 丁玉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81,共11页
意图是人物行为(包括内外叙述者行为)发生的根源,故而从意图层次研究人物行为,从意图间的关系研究小说叙事的结构,较之从动作行为、故事情节的外在结构研究小说更深入一层,我们称之为内结构。内结构由人物意图元类式层次、叙述意图元层... 意图是人物行为(包括内外叙述者行为)发生的根源,故而从意图层次研究人物行为,从意图间的关系研究小说叙事的结构,较之从动作行为、故事情节的外在结构研究小说更深入一层,我们称之为内结构。内结构由人物意图元类式层次、叙述意图元层次、表意意图元层次三结构组成。由于第一层次是小说内结构的主体,又是其他两个层次意图的载体,故而成为本文阐述的中心。人物意图元类式分为单意图元与复合意图元。单意图元包含了一个主导意图,分为单意图元和单意图元组两类。复合意图元包括单意图元类式的交叉,以及多个人物和多个意图的结构组合。小说的接受效果来自主要人物意图力的表现层次,意图元的组合方式以及表意的情感度与精神品格,并依次影响动人、透人、移人的深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意图元 内结构 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作诗免罪”母题与诗歌艺术的生产消费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立 陈康泓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88,共7页
明清民俗故事常叙述犯人即时作诗,获官员同情宽纵,或因作诗而免受灾祸,带来幸运。母题体现了传统"人治"社会法律与执法的特点,犯法者因能诗而提高了个体品位。诗歌消费过程,离不开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共同置身的特殊情境。明... 明清民俗故事常叙述犯人即时作诗,获官员同情宽纵,或因作诗而免受灾祸,带来幸运。母题体现了传统"人治"社会法律与执法的特点,犯法者因能诗而提高了个体品位。诗歌消费过程,离不开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共同置身的特殊情境。明清叙述较多变成下层男女过失"犯罪",以具有贵族般才华作诗得蒙宽宥,诗作要按命题要求,具有"双关"性,往往有适度的自辩自嘲和诙谐意味。作诗免罪母题体现了"尊重人才"的意趣、朴素人道主义与人际和谐理想,显示了文人阶层的文化心理向社会运作机制、普通民众舆论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诗免罪 诗歌生产 诗歌消费 明清文化史 雅俗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邰杰 周武忠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76,共4页
"礼"的空间造物运行——基于叙事感知的空间性、园林场域中的"身体与空间"——基于运动感知的可见性、"影像片段"式的园林图像——基于电影剧本、镜头与景观叙事、图像的类同性,是探讨文章主题"明... "礼"的空间造物运行——基于叙事感知的空间性、园林场域中的"身体与空间"——基于运动感知的可见性、"影像片段"式的园林图像——基于电影剧本、镜头与景观叙事、图像的类同性,是探讨文章主题"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活动场景"的三个剖析层面,亦主要从行为学的视野来解读景观图像构造的内在操作机制原理,文章认为明清文学中的园林建筑图像资源对于造园艺术创作、空间场景阅读等方面均有较大参鉴价值,而且通过对中国古典图像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也是景观艺术创作走向源流传统文脉之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版刻插图 园林活动场景 行为学 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对“同宗民歌”的认识——与冯光钰教授商榷 被引量:14
15
作者 徐元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69,共6页
同宗民歌研究的是民歌“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是对一些同一源流民歌的比较研究。从对众多同宗民歌“流”的比较研究中 ,勾勒出“源”的基本特征 ;在对“流”的分析过程中 ,寻找“源”的总体特征 ,并进一步找出更多同源同流的同宗民... 同宗民歌研究的是民歌“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是对一些同一源流民歌的比较研究。从对众多同宗民歌“流”的比较研究中 ,勾勒出“源”的基本特征 ;在对“流”的分析过程中 ,寻找“源”的总体特征 ,并进一步找出更多同源同流的同宗民歌来 ,甚至找到这些同宗民歌的“源头” ,或至少寻找到较早的“流”。许多同宗民歌都源于明清俗曲 ,而音乐曲调则是辨认同宗民歌的根本标准。同时 ,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歌词内容、衬词使用规律、民歌名称等手段寻找同宗的民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宗民歌 明清俗曲 民歌源头 民歌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通俗小说江南传播及其经典化进程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保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160,共9页
明清通俗小说由作者笔下自在状态的文本,到成为审美对象的小说"经典"作品,只能发生在小说"尊体",打破了以"小道视之"的传统观念以后。但明清通俗小说在江南的首刊和精刊,使得具有经典意义的创作文本,得... 明清通俗小说由作者笔下自在状态的文本,到成为审美对象的小说"经典"作品,只能发生在小说"尊体",打破了以"小道视之"的传统观念以后。但明清通俗小说在江南的首刊和精刊,使得具有经典意义的创作文本,得以及时以相对定型的审美客体呈现于世人面前,进而成为"经典"存在;"奇书"概念在江南出现并广为人知,标志通俗小说"经典"作品被明确发现,同时暗含小说"尊体"的萌蘖;江南通俗小说精批精选,对作品博大意蕴、艺术奥秘的阐释,对其卓越创造、伟大张力及范式意义的揭示,则意味着小说作品"经典"地位初步确立。明清通俗小说的江南传播,成为其走向经典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容轻忽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江南 通俗小说 传播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的民间性策略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9-152,共4页
与前后期文人世情小说不同,《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采取了一种民间性策略。作者取用神道立足于民间受众,神道设教中多关涉民间意义上的宗族伦理与儒家社会伦理,把民间祈福畏祸的文化心理作为扬善惩恶的教化落点,从而有效呼应了作品以儒... 与前后期文人世情小说不同,《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采取了一种民间性策略。作者取用神道立足于民间受众,神道设教中多关涉民间意义上的宗族伦理与儒家社会伦理,把民间祈福畏祸的文化心理作为扬善惩恶的教化落点,从而有效呼应了作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化主旨。在世风浇漓、道德沦丧的晚明社会,这种文学救世的策略,无疑十分切实而有效。这也是《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的成功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神道设教 明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解——明清小说评点范畴例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金善 陈心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奇"这一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它是和"正"对举的一个范畴。《孙子兵法》进一步阐发了"奇正"理论,后来人们逐渐把"奇"这一范畴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不仅在诗文批评领域里,用"... "奇"这一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它是和"正"对举的一个范畴。《孙子兵法》进一步阐发了"奇正"理论,后来人们逐渐把"奇"这一范畴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不仅在诗文批评领域里,用"奇"来把握作品总体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趋向,而且在小说批评领域里,也经常用"奇"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文本。明清小说理论中尚"奇"的审美趋向经历了从"以幻为奇"到"不奇之奇"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以幻为奇 不奇之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学视野下的明清小说评点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才训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明清时期,自幼便浸润于八股文章的小说评点家形成了顽固的文章学思维定式,他们往往以文章学视野来观照小说。在尊题意识支配下,他们惯于按题解文而喜欢抱定题目来分析小说的叙事写人艺术。他们的小说评点表现出文法至上的批评倾向,以&qu... 明清时期,自幼便浸润于八股文章的小说评点家形成了顽固的文章学思维定式,他们往往以文章学视野来观照小说。在尊题意识支配下,他们惯于按题解文而喜欢抱定题目来分析小说的叙事写人艺术。他们的小说评点表现出文法至上的批评倾向,以"合掌"、"断续"、"伏应"、"急脉缓受"、"虚实"等文章学理论来审视小说情节结构,以"代言"、"宾主"等来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文法派的出现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重文轻道,注重小说艺术技巧分析,其评点体现出明显的导读意识,并促进了小说在文人中的传播,但其评点文字也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学 明清小说评点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的意识的自觉──明清批评家对明清小说美学特征的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炎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85,共6页
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创作的繁荣,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类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对小说美学特征的探讨成为可能。从小说的虚构特性、情感特性、形象特征和美感愉悦特征等四个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地阐述明清批评家对小说美学特征的探讨。
关键词 明清 小说 美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