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hatGPT的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健康评价
1
作者 郭艳荣 王懿祥 +4 位作者 海龙 张志东 刘磊 杨宏伟 刘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8,共12页
【目的】现有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多维数据时存在局限性,难以准确反映森林健康的真实状况。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ChatGPT大语言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新型评价框架,以优化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并探索影响科尔沁沙地杨树(P... 【目的】现有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多维数据时存在局限性,难以准确反映森林健康的真实状况。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ChatGPT大语言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新型评价框架,以优化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并探索影响科尔沁沙地杨树(Populus spp.)人工林健康的关键指标。【方法】基于地面调查数据与森林景观照片,构建了包含15个指标的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利用ChatGPT模型通过few-shot学习实现健康等级预测,并结合YOLOv5提取图像视觉特征进一步优化健康评估结果,同时采用K均值聚类自动划分森林健康等级。此外,通过DeepSeek大语言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8种机器学习模型对ChatGPT预测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和比较,并利用SHAP分析方法识别影响森林健康的主导因子。【结果】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健康等级所占比例依次为中健康(53.3%)>不健康(21.7%)>亚健康(20.7%)>健康(4.3%),森林整体处于中健康状态。DeepSeek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76.1%;ChatGPT的预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模糊评价法)无显著差异(p=0.29);8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的验证准确率最高,达到84.2%。研究识别出林分平均高和土壤有机碳密度为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ChatGPT与多源数据融合的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科学可靠,能够有效提升森林健康等级划分的准确性和解释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健康监测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森林健康评价 森林经营 ChatGPT DeepSeek 机器学习 变量重要性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枣在杨树混交林中的抗光肩星天牛能力评估
2
作者 毛盾 周卓 +5 位作者 王丹阳 杨耀科 李青茂 贾藤 苏智 魏建荣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06,共7页
[目的]评估沙枣在混交防护林中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能力。[方法]在内蒙古磴口县选择了3种不同混交林分,对所有树木进行逐株调查,记录相关受害指标,比较各混交林分中不同树种遭受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情况。[结果]1)在对照组混交林带Ⅰ中,仅... [目的]评估沙枣在混交防护林中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能力。[方法]在内蒙古磴口县选择了3种不同混交林分,对所有树木进行逐株调查,记录相关受害指标,比较各混交林分中不同树种遭受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情况。[结果]1)在对照组混交林带Ⅰ中,仅有沙林杨和新疆杨两种杨树混栽,两树种受害较轻且无显著差异;在混交林带Ⅱ中,包含沙林杨、新疆杨、二白杨和沙枣4个树种,其中二白杨较其他树种受害严重;在混交林带Ⅲ中,包含沙林杨、新疆杨和沙枣3个树种,沙林杨受害较重。2)新疆杨是防护林的主栽树种,在林带Ⅱ和Ⅲ中,新疆杨受害均轻于林带Ⅰ,但在3种林带中差异不显著;在林带Ⅱ和Ⅲ中的沙林杨或二白杨均受害重于新疆杨,尤其是二白杨受害严重。[结论]沙枣树的存在对光肩星天牛在新疆杨上的发生程度没有显著影响。二白杨在受调查各树种中受害最重,应是承接了大部分的光肩星天牛危害,使其可能成为虫源木,因此不建议引入混交防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蛀干害虫 混交林 杨树 沙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空气热处理对无机浸渍杨木与桦木物理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盼盼 魏宁 姚雨芯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8期55-62,共8页
对杨木和桦木素材采用以二氧化硅为主体的浸渍改性处理,之后在140℃、160℃、180℃和2 h、3 h、4 h条件下对浸渍材进行热处理,考察热处理对素材和浸渍材物理性能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浸渍材,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杨木和桦木... 对杨木和桦木素材采用以二氧化硅为主体的浸渍改性处理,之后在140℃、160℃、180℃和2 h、3 h、4 h条件下对浸渍材进行热处理,考察热处理对素材和浸渍材物理性能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浸渍材,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杨木和桦木改性材的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基本密度均降低;(2)杨木和桦木浸渍材和热处理浸渍材的干缩率均低于素材;相对于浸渍材,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杨木和桦木改性材的干缩率均降低;(3)杨木和桦木浸渍材和热处理浸渍材的吸湿膨胀率均低于素材;相对于浸渍材,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杨木和桦木改性材的吸湿膨胀率均降低;(4)相对于浸渍材,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热处理浸渍材的明度降低,色差增大;(5)热处理温度对木材物理性能影响大于热处理时间的影响,在180℃、4 h条件下热处理浸渍材的物理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木 桦木 无机浸渍 热处理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五台山白桦林雨季降水及再分配过程水化学特征
4
作者 李联地 张树梓 +1 位作者 陈海龙 史丽娟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82-86,共5页
对河北小五台山山涧口流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枯落物渗透水、坡面径流这5个过程的水样进行pH值、HCO_(3)^(-)、Ca^(2+)、Mg^(2+)、Zn^(2+)、Mn^(2+)、Fe^(2+)7个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1)与降雨相比,再... 对河北小五台山山涧口流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枯落物渗透水、坡面径流这5个过程的水样进行pH值、HCO_(3)^(-)、Ca^(2+)、Mg^(2+)、Zn^(2+)、Mn^(2+)、Fe^(2+)7个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1)与降雨相比,再分配过程中水样的Mg^(2+)浓度下降;Fe^(2+)、Ca^(2+)、Mn^(2+)浓度升高,Zn^(2+)浓度除了在树干径流和坡面径流过程下降外,在其他分配过程中也呈上升趋势。(2)将树干径流与穿透雨比较,水样中Mn^(2+)、Fe^(2+)浓度升高,表现为淋出作用;Zn^(2+)、Ca^(2+)、Mg^(2+)浓度降低,表现为吸附作用。把坡面径流与枯落物渗透水比较,水样中Zn^(2+)、Ca^(2+)、Mg^(2+)浓度降低,表现为截留作用;Mn^(2+)、Fe^(2+)浓度升高,表现为淋出作用。(3)白桦林对雨量截留率达94%以上,其在水源涵养方面效果显著。(4)土壤中的Mg^(2+)、Fe^(2+)处于流失状态,Ca^(2+)、Mn^(2+)、Zn^(2+)则处于保留积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林 降雨 穿透雨 树干径流 枯落物渗透水 坡面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添加量对杨树长势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5
作者 魏洪源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31-33,共3页
为分析不同氮添加量对杨树长势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国有独山林场杨树基地开展试验,根据不同氮添加量比例设置四个处理,氮添加量分别是0 kg·hm^(-2)·a^(-1)(CK)、50 kg·hm^(-2)·... 为分析不同氮添加量对杨树长势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国有独山林场杨树基地开展试验,根据不同氮添加量比例设置四个处理,氮添加量分别是0 kg·hm^(-2)·a^(-1)(CK)、50 kg·hm^(-2)·a^(-1)(T1)、100 kg·hm^(-2)·a^(-1)(T2)、150 kg·hm^(-2)·a^(-1)(T3)尿素,详细分析不同氮添加量对杨树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氮添加量。结果证实,添加氮肥的各处理杨树的苗高、地径均高于CK处理,叶片数均多于CK处理(P<0.05),其中T2处理的苗高、地径最高,叶片数最多。T2处理的根、皮、去皮茎、叶片的总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T2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排序为:T2>T3>T1>CK,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排序为:T2>T1>T3>CK。由此可知,不同氮添加量对杨树长势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产生的影响不同,T2处理杨树长势最佳,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高,因此以T2处理(100 kg·hm^(-2)·a^(-1))的添加量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氮添加量 林木长势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哑变量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碳密度模型
6
作者 王维芳 崔梦琦 邢凯然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1,共8页
以内蒙古地区牙克石林业管理局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198块样地数据分析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与各林分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碳密度预测基础模型,同时将立地条件(草类白桦林、杜鹃-越桔白桦林、榛子白... 以内蒙古地区牙克石林业管理局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198块样地数据分析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与各林分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碳密度预测基础模型,同时将立地条件(草类白桦林、杜鹃-越桔白桦林、榛子白桦林)作为哑变量引入到预测模型中,对不同林型的林分碳密度进行预测,为林业研究中碳密度模型的构建以及森林碳汇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基础模型决定系数(R^(2))为0.703,均方根误差(RMSE)为8.615 t/hm^(2),赤池信息量(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为841.206,贝叶斯信息量(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为851.071。引入立地条件哑变量后,R^(2)有所增大,最大达到0.818,RMSE均小于等于8.241 t/hm^(2),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预估参数较为精确。哑变量模型的AIC均小于等于541.431,BIC均小于等于550.320。哑变量模型能够反映不同立地条件下碳密度的变化,在模型的拟合和检验方面都显示适合于研究地区林分碳密度的预测,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白桦林 哑变量 林分碳密度 立地条件 碳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预测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王维芳 孙钰 戴亚维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5期30-33,共4页
为了对天然白桦林碳储量预测提供方法,以内蒙古地区198块天然白桦林样地实测数据为材料,建立了碳密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拟合优度检验,选出最优的内蒙古地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为二元线性模型,决定系数R^(2)... 为了对天然白桦林碳储量预测提供方法,以内蒙古地区198块天然白桦林样地实测数据为材料,建立了碳密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拟合优度检验,选出最优的内蒙古地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为二元线性模型,决定系数R^(2)为0.568,均方根误差RMSE为12.515 t·hm^(-2),平均偏差ME为0.005 t·hm^(-2),平均绝对偏差为9.435 t·hm^(-2),准确率Acc为0.776。该二元线性模型能更好模拟碳密度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估算精度更高,可为估测森林碳储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白桦 碳储量 碳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刘学 梁素钰 +2 位作者 王琪瑶 李云红 杜倩 《农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组分(速效氮)及容重等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综合0~30 cm土层,次生杨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17.11±1.13)kg/m^(2))];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居中[(14.69±1.31)kg/m^(2)];椴树红松林中幼龄林最低[(12.06±1.26)kg/m^(2)],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孔隙度、C/N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对于椴树红松林,次生杨桦林更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极显著影响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全氮、孔隙度、C/N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有机碳密度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地桦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对坡向的响应
9
作者 于小萌 高青青 +3 位作者 许竹锐 马旭满 孟亚馨 徐学华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3期288-296,共9页
为了揭示冀北山地桦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对坡向的响应规律,以冀北山地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桦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组成主要包含41门、107纲,其中优势细菌门为变... 为了揭示冀北山地桦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对坡向的响应规律,以冀北山地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桦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组成主要包含41门、107纲,其中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在坡向间存在显著差异,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土壤含水量、容重、硝态氮和氨态氮均影响细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其中,土壤含水量与多种细菌门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与细菌α多样性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综上所述,不同坡向桦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坡向和土层深度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该地区桦木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木林 坡向 土壤细菌 群落多样性 冀北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岗梁管护中心青杨叶锈病风险分析探究
10
作者 童瑶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149-151,共3页
经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由于扦插密度、地形地貌、降雨量以及管理水平的变化,使得青杨叶锈病的发生频繁,而且其中最重要的侵染来源就是夏孢子。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该疾病的发生,从而改善苗木的品质... 经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由于扦插密度、地形地貌、降雨量以及管理水平的变化,使得青杨叶锈病的发生频繁,而且其中最重要的侵染来源就是夏孢子。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该疾病的发生,从而改善苗木的品质。在育苗期间通过减少植株的密集,并在疾病初期采取适当的化学预防措施,能够大大减少植物的损伤程度以及患者的痛苦。在使用的各种药剂中,29%石硫合剂1000倍液的预防作用是最好的,其预防作用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痛苦指数都是5%,比未使用这种药剂的植物的患者的痛苦指数Ⅲ和Ⅳ都要小(CK),其差距都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青杨 叶锈病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朔州市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薛荣泽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33-35,共3页
以朔州市作为试验研究地点,分析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方法于小叶杨防护林划分3组不同带间距,分别为5 m、10 m和15 m带间距,测定其不同带间距植被多样性和其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①植被多样性... 以朔州市作为试验研究地点,分析小叶杨防护林带间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方法于小叶杨防护林划分3组不同带间距,分别为5 m、10 m和15 m带间距,测定其不同带间距植被多样性和其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①植被多样性:带间距大小对小叶杨防护林植被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植被天然状态下,植被多样性、群落稳定性表现为15 m带间距>10 m>5 m(P<0.05);②土壤理化性质:随着带间距的增加,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表现为15 m>10 m>5 m(P<0.05),而土壤容重与其相反,表现为15 m<10 m<5 m(P<0.05);③相关性: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土壤容重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速效磷相关性不显著。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叶杨防护林中,适当增加防护林带间距有助于提升植被多样性,增强群落稳定性,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以15 m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杨防护林 带间植被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24
12
作者 龚直文 亢新刚 +3 位作者 顾丽 高延 冯启祥 姚景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33,共6页
基于2×2联列表和方差比率,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和种间联结系数值计算,对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阶段林分总体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群落内出现的12个乔木树种之间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为0.932,接近1,表现... 基于2×2联列表和方差比率,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和种间联结系数值计算,对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阶段林分总体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群落内出现的12个乔木树种之间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为0.932,接近1,表现为无相关性;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群落主要种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说明该阶段的群落已处于和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群落总体正关联性随着演替进程而加强。竞争的最后结果将导致杨桦退出先锋树种阶段,并被地带性顶级树种云冷杉代替。多树种间总体联结性反映了群落内各树种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树木种群的关联关系进一步说明该群落处于杨桦次生林向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过渡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 联结系数 次生林演替 群落演替 杨桦林 云冷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杜志 亢新刚 +3 位作者 孟京辉 孔雷 郭韦韦 岳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2,共7页
基于长白山杨桦次生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O-ring统计分析了4个主要树种在不同林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高林层的白桦在部分尺度上表现聚集分布,低林层白桦以随机分布为主,而高低林层红松的格局分布反之,枫... 基于长白山杨桦次生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O-ring统计分析了4个主要树种在不同林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高林层的白桦在部分尺度上表现聚集分布,低林层白桦以随机分布为主,而高低林层红松的格局分布反之,枫桦和冷杉在小尺度上都以聚集分布为主。不同林层上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度随林层高度增加而减小,红松和枫桦在低林层中聚集分布较明显,在高林层中呈现明显随机分布。不同树种在不同林层中空间关联性多样,在小尺度上,低林层的红松与高林层的白桦、红松表现为正相关,与冷杉表现为负相关;红松、枫桦与白桦在高林层中的两两关联性以负相关为主。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树种空间分布格局普遍转变为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趋向于相互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桦次生林 O—ring统计 空间格局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传照 李俊清 金奎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林场经过3a(1986年—1988年)的生态因子观测、红松幼树生长量调查及红松幼树的模拟遮光试验,表明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生长在林下的红松幼树对光照的要求比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具有更大的依...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林场经过3a(1986年—1988年)的生态因子观测、红松幼树生长量调查及红松幼树的模拟遮光试验,表明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生长在林下的红松幼树对光照的要求比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在其它环境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人为降低光照使红松幼树生长骤然减慢。光照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不仅在于生长季,也在于非生长季,且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效果更显著。红松幼树的生长随年龄的增大其需光量逐渐增强,因此,在经营红松人工林及杨、桦等次生林时,应遵从红松这一生物学特性,及时抚育,逐渐加大透光疏伐的强度,以满足红松幼树生长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幼树 光照条件 相关性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黄龙生 李永宁 +3 位作者 冯楷斌 赵中凯 霍艳玲 金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在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选取面积为100 m×100 m的杨桦次生林样地,以每株林木树高、胸径和坐标为基础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中山杨Populus davidi... 在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选取面积为100 m×100 m的杨桦次生林样地,以每株林木树高、胸径和坐标为基础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中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优势,为林分内优势树种;(2)林分各混交类型的比例相差不大,林分整体呈中度混交状态;(3)林分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相对较多,基于胸径、树高得到的平均大小比数结果基本一致,均能客观反映林分的分化规律;(4)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4,属于随机分布,林下伴生树种以集聚分布为主,但优势树种的随机分布趋势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桦次生林 空间结构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赵玉涛 韩士杰 +1 位作者 李雪峰 胡艳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1,共3页
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中土壤微生物碳、氮对大气氮沉降升高的响应。林地控制施氮量分别为:对照(0)、低氮(25 kg.(hm2.a)-1)和高氮(50 kg.(hm2.a)-1)。施氮后的第一个生长季,生长初期(5月)、生长旺季(7月)... 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中土壤微生物碳、氮对大气氮沉降升高的响应。林地控制施氮量分别为:对照(0)、低氮(25 kg.(hm2.a)-1)和高氮(50 kg.(hm2.a)-1)。施氮后的第一个生长季,生长初期(5月)、生长旺季(7月)和生长末期(9月)的观测研究表明:氮沉降增加对微生物C、N的影响因森林类型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1 a的施氮试验并没有使土壤氮达到饱和状态,但是短期的施氮可以在某些月份内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C、N及其微生物m(C)∶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氮沉降 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庞泉沟地区山地杨桦林优势种种群格局与动态 被引量:7
17
作者 田世广 张金屯 +2 位作者 张钦弟 张斌 苏日古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森林群落的动态变化在各个阶段表现为优势种群数量增长和消亡及竞争强弱的变化,径级结构和格局分析能有效地描述这种变化的趋势.本文研究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山地杨桦林这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变化过程中,一定尺度范围内的山杨、白桦、... 森林群落的动态变化在各个阶段表现为优势种群数量增长和消亡及竞争强弱的变化,径级结构和格局分析能有效地描述这种变化的趋势.本文研究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山地杨桦林这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变化过程中,一定尺度范围内的山杨、白桦、青杄在小尺度上均为集群分布,在大尺度上趋于随机分布.山杨和青杄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占据相似的生境,青杄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演替过程中将取代山杨.白桦和红桦在群落变化过程中较为稳定,在演替中可能将长期存在,与青杄形成针-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杨桦林 径级结构 格局分析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空间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金辉 李永宁 +1 位作者 霍艳玲 徐学华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68,共6页
杨桦次生林是冀北山地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植被类型,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该地区的天然次生林保护、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试验在河北省木兰围场桃山林场,选择典型的杨桦次生林布设100m×100m样地,采用点格局... 杨桦次生林是冀北山地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植被类型,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该地区的天然次生林保护、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试验在河北省木兰围场桃山林场,选择典型的杨桦次生林布设100m×100m样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杨桦次生林群落和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在大尺度范围内呈随机分布;白桦、山杨和棘皮桦的单种格局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在大尺度范围内呈随机分布;平基槭在研究的尺度范围内,均呈聚集分布;白桦与山杨、平基槭、棘皮桦之间都呈现为一定的正关联;山杨与平基槭、棘皮桦之间,小尺度呈现正关联,大尺度呈现负关联;平基槭与棘皮桦呈现为显著的正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山地 杨桦次生林 分布格局 点格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优势更新幼苗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贝贝 匡文浓 +2 位作者 姜俊 赵秀海 何怀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469-4475,共7页
为了解长白山次生杨桦林中优势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5.2 hm2(200 m×260 m)固定样地更新幼苗的全面定位调查和环境因子调查本底数据为基础,对样地内个体数量排序前5的优势更新幼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 为了解长白山次生杨桦林中优势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5.2 hm2(200 m×260 m)固定样地更新幼苗的全面定位调查和环境因子调查本底数据为基础,对样地内个体数量排序前5的优势更新幼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小距离尺度上,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0—90 m)、色木槭(Acer mono)(0—60 m)、紫椴(Tilia amurensis)(0—60 m、90—150 m)和假色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s)(0—90 m)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关系为显著正自相关,呈聚集性分布;群落水平上,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5种优势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变异解释能力为61%,其中,纯粹空间变量的解释度为56%,而纯粹环境变量的解释度不足1%;种群水平上,环境因子对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其中,水曲柳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钾和土壤水分显著相关,色木槭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磷显著相关,紫椴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全磷显著相关,假色槭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显著相关;簇毛槭(Acer barbinerve)幼苗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长白山次生杨桦林中优势更新幼苗多为聚集性分布,环境因子对其分布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次生杨桦林 更新幼苗 空间分布 环境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杨桦林优势树种间氮素营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玉文 李英 +3 位作者 李俊清 柴一新 赵晓红 王业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6,共10页
为了探讨阔叶红松林演替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稳定性中存在的N素机制作用,1991年7月、在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海拔740m),应用近几年建立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土壤N素及有效形态NO_3-N、NH_4-N... 为了探讨阔叶红松林演替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稳定性中存在的N素机制作用,1991年7月、在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海拔740m),应用近几年建立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土壤N素及有效形态NO_3-N、NH_4-N的供应和林木的N素吸收利用状况,对原始阔叶红松林及破坏后形成的两个不同龄级的杨拌林中优势树种林木的N素营养状况及树种间N素营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中N素及其有效形态NO_3-N、NH_4-N的含量和NO_3-N、NH_4-N的转化关系和其植被组成、土壤含水率以及pH值关系较大,特别是根层土壤N素和其上、下层土壤N素关系较密切;2.原始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林木在N素吸收利用和土壤供应状况上一致,且树种间在N素营养上存在着缓和竞争的关系,这是其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3.当更新或更替树种的幼苗、幼树对N素的吸收利用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其N素变化时,它们才能很好地生长、更新或更替其它树种而使群落发生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林 杨桦林 氮素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