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萃取苹果籽油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1
作者 苟丽娜 曾朝珍 康三江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452-458,共7页
系统比较超临界CO_(2)萃取与传统溶剂萃取对苹果籽油质量的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萃取工艺和开发高品质苹果籽油提供科学依据。以红富士苹果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分别采用超临界... 系统比较超临界CO_(2)萃取与传统溶剂萃取对苹果籽油质量的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萃取工艺和开发高品质苹果籽油提供科学依据。以红富士苹果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分别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和石油醚萃取提取苹果籽油,并对其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2.0 h、CO_(2)流量25 L/h,苹果籽油得率达23.72%。理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溶剂萃取相比,超临界CO_(2)萃取的苹果籽油具有较低的过氧化值(0.70 g/kg)和较高的皂化值(189 mg/g),表明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长链脂肪酸含量。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2种萃取方法所得苹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包括亚油酸(51.973%~52.050%)和油酸(36.206%~36.293%)。综上所述,超临界CO_(2)萃取法在提升苹果籽油品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适用于生产高品质苹果籽油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籽油 超临界co_(2)萃取 工艺优化 理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油的超临界CO_(2)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
作者 刘美静 魏晓博 +3 位作者 余君伟 虎丽 方海田 刘慧燕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1,共6页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等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技术萃取沙棘籽油平均得率为10.83%,所得沙棘籽油各项理化指标符合行业标准;经高效气相色谱仪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88.12%,以油酸(23.11%)、亚油酸(35.60%)和亚麻酸(28.91%)为主;总黄酮含量为27.15 mg RE/100 g,总酚含量为41.60 mg GAE/100 g;清除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IC 50值分别为3.82、16.17、0.50 mg/mL,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的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有较强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油 超临界co_(2)萃取 脂肪酸 生物活性成分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白扁豆挥发油工艺及其成分分析
3
作者 罗依 杨芳芳 +2 位作者 徐剑 张永萍 刘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40,共5页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白扁豆中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最优萃取工艺为萃取时间3.0 h、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白扁豆中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最优萃取工艺为萃取时间3.0 h、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在此条件下白扁豆挥发油得率为1.37%。在白扁豆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其中有机酸类成分相对含量达到31.08%,其次为甾醇类(18.08%)。亚油酸、棕榈酸、豆甾醇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15.69%、9.89%、9.39%。表明白扁豆挥发油具有多种潜在的生物活性,可用于开发优质药材资源及保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扁豆挥发油 超临界co_(2)提取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对比分析
4
作者 周贝 王伟雄 +3 位作者 赵子博 郭玉英 胡裕泽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7,共1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体外实验,对比分析水蒸气蒸馏提取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以艾叶挥发油为基础开发抗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2种艾叶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相关靶点和通路,并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究2种挥发油抗特应性皮炎的活性。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team distillation,AEOSD)中有65种化合物,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EOSFE)中有89种化合物,有44种化合物同时存在于2种挥发油中。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桉叶油醇、α-蛇麻烯是AEOSD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丁香酚、桉叶油醇、α-蒎烯是AEOSFE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潜在药效成分;AEOSD可能通过调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物合成过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正向调节生物过程、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而AEOSFE可能通过调控NO的生物合成过程、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的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及炎症介质调节TRP通道等来影响特应性皮炎的进展。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EOSD和AEOSFE均能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NO过度释放,可分别减少靶点炎症因子IL-1β、IL-6、TNF和IL-1β、IL-6、PTGS2的表达。结论:AEOSD和AEOSFE在化学成分组成和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靶点通路上有所不同,但对RAW264.7细胞的抗炎活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特应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水蒸气蒸馏 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及其对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丹 曾竟轩 +3 位作者 何日凤 周雪 史庆龙 葛发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0,共8页
研究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萃取效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常规萃取压力进行对比。在萃取温度40℃、分离压力11 MPa、分离温度50℃的萃取条件下,对比分析65、50、35 MPa的萃取压力条件对3种功能性油脂萃... 研究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萃取效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常规萃取压力进行对比。在萃取温度40℃、分离压力11 MPa、分离温度50℃的萃取条件下,对比分析65、50、35 MPa的萃取压力条件对3种功能性油脂萃取效率的影响。通过GC-MS、HPLC法及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研究高压等不同萃取压力对3种油的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成分、活性营养成分及理化指标等质量的影响。萃取压力对3种油脂的萃取效率有明显的差异,萃取压力越高,收率相应升高,油脂萃取效率也越高;高压等不同萃取压力对油脂脂肪酸组成几乎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萃取;从理化指标上看,高压萃取条件有助于降低食用油的酸值,提高油脂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核桃油 灵芝孢子油 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 脂肪酸分析 营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品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周丹 禤雨鹏 +3 位作者 莫楠 莫忠海 武朝霞 葛发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3,112,共6页
以澳洲坚果为原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澳洲坚果油。以澳洲坚果油得率和酸价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对澳洲坚果油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5 MPa、分离釜Ⅰ... 以澳洲坚果为原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澳洲坚果油。以澳洲坚果油得率和酸价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对澳洲坚果油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5 MPa、分离釜Ⅰ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8 MPa、分离釜Ⅱ温度45℃、分离釜Ⅱ压力6 MPa。在此条件下,澳洲坚果油得率达51.33%,酸价为0.43 mg/g。产品品质分析表明,澳洲坚果油中油酸相对含量62.26%、棕榈油酸相对含量15.89%、角鲨烯含量(31.960±1.21)mg/g,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澳洲坚果油是高品质的木本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澳洲坚果油 脂肪酸 角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两粤黄檀挥发油的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田歌 刘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6,191,共6页
两粤黄檀作为一种名贵的香料,提高其挥发油的萃取率对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以两粤黄檀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两粤黄檀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萃取工艺,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两... 两粤黄檀作为一种名贵的香料,提高其挥发油的萃取率对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以两粤黄檀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两粤黄檀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萃取工艺,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两粤黄檀挥发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粤黄檀挥发油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2℃、萃取时间3.8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7.23±0.03)%,与理论值(7.44±0.05)%相差不大。从两粤黄檀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7种已知化合物,包含醛类17种、酮类3种、醇类5种、酯类11种、萜烯类7种、酸类2种、呋喃类1种、硫醚类1种,醛类、酯类和萜烯类是两粤黄檀挥发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该研究对两粤黄檀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粤黄檀 挥发油 超临界co_(2)萃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59
8
作者 董海洲 万本屹 +1 位作者 李宏 刘传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9,共5页
对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葡萄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切实可行 ,在葡萄籽细度 40目 ,水分含量 ... 对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葡萄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切实可行 ,在葡萄籽细度 40目 ,水分含量 4 5 2 % ,湿蒸处理 ,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 5℃ ,CO2 流容比 8~ 9,萃取时间 80min的条件下 ,葡萄籽油的萃取率可达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 萃取 葡萄籽油 工艺条件 萃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柚子叶、花精油的GC-MS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郭刚军 李海泉 +2 位作者 徐荣 高世德 刘昌芬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195,共4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子叶、花中的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柚子叶精油中分离出61个色谱峰,鉴定出39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子叶、花中的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柚子叶精油中分离出61个色谱峰,鉴定出39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90.05%。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匙叶桉油烯醇(21.36%),石竹烯氧化物(17.16%),β-石竹烯(8.40%),α-石竹烯(2.07%),异芳萜烯氧化物(2.01%)等。从柚子花精油中分离出42个色谱峰,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89.31%。其主要化学成分有金合欢醇(19.02%)、橙花叔醇(18.24%),龙脑(6.60%),芳樟醇(4.03%),橙花醇(2.57%)等。柚子叶与柚子花精油共同鉴定出的化合物有橙花醇、香叶醇、香叶酸、β-石竹烯等12种,其相对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子叶 柚子花 超临界co2萃取 精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油脂和脂肪酸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10
作者 邵荣 钱仁渊 +2 位作者 秦金平 云志 史美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2,共4页
综述了超临界CO2 萃取分离油脂、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 ,指出可通过在体系转变压力下、温度略高于溶剂临界温度的操作条件范围内寻找最优操作条件 。
关键词 油脂 脂肪酸 分离 超临界co2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雪峰蜜橘橘皮精油的中试条件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玲娟 赵良忠 +2 位作者 林亲录 夏湘 黄大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0-123,共4页
以橘皮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FE)提取雪峰蜜橘橘皮中精油和色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佳中试条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最佳中试工艺条件下生产的橘皮精油成分。结果表明:最佳中试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 以橘皮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FE)提取雪峰蜜橘橘皮中精油和色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佳中试条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最佳中试工艺条件下生产的橘皮精油成分。结果表明:最佳中试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时间1h、萃取温度40℃、CO2流量21.27L/min,此时提取物(色素+精油)提取率4.56%。其中精油共检测出21种成分,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α-金合欢烯、白菖油萜、β-榄香烯、β-蒎烯等,其中D-柠檬烯和α-金合欢烯的总含量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皮 超临界co2萃取 中试条件 精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杏仁油的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科友 史清华 +1 位作者 唐德瑞 朱海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8,共3页
利用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从杏仁中提取出杏仁油。采取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及静态萃取与动态萃取相结合方法 ,研究了不同压力、温度和 CO2 用量对萃取率的影响。当压力为 3.5MPa,温度为 70℃ ,CO2 体积与物料比为 47m L/g时萃取效果最... 利用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从杏仁中提取出杏仁油。采取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及静态萃取与动态萃取相结合方法 ,研究了不同压力、温度和 CO2 用量对萃取率的影响。当压力为 3.5MPa,温度为 70℃ ,CO2 体积与物料比为 47m L/g时萃取效果最好 ,萃取率为47.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油 萃取 超临界co2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曾虹燕 张晓云 冯波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288,263,共5页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的正交实验比较,考察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16MP,萃取温度31℃,CO2流量20kg/h和时间80min,得率3.75%;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的正交实验比较,考察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16MP,萃取温度31℃,CO2流量20kg/h和时间80min,得率3.75%;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辐射功率720w,辐射时间200s,溶剂量400mL,洗涤剂量50mL,得率4.85%。水蒸馏法提取率为1.87%。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和水蒸馏法萃取艾叶挥发油品质最好;微波萃取收率最高,但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微波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油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及其GC/MS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柳仁民 张坤 崔庆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1-53,共3页
应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 ,研究了核桃油的提取工艺。采用三水平四因素正交试验 ,考察了压力、温度、萃取时间、CO2 流量对核桃油萃取率的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为 :压力 30MPa ,温度5 0℃ ,时间 4h ,CO2 流量 2 5kg/h ,在此条件下核桃油的... 应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 ,研究了核桃油的提取工艺。采用三水平四因素正交试验 ,考察了压力、温度、萃取时间、CO2 流量对核桃油萃取率的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为 :压力 30MPa ,温度5 0℃ ,时间 4h ,CO2 流量 2 5kg/h ,在此条件下核桃油的萃取率可达 5 2 4 %。利用GC/MS分析了核桃油的组成成分 ,比较了超临界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GC/MS分析 提取工艺 核桃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超临界CO_2萃取联用萃取柚皮果胶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余先纯 李湘苏 龚铮午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108,共4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与微波处理技术相结合萃取柚皮果胶,探讨了微波辐射功率、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对柚皮果胶得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料用量5 g、微波辐射功率450 W、萃取时间...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与微波处理技术相结合萃取柚皮果胶,探讨了微波辐射功率、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对柚皮果胶得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料用量5 g、微波辐射功率450 W、萃取时间15 min、萃取压力8.5 MPa、萃取温度40℃和CO2流量12 L/h时,果胶的平均得率22.63%,比相同条件下微波辅助水浴加热提取法的果胶得率高6.5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果胶 微波 超临界co2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石香薷挥发油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虹燕 蒋丽娟 +1 位作者 唐艳林 邓琼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1-54,共4页
石香薷 (Molsachinensis)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首次探讨了超临界CO2 萃取的压力、温度、流量、时间等条件对石香薷挥发油收率的影响 ,确定其最佳萃取条件 :萃取压力15MPa,温度 4 5℃ ,CO2 流量 2 5kg/h和 90min ... 石香薷 (Molsachinensis)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首次探讨了超临界CO2 萃取的压力、温度、流量、时间等条件对石香薷挥发油收率的影响 ,确定其最佳萃取条件 :萃取压力15MPa,温度 4 5℃ ,CO2 流量 2 5kg/h和 90min ,得率为 3.5 6 %。水蒸气蒸馏提取得率为 1.6 2 % ,石油醚提取得率为 1.87%。结果表明超临界CO2 萃取挥发油比后二者质优 ,收率大大提高 ,萃取时间短 ,无溶剂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石香薷 挥发油 提取工艺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柚籽精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怡 陈鑫 +1 位作者 林旭 郑宝东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3-206,共4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籽精油,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CO2流量等因素对柚籽精油得率的影响,进行最佳工艺优化;同时对柚籽精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籽精油,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CO2流量等因素对柚籽精油得率的影响,进行最佳工艺优化;同时对柚籽精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为16 L.h-1、萃取时间1 h,精油得率达33.90%。气象色谱分析表明,柚籽精油中饱和脂肪酸占32.11%、不饱和脂肪酸占66.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柚籽 精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瓜子油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柳仁民 张坤 崔庆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5,共5页
应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 ,研究了南瓜子油的提取工艺 ,着重探讨了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温度、萃取时间、CO2 流量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 ,优化了工艺条件 :压力 3 0MPa ,温度 45℃ ,时间 2 .5h ,CO2 流量 2 5kg/h。利用GC/MS分析了南瓜... 应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 ,研究了南瓜子油的提取工艺 ,着重探讨了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温度、萃取时间、CO2 流量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 ,优化了工艺条件 :压力 3 0MPa ,温度 45℃ ,时间 2 .5h ,CO2 流量 2 5kg/h。利用GC/MS分析了南瓜子油的成分组成 ,比较了超临界CO2 萃取的油样和乙醚萃取油样的理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子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 提取工艺 优化 GC/MS分析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连续浓缩鱼油EPA和DHA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伟民 马海乐 李国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为了克服鱼油有效组分超临界 CO2 间歇萃取方法的缺点 ,设计建造了超临界 CO2 在内径 14 mm、填料高 1.8m的填料塔中连续萃取浓缩鱼油有效组分的流程。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 ,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了 4因素 3水平并考虑部分交互作... 为了克服鱼油有效组分超临界 CO2 间歇萃取方法的缺点 ,设计建造了超临界 CO2 在内径 14 mm、填料高 1.8m的填料塔中连续萃取浓缩鱼油有效组分的流程。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 ,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了 4因素 3水平并考虑部分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方案 ,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 ,得到了优化工艺参数为 :填料塔压为 12 .5 MPa;CO2 流量为 5L/m in;鱼油进料流量为 0 .8m L/m in;塔的温度分布为 40~ 85℃。经方差分析得知 ,温度分布的影响对综合指标高度显著 ,鱼油进料流量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显著 ,试验范围内的压力、CO2 流量、压力和温度分布交互作用、温度分布和 CO2 流量交互作用以及压力和 CO2 流量交互作用对综合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填料塔 连续浓缩 鱼油 EPA D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钟海雁 王承南 谢碧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3,共5页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2 萃取油茶籽油的品质 ,结果表明 :各品质指标与萃取条件密切相关 ,温度对水分及挥发物的萃取量影响较大 ,两者呈正相关 ;压力对游离脂肪酸的萃取量影响较大 ,其萃取量与压力呈正相关 ;磷脂的溶解度与油茶籽油的溶解...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2 萃取油茶籽油的品质 ,结果表明 :各品质指标与萃取条件密切相关 ,温度对水分及挥发物的萃取量影响较大 ,两者呈正相关 ;压力对游离脂肪酸的萃取量影响较大 ,其萃取量与压力呈正相关 ;磷脂的溶解度与油茶籽油的溶解度有一致的规律性 ,但其溶解度明显要低 ;超临界CO2 萃取油茶籽油的色泽极浅。该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未经任何处理 ,即可达到国家标准GB1176 5- 89规定的二级油以上水平。超临界CO2 萃取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较差 ,添加α -VE 后 ,其氧化稳定性可接近精炼油茶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的油茶籽油基本不含油茶皂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油茶籽油 品质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