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T@PDA增强PVDF/PMMA复合薄膜的介电与储能性能研究
1
作者 黄云龙 崔巍巍 +1 位作者 侯亚娟 董昊霖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42-251,共10页
本工作采用多巴胺(DA)在钛酸钡(BT)纳米颗粒表面自聚合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钛酸钡@聚多巴胺(BT@PDA)颗粒,分别将相同质量的BT和BT@PDA颗粒分散到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PMMA)共混聚合物基质中,制得BT/PVDF/PMMA复合薄膜和BT@P... 本工作采用多巴胺(DA)在钛酸钡(BT)纳米颗粒表面自聚合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钛酸钡@聚多巴胺(BT@PDA)颗粒,分别将相同质量的BT和BT@PDA颗粒分散到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PMMA)共混聚合物基质中,制得BT/PVDF/PMMA复合薄膜和BT@PDA/PVDF/PMMA复合薄膜。实验结果表明,PDA包覆层在提高介电常数、抑制介电损耗、提高击穿场强和改善力学性能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室温下BT@PDA/PVDF/PMMA复合薄膜在10~2Hz下介电常数达到10.9,与未加填料的PVDF/PMMA薄膜相比提升了67.7%;介电损耗为0.052,降低了32.4%;击穿场强达到606 kV/mm,提升了68.8%;放电能量密度达到10.3 J/cm^(3),提升了128.9%,并且充放电效率保持在58%以上。在高温(50~90℃)情况下,PDA包覆层在介电性能、储能性能方面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70℃时,BT@PDA/PMMA/PVDF复合薄膜的储能密度为6.48 J/cm^(3),充放电效率仍然在5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密度 介电性能 聚偏氟乙烯(PV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BT@P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醚基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PMMA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濉 陈兴锋 +2 位作者 张磊 严峰 张路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9,49,共9页
为了探索同时具有聚氧异丙烯基团(PO)和聚氧乙烯基团(EO)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表面的润湿性调控机制,对5种具有PO基团和EO基团的阴离子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聚氧异丙烯)_(m)-(聚氧乙烯)_(n)-羧酸钠(C_(... 为了探索同时具有聚氧异丙烯基团(PO)和聚氧乙烯基团(EO)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表面的润湿性调控机制,对5种具有PO基团和EO基团的阴离子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聚氧异丙烯)_(m)-(聚氧乙烯)_(n)-羧酸钠(C_(18)PO_(m)EO_(n)COONa,m=5、10、15和n=5、10、15)溶液在PMMA表面的润湿性进行测试分析,考察了PO基团、EO基团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表面张力(γ_(LV))和接触角(θ)的影响,并计算黏附张力(γ_(LV)cosθ)、黏附功(W_(A))和固液界面张力(γ_(SL))等吸附参数。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C_(18)PO_(m)EO_(n)COONa分子在溶液-空气界面和PMMA-溶液界面吸附,导致γLV降低,疏水烷基链朝向水相,导致γSL升高,两者共同作用导致θ不发生变化,维持在约75°;浓度大于CMC时,C_(18)PO_(m)EO_(n)COONa分子在溶液-空气和PMMA-溶液界面同时达到饱和吸附,吸附参数趋于稳定;进一步增大浓度,C_(18)PO_(m)EO_(n)COONa分子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在PMMA-溶液界面形成聚集体,亲水基团朝向水相,导致γSL迅速减小,θ急剧降低,C_(18)PO_(5)EO_(15)C的θ可降低至约43°。随着PO基团数量的增加,C_(18)PO_(m)EO_(n)COONa在CMC时的γLV和高浓度时的θ逐渐升高;而随着EO基团数量的增加,γLV和θ几乎不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聚氧异丙稀基团(PO) 聚氧乙烯基团(E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溶剂对PMMA微流控芯片模内键合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征 王继章 +2 位作者 杨铎 刘冲 王立鼎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1-328,共8页
为了提高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的键合效率,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流控芯片为对象,以微型注塑机为平台,研究了聚合物模内键合方法。利用注塑机提供的合模力作为键合力,利用模温机提供键合温度,选择异丙醇作为辅助溶剂,借助溶剂溶解特性... 为了提高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的键合效率,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流控芯片为对象,以微型注塑机为平台,研究了聚合物模内键合方法。利用注塑机提供的合模力作为键合力,利用模温机提供键合温度,选择异丙醇作为辅助溶剂,借助溶剂溶解特性来降低模内键合中的键合温度和压力。在30~70℃,用测量显微镜和台阶仪测试分析了不同键合温度条件下,辅助溶剂对芯片的表面形貌和微通道结构的影响;利用辅助溶剂进行模内键合实验,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了芯片的键合强度,对模内键合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异丙醇对键合质量的影响与键合温度、键合时间有关,在较高温度下会使芯片产生皲裂、微沟槽变形和堵塞;在键合温度为35℃,键合时间为5min时,芯片的表面质量和微沟槽形貌较完整,键合强度不小于2.64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内键合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微流控芯片 异丙醇 微注塑 溶剂辅助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TiO_2有机无机杂化玻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隽 罗胜成 +1 位作者 桂琳琳 唐有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9-292,共4页
Poly(methyl methacrylate)-titania hybrid glasse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gel processes using acrylic acid or allyl acetylacetone as coupling agent. Titanium butoxide modified with acrylic acid (or titanium isopropoxi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titania hybrid glasse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gel processes using acrylic acid or allyl acetylacetone as coupling agent. Titanium butoxide modified with acrylic acid (or titanium isopropoxide modified with allyl acetylacetone) was hydrolyzed to produce a titania network, and then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chains formed in situ through a radical polymerization were chendcally bonded to the fortheng titania network to synthesize a hybrid glass. Transparent hybrid glass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of titania were achie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itania content, the color of the products changed from yellow to red. The synthesis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stepwise by using FTIR spectroscopie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crylic or acetylacetonate groups bound to titanium remain in the final hybrid glasses.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hybrid materials were considerably improved relative to pure PMMA. The hybrid glasses using allyl acetylacetone as coupling agent exhibited ther mochromatic effect which both pure PMMA and titan ia do not manif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 二氧化钛 热致变色 溶胶凝胶法 杂化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PU/PMMA半IPN_s与BaTiO_3纳米复合体系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唐冬雁 蔡伟民 +1 位作者 周德瑞 赵连城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0-262,共3页
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室温固化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与BaTi03纳米粉复合,获得纳米复合体系.分别采用IR、TMA、TEM等技术检测了互穿聚合过程和网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 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室温固化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与BaTi03纳米粉复合,获得纳米复合体系.分别采用IR、TMA、TEM等技术检测了互穿聚合过程和网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通过确定的同步互穿工艺可有效地控制两相间的分离程度;IPN中大量的互穿缠结结构使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区有效衔接,且体系中化学交联结构的引入,可大大改善组分间的相容性,使聚合物两相间及复合体系的相畴尺寸控制在纳米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PU/pmma IPNS BaTiO3 纳米复合体系 相容性 聚氨酯 钛酸钡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硅溅射的PMMA和PDMS亲水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叶雄英 李子尚 +1 位作者 冯金扬 马增帅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96-2102,共7页
为了提高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材料的微流体通道的浸润性,通过溅射SiO2对PMMA和PDMS进行了表面亲水改性处理。首先,对PMMA和PDMS进行氧等离子刻蚀,改变其表面形貌;然后,溅射SiO2进行表面亲水改性处理,由不... 为了提高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材料的微流体通道的浸润性,通过溅射SiO2对PMMA和PDMS进行了表面亲水改性处理。首先,对PMMA和PDMS进行氧等离子刻蚀,改变其表面形貌;然后,溅射SiO2进行表面亲水改性处理,由不同溅射时间得到不同厚度的SiO2薄膜。在亲水处理后一段时间之内对PMMA和PDMS表面分别进行接触角测量,评价不同条件下的改性效果,并对改性后的样片进行黏接性测试。结果表明:氧等离子刻蚀后,溅射时间10min以上的PMMA表面可在10天内保持极亲水的状态;溅射时间15min后的PMMA在35天之内接触角不超过10°;PDMS的亲水性可保持10天,接触角不超过60°;高温老化处理能延缓PDMS表面疏水性的恢复。实验结果显示:氧等离子刻蚀之后,溅射SiO2的方法可使PMMA和PDMS获得较长时间的表面亲水改性效果。另外,亲水改性处理后的PDMS之间仍可实现有效黏接,改性PMMA与未改性PDMS也能有效黏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亲水改性 溅射 二氧化硅 等离子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PMMA/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勇 胡朝晖 +3 位作者 丁燕怀 尹久仁 许福 张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2-365,共4页
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发泡的新方法,制备了多孔PMMA/SiO2纳米复合材料。对所得复合材料的压缩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多孔泡沫材料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即线弹性段、塑性... 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发泡的新方法,制备了多孔PMMA/SiO2纳米复合材料。对所得复合材料的压缩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多孔泡沫材料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即线弹性段、塑性屈服平台段及致密段;随着复合材料中纳米颗粒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压缩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也随之增大;而对于同一纳米颗粒含量的复合材料来说,随着变形速率的增大,材料的抗压强度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SIO2 压缩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断裂韧度尺寸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董世明 汪洋 夏源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2,共4页
为了研究断裂韧度的尺寸相关性,采用中心裂纹圆盘试件,在岛津材料试验机上对有机玻璃(PMMA)纯Ⅰ型、纯Ⅱ型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的断裂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MMA的断裂韧度与试件的裂纹相对长度α相关,且在试验尺寸范围内I型断裂韧... 为了研究断裂韧度的尺寸相关性,采用中心裂纹圆盘试件,在岛津材料试验机上对有机玻璃(PMMA)纯Ⅰ型、纯Ⅱ型准静态加载条件下的断裂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MMA的断裂韧度与试件的裂纹相对长度α相关,且在试验尺寸范围内I型断裂韧度KIc和Ⅱ型断裂韧度KⅡc均随α增加而降低;KIc受α的影响相对较大,而KⅡc受α的影响相对较小。PMMA的Ⅱ型断裂韧度KⅡc小于I型断裂韧度K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玻璃 中心裂纹圆盘 断裂韧度 尺寸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g-PEO溶液性质及在反相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永春 程时远 +2 位作者 曹红燕 徐祖顺 陈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2-186,共5页
核磁共振 (1 H- NMR)、透射电镜 (TEM)和粘度测定法的结果表明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 (PMMA- g- 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 ,PMMA- g- PEO的浓度和体系的温度决定着胶束的大小及 CMC值。将 PMMA- g- PEO应用于丙烯... 核磁共振 (1 H- NMR)、透射电镜 (TEM)和粘度测定法的结果表明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 (PMMA- g- 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 ,PMMA- g- PEO的浓度和体系的温度决定着胶束的大小及 CMC值。将 PMMA- g- PEO应用于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 ,结果表明 ,可形成稳定的乳液。 PMMA- g- PEO用量越大 ,丙烯酰胺的聚合速率越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接枝共聚物 pmma-g-PE0溶液 性质 反相乳液聚合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接枝 聚氯乙烯 丙烯酰配胺 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处理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介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德生 袁伟群 +2 位作者 王珏 严萍 杨士勇 《绝缘材料》 CAS 2007年第2期51-53,共3页
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高于和低于其玻璃化温度(Tg)进行退火处理,分别研究了其介电常数的频谱、温谱和表面直流闪烙电压的变化,考察了其玻璃化转变和偏光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其介电常数和表面直流闪烙电压提高。这些性能的改善源... 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高于和低于其玻璃化温度(Tg)进行退火处理,分别研究了其介电常数的频谱、温谱和表面直流闪烙电压的变化,考察了其玻璃化转变和偏光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其介电常数和表面直流闪烙电压提高。这些性能的改善源自于退火处理后(尤其在Tg附近处理),在PMMA内部形成了立构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退火处理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态高聚物PMMA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本构方程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锡雄 朱国瑞 +1 位作者 黄旭昇 陈江瑛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3-110,共8页
对航空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实验测定了不同应变率下单轴压缩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应力促进热激活塑性变形的活化粘壶理论,提出由标准线性体或Maxwell体与考虑应变硬化效应的活化粘壶作串联耦合的粘弹-塑性本构... 对航空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实验测定了不同应变率下单轴压缩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应力促进热激活塑性变形的活化粘壶理论,提出由标准线性体或Maxwell体与考虑应变硬化效应的活化粘壶作串联耦合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给出了完备的微分和积分形式的本构方程组,用于拟合实测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获得良好吻合的结果。对应变软化效应提出一种新的起因于粘弹变形滞后效应的理论说明,并对屈服后加载应力-应变曲线的走向特征作了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 本构方程 粘弹性 变形 高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S/PMMA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斌 王文平 +1 位作者 马祥梅 鲁道荣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25-1127,共3页
文章以CuCl/2,2’-联吡啶为催化剂,单功能基POSS-Cl为引发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POSS/PMMA核壳型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FTIR1、H-NMR、XP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用DSC、TGA等检测手段对其热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文章以CuCl/2,2’-联吡啶为催化剂,单功能基POSS-Cl为引发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POSS/PMMA核壳型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FTIR1、H-NMR、XP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用DSC、TGA等检测手段对其热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TRP法制备POSS/PMMA纳米复合材料是可行的,POSS的加入对PMMA的热性能有较大程度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状倍半硅氧烷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S对PEO/PMMA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爱玲 刘骥驰 +1 位作者 王松 周乔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3-627,共5页
针对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电导率较低的问题,采用刮膜法制备了PEO/PMMA/LiClO_4/AM PS共混聚合物电解质,考察了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 PS)的端基磺酸基团对电解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AMPS后,红外图谱中出现了由C—O的拉伸振动... 针对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电导率较低的问题,采用刮膜法制备了PEO/PMMA/LiClO_4/AM PS共混聚合物电解质,考察了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 PS)的端基磺酸基团对电解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AMPS后,红外图谱中出现了由C—O的拉伸振动和SO_3^(2-)的络合作用所引起的尖峰.PMMA与PEO共混后,大大降低了PEO的结晶度,且添加AMPS后,电解质形成了完全均相体系.AMPS的添加使得电解质的电导率明显提升了两个数量级.当AMPS的质量分数为1.3%时,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达到最大值.添加同样含有端基磺酸基团的液晶离聚物(LCI)后,电解质的电导率无明显提升,因而可以选择磺酸基团质量比更高的AMPS作为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乙烷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电解质 固态聚合物 共混 电导率 结晶度 磺酸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化微珠/废PMMA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新强 蒋鹏 +1 位作者 包维维 邓志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6-231,共6页
以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料、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活性溶剂、玻化微珠为填料、过氧化苯甲酰(BPO)与N,N-二羟乙基对甲苯胺(DHET)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本体浇铸聚合法,在低温条件下制备玻化微珠/废PMMA复合材料。考... 以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料、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活性溶剂、玻化微珠为填料、过氧化苯甲酰(BPO)与N,N-二羟乙基对甲苯胺(DHET)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本体浇铸聚合法,在低温条件下制备玻化微珠/废PMMA复合材料。考察了废PMMA含量、玻化微珠用量及引发剂用量对复合材料硬度、强度等力学性能以及密度、光泽度等物理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研究发现,随着废PMMA含量、玻化微珠用量和引发剂用量的变化,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废PMMA质量分数为25%~30%,玻化微珠用量为20%~25%(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为0.26%(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良。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处理玻化微珠,可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光泽度,为建筑装饰领域提供一种新的装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玻化微珠 氧化-还原引发剂 本体浇铸聚合法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引速率对PMMA-SiO_2纳米复合材料热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艳 贾仕奎 +2 位作者 王忠 陈立贵 付蕾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6-248,共3页
不同组分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SiO_2复合材料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共混物经挤出口模后采用不同的牵引速率进行牵引切拉。分别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热重(TG)及差示扫描量热(DSC)对粒料进行结晶形态、热稳定性及玻... 不同组分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SiO_2复合材料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共混物经挤出口模后采用不同的牵引速率进行牵引切拉。分别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热重(TG)及差示扫描量热(DSC)对粒料进行结晶形态、热稳定性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g)表征,结果表明:高的牵引速率可以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度、热稳定性及Tg。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发现:高的牵引速率可以有效地改善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及韧性。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牵引速率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纳米二氧化硅 牵引速率 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映射中心的PMMA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明勇 蒋炳炎 +1 位作者 鲁立君 张露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37-1544,共8页
建立了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聚合物粗粒化模型,用于从介观尺度分析聚合物在微纳通道内的流动状态。首先,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了全同异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全原子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建立了不同映射中心的粗粒化初始模型。对... 建立了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聚合物粗粒化模型,用于从介观尺度分析聚合物在微纳通道内的流动状态。首先,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了全同异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全原子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建立了不同映射中心的粗粒化初始模型。对全原子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和动力学分析,获得了体系的势能统计规律,并采用高斯拟合函数与玻尔兹曼变换方程得到粗粒化力场的初始参数。随后,根据键伸缩势、键弯曲势、非键结势等各项势能的相对强度和相互影响关系,依次迭代并修正力场解析式,获得优化后的粗粒化模型。最后,统计了粗粒化模型中的均方末端距和均方回转半径等静态特性,并与全原子模拟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对偏差分别为0.68%和6.6%。研究结果表明,映射中心的选取对模型参数有较大影响;优化后的粗粒化模型能很好地吻合全原子模拟下的统计规律,能用于分析和解释纳注射成型中的流动传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化力场 分子动力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纳注射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用PVB/PMMA/PEG黏结剂的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开源 章诚 +1 位作者 董淑强 刘春林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9,共4页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二醇(PEG)黏结剂,利用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黏结剂的熔体流动行为、微观形貌和热分解行为,并将其用于316L不锈钢金属粉末注射成型中。结...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二醇(PEG)黏结剂,利用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黏结剂的熔体流动行为、微观形貌和热分解行为,并将其用于316L不锈钢金属粉末注射成型中。结果表明:该黏结剂的熔体流动行为呈假塑性流体;黏结剂脱脂速度快,且表面的孔径较内层孔径大,黏结剂在氩气气氛下能够完全热分解。该黏结剂满足316L不锈钢金属粉末注射成型的工艺和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缩丁醛 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聚乙二醇 黏结剂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N/PMMA透明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新强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4,共4页
以苯乙烯-丙烯腈(SAN)、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原料,采用原位本体聚合法制备SAN/PMMA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玻璃化温度(θg)、热失重(TG)、邵氏硬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和可见光透过率研究SAN/PMMA复... 以苯乙烯-丙烯腈(SAN)、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原料,采用原位本体聚合法制备SAN/PMMA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玻璃化温度(θg)、热失重(TG)、邵氏硬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和可见光透过率研究SAN/PMMA复合材料的性能。研发发现:SAN可提高PMMA的θg和热分解温度,20%~25%SAN与PMMA聚合可制得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强高韧SAN/PMMA透明复合材料。其中,硬度由88 HD提高到90 HD,冲击强度由0.99 kJ/m2提高到2.21~2.92 kJ/m2,弯曲强度由67.86 MPa提高到130.11~160.70 MPa,800~400 nm波长范围内透过率均大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腈(SAN)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原位本体聚合 透明复合材料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PMMA透明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袁新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1,共3页
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原料,采用原位本体聚合法制备EVA/PMMA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玻璃化温度(Tg)、热失重(TG)、邵氏硬度、抗弯强度、冲击强度和可见光透... 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原料,采用原位本体聚合法制备EVA/PMMA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玻璃化温度(Tg)、热失重(TG)、邵氏硬度、抗弯强度、冲击强度和可见光透过率研究EVA/PMMA复合材料性能。研发发现,EVA对EVA/PMMA复合材料的Tg、分解温度和抗弯强度影响不大,5%~7%EVA与PMMA聚合可制得综合性能优异的高韧EVA/PMMA透明复合材料。其中,硬度由88HD提高到90HD,冲击强度由0.99kJ/m^2提高到3.4l~4.04kJ/m^2,800-400nm波长范围内透过率均大于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EV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原位本体聚合 透明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离聚物蒙脱土掺杂PMMA/PEO电解质膜的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爱玲 李芳芳 +2 位作者 李勇江 牛雪 范佳琪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9-634,共6页
为了解决聚环氧乙烷作为聚合物电解质基体在室温下电导率低的问题,采用由液晶离聚物插层蒙脱土(LCT)制成的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功能性掺杂剂,采用自动刮膜技术制备液晶离聚物蒙脱土掺杂PMMA/PEO聚合物电解质膜.结果表明:掺杂0.5%... 为了解决聚环氧乙烷作为聚合物电解质基体在室温下电导率低的问题,采用由液晶离聚物插层蒙脱土(LCT)制成的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功能性掺杂剂,采用自动刮膜技术制备液晶离聚物蒙脱土掺杂PMMA/PEO聚合物电解质膜.结果表明:掺杂0.5%LCT的PMMA/PEO电解质中PEO结晶度最低为25.0%;掺杂1.5%LCT的PMMA/PEO电解质的初始分解温度由157.4℃提高到212.0℃;添加2.5%LCT的电解质膜表面最平整,几乎没有孔洞;添加0.5%LCT后电解质的电导率由1.12×10^(-5) S/cm提高到3.26×10^(-5) S/cm,提高了约2倍;添加1.5%LCT后电解质拉伸强度提高到6.43 MPa,添加0.5%LCT后电解质的断裂伸长率提高到883%.LCT的加入有利于PMMA/PEO聚合物电解质膜电性能、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离聚物 蒙脱土 聚合物电解质膜 结晶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环氧乙烷 电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