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strong hydrophobic barrier via introduc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additive 被引量:2
1
作者 Haiying Zheng Guozhen Liu +2 位作者 Weiwei Wu Huifen Xu Xu P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93-600,I0014,共9页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have become the promising next-genera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s,and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PCEs)have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ra...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have become the promising next-genera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s,and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PCEs)have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rapid increase in recent years.However,to realiz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SCs,high performance and long-term stability are required and the preparation of high-quality perovskite film is the key.Herein,we adopt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prepare high-quality perovskite films by introducing the 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polymer additive with abundant hydrophobic F.As the growth template,the PVDF promotes the growth of perovskite crystal,improves the crystallinity and film morphology,thus reducing defect density and inhibiting carrier recombin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of the perovskite device with PVDF are meaningfully improved,and a high PCE of 21.42%is achieved with an improvement of 10.87%,More importantly,the PVDF-based perovskites display greatly enhanced humidity and heat stability due to the protection of strong hydrophobic barrier from F and PVDF long chain.Aging at 45%±5%relative humidity(RH)for 2400 h and 850 C for300 h,respectively,the unsealed PVDF devices can maintain over 90%of the initial PCE.It indicates that suitable polymer additives can improve the film quality to acquire high-performance and stable PSCs and lay a foundation to design new perovskite light absorption layer with different polymer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solar cells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 additive Hydrophobic barrier Long-term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ing the degree of grafting for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graft-copolymers using fluorine elemental an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YU Yang ZHANG Bowu +4 位作者 YANG Xuanxuan DENG Bo LI Linfan YU Ming LI Jingye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Acrylic acid (AAc) and styrene (St) were grafted onto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powder or membrane samples by pre-irradiation graft copolymerization.The grafted chains were proved by FT-IR spectroscopy analysis... Acrylic acid (AAc) and styrene (St) were grafted onto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powder or membrane samples by pre-irradiation graft copolymerization.The grafted chains were proved by FT-IR spectroscopy analysis.The degree of grafting (DG) of the grafted PVDF was determined by fluorine elemental analysis (FEA) method,and was compared with the DGs determined by weighing method,acid-base back titration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FT-IR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A method is accurate,convenient and universal,especially for the grafted polymer pow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接枝共聚物 元素分析 有限元分析方法 嫁接 预辐照接枝 酸碱滴定法 接枝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tifouling porous membranes fro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graft-poly(N-vinyl pyrrolidone) powders
3
作者 陈利芳 卞晓锴 +6 位作者 侯铮迟 刘忠英 秦强 潘玲 申利国 施柳青 陆晓峰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39-46,共8页
Porous membranes were prepared using the phase inversion method fro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graftpoly(N-vinyl pyrrolidone)(PVDF-g-PVP) powders, which were synthesized via γ-ray 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pre-irr... Porous membranes were prepared using the phase inversion method fro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graftpoly(N-vinyl pyrrolidone)(PVDF-g-PVP) powders, which were synthesized via γ-ray 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pre-irradia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s, thermal behavior, morphology and hydrophilicity of the membran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ment analysis, thermalgravimetric analysis,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respectively. Perme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water flux,and the dynamic BSA fouling resistance performances were investigated, too. Al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VDF-g-PVP membranes demonstrate better separation performances over the pristine PVDF membr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烯基吡咯烷酮 偏二氟乙烯 接枝聚合物 多孔膜 表征 制备 粉末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TiO_2复合平板超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斯维 文晨 +1 位作者 朱愉洁 肖长发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采用自制纳米TiO2溶胶、商品化纳米TiO2粒子溶胶表面涂覆PVDF膜制得PVDF/TiO2复合膜.通过纯水通量、截留率、接触角以及抗污染性能等实验,考察了不同粒径、浓度的纳米TiO2溶胶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T-IR和SEM表征了该复合膜的微观... 采用自制纳米TiO2溶胶、商品化纳米TiO2粒子溶胶表面涂覆PVDF膜制得PVDF/TiO2复合膜.通过纯水通量、截留率、接触角以及抗污染性能等实验,考察了不同粒径、浓度的纳米TiO2溶胶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T-IR和SEM表征了该复合膜的微观构造.结果表明:复合膜的分离性能得到提高,且自制纳米TiO2溶胶改性的PVDF膜综合性能较优异,其接触角由改性前的85.0°降至46.0°,并且去离子水清洗50min后,通量恢复率稳定在95%以上;FT-IR分析显示,复合膜表面羟基数有所增加;SEM观察表明,在PVDF膜表面镶嵌和吸附有一定量纳米TiO2粒子使复合膜呈现出良好的抗污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膜 TIO2溶胶 复合平板超滤膜 有机-无机复合膜 表面改性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复配添加剂对PVDF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郭春刚 张召才 +4 位作者 李雪梅 李浩 李晓明 刘国昌 吕经烈 《净水技术》 CAS 2013年第4期67-71,共5页
该文将纳米二氧化钛(TiO2)粒子与高分子致孔剂、非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无机盐4类制膜添加剂复配处理,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TiO2复合中空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能谱、拉伸试验、接触角测定和截留... 该文将纳米二氧化钛(TiO2)粒子与高分子致孔剂、非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无机盐4类制膜添加剂复配处理,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TiO2复合中空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能谱、拉伸试验、接触角测定和截留试验分别对复合膜的微观孔结构、晶相结构、Ti元素分布、机械性能、亲水性、过滤性能和抗污染性能进行了表征,讨论了纳米TiO2粒子对PVDF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复配添加剂中TiO2粒子的含量,可以有效调控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当复配添加剂中w(TiO2)为2%(占PVDF固含量的质量分数w%)时,纯水通量由216 L/m2.h提高至402 L/m2.h,牛血清蛋白截留率由95%降低至90%,复合膜整体性能较为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复合中空纤维膜 pvdf 相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紫外PVDF基木塑复合材料的热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箭 张启龙 +2 位作者 杨辉 张国永 石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5-849,共5页
用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F3)、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TF17)对木粉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将改性木粉与聚偏氟乙烯(PVDF)熔融共混制备木塑复合材料(WPC),考察氟硅烷偶联剂处理用量对紫外线辐照后WPC抗弯强度及冲击性能的影响,分析WPC经紫... 用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F3)、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TF17)对木粉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将改性木粉与聚偏氟乙烯(PVDF)熔融共混制备木塑复合材料(WPC),考察氟硅烷偶联剂处理用量对紫外线辐照后WPC抗弯强度及冲击性能的影响,分析WPC经紫外线辐照后玻璃化转变温度(Tg)、储能模量(E')、损耗因子(tanδ)、熔点(TM)和结晶度(Xc)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wt%TF3改性木粉提高了WPC的力学性能,维持WPC经紫外线辐照后恒定的力学性能;TF17不能有效改善木粉与PVDF的界面性能及增强WPC的力学性能,但能促进经紫外线辐照后WPC内自由基之间的交联反应。TF3改性WPC经紫外线辐照后的交联反应发生在界面层和连续相,形成了有利于链段运动、支化程度高的分子链结构,Tg降低,损耗峰降低,松弛温度区间变窄。TF17改性WPC经紫外线辐照后的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连续相,在低温区间内储能模量增加,Tg提高,损耗峰降低,松弛温度区间变宽。当氟硅烷改性WPC经紫外线辐照后发生交联时,无定形区域周边的分子链重新排列,形成较为有序结晶,结晶熔融热(ΔHf)增加,Xc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聚偏氟乙烯 氟硅烷 老化 DMA D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硬弹性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杜春慧 朱宝库 徐又一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9-683,共5页
研究了熔融纺丝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纤维的工艺条件,并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广角和小角X-射线散射仪(WAXS和SAXS)以及力学试验分析了所得纤维的结晶结构和硬弹性.试验结果表明,PVDF纤维的熔点和结晶度随纺丝牵伸比的增大而增大... 研究了熔融纺丝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纤维的工艺条件,并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广角和小角X-射线散射仪(WAXS和SAXS)以及力学试验分析了所得纤维的结晶结构和硬弹性.试验结果表明,PVDF纤维的熔点和结晶度随纺丝牵伸比的增大而增大,随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VDF纤维中具有垂直于纤维轴平行排列的片晶结构,其长周期为19 nm.PVDF纤维还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2.08 GPa)和弹性回复率,在伸长50%时第一个回复圈的弹性回复率为91.4%.PVDF纤维的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都表明PVDF纤维是硬弹性纤维,纤维的弹性模量随拉伸速率的增加而降低的反常现象,进一步证明了PVDF纤维的硬弹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熔纺纤维 硬弹性 片晶结构 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SiO_2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俞丽芸 许振良 韩灵凤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二氧化硅(SiO2)中空纤维复合膜,讨论了纳米SiO2粒子对PVDF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分析、材料试验、接触角测量和超滤实验分别对不同膜的微观结构、化学组... 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二氧化硅(SiO2)中空纤维复合膜,讨论了纳米SiO2粒子对PVDF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分析、材料试验、接触角测量和超滤实验分别对不同膜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热稳定性、机械强度、亲水性以及分离性能、抗污染能力进行了联合表征。结果表明:添加SiO2粒子有利于PVDF由α相向β相转变,复合膜的性能与纯PVDF膜相比有明显改善。当w(SiO2)=3%时,纳米颗粒分散较均匀,膜断裂强度为纯PVDF膜的2.7倍,纯水通量由81.6 L/(h.m2)提高到160.0 L/(h.m2),热稳定性、亲水性和抗污染性显著提高;但过高的SiO2含量(w>3%)会引起纳米颗粒团聚而导致膜的各项指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二氧化硅 中空纤维复合膜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辐射接枝丙烯酰胺改性PVDF粉体及其亲水性滤膜的制备 被引量:9
9
作者 杨璇璇 邓波 +3 位作者 虞鸣 于洋 张伯武 李景烨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09-213,共5页
通过γ射线预辐射接枝方法将丙烯酰胺(Acryl amide,AAm)单体接枝到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粉体上,通过测定粉体接枝前后氟元素含量的变化来计算接枝率。研究了同一单体浓度下,接枝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将具有... 通过γ射线预辐射接枝方法将丙烯酰胺(Acryl amide,AAm)单体接枝到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粉体上,通过测定粉体接枝前后氟元素含量的变化来计算接枝率。研究了同一单体浓度下,接枝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将具有不同接枝率的改性粉体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ethyl pyrroli-done,NMP)中,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N-vinyl pyrrolidone),PVP]为成孔剂,通过相转化法制备得微滤膜。测试了水在膜表面的接触角、膜在水中的溶胀度,水通量随接枝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滤膜的抗污染效果。研究表明,接枝丙烯酰胺改性PVDF粉体制备的微滤膜,较未改性粉体制备的微滤膜亲水性明显改善,纯水通量随接枝率的提高而增大,且由接枝率为13%的PVDF-g-PAM粉体制备的微滤膜,抗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污染性能优于空白PVDF粉体制备的微滤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辐射接枝 聚偏氟乙烯 亲水性 丙烯酰胺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PVDF-g-PAA多孔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虹 段月琴 袁志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8-1215,共8页
采用相反转方法制备了丙烯酸(AA)接枝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聚偏氟乙烯膜(PVDF-g-PAA),通过加入一定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获得可用于油水分离的多孔聚偏氟乙烯膜.多孔聚偏氟乙烯膜具有较好的抗油污染性能及较高的力学强度,可以快速高效地分... 采用相反转方法制备了丙烯酸(AA)接枝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聚偏氟乙烯膜(PVDF-g-PAA),通过加入一定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获得可用于油水分离的多孔聚偏氟乙烯膜.多孔聚偏氟乙烯膜具有较好的抗油污染性能及较高的力学强度,可以快速高效地分离油水混合体系和乳化油水体系,分离性质稳定,多次使用后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在98%以上,对油水乳化液的分离效率在91%以上,可广泛应用于油水混合体系和乳化油水体系的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 聚偏氟乙烯多孔膜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SiO_2/PVDF-HFP/PP无纺布复合膜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玲妍 张明祖 +3 位作者 孟菊雯 何金林 李晓菲 倪沛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5-178,共4页
利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改性纳米SiO2(简称KH570@SiO2),与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溶液混合,涂覆于聚丙烯(PP)无纺布上,制成KH570@SiO2/PVDF-HFP复合PP无纺布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复合隔膜的物理性... 利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改性纳米SiO2(简称KH570@SiO2),与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溶液混合,涂覆于聚丙烯(PP)无纺布上,制成KH570@SiO2/PVDF-HFP复合PP无纺布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复合隔膜的物理性质,并分别与不含纳米SiO2的体系以及含未改性纳米SiO2的体系进行比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万能材料试验机、交流阻抗和充放电循环等测试,对复合隔膜的形态、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的纳米SiO2能够在复合隔膜中更好地分散,微孔更加均匀,而且复合隔膜的热性能和吸液率也有明显的提高。KH570@SiO2/PVDF-HFP/PP无纺布复合隔膜的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1.5×10-3S/cm,组装的电池在0.2 C的充放电倍率下经过100次循环,放电比容量稳定,保持在146.6 mAh/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隔膜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纳米SIO2 表面改性 聚丙烯无纺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g-N-IPAAm温敏膜的辐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崎 朱智勇 +2 位作者 杨小敏 陈西良 宋玉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1,共5页
用γ共辐射接枝的方法,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sopropylacrylamide,N-IPAAm)接枝到聚偏氟乙烯 (Poly vinylidene fluoride,PVDF)微孔膜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 用γ共辐射接枝的方法,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sopropylacrylamide,N-IPAAm)接枝到聚偏氟乙烯 (Poly vinylidene fluoride,PVDF)微孔膜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和X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技术对微孔膜的接枝情况进行了表征,并同时通过接触角、电导和水通量测试研究了接枝微孔膜的表面改性、渗水性能和温敏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共辐射接枝方法成功将N-IPAAm接枝到了PVDF微孔膜的表面及孔内,由此改善了微孔膜的亲水性,并使其具有明显温度敏感性能,即在低临界溶解温度(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上下其微孔膜的水通量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微孔膜 辐射接枝 温敏性 N-异丙基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PVDF-PFSA中空纤维共混超滤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国林 许振良 魏永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1-505,共5页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与全氟磺酸(PFSA)为共混膜材料,采用湿法纺丝制备了中空纤维共混超滤膜,考察了热处理温度与热处理时间对共混膜的渗透性能、膜结构、受热收缩率及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截留率先增加后降低,...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与全氟磺酸(PFSA)为共混膜材料,采用湿法纺丝制备了中空纤维共混超滤膜,考察了热处理温度与热处理时间对共混膜的渗透性能、膜结构、受热收缩率及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截留率先增加后降低,纯水通量先降低后升高,分别在80℃时达到最大值与最小值,80℃时PEG4000的截留率为95.0%,纯水通量为231 L/(m2.h.MPa);膜的渗透性能随热处理时间变化而变化,在15 min时出现极值;热处理使膜的支撑层结构发生转变,膜径向壁厚收缩率较大,轴向膜长度收缩率较小;热处理后中空纤维膜的断裂伸长率降低,而杨氏模量与断裂强度跟热处理后的膜支撑层结构密切相关;湿法纺制的PVDF-PFSA膜,经70℃热处理15 min后,制得截留分子量为4 000的中空纤维共混超滤膜,其纯水通量为261L/(m2.h.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全氟磺酸 共混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PVDF/纳米SiO_2/石墨烯杂化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海亮 王世乾 +1 位作者 肖长发 刘振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2,共5页
为改善热致相分离(TIPS)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性能,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组成混合稀释剂,以纳米SiO_2、石墨烯为添加改性剂,采用TIPS法制备了PVDF中空纤维杂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所得膜形貌,并... 为改善热致相分离(TIPS)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性能,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组成混合稀释剂,以纳米SiO_2、石墨烯为添加改性剂,采用TIPS法制备了PVDF中空纤维杂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所得膜形貌,并对其渗透性能及机械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研究了纳米SiO_2、石墨烯添加量对PVDF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膜为均质海绵状孔结构,膜外表面较光滑,内表面粗糙且疏松多孔,随纳米SiO_2添加量的增加膜内外表面水接触角均增大,膜纯水通量先减小后增大,膜孔隙率均大于70%,膜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同时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0.5%的纳米SiO_2和石墨烯,石墨烯以片层形式均匀分散在膜内,膜纯水通量可达418 L/(m^2·h),相较于原膜断裂强度提高12.6%,断裂伸长率提高8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法 聚偏氟乙烯 纳米二氧化硅 石墨烯 中空纤维杂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流电池理论与技术——PVDF质子传导膜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冰洋 吴旭冉 +2 位作者 郭伟男 范永生 王保国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4年第1期66-70,共5页
全钒液流电池(VRFB)是一种大规模蓄电储能设备,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该过程所需的质子传导膜要具备优良的导电性、阻钒性、稳定性以及合理的成本.该研究突破以往离子交换膜的概念限制,提出利用纳米尺度孔径... 全钒液流电池(VRFB)是一种大规模蓄电储能设备,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该过程所需的质子传导膜要具备优良的导电性、阻钒性、稳定性以及合理的成本.该研究突破以往离子交换膜的概念限制,提出利用纳米尺度孔径膜材料的“筛分”效应,满足全钒液流电池对隔膜综合性能的需求.首次提出分子间亲水/疏水相互作用诱导高分子溶液相分离的成膜原理,通过在疏水性高分子溶液中引入亲水性单体聚合形成的低聚物方式,调控铸膜液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分离过程动力学,制备纳米尺度的高稳定性多孔膜.在大量科学研究工作基础上,完成工业规模的制膜工艺放大和批量化生产,所制聚偏氟乙烯(PVDF)质子传导膜面积为800 mm&#215;900 mm,厚度在60~150μm之间可调,电导率达到3&#215;10-2 S/cm.利用自制膜装配成8 kW的电堆,其能量效率达到72%,基本满足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质子传导膜 电导率 聚偏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PVdF/PMMA电纺膜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琪 李晓云 +3 位作者 钟正 王先友 陈权启 蒋生辉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9-95,共7页
通过电纺法制备PVdF/PMMA纤维膜.电纺膜的形貌,结构和热行为分别用扫描电镜(SEM),红外(FT-IR),差热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将电纺膜浸入1 mol/L LiClO4/EC+PC(1∶1,V/V)溶液中,从而得到聚合物电解质.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如离子电导... 通过电纺法制备PVdF/PMMA纤维膜.电纺膜的形貌,结构和热行为分别用扫描电镜(SEM),红外(FT-IR),差热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将电纺膜浸入1 mol/L LiClO4/EC+PC(1∶1,V/V)溶液中,从而得到聚合物电解质.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如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性,界面阻抗和电池性能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MA的加入增加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高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3.5 mS/cm,电化学稳定性达5.1 V.PMMA的加入降低了界面阻抗.另外,由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组装的Li/PE/LiFePO4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试验表明,电纺法可能很有希望应用于制备微孔PVdF/PMMA聚合物电解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电纺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PDA/Ag催化膜对亚甲基蓝的催化降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熙 王爽 +4 位作者 马胜奎 赵博武 王文强 赵楚 张彬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9,共6页
为制备可降解染料抗污染的催化膜材料,首先用多巴胺(DA)对聚偏氟乙烯(PVDF)粉末进行改性,然后用改性的PVDF粉末制备了多孔平板膜,随后利用聚多巴胺的还原性原位在膜中负载和固定了银纳米颗粒,得到了PVDF/PDA/Ag催化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 为制备可降解染料抗污染的催化膜材料,首先用多巴胺(DA)对聚偏氟乙烯(PVDF)粉末进行改性,然后用改性的PVDF粉末制备了多孔平板膜,随后利用聚多巴胺的还原性原位在膜中负载和固定了银纳米颗粒,得到了PVDF/PDA/Ag催化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对膜进行表征,并用亚甲基蓝溶液对膜的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DA改性的PVDF膜表面和膜孔中成功引入了Ag纳米粒子;随着催化反应温度由20℃增加到40℃,催化膜对亚甲基蓝的催化反应速率常数由0.088 min^(-1)增加到0.394 min^(-1);实验中对亚甲基蓝的催化降解呈一级反应动力学,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0.066 15 min^(-1),活化能Ea值为56.13 k J/mol,而且催化膜表现出很好的重复利用性,在重复使用8次后,降解率仍保持在80.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多巴胺 银纳米颗粒 催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PVDF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海军 李金祥 王学川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50-53,共4页
通过合成革干法成膜(离型纸转移法)工艺制备PU/PVDF共混薄膜,并通过偏光显微镜(POM)、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接触角测量仪(OCA)、拉力试验机等方法,研究了PU/PVDF共混薄膜的结构、亲疏水性能、机械性能及热力学性能。... 通过合成革干法成膜(离型纸转移法)工艺制备PU/PVDF共混薄膜,并通过偏光显微镜(POM)、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接触角测量仪(OCA)、拉力试验机等方法,研究了PU/PVDF共混薄膜的结构、亲疏水性能、机械性能及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薄膜的晶型尺寸受到PU含量的制约,并且二者是不相容体系;随着PVDF组分含量的增大,共混薄膜表面的接触角逐渐增大,薄膜的机械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薄膜的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PVDF的加入能有效解决合成革面层在压花过程中,纯PU树脂容易发生的粘辊、合成革表面发雾、花纹不清晰、花纹变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聚偏氟乙烯 干法成膜 接触角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台原子力显微镜研究PVDF/PBA共混物的表面结晶形态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海军 赵庭山 +3 位作者 王学川 任龙芳 强涛涛 李文举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2-37,41,共7页
制备了低温结晶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二酯(PBA)共混物薄膜.使用热台原子力显微镜跟踪研究PVDF/PBA共混物薄膜样品的原位熔融过程,从片晶尺度上考察不同的共混比例对相分离形态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VDF/PBA共混体系在低... 制备了低温结晶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二酯(PBA)共混物薄膜.使用热台原子力显微镜跟踪研究PVDF/PBA共混物薄膜样品的原位熔融过程,从片晶尺度上考察不同的共混比例对相分离形态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VDF/PBA共混体系在低温下结晶时,PBA组分主要在PVDF的片晶间的区域内分布;共混比例影响两组分都结晶后的片晶排列方式;PBA组分含量较低时,两组分片晶的排列方式主要为"ABABABAB",PBA中等含量时,两组分片晶的排列方式主要为"ABBBABBB";片晶间分相结构对PBA的结晶扩散有抑制作用,PBA组分要充分结晶需要较高的过冷度或者足够长的结晶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聚己二酸丁二酯 共混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型一维链状晶体/PVDF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薇 马晓丹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为了改善聚偏氯乙烯(PVDF)膜的亲水性,以具有金属活性位点Zn^2+和亲水基团-COOH的亲水性锌型一维链状晶体(ZnL)为填料,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制备ZnL/PVDF共混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水接触角、水通量... 为了改善聚偏氯乙烯(PVDF)膜的亲水性,以具有金属活性位点Zn^2+和亲水基团-COOH的亲水性锌型一维链状晶体(ZnL)为填料,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制备ZnL/PVDF共混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水接触角、水通量、截留率等一系列测试手段探究添加不同含量ZnL对ZnL/PVDF共混膜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L晶体均匀的分布在PVDF膜中,并且没有出现明显颗粒聚集现象,证明ZnL晶体与PVDF聚合物有较好的相容性;亲水性ZnL晶体的加入明显提高了PVDF膜的亲水性,当ZnL晶体质量分数为0.50%时,其水通量达到99.6 L/(m^2·h),比纯膜水通量增加150%,并且其截留率下降幅度较低;随着ZnL晶体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状态,当ZnL晶体质量分数为0.50%时,共混膜的拉伸强度为3.39 MPa,比原膜的拉伸强度增加了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型一维链状晶体 聚偏氯乙烯(pvdf) 共混膜 亲水性 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