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6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scular Stress Analysis Based on in vivo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 Segmentation
1
作者 Junjie Jia Cuiru Sun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10-110,共1页
Identific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s crucial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cerebral apoplexy and other vascular diseases.Intravascular optical tomography(IVOCT)has been employed to clinical coronary imaging ... Identific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s crucial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cerebral apoplexy and other vascular diseases.Intravascular optical tomography(IVOCT)has been employed to clinical coronary imaging for several years.Vessel 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on IVOCT images together with blood flow information on Doppler OCT(DOCT)images could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arteries.Images integrated with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could obtain the accurate 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the quantitative material characters.A porcine carotid artery was imaged with an intravascular system(C7-XR,St.Jude Medical Inc.St.Paul,Minnesota,USA)in vivo,during which 120 images of one section and 600 images of a 5 mm/s pull back were captured within 6 s.Those images were then overlapped with Doppler phase changes to imply the changes in flow profiles.Segment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vessel structure was done in the software(MATLAB 2014b),including specifically the segmentation of lumen,imaging catheter,vessel wall and the guide wire.Appropriate interpolation functions are selected in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algorithm to have smooth boundaries from images.A set of flow algorithms include image segmentation,three-dimensional/two-dimensional model reconstruction,invers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fitting of experimental velocity data and theoretical derivation based on simulation results is proposed.All steps are programm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simplified process control.3D-reconstruction FSI model was built in SOLIDWORKS by lofting operation based on the segmentation results.Commercial finite element software(COMSOL 5.3,Sweden)numerically analyzed the entity model to obtain vessel stress/strain and flow shear stress data.Boundary conditions are from the OCT detection.Material of the artery was set to be the modified Mooney-Rivlin constitutive model and the parameters used were adjusted in an algorithm to match an ex vivo experiment.Wall shear stresses(WSS)and vessel deformations were chosen to measure the conditions of the artery and would serve as a target variables for future prediction.Thus,the geometric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the data of materials and oth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possible to obtain during the imaging process.Segmentation process provided anatomically correct models of a two-layered artery.Numerical simulation permits reliabl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which the position of catheter and the artery curvature have a neglectable disturbance.Shear stress of the fluid is quite small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wall at the same interface,which shows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ormer studies.Moreover,a high flushing speed of 0.1 mps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s and magnitudes,which denotes that the OCT imaging process brings little harm to the vessel.It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combine the OCT imaging and Doppler OCT within a full algorithm and a structural analysis.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y studies of carotid arte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Stress Analysis VIVO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 Segm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与稀疏表示的牙隐裂OCT三维图像融合 被引量:2
2
作者 石博雅 董潇阳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针对采用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进行体积较大的前磨牙和磨牙的隐裂检测时,仅从单一扫描视角采集可能存在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与稀疏表示(SR)相结合的牙隐裂三维图像融合方法。利用扫频OCT对人工牙隐裂模型从... 针对采用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进行体积较大的前磨牙和磨牙的隐裂检测时,仅从单一扫描视角采集可能存在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与稀疏表示(SR)相结合的牙隐裂三维图像融合方法。利用扫频OCT对人工牙隐裂模型从2个扫描视角进行成像,经过三维图像配准后,利用双树复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分解。对于低频子带进行稀疏表示,采用“最大L1范数”规则进行融合,高频子带采用“绝对最大”规则融合,最后通过DTCWT重构得到融合后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融合后的牙隐裂图像可以得到裂纹的完整信息,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分级,各方面性能均优于单独采用各多尺度分解方法和稀疏表示方法,标准差(SD)、平均梯度(AG)、空间频率(SF)和边缘信息评价因子(Q)的值分别平均提高到36.7、6.0、27.9和0.74,有效提高了OCT牙隐裂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隐裂 光学相干层析 稀疏表示 双树复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冠状动脉巨噬细胞簇的相关性
3
作者 刘春伟 杨凡 +4 位作者 王乐 胡越成 张敬霞 李曦铭 丛洪良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2,共8页
目的通过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影像中巨噬细胞簇弧度对巨噬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巨噬细胞簇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 目的通过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影像中巨噬细胞簇弧度对巨噬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巨噬细胞簇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412例接受冠状动脉OCT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07例,占比74.5%。依据巨噬细胞簇弧度将患者分为3组:无巨噬细胞簇组(187例)、小巨噬细胞簇(50°~73°)组(113例)和大巨噬细胞簇(>73°)组(112例)。比较不同组患者间炎症指标和斑块特点差异。结果225例(54.6%)患者存在巨噬细胞簇,其单核细胞、MHR、高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较无巨噬细胞簇患者更高,且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斑块特征:纤维帽厚度更薄、斑块破裂、愈合斑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结晶和微通道的比例更高(均为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巨噬细胞簇的曲线下面积为0.71,特异度为0.65,敏感度为0.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HR(OR=131.472,95%CI:15.900~1087.081)、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OR=16.715,95%CI:5.680~49.195)和微通道(OR=2.742,95%CI:1.617~4.648)是巨噬细胞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01)。DeLong检测显示,上述3个联合指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MHR、Gensini积分和微通道的单个指标(0.77比0.68、0.67、0.63,均为P<0.001)。此外,巨噬细胞簇弧度与单核细胞(r=0.136,P=0.042)和MHR(r=0.222,P=0.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62,P<0.001)呈负相关,并且巨噬细胞簇弧度与MHR间相关性较单核细胞更加显著(Z=2.455,P=0.014)。依据MHR截点值分组,高MHR组巨噬细胞簇弧度显著高于低MHR组(89例:86.9°±26.4°比136例:75.7°±23.0°,t=-3.352,P=0.001)。结论MHR、Gensini积分和微通道是冠状动脉巨噬细胞簇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上述危险因素的联合指标对巨噬细胞簇的预测能力更佳。巨噬细胞簇弧度与MHR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巨噬细胞簇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眼底微循环参数的量化分析
4
作者 马金兰 陈丽 +2 位作者 许琪 罗一青 余萍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6-480,485,共6页
目的量化分析长期超高海拔和中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以超高海拔地区(>3500~5500 m)健康居民(超高海拔组)和中高海拔地区(>1500~3500 m)健康居民(中高海拔组)为观察对象,以平原地区健康居民为对照组... 目的量化分析长期超高海拔和中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以超高海拔地区(>3500~5500 m)健康居民(超高海拔组)和中高海拔地区(>1500~3500 m)健康居民(中高海拔组)为观察对象,以平原地区健康居民为对照组,所有纳入者均行OCTA扫描和SD-OCT扫描,使用ImageJ软件量化眼底图像,计算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眼底微循环参数。视网膜微循环参数包括:视网膜血流密度(RVD)、视网膜血管骨架密度(RSD)、分形维数(FD)、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GCC)厚度;脉络膜微循环参数包括: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血管腔面积(LA)、脉络膜总面积(TCA)和脉络膜血流指数(CVI)。结果超高海拔组居民RVD为(32.52±3.57)%,RSD为(15.05±4.24)%,FD为1.68±0.08,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超高海拔组居民GCC平均厚度为(98.76±10.26)μm,较对照组GCC平均厚度显著变薄(P<0.001);超高海拔组TCA为(2.15±0.49)mm^(2),LA为(1.17±0.36)mm^(2),SFCT为(318.12±76.50)μm,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均为P<0.001),但是超高海拔组居民CVI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而中高海拔组居民眼底微循环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长期超高海拔环境暴露会引起眼底发生以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下降为主要特点的缺血缺氧改变,而长期中高海拔环境暴露不会引起眼底微循环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密度 脉络膜血流指数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支撑襻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稳定性的比较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王胜男 李霄 +2 位作者 迟英杰 李雅薇 郑广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成像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支撑襻人工晶状体(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的稳定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成像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支撑襻人工晶状体(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的稳定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130例130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中植入的IOL类型分为L襻组34例34眼、改良C襻组30例30眼、平板襻组36例36眼、四襻组30例30眼。术前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患者眼轴长度、IOL屈光度,采用角膜地形图测量仪测量Kappa角和Alpha角;术后3个月采用SS-OCT采集术眼水平位置上的眼前节图像,测量IOL植入眼内后的前房深度、IOL偏心量、IOL倾斜度及IOL光学面与后囊膜之间围成的空间面积(AREAP)。计算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变化和屈光度变化。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OL倾斜度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改良C襻组、L襻组、平板襻组、四襻组IOL平均偏心量和倾斜度依次呈减小趋势,但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7.055,F=5.162,均P>0.05)。改良C襻组、L襻组、平板襻组、四襻组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深度变化、屈光度变化、AREAP依次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Kappa角与术后3个月IOL倾斜度呈正相关(r=0.554,P<0.001);术前Alpha角与术后3个月IOL倾斜度呈正相关(r=0.469,P<0.001)。以术前Kappa角和术前Alpha角为自变量,IOL倾斜度为因变量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39.526,P<0.001,R^(2)=0.384);术前Kappa角每增加1 mm,术后倾斜度增加0.438°;术前Alpha角每增加1 mm,术后倾斜度增加0.300°。结论4种不同支撑襻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均具有良好的水平位置居中稳定性;平板襻及四襻IOL在垂直位置的稳定性优于L襻和改良C襻IOL。术前Kappa角和Alpha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预测术后IOL倾斜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前房深度 偏心 倾斜 远视漂移 扫频源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解锁冠心病诊疗的“影像密码”
6
作者 季福绥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手段实现了对冠状动脉管腔及斑块形态的精准评估,显著提升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与安全性[1]。近年来,随着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手段实现了对冠状动脉管腔及斑块形态的精准评估,显著提升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与安全性[1]。近年来,随着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技术的引入,腔内影像学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临床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心血管杂志》2025年推出“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系列专题,陆续刊发临床研究与综述论文。本文借此契机,从临床应用、技术发展等方面,对腔内影像学进展予以评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腔内影像学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人工智能 多模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7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伴抑郁患者视网膜神经血管特征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8
作者 何雪 马欢 +5 位作者 李聪 王艳 况宇 刘磊 余洪华 杨小红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521,共7页
目的评估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者(CADD)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0例CADD患者、56例冠心病不伴抑郁障碍患者(CADND)和31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量化视网膜黄斑区... 目的评估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者(CADD)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0例CADD患者、56例冠心病不伴抑郁障碍患者(CADND)和31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量化视网膜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SCP)、深层血管密度(DCP)、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及神经节细胞(GCC)等,分析组间差异及其与PHQ-9评分的关联。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CADD和CADND患者SCP和DCP均显著下降(P<0.05);与CADND患者相比,CADD患者RNFL上半部分厚度和GCC厚度(包括总体平均厚度、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GCC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PHQ-9评分与RNFL平均厚度下半部分区域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CADD患者视网膜血管神经结构均发生特征性改变,且神经层改变与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障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陆悦新 王明 万曙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超高分辨率的血管内实时成像技术,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和管腔形态学方面具有多重优势,特别是在揭示易损斑块的微细结构特征方面,为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图像支持;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判断斑块形成与发展趋势,对预测ICAS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OCT及其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应用于ICAS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OCT在脑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为ICAS患者的风险评估、疾病监测和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流动力学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微种植钉植入角度对皮质骨微损伤的影响
10
作者 解伟华 万茜 +3 位作者 姜莉萍 胡承琼 巢奇文 唐镇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5-621,共7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比较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钉后皮质骨的微损伤,探索不同植入角度对皮质骨的影响及口腔组织无损检测方法。方法:48枚微种植钉按植入角度分组A1(30°)、A2(45°)、...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比较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钉后皮质骨的微损伤,探索不同植入角度对皮质骨的影响及口腔组织无损检测方法。方法:48枚微种植钉按植入角度分组A1(30°)、A2(45°)、A3(90°),每组16枚,随机植入牛肋骨,获取OCT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 CT)图像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微损伤主要为微裂纹、微抬高、骨碎片。A1组微损伤最重,A2组次之,A3组最轻。OCT成像对比度优于Micro CT,能更清晰识别微损伤。结论:微种植钉周围骨质的微损伤随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减小。OCT可用于口腔组织无损检测,有椅旁检测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微种植钉 植入角度 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瑞西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11
作者 赵立宇 裴蓓 +1 位作者 杨芳 姜茂华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nAMD患者,使用SS-OCTA测量患者在抗VEGF基线和治疗4周、12周和24周时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截面面积(CSA)、CNV血流面积(CFA),对比患者在各时间段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时的年龄、性别、CNV类型、OCT及OCTA形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的CMT、CSA、CFA均在治疗后降低(均为P<0.05),CMT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12周时逐渐递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MT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雷珠单抗组患者CMT相比12周时增加(P=0.004);CSA、CFA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2周减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SA、CFA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95),雷珠单抗组患者CSA、CFA相比12周时增大(P=0.001、0.000)。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法瑞西单抗组患者的CMT在治疗24周时低于雷珠单抗组患者(P=0.022),CSA、CFA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法瑞西单抗与雷珠单抗在nAMD患者的疗效上相近,而在疗效的持续性方面法瑞西单抗优于雷珠单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瑞西单抗 雷珠单抗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氟斑牙诊断及树脂渗透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丁瑜 田景玉 +3 位作者 杨媛媛 贺晶宇 孟箭 孟庆飞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0-495,共6页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氟斑牙诊断与树脂渗透治疗疗效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20例氟斑牙患者为实验组,2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氟斑牙诊断与树脂渗透治疗疗效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20例氟斑牙患者为实验组,2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照组11、21行OCT扫描,实验组患者15-25、35-45行“微研磨+诊室漂白+17%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预处理+树脂渗透”的微创漂白治疗,通过分析治疗前、树脂渗透后即刻和6个月随访的入组人群牙齿OCT图像数据、白斑面积测量、色阶变化和氟斑牙牙面指数评分(TSIF评分)等指标,综合评价氟斑牙美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OCT图像釉质表面平整、釉柱形态清晰,灰度值和高亮层厚度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经漂白联合渗透治疗后,氟斑牙患者在OCT图像高亮层厚度、灰度值、白斑面积、TSIF评分和色阶变化等方面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诊室漂白联合渗透树脂治疗可有效改善氟斑牙美学效果,且近期疗效稳定;OCT无创扫描可作为氟斑牙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斑牙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牙齿漂白 渗透树脂 美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OCTA的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的观察
13
作者 唐冲 计岩 +3 位作者 黄凡凡 史凯 胡蓉 万文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屈光门诊就诊的18~36岁成年近视患者共138例138只右眼,所有患者检查屈光状态、眼轴(axial length,AL)等常规眼科项目,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将其分为低度近视组(-3D<SE≤-0.5D)、中度近视组(-6D<SE≤-3D)及高度近视组(SE≤-6D)。SS-OCTA用于检查量化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平均脉络膜厚度(mean choroidal thickness,M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choriocapillaris blood flow area,CBFA)、脉络膜血管容积(choroidal vessel volume,CVV),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essel index,CVI),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区MCT及各血流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整个黄斑区3 mm×3 mm范围内的MCT、CBFA、CVV及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降低(P<0.01);排除混杂因素后的偏相关性分析提示黄斑区MCT、CBFA、CVV及CVI与SE呈正相关性(r=0.457、0.434、0.395、0.401,均P=0.000),与AL呈负相关性(r=-0.470、-0.360、-0.465、-0.468,均P=0.000);逐步线性回归提示黄斑区MCT随着SE(t=2.459,P=0.015)及CVV的增加而变厚(t=8.632,P=0.000)。结论: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呈不均一分布,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降低,脉络膜血流状况密切影响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可能是近视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近视与脉络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 脉络膜血管容积 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障碍患者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偲佳 魏燕燕 +2 位作者 钱禛颖 李清伟 王继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精神障碍常与其他躯体疾病共病,已成为全球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精神障碍的管理至关重要。目前,精神障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血液指标和脑部影像;此外,一些客观的表型标志物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精神障碍常与其他躯体疾病共病,已成为全球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精神障碍的管理至关重要。目前,精神障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血液指标和脑部影像;此外,一些客观的表型标志物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由间脑延伸而来,在胚胎发育期间与大脑共同发育。鉴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障碍在病理生理学中的重叠机制,研究视网膜内各层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已成为精神障碍研究的新方向。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无创、非接触地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显微成像,精确量化各视网膜亚层的厚度。已有研究利用OCT探索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视网膜结构变化,但目前缺乏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将目前已有精神障碍患者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研究结果及进展进行总结,发现部分精神障碍患者的视网膜亚层厚度显著减小。这些发现提示视网膜结构有潜力成为精神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碍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视网膜特征及潜在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邢雨茜 程影 陈剑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9-645,共7页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症状的评估,而客观生物标志物的寻找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由于视网膜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神经精神疾病的视网膜特异性改变。该综述总结了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视...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症状的评估,而客观生物标志物的寻找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由于视网膜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神经精神疾病的视网膜特异性改变。该综述总结了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视网膜神经层、血管特征及电生理特征的相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表现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且视网膜各层的变化情况在精神分裂症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不一。对眼底血管的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视网膜血管密度和微血管形态结构改变。视网膜电图的相关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多表现出视锥细胞a波振幅降低,而遗传高风险人群常表现出视杆细胞b波振幅的降低趋势。但目前精神分裂症的视网膜相关研究在研究方向上多着眼于临床表现,相关机制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该综述尝试针对视网膜神经层、微循环、电生理改变,探讨包括逆行跨突触变性假说、神经递质紊乱、遗传、脑结构改变、代谢等在内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客观生物标志物的寻找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视网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照相 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李芳 罗艳 肖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辅助下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将所有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行iOCT检查,评估术中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变化,内界膜剥除的完整性,黄斑裂孔边缘的形态,以及术中黄斑区视网膜微损伤等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式治疗后,患眼的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后共有7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88±7.21)岁,随访6个月。在所有手术患者中,完成内界膜剥除后,iOCT观察到有15只患眼黄斑裂孔边缘出现了形态学变化,有18(18/72,25%)只眼出现术中视网膜微损伤,其中12只眼出现神经纤维层的异常,如神经纤维层出血,另6只眼出现视网膜内层结构的轻度抬高。iOCT显示首次剥膜完成后,8(8/72,11.1%)只患眼仍可观察到前膜碎片,提示剥膜不完整,进行了2次剥除,其余64只眼则完全剥除。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均通过iOCT得到确认。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患者眼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BCVA均高于术前,结果差异显著(均P<0.05)。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裂孔闭合率分别为89.7%、91.3%、95.0%,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和内界膜翻转覆盖术都是治疗IMH的有效术式。iOCT能够在术中清晰地实时动态观察黄斑区视网膜的形态,尤其是黄斑裂孔的细微结构改变,有利于提升术者对手术区域的认识,指导手术操作,优化手术决策,改善手术后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 内界膜填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俊杰 窦维佳 王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其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而早期诊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有多种内镜成像技术成功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但各有利弊,其中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以其无创及高分辨率的优势... 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其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而早期诊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有多种内镜成像技术成功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但各有利弊,其中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以其无创及高分辨率的优势而崭露头角,在浅表消化道肿瘤的分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海量图像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进步可得到有效处理,使AI辅助OCT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OCT的原理及发展,并探讨了AI辅助OCT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消化道肿瘤 人工智能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视场内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探头的光学设计与应用
18
作者 于昊炀 胡津源 +4 位作者 顾敬业 吴苏健 樊金宇 何益 史国华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1,共10页
针对现有内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探头在视场、分辨率及尺寸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新型大视场前向扫描内窥探头的设计方案。该探头采用由6片外径为1.4 mm的球面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结合压电陶瓷驱动光纤扫描技术,在1000~1100 nm波... 针对现有内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探头在视场、分辨率及尺寸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新型大视场前向扫描内窥探头的设计方案。该探头采用由6片外径为1.4 mm的球面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结合压电陶瓷驱动光纤扫描技术,在1000~1100 nm波段下实现6.0 mm扫描视场、24μm横向分辨率、20μm轴向分辨率,机械外径仅为1.6 mm。搭建配套扫频光学相干层析系统,离体猪眼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探头可清晰分辨虹膜、巩膜及视网膜结构,并能观测视网膜脱落现象。与渐变折射率透镜探头相比,其视场更大且伪影更少。研究证明该探头兼顾微型化、高分辨率和大视场优势,为眼科微创手术导航提供新方案。未来可通过进一步缩小外径、集成二维扫描功能提升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前向扫描 大视场 内窥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穹顶样黄斑形成机制及其与近视性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昊儒(综述) 魏瑞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穹顶样黄斑(DSM)多表现为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区域内黄斑区向内隆起。依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检查结果,DSM被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圆型,但其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DSM最初被认为与低眼压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等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 穹顶样黄斑(DSM)多表现为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区域内黄斑区向内隆起。依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检查结果,DSM被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圆型,但其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DSM最初被认为与低眼压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等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DSM是为抵抗近视进展而形成的一种适应性保护机制。但最新研究表明,黄斑隆起可能是其周围区域进行性不对称的脉络膜及巩膜变薄所致,而不是黄斑中心区主动向内隆起的结果。高度近视眼DSM中常伴随多种近视性并发症,导致DSM患眼视力下降及视功能损伤,如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裂孔及Bruch膜缺损等。DSM与近视性并发症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且针对相关并发症仍无有效预防及治疗方法。本文对高度近视眼DSM形成机制及其与近视性并发症的关系进行总结,为探索高度近视的视觉预后及DSM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并发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穹顶样黄斑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影像学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20
作者 李永辉 李姮 温尚煜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随着腔内影像学领域诸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发表,腔内影像技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干预策略制定以及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对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 随着腔内影像学领域诸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发表,腔内影像技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干预策略制定以及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对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中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腔内影像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