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d SMB speckle filtering of polarimetric SAR data with synergistic use of orientation angle compensation and spatial majority rule 被引量:1
1
作者 柳林 江利明 李洪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508-1514,共7页
The scattering-model-based(SMB)speckle filtering for polarimetric SAR(Pol SAR)data is reasonably effective in preserving dominant scattering mechanisms.However,the efficiency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accuracies of both... The scattering-model-based(SMB)speckle filtering for polarimetric SAR(Pol SAR)data is reasonably effective in preserving dominant scattering mechanisms.However,the efficiency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accuracies of both the de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attering properties.In addition,a relatively weak speckle reduction particularly in distributed media was reported i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In this work,an improved SMB filtering strategy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aforementioned deficiencies.First,the orientation angle compensation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SMB filtering process to remedy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volume scattering contribution in the Freeman-Durden decomposition.In addition,an algorithm to select the homogenous pixels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patial majority rule for adaptive speckle reduction.We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s in terms of scattering property preservation and speckle noise reduction using L-band Pol SAR data sets of San Francisco that were acquired by the NASA/JPL airborne SAR(AIRSAR)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ttering-model-based (SMB) speckle filter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orientation angle compensation spatial majority ru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 InSAR技术的叙古高速沿线滑坡识别与监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辰 金源 +1 位作者 邓飞 史绪国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8,共8页
叙永—古蔺高速公路(叙古高速)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线路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其安全运营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因此,叙古高速沿线地质灾害的识别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 叙永—古蔺高速公路(叙古高速)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线路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其安全运营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因此,叙古高速沿线地质灾害的识别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覆盖范围大和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优势,在广域滑坡识别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采用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SAR技术对2017年2月—2020年9月Sentinel-1升降轨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获取叙古高速沿线地表形变速率,共探测到包括集美滑坡等在内的18处滑坡体,分析发现滑坡形变主要与人为活动相关。结果同时表明,升降轨数据结合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灾害点分布。随着数据的积累与技术的不断发展,InSAR技术可以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探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叙古高速 小基线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T-1A卫星全极化SAR辐射与极化系统误差稳定性分析:以热带雨林场景为例
3
作者 史磊 孙维东 +4 位作者 杨乐 杨杰 赵伶俐 李平湘 刘亚波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423,共19页
作为中国新一代天基长波SAR的代表,陆地探测1号01卫星(LT-1A)于2022年1月发射进入太阳同步轨道。LT-1A搭载的长波合成孔径雷达(SAR)工作在L波段,具备单极化、线性双极化、紧缩双极化、全极化等对地观测能力。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LT-1A重... 作为中国新一代天基长波SAR的代表,陆地探测1号01卫星(LT-1A)于2022年1月发射进入太阳同步轨道。LT-1A搭载的长波合成孔径雷达(SAR)工作在L波段,具备单极化、线性双极化、紧缩双极化、全极化等对地观测能力。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LT-1A重轨干涉数据获取能力以及数字高程模型、沉降产品的生产精度评价,对LT-1A的辐射精度、地物极化信息保持能力的研究较为缺乏。该文以热带雨林植被为观测对象,通过不依赖人工定标器的自主定标方法对LT-1A全极化数据辐射误差、极化误差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实验表明:LT-1A传感器的辐射稳定性较好、极化精度优于国际对地观测组织(CEOS)推荐指标。持续对地观测1000 km内归一化雷达截面(NRCS)误差波动小于1 dB(3倍标准差)、5天内重返观测时辐射误差波动小于0.5 dB(3倍标准差);全极化观测模式下系统串扰低于-35 dB甚至达到-40 dB,交叉极化通道不平衡优于0.2 dB与2°,同通道不平衡优于0.5 dB与10°;系统噪声介于-42~-22 dB,平均系统等效热噪声优于-25 dB,热噪声水平随持续对地观测时长的增加有升高。此外,该研究验证了电离层对LT-1A极化数据质量的影响:5°法拉第旋转角造成的图像退化与-20 dB系统串扰带来的影响相当,而3°~20°法拉第旋转角在中、低纬度较为常见,这将带来-21.16~-8.78 dB的极化通道间扰动,即电离层对全极化数据质量的退化相较传感器-40 dB的串扰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探测1号卫星 辐射误差 极化误差 热带雨林 合成孔径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定向参数精化的稀疏控制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试验分析
4
作者 张昊 熊新 王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6,共10页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对高精度地形数据支撑需求的提升,针对多云雨、山体密集区域地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型区域基础地形测绘的有效技术。为此,提出一种顾及方位向与距离向定向参...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对高精度地形数据支撑需求的提升,针对多云雨、山体密集区域地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型区域基础地形测绘的有效技术。为此,提出一种顾及方位向与距离向定向参数的InSAR区域网平差方法,系统分析控制点数量与空间分布对平差精度的影响。基于陕西渭南长条带状测区的双航带机载毫米波InSAR数据,采用三角形、四角形及距离向居中等布设策略开展控制点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控制点沿距离向均匀布设为三角形时,平差解算稳定性最佳;在仅需3个控制点的条件下,该方案可满足地形测量精度的要求。同时,该方案可减少外业控制测量,为多云雨山区水利工程勘察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定向参数 区域网平差 控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月球形貌数据的SAR干涉图像仿真
5
作者 张昊 靳国旺 +1 位作者 叶豪 秦永志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为了利用现有数据掌握月表SAR成像特点并辅助用于绕月SAR成像观测系统设计,提出一种基于月球形貌数据的月表SAR干涉图像仿真方案。该方案在给定绕月飞行轨道和基线参数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月表DEM数据,按照设置的SAR成像观测参数计算相... 为了利用现有数据掌握月表SAR成像特点并辅助用于绕月SAR成像观测系统设计,提出一种基于月球形貌数据的月表SAR干涉图像仿真方案。该方案在给定绕月飞行轨道和基线参数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月表DEM数据,按照设置的SAR成像观测参数计算相应的侧视角度,从而逐点计算对应月表的局部入射角,依据RD几何构像模型和干涉测高原理,按照设定的后向散射系数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仿真的SAR幅度图像和干涉相位。采用格网间距为118 m的LOLA DEM进行了不同基线情况下的月表SAR干涉图像仿真,验证了仿真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SAR干涉图像仿真 月球 数字高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M的GB-InSAR图像PS点选择方法
6
作者 田卫明 王龙跃 +1 位作者 高嵩 邓云开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3-1163,共11页
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PS)点选择是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InSAR)处理中的关键步骤.现有的PS点选择方法依赖于幅相稳定性或像元之间的高相干性筛选PS点,其中幅相稳... 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PS)点选择是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InSAR)处理中的关键步骤.现有的PS点选择方法依赖于幅相稳定性或像元之间的高相干性筛选PS点,其中幅相稳定性对相位波动敏感,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表征PS点的相位误差,而基于高相干性的方法基于局部窗口,容易造成误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GB-InSAR图像中PS点与非PS点的干涉相位在分布特征上的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的PS点选择方法.首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足够数量的PS点作为先验参考信息,然后使用GMM拟合参考PS点干涉相位的概率分布,最后依靠全图像元的干涉相位序列与GMM的匹配程度区分PS点与非PS点.实测数据表明,与基于幅相稳定性的传统方法相比,在获得的PS点数量接近的情况下,本文方法获取的PS点的相关性更强,干涉相位序列聚合程度更高,且残差点数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B-InSAR) 高斯混合模型(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4 位作者 许强 陆会燕 何国庆 范禄震 秦佳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利用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升轨、Sentinel-1降轨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计算了区内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变形区可达160 km×100 km,变形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沿卫星视线向方向升轨最大形变量为−1.538 m,降轨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68 m;反演结果显示,破裂断层以正断性质为主,兼有少量走滑性质,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0~14 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4.73 m。通过反演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表明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带、申扎-定结断裂带,扎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中部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邻域相干系数估计的PolInSAR树高反演算法 被引量:3
8
作者 苏宝峰 李锦伟 +1 位作者 靳标 郭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8-273,共6页
为了提高全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树高反演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非邻域窗口相干系数估计的Pol In SAR树木高度反演算法。该算法首先求取4对全极化干涉SAR图像的最优干涉相位图,再以局部窗口内像素的幅度和相位联合条件概率密度为准则选取... 为了提高全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树高反演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非邻域窗口相干系数估计的Pol In SAR树木高度反演算法。该算法首先求取4对全极化干涉SAR图像的最优干涉相位图,再以局部窗口内像素的幅度和相位联合条件概率密度为准则选取与当前像素满足独立同分布的样本,进而获得相干系数的准确估计值,最后采用三段法进行树木高度反演。对仿真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提高观测场景中树木高度的反演精度,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持图像中的边界细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高反演 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相干系数 非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化旋转域特征驱动的极化ISAR空间目标分类
9
作者 崔兴超 付耀文 +1 位作者 粟毅 陈思伟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2-1085,共14页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大强国发射了大量遥感成像卫星、通信卫星等空间目标。地基极化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具有远距离、高分辨、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特点,能够获取空间目标高分辨率二维雷...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大强国发射了大量遥感成像卫星、通信卫星等空间目标。地基极化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具有远距离、高分辨、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特点,能够获取空间目标高分辨率二维雷达图像。基于极化ISAR图像开展空间目标分类识别对研判目标载荷类型和潜在行为意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空间目标散射多样性带来的解译模糊问题和极化ISAR图像全局特性感知难题,本文立足极化ISAR体制,开展极化旋转域特征驱动的极化ISAR空间目标分类研究。首先,选取四型遥感成像卫星和通信卫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模型开展电磁仿真,构造不同观测视角、不同带宽和不同信噪比参数的空间目标极化ISAR电磁仿真数据集;其次,针对空间目标散射多样性问题,将两通道之间的极化相关值扩展到绕雷达视线的极化旋转域,构造极化相关方向图解译工具,进而深入挖掘和提取极化相关方向图幅度类特征。同时,针对极化ISAR图像全局特性感知难题,优化现有深度学习模型,设计可提取极化ISAR图像全局特性的非局部注意力模型,进而深入挖掘极化ISAR图像非局部特征。最后,利用极化旋转域特征驱动嵌入了非局部注意力模型的深度学习网络,实现极化ISAR空间目标分类。基于不同观测视角、带宽和信噪比参数的空间目标电磁仿真数据开展实验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相较于现有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目标 极化逆合成孔径雷达 分类 极化旋转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足迹和相位信息的SAR高层建筑三维重建
10
作者 刘宁 李芳芳 +1 位作者 李新武 洪文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9-1486,共18页
针对城区高层建筑形式多样、分布密集导致的相邻建筑区分和叠掩区长度提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足迹和相位信息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高层建筑三维重建方法。引入外部足迹信息与二次散射亮线配准,得到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完整、准确... 针对城区高层建筑形式多样、分布密集导致的相邻建筑区分和叠掩区长度提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足迹和相位信息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高层建筑三维重建方法。引入外部足迹信息与二次散射亮线配准,得到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完整、准确的建筑足迹,实现复杂情况下的相邻高层建筑区分。基于建筑足迹与干涉相位、足迹方向与干涉条纹方向的关系,准确提取各足迹边叠掩区长度,获得建筑高度。最后,提取足迹缺失的高层建筑参数。根据各建筑足迹和高度实现高层建筑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高层建筑三维重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足迹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 高层建筑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基线相位解缠的改进小波聚类算法
11
作者 王正国 袁志辉 +1 位作者 陈立福 邢学敏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5,共7页
相位解缠对于地表高程反演和形变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小波聚类算法应用于多基线相位解缠时,在类边界处出现较多错误聚类及连通区域识别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小波聚类算法。该算法在传统小波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适... 相位解缠对于地表高程反演和形变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小波聚类算法应用于多基线相位解缠时,在类边界处出现较多错误聚类及连通区域识别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小波聚类算法。该算法在传统小波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适应网格划分技术,并与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相结合。通过对特定密度区间的网格进行拆分后判定,可以减少仅采用等间隔网格划分在类边界上产生的错误类;利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显著网格组成的连通区域,解决了固定邻域模式识别到的小类数量过多的问题。仿真数据和Tandem-X测量的真实数据实验表明,改进小波聚类算法不仅显著提高了类边界处的相位解缠精度,而且减少了小类的数量,改善了相位解缠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相位解缠 小波聚类 自适应网格划分 深度优先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参数定标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田家奇 梁维斌 +2 位作者 钱方明 陈刚 林梓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共15页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通过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干涉处理可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表信息。InSAR系统测制精度依赖于干涉基线和干涉相位等干涉参数的精度,干涉参数定标技术通过雷达观测参考目标推算并校准干涉参数系统误差,能够有效提升干...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通过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干涉处理可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表信息。InSAR系统测制精度依赖于干涉基线和干涉相位等干涉参数的精度,干涉参数定标技术通过雷达观测参考目标推算并校准干涉参数系统误差,能够有效提升干涉处理精度,是InSAR干涉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文中对InSAR原理和干涉参数误差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干涉参数定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梳理出基于干涉参数敏感度方程和基于干涉参数偏差方程的干涉参数定标方法并进行了重点介绍,总结了两种定标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最后展望了干涉参数定标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参数 定标方法 敏感度方程 偏差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SBAS In SAR监测与沉降风险评价研究
13
作者 董建军 郭雅雯 张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2-1742,共11页
为探明辽宁省南票区某风电项目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AS-InSAR)研究南票区2017—2023年的43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 为探明辽宁省南票区某风电项目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AS-InSAR)研究南票区2017—2023年的43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4个风机代表点位的时序形变演化规律,并进行安全稳定性监测与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的最大形变值为-63.97 mm,最大时序形变速率为-30.75 mm/a,最大倾斜为0.44 mm/m,最大曲率为0.003 mm/m^(2),形变速率呈下降状态,各类移动变形在趋势上逼近稳定。结合SBAS-InSAR的监测结果,分析风机点位服役年限内的沉降值,最大预测沉降值为-13.14 mm。根据沉降风险评价分析可知,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处于稳定状态,风电场地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煤沉陷区沉降对风电机组的影响程度小,综合考虑3种指标,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沉降风险等级为低,具有建设风电光伏发电基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采煤沉陷区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时间序列 监测 沉降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联合的滑坡形变反演
14
作者 刘艺 郝利娜 +3 位作者 王春林 沈智业 武德宏 刘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1,311,共12页
以白格滑坡和敏都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2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素偏移追踪(POT)追踪其2015-02—2018-02不同窗口大小的东西向形变量;基于哨兵-1A卫星数据,采用小基线差分干涉测量(SBAS-InSAR)获取2015-03—2018-03的视线向累计形变量... 以白格滑坡和敏都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2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素偏移追踪(POT)追踪其2015-02—2018-02不同窗口大小的东西向形变量;基于哨兵-1A卫星数据,采用小基线差分干涉测量(SBAS-InSAR)获取2015-03—2018-03的视线向累计形变量.结果表明,利用POT技术追踪白格滑坡形变量最剧烈处位于滑坡中后部,向东位移约30 m,最适宜窗口大小为64×64或128×128;敏都滑坡形变量最剧烈处位于滑坡中下部,向西移动约11 m,最佳窗口大小为128×128.利用SBASInSAR技术反演白格滑坡区域内视线向最大累计形变量为-93 mm,位于滑坡体中后部,敏都滑坡视线向最大累计形变量为-92.8 mm,位于滑坡体中下部.SBAS-InSAR技术能监测毫米级的微小形变,POT技术可以监测米级的形变,二者结合可以获取更详细的滑坡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敏都滑坡 像素偏移追踪 光学影像配准与相关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聚类的PolInSAR数据非监督分类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谈璐璐 张涛 杨汝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5-309,共5页
提出了一种结合Freeman分解和模糊聚类的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olInSAR)数据非监督分类方法。针对基于Freeman分解的极化SAR图像分类方法中提取的3种散射机理:表面散射、体散... 提出了一种结合Freeman分解和模糊聚类的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olInSAR)数据非监督分类方法。针对基于Freeman分解的极化SAR图像分类方法中提取的3种散射机理:表面散射、体散射、偶次散射占主导的区域之间存在模糊的缺点,利用PolInSAR处理中的最优干涉相干系数引入的参数——最优相干熵HInt和最优相干各项异性度AInt,将每种散射机理主导区域划分为单个散射机制或多个散射机制共同作用的区域。并将模糊理论引入到HInt/AInt平面的区域边界划分,得到初始分割图像。对初始分割图像进行合并,模糊聚类等操作,得到最终分类结果。采用ESAR Oberpfaffenhofen地区PolInSAR数据实验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非监督分类 模糊聚类 最优相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和改进切线角曲线的滑坡易发性时空更新
16
作者 倪顺程 张锦瑞 +3 位作者 张鑫 李先乐 汪洋 杨亮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0-242,280,共14页
现有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误报。为提升评价方法的准确度,以万州区长坪乡为例,首先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解译研究... 现有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误报。为提升评价方法的准确度,以万州区长坪乡为例,首先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解译研究区2020年1月6日至2021年12月26日的Sentinel-1数据,得到研究区滑坡灾害清单和坡向形变速率;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信息量模型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预测研究区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接着选取每个滑坡形变速率最大值点绘制改进的切线角曲线,以判断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滑坡易发性结果构建滑坡动态易发性评价矩阵,最后得到研究区动态易发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滑坡静态易发性评价结果使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的面积占比降低了9.62%,并将极高易发区的滑坡密度从5.96个/km^(2)提升至7.46个/km^(2),通过现场调查和滑坡编录数据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减少对滑坡假阳性的误报,提高滑坡易发性时空更新的判别度和精度。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持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SBAS-InSAR技术 改进的切线角曲线 滑坡动态易发性评价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R-PolSAR-Seg-2.0:大规模复杂场景极化SAR地物分类数据集
17
作者 王智睿 赵良瑾 +4 位作者 汪越雷 曾璇 康健 杨健 孙显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5,共13页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地物分类是SAR图像智能解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该文组织并发布了一个面向大规模复杂场景的极化SAR地物分类数据集AIR-PolSAR-Seg-2.0。该数据集由三景不同区域的高分三号卫星...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地物分类是SAR图像智能解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该文组织并发布了一个面向大规模复杂场景的极化SAR地物分类数据集AIR-PolSAR-Seg-2.0。该数据集由三景不同区域的高分三号卫星L1A级复数SAR影像构成,空间分辨率8 m,包含HH,HV,VH和VV共4种极化方式,涵盖水体、植被、裸地、建筑、道路、山脉等6类典型的地物类别,具有场景复杂规模大、强弱散射多样、边界分布不规则、类别尺度多样、样本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为方便试验验证,该文将三景完整的SAR影像裁剪成24,672张512像素×512像素的切片,并使用一系列通用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基于双通道自注意力方法的DANet性能表现最佳,在幅度数据和幅相融合数据的平均交并比分别达到了85.96%和87.03%。该数据集与实验指标基准有助于其他学者进一步展开极化SAR地物分类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 公开数据集 复数图像 地物分类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的加州中央山谷地下储水层存储结构变化反演
18
作者 张深沅 孙玉 +2 位作者 王宝行 张兴 林飞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共11页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黏土颗粒的重新排列,削弱含水层的储水能力,引发地表沉降。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地下水的储量变化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加州中央山谷农业种植区为例,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数据反演地下水的储量...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黏土颗粒的重新排列,削弱含水层的储水能力,引发地表沉降。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地下水的储量变化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加州中央山谷农业种植区为例,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数据反演地下水的储量变化。通过结合升轨和降轨InSAR数据反演垂向和东西方向的形变,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从垂向形变信号中重构出与地下水相关的多孔形变信号,再根据该信号与地下水位信号之间的季节性振幅估计弹性骨架释水系数,从而反演地下水储量变化状态。结果显示,该地区在2017—2021年的总地下水储量损失超过1.26×10^(10)m^(3),其中95.7%是不可恢复的。本研究旨在通过InSAR数据快速评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下水储量变化,给地下水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地下水储量变化 垂向形变 独立成分分析 弹性骨架释水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InSAR形变的麻阳苗族自治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19
作者 倪冰冰 李德营 +3 位作者 郭铭 佘祥杰 赵文婕 次仁欧珠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223,共12页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麻阳苗族自治县(简称“麻阳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提高区域滑坡易发性预测精度,以麻阳县为研究区,基于10种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和历史滑坡数据,构建了滑坡易发性评价的随机森林模型,再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麻阳苗族自治县(简称“麻阳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提高区域滑坡易发性预测精度,以麻阳县为研究区,基于10种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和历史滑坡数据,构建了滑坡易发性评价的随机森林模型,再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形变数据以5种方式应用于滑坡易发性评价,最后根据滑坡有效预测比评估了该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基于InSAR形变等级和滑坡易发性等级构建的评价矩阵能提高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的预测精度,其中采用InSAR解译结果补充滑坡样本并考虑形变等级的方式精度最高,其滑坡有效预测比达到0.904。该方法预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可为麻阳县滑坡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评价 滑坡有效预测比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随机森林模型 麻阳苗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与LSTM技术的高寒矿区排土场边坡形变监测研究
20
作者 吴志杰 刘昌义 +5 位作者 胡夏嵩 唐彬元 李帅飞 邓太国 梁晓娜 雷浩川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3-1098,共16页
针对传统监测技术难以对高寒冻融环境条件下矿区排土场边坡开展连续性、整体性形变监测,以及难以实现精准预测排土场变形趋势,本文以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2号井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1 A影像数据,联合SBAS-InSAR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 针对传统监测技术难以对高寒冻融环境条件下矿区排土场边坡开展连续性、整体性形变监测,以及难以实现精准预测排土场变形趋势,本文以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2号井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1 A影像数据,联合SBAS-InSAR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方法,获取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2号井2019~2022年间2处排土场边坡形变结果,开展排土场边坡形变特征和降雨因素对边坡形变趋势的影响研究,并利用排土场边坡时序形变结果进行LSTM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2号井南、北2处排土场边坡年平均形变速率为-62~21 mm·a^(-1),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为255 mm、214.5 mm;对比日降雨量值表明,降雨后排土场边坡形变表现出呈相对加速沉降的变化趋势;在LSTM模型的预测样本中最大误差为2.42 mm,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误差(MAE)分别为1.14 mm、0.97 mm,表明使用SBAS-InSAR技术与构建LSTM模型在高寒矿区排土场边坡形变监测及预测方面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可为高寒矿区排土场边坡及类似工程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病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SBAS-InSAR 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