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
被引量:
6
1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5 位作者
魏芸芸
李艳永
葛粲
王琼
苏金波
魏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3-1135,共13页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乌苏、石场和新源3个台站准重复接收函数的莫霍面Ps转换波到时(tPs)变化,获得了以下认识:1)在新源-和静MS6. 6地震前2~3a的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13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持续下降过程,与台站平均地壳泊松比相比,下降幅度为0. 003~0. 014,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乌苏台(震中距最小,为77km)的下降起始时间(2009年7月)最早;6个震中距>15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持续低值现象;2)出现泊松比低值异常的台站,其接收函数tPs在震前变小(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小),在震后变大(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大);3)综合分析泊松比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后续变化过程及接收函数tPs的变化,推测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地壳介质物性变化,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台网的支撑下,接收函数方法可能成为探测强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
Ps转换波到时变化
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接收函数分析中强地震前后地壳泊松比变化在新疆地区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4 位作者
魏芸芸
李艳永
王琼
魏斌
苏金波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6-487,共12页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新疆31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5次MS6地震中有4次地震、17次5.0≤MS≤5.8地震中有4次地震、9次4.6≤MS≤4.9地震中有1次地震观测到...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新疆31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5次MS6地震中有4次地震、17次5.0≤MS≤5.8地震中有4次地震、9次4.6≤MS≤4.9地震中有1次地震观测到震前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变化形态特征呈"V"字型(乌苏台呈双"V"字型),地震发生在"V"字型的尾端,地震发生后,泊松比继续回升。根据地壳泊松比的下降幅度、后续变化过程、发震时间以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地震震级和震中距,认为在新疆地区现有的台网密度下,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可以对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进行动态监测。6级以上地震限于震中距100km之内台站,5级以上地震限于震中距50km之内台站,在进行地壳泊松比滑动分析时,需要挑选相关性好、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清晰且到时一致的接收函数。结合31次震例分析,认为可在新疆东部选择雅满苏(YMS)、中部选择库米什(KMS)、北天山选择乌苏(WSU)、南天山中段选择乌什(WUS)、柯坪块体选择八盘水磨(BPM)、阿尔金断裂尾端选择于田(YUT)地震台用于动态监测附近区域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尽管喀什-乌恰交汇区地震频发,但由于乌恰(WUQ)台接收函数中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震相到时复杂,可能不适用于滑动分析MS5地震前后泊松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中强地震前后
地壳泊松比变化
新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接收函数探讨新疆几次中强地震的地壳孕育深度
3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4 位作者
魏芸芸
李艳永
王琼
魏斌
苏金波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7-526,共10页
在分析2009~2012年新疆地区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过程中,发现部分台站的接收函数中存在清晰且能量较强的壳内间断面转换波。本文分别利用接收函数中的壳内间断面和莫霍面转换波,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09~2012...
在分析2009~2012年新疆地区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过程中,发现部分台站的接收函数中存在清晰且能量较强的壳内间断面转换波。本文分别利用接收函数中的壳内间断面和莫霍面转换波,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09~2012年新疆6次中强地震震中周围的7个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和上地壳(壳内间断面上方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地震前后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乌苏、于田和独山子3个地震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对应的3次中强地震前后出现了较为明显且持续的下降过程,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变化形态特征呈“V”字型(乌苏台呈双“V”字型),地震发生在“V”字形成的尾端,但其上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地震前后没有出现明显低值异常变化;其他4个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和上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地震前后没有观测到明显低值异常。根据观测结果,推测3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主要源于中下地壳,地壳孕育深度位于中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动态泊松比变化
地壳孕震深度
新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
被引量:
6
1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葛粲
王琼
苏金波
魏斌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3-1135,共13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504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6D01A061)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4063,41474051)
新疆主动震源创新研究团队共同资助
文摘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乌苏、石场和新源3个台站准重复接收函数的莫霍面Ps转换波到时(tPs)变化,获得了以下认识:1)在新源-和静MS6. 6地震前2~3a的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13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持续下降过程,与台站平均地壳泊松比相比,下降幅度为0. 003~0. 014,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乌苏台(震中距最小,为77km)的下降起始时间(2009年7月)最早;6个震中距>15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持续低值现象;2)出现泊松比低值异常的台站,其接收函数tPs在震前变小(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小),在震后变大(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大);3)综合分析泊松比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后续变化过程及接收函数tPs的变化,推测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地壳介质物性变化,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台网的支撑下,接收函数方法可能成为探测强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
Ps转换波到时变化
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
Keywords
receiver function
poisson ratio variation of the crustal media
the
arrival-time
variation
of
Ps converted wave
before and after Xinyuan-Hejing MS6.6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接收函数分析中强地震前后地壳泊松比变化在新疆地区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王琼
魏斌
苏金波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6-487,共12页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6D01A061)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5046)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4063、414740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
新疆主动震源创新研究团队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新疆31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5次MS6地震中有4次地震、17次5.0≤MS≤5.8地震中有4次地震、9次4.6≤MS≤4.9地震中有1次地震观测到震前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变化形态特征呈"V"字型(乌苏台呈双"V"字型),地震发生在"V"字型的尾端,地震发生后,泊松比继续回升。根据地壳泊松比的下降幅度、后续变化过程、发震时间以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地震震级和震中距,认为在新疆地区现有的台网密度下,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可以对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进行动态监测。6级以上地震限于震中距100km之内台站,5级以上地震限于震中距50km之内台站,在进行地壳泊松比滑动分析时,需要挑选相关性好、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清晰且到时一致的接收函数。结合31次震例分析,认为可在新疆东部选择雅满苏(YMS)、中部选择库米什(KMS)、北天山选择乌苏(WSU)、南天山中段选择乌什(WUS)、柯坪块体选择八盘水磨(BPM)、阿尔金断裂尾端选择于田(YUT)地震台用于动态监测附近区域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尽管喀什-乌恰交汇区地震频发,但由于乌恰(WUQ)台接收函数中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震相到时复杂,可能不适用于滑动分析MS5地震前后泊松比变化。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中强地震前后
地壳泊松比变化
新疆地区
Keywords
Receive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the
crustal
poisson
ratio
variation
the
Xinjiang area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接收函数探讨新疆几次中强地震的地壳孕育深度
3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王琼
魏斌
苏金波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7-526,共10页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6D01A061)资助。
文摘
在分析2009~2012年新疆地区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过程中,发现部分台站的接收函数中存在清晰且能量较强的壳内间断面转换波。本文分别利用接收函数中的壳内间断面和莫霍面转换波,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09~2012年新疆6次中强地震震中周围的7个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和上地壳(壳内间断面上方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地震前后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乌苏、于田和独山子3个地震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对应的3次中强地震前后出现了较为明显且持续的下降过程,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变化形态特征呈“V”字型(乌苏台呈双“V”字型),地震发生在“V”字形成的尾端,但其上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地震前后没有出现明显低值异常变化;其他4个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和上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地震前后没有观测到明显低值异常。根据观测结果,推测3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主要源于中下地壳,地壳孕育深度位于中下地壳。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动态泊松比变化
地壳孕震深度
新疆地区
Keywords
Receiver function
Dynamic
poisson
's
ratio
variation
Depth
of
seismogenic
media
in
the
crust
the
Xinjiang area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葛粲
王琼
苏金波
魏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接收函数分析中强地震前后地壳泊松比变化在新疆地区的初步应用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王琼
魏斌
苏金波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利用接收函数探讨新疆几次中强地震的地壳孕育深度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王琼
魏斌
苏金波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