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词见大美:基于叶嘉莹“弱德”说解开《人间词话》的另类隐蔚
1
作者 叶柳情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人间词话》是词人词作与王国维经历相融共生的产物,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时,王国维忍受着历史变故的强大外力,使得词话深藏着“弱德之美”。文学体式上,词评骈散并行,句式鳞次栉比,以自由闲适的笔调,突显出沉郁顿挫的形式美;审美特... 《人间词话》是词人词作与王国维经历相融共生的产物,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时,王国维忍受着历史变故的强大外力,使得词话深藏着“弱德之美”。文学体式上,词评骈散并行,句式鳞次栉比,以自由闲适的笔调,突显出沉郁顿挫的形式美;审美特征上,《人间词话》的情词佳作蕴含“双性心态”,映射出不羁的面具下深沉内敛的士大夫精神。由此,基于叶嘉莹“弱德”说探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另类隐蔚,进一步彰显中国感悟式批评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德”说 《人间词话》 文学体式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境界美之无我之境
2
作者 袁炯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共3页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倡导的境界美中之无我之境是先生对中国文学艺术中"创意之才"的肯定。无我之境中的无功利思想既是对西方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西为中用,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高度继承。作为中国近代美学思想...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倡导的境界美中之无我之境是先生对中国文学艺术中"创意之才"的肯定。无我之境中的无功利思想既是对西方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西为中用,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高度继承。作为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和中国近代美育改革的先驱者,王国维先生境界美中的优美和壮美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作为学术之地位的觉醒,其中的无我之境在我看来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美 老庄思想 德国古典美学 西为中用 《人间词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作者美学到共同体美学——作为艺术理论发展的电影共同体美学 被引量:21
3
作者 饶曙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5-13,共9页
电影共同体美学作为作者美学、文本美学、接受美学合乎逻辑与现实的发展,是在借鉴、吸收与改造西方文艺理论、西方电影理论基础上,全面展开的中国式创造、中国式表达。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的核心旨归,即克服传统作者美学、文本美学与接... 电影共同体美学作为作者美学、文本美学、接受美学合乎逻辑与现实的发展,是在借鉴、吸收与改造西方文艺理论、西方电影理论基础上,全面展开的中国式创造、中国式表达。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的核心旨归,即克服传统作者美学、文本美学与接受美学偏于一端的不足,尝试建构新的融合式美学,有效串联起作者与观众、生产与消费、内部与外部、东方与西方、历史与当下。共同体美学所追求的主客体的统一和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和西方文艺思维的有效结合与转化。为了建立起文化自信、美学自信,尝试梳理和解决当下中国电影的复杂问题,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自塑"起中国的国际形象,我们需要建构起能够渗透和贯穿电影各个层面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和本土理论、批评体系。同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们有建构的依凭。而电影共同体美学正是在这种多重合力相互影响下共同推动的结果,其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具备多重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美学 作者美学 文本美学 接受美学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词话》论东坡词探析
4
作者 吴冬莉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9-62,共4页
苏轼是开一代词风的北宋词名家,为宋词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苏轼词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清末三大词话之一的《人间词话》中多处提到并推崇"东坡词",其评价既继承了前人对东坡词的论... 苏轼是开一代词风的北宋词名家,为宋词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苏轼词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清末三大词话之一的《人间词话》中多处提到并推崇"东坡词",其评价既继承了前人对东坡词的论述,也丰富了近代人对东坡词的认识,在东坡词接受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王国维 苏轼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术语翻译中的分判与贯通——以英语世界对王国维“境界”的译法为例
5
作者 林蔚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文论翻译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资料的整理,还需推进方法论的深入。刘若愚、涂经诒以world译“境界”较好地传达“境界”背后的联想内涵。相较于应用翻译或文学翻译,文论术语主要依赖具备历史延续性的联想内涵而非语义内涵发挥表意作用,故翻... 文论翻译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资料的整理,还需推进方法论的深入。刘若愚、涂经诒以world译“境界”较好地传达“境界”背后的联想内涵。相较于应用翻译或文学翻译,文论术语主要依赖具备历史延续性的联想内涵而非语义内涵发挥表意作用,故翻译过程中分判和贯通的策略是不可或缺的。分判针对语义内涵相同,但联想内涵存在差异的术语。如叶嘉莹将评词标准的“境界”与一般层面的“境界”分译为Ching-chieh和scene。贯通指向语义内涵不一致,却在联想内涵上存在关联的术语。如“境”“境界“”词境”等在语义内涵上虽有差别,翻译过程中却不应忽视其联想内涵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翻译 《人间词话》 “境界” 联想内涵 分判 贯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