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1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红玫瑰营养和化学成分、体外抗氧化和护肤活性研究
1
作者 黄鑫 刘晓海 +5 位作者 张雪春 王振兴 孙健 王希文 周旭红 方越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213,共9页
该研究对云南产墨红玫瑰(Rosa‘Crimson Glory’)花瓣的营养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其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墨红玫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总糖、维生素C、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具有较... 该研究对云南产墨红玫瑰(Rosa‘Crimson Glory’)花瓣的营养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其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墨红玫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总糖、维生素C、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乙醇体积分数对墨红玫瑰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和功能活性影响较大,其中50%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最高,而100%乙醇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100%乙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而50%乙醇提取物有最高的铁离子还原能力,且不同乙醇体积分数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阳性对照2,6-二叔丁基对甲酚。此外,100%乙醇提取物还展现出最强的酪氨酸酶抑制能力,显示出良好的护肤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物中12种黄酮和花青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发现其中100%和5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合物含量最高,进一步验证了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的结果。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墨红玫瑰的抗氧化和护肤活性等是多种活性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可以为墨红玫瑰在食品、美容和医药等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红玫瑰 营养成分 活性物质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黑果花楸果脯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张锐 崔里刚 +2 位作者 李潇 辛彬 王琛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95,共8页
为筛选出有效保留黑果花楸果脯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干燥加工方法,分别采用热风干燥、微波-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加工方式处理黑果花楸,测定其干燥后酚类物质含量、单体酚类物质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黑果花楸果脯酚... 为筛选出有效保留黑果花楸果脯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干燥加工方法,分别采用热风干燥、微波-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加工方式处理黑果花楸,测定其干燥后酚类物质含量、单体酚类物质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黑果花楸果脯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干燥加工处理后黑果花楸果脯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显著下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二者保留率最高(总酚保留率为85.35%,总黄酮保留率为85.37%);抗氧化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真空冷冻干燥组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1.06%,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82.19%,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为798μmol Trolox/100 g m_(d),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69.68%)。经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后,黑果花楸果脯中白藜芦醇、阿魏酸、芥子酸、表儿茶素含量无显著变化,肉桂酸含量显著增加,其他各单体酚含量均显著降低。黑果花楸果脯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相关性不显著,黑果花楸果脯中主要起抗氧化作用的单体酚类物质为槲皮素、芦丁、咖啡酸、白藜芦醇。综上,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有效保留黑果花楸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加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花楸 干燥方式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荒漠植物梭梭幼苗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汪媛艳 柴成武 +5 位作者 纪永福 王方琳 赵鹏 付贵全 唐卫东 肖斌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4,共7页
为探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各指标的响应机制,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人工浇水后自然干旱过程中梭梭幼苗叶片水分、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梭梭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随... 为探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各指标的响应机制,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人工浇水后自然干旱过程中梭梭幼苗叶片水分、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梭梭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随自然干旱天数增加而降低,相对水分亏缺(RWD)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持续干旱对梭梭细胞膜伤害较大,叶片相对电导率(REC)逐渐增大,但丙二醛(MDA)积累不明显。3)幼苗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C)、脯氨酸(Pro)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持续干旱的响应不一致,植物主要依靠POD、SOD、Pro的协同作用来抵御土壤水分减少对其细胞造成的伤害。综上可知,土壤自然干旱过程中,梭梭幼苗通过累积渗透物质来维持细胞膨压、增加抗氧化酶活性以减轻或延缓细胞膜的伤害,从而增强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以保证自身生理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干旱 梭梭幼苗 叶片水分 保护酶活性 渗透调节物质 土壤水分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不同药剂对苹果花抗霜冻能力的影响
4
作者 路超 姜彩娜 薛晓敏 《落叶果树》 2025年第2期22-26,共5页
以富士苹果盛花期花朵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霜冻条件的方法,研究喷施有机钙、防霜灵、芸苔素对花朵受冻情况及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有机钙、防霜灵、芸苔素均能降低花朵受冻率,其中以喷施有机钙效果最明显。与喷清水对照... 以富士苹果盛花期花朵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霜冻条件的方法,研究喷施有机钙、防霜灵、芸苔素对花朵受冻情况及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有机钙、防霜灵、芸苔素均能降低花朵受冻率,其中以喷施有机钙效果最明显。与喷清水对照相比,喷施有机钙不同低温持续时间的相对电导率均有所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增加;喷施防霜灵不同低温持续时间的脯氨酸含量均有所降低;喷施芸苔素不同低温持续时间的SOD活性均有所增加;喷施有机钙不同低温持续时间的POD活性均有所增加;喷施芸苔素不同低温持续时间的丙二醛含量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花期 霜冻 相对电导率 渗透调节物质 保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芍药WOX基因家族鉴定及PlWOX5在盐胁迫下的功能分析
5
作者 彭波 马梦梅 赵苹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共9页
为了明晰芍药WOX基因家族的功能、进化关系及其在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转录组数据鉴定芍药WOX(PlWOX)家族成员,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结构、进化关系、基因表达模式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芍药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出5个Pl... 为了明晰芍药WOX基因家族的功能、进化关系及其在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转录组数据鉴定芍药WOX(PlWOX)家族成员,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结构、进化关系、基因表达模式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芍药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出5个PlWOX基因,其编码的氨基酸以疏水不稳定的碱性核蛋白为主。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lWOX基因分布在WUS/现代支系和古老支系上,中间支系无PlWOX基因分布。蛋白质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PlWOX基因上Motif的分布和数量均存在差异,并且其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中PlWOX2和PlWOX5主要在芍药叶中高表达。qRT-PCR检测结果表明,PlWOX基因对盐胁迫均具有响应,但PlWOX5对盐胁迫的响应程度更高。过表达PlWOX5基因可以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促进活性氧(ROS)清除,进而增强拟南芥的耐盐性。综上,PlWOX5基因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提高芍药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X基因家族 芍药 盐胁迫 抗氧化酶活性 渗透调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预制川菜麻辣牛肉贮藏期间风味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琰艳 文瑜 +5 位作者 白婷 廖晶 王卫 张佳敏 杨开洪 张吉祥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0,共5页
采用低温高湿解冻、滚揉嫩化、液氮冻结、-18℃不中断冷链冻藏结合的新工艺加工预制川菜麻辣牛肉,基于SPME-GC-MS、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 采用低温高湿解冻、滚揉嫩化、液氮冻结、-18℃不中断冷链冻藏结合的新工艺加工预制川菜麻辣牛肉,基于SPME-GC-MS、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产品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并与传统自然解冻、腌制、常规冻结贮藏工艺产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传统工艺产品贮藏2个月即出现显著的风味衰减,风味物质降低率达到20%以上,贮藏6个月后达到40%,贮藏15个月后风味物质基本丧失。而新工艺产品贮藏12个月后风味物质保持率在96%以上,贮藏15个月后风味物质保持率仍可达到约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 贮藏 麻辣牛肉 风味物质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冷冻与热风联合干燥对新疆榅桲果肉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沛 吕文平 王洪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6-303,共8页
该研究采用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和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联合技术对新疆榅桲果肉进行干燥,评估了联合干燥对新疆榅桲果肉的物理指标(色差、微观结构、硬度、体积收缩率)和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三萜及甾醇、维生素C和... 该研究采用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和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联合技术对新疆榅桲果肉进行干燥,评估了联合干燥对新疆榅桲果肉的物理指标(色差、微观结构、硬度、体积收缩率)和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三萜及甾醇、维生素C和还原糖)的影响。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用于分析FD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和水分分布以助于选择合适的水分转换点。结果表明,当FD时间为36 h时,自由水仅剩8.47%,保留了样品的原始组织结构,再HAD处理2 h的样品(FD36-HAD2)与FD外观相似。FD12-HAD5(FD12 h后HAD处理5 h)对活性物质造成严重损失;而FD36-HAD2果肉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三萜及甾醇含量与FD果肉无显著差异、维生素C含量是FD12-HAD5果肉的3.2倍、还原糖含量为(573.37±0.16)mg/g D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榅桲果肉 联合干燥 物理指标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佛山方竹笋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及加工品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朝宇 梁明兰 +3 位作者 吴良如 杨金来 张甫生 郑炯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2,共9页
金佛山方竹笋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竹笋,具有“鲜、嫩、香、脆”的特点,被誉为“竹笋之冠”,深受人们喜爱。干燥、水煮、冷冻等是金佛山方竹笋常见的加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会受到影响,风味及色泽也会发生变化。该... 金佛山方竹笋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竹笋,具有“鲜、嫩、香、脆”的特点,被誉为“竹笋之冠”,深受人们喜爱。干燥、水煮、冷冻等是金佛山方竹笋常见的加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会受到影响,风味及色泽也会发生变化。该文阐述了金佛山方竹笋中的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总结了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基本营养成分以及多糖、多酚等活性物质在加工过程中含量变化,探讨了不同加工方式对金佛山方竹笋中的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概述了风味及颜色品质在加工过程中的改变,最后对金佛山方竹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金佛山方竹笋的开发和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佛山方竹笋 营养成分 生物活性物质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天然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吕永乐 郑雯 +4 位作者 王签慧 朱家琦 黄晓琦 曹中赞 栾新红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2,共18页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与代谢紊乱相关的慢性肝疾病,通常由体内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引起,其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和肠道菌群稳态失调等有关。该病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肝健康,导致肝损伤、肝衰竭...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与代谢紊乱相关的慢性肝疾病,通常由体内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引起,其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和肠道菌群稳态失调等有关。该病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肝健康,导致肝损伤、肝衰竭甚至肝癌的发生,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乃至死亡的发生风险。源自蔬菜、水果、谷物及植物药材中的具有调节糖和脂类物质代谢、抗氧化应激、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天然活性物质可以调节肝代谢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修复肝损伤,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了能够调节糖脂代谢、抗氧化应激、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紊乱的天然活性物质,并阐述了这些活性物质在人和动物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潜在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临床医学或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开发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新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活性物质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防治 研究进展 人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忠平 郭红莉 +7 位作者 张娇娇 先婷婷 沈世明 李进 孙志伟 刘海坡 张翠英 韩兴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217,共9页
通过测定坤沙、碎沙、翻沙和串沙4种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总酸、总酯和骨架风味物质含量,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主成分分析,探究风味物质构成及差异。结果表明坤沙工艺组平均总酸、总酯含量最高,且与其它工艺酒样呈... 通过测定坤沙、碎沙、翻沙和串沙4种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总酸、总酯和骨架风味物质含量,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主成分分析,探究风味物质构成及差异。结果表明坤沙工艺组平均总酸、总酯含量最高,且与其它工艺酒样呈现显著性差异。风味物质分析发现,坤沙组酸类、酯类和醇类风味物质含量均高于其它3组,翻沙组醛类物质总含量高于坤沙组。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工艺酱酒可以区分开来,其中坤沙酒聚类效果最优,对其分类贡献最大的风味物质有乙酸苯乙酯、己酸乙酯、己酸、棕榈酸乙酯、2,3-丁二醇(内消旋)和苯甲醛。OAV分析发现戊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醛、乙缩醛和异戊醛香气贡献明显,且坤沙酒中有香气贡献的风味物质数量超过其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不同工艺 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胡蜂不同虫态营养成分与部分生物活性物质比较分析
11
作者 王迪 解道豪 +4 位作者 李亚辉 李静 黄国忠 杨明华 李琦华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2,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云南凹纹胡蜂、黑尾胡蜂与大胡蜂在大幼虫、预蛹、黑眼蛹3种虫态的营养成分与部分活性物质差异。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收集3种胡蜂3个虫态的虫体,测定其营养成分和部分生物活性物质。结果表明:随着虫态的发育,3种胡蜂... 试验旨在探究云南凹纹胡蜂、黑尾胡蜂与大胡蜂在大幼虫、预蛹、黑眼蛹3种虫态的营养成分与部分活性物质差异。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收集3种胡蜂3个虫态的虫体,测定其营养成分和部分生物活性物质。结果表明:随着虫态的发育,3种胡蜂的水分含量显著减少(P<0.05),脂肪含量在大幼虫至成蛹阶段显著减少(P<0.05),灰分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P<0.05),蛋白质、几丁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大幼虫的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种虫态(P<0.05)。黑尾胡蜂和大胡蜂的蛋白质含量在黑眼蛹时期显著高于凹纹胡蜂(P<0.05);在大幼虫时期黑尾胡蜂的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余两种胡蜂(P<0.05)。大胡蜂的几丁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种蜂(P<0.05)。随着虫态的发育,3种胡蜂总氨基酸(TAA)含量、必需氨基酸(EAA)含量而增加,在预蛹时期凹纹胡蜂的TA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种胡蜂(P<0.05)。除了黑眼蛹时期,黑尾胡蜂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余两种胡蜂,凹纹胡蜂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预蛹及黑眼蛹时期高于其余两种胡蜂。凹纹胡蜂和黑尾胡蜂Mg、P、K、Ca、Zn含量高于同虫态的大胡蜂。研究表明,3种胡蜂的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含量排序为黑尾胡蜂>凹纹胡蜂>大胡蜂,且不同虫态的营养成分排序为大幼虫>预蛹>黑眼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 虫态 营养成分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旱胁迫下紫花地丁幼苗生理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梦婷 刘文兰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1-1221,共11页
为探明不同程度盐、干旱及其交叉胁迫对紫花地丁(Viola phillipina)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紫花地丁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土培试验,设置单一盐胁迫(NaCl浓度0、0.2%、0.4%、0.6%)、单一干旱胁迫(土壤田间持水量80%、65%、50%、35%)及... 为探明不同程度盐、干旱及其交叉胁迫对紫花地丁(Viola phillipina)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紫花地丁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土培试验,设置单一盐胁迫(NaCl浓度0、0.2%、0.4%、0.6%)、单一干旱胁迫(土壤田间持水量80%、65%、50%、35%)及盐旱交叉胁迫共16个处理,以NaCl浓度0、田间持水量80%处理作为对照,测定各处理下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性调节物质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分、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MDA、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和脯氨酸(Pro)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但在0.6%NaCl、田间持水量35%重度盐旱胁迫时,POD活性仍高于对照;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OD是紫花地丁幼苗在面对高盐重旱胁迫时发挥主要作用的抗氧化酶。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紫花地丁幼苗在0.6%NaCl、田间持水量65%轻度干旱交叉处理下表现出较强的抗盐耐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地丁 盐胁迫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活性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苗龄伊犁绢蒿幼苗根系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永强 韩喆 +2 位作者 于爱萍 蒋昂辰 陈爱萍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为明确不同苗龄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幼苗根系在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的生理特性,以盆栽伊犁绢蒿1月龄及2月龄幼苗为研究对象,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设置胁迫梯度为0(CK)、-0.3、-0.6、-0.9、-1.2Mpa。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 为明确不同苗龄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幼苗根系在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的生理特性,以盆栽伊犁绢蒿1月龄及2月龄幼苗为研究对象,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设置胁迫梯度为0(CK)、-0.3、-0.6、-0.9、-1.2Mpa。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1月龄伊犁绢蒿幼苗根系活力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2月龄幼苗则先升高后降低,而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均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SP)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MDA外,上述指标变化量均为2月龄幼苗大于1月龄幼苗。综上所述,干旱胁迫时伊犁绢蒿幼苗根系活力降低且通过积累大量渗透调节物质及增加抗氧化物酶活性来应对干旱胁迫,2月龄的幼苗抗旱性强于1月龄的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绢蒿 苗龄 幼苗根系 细胞膜稳定性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物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四川地区不同品种桂花的风味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福丽 蒋晓锋 +4 位作者 贾俊杰 牛曼思 杨阳 黄张君 王松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44-351,I0015-I0017,共11页
为明确四川地区不同品种桂花的关键性风味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PM)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及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 为明确四川地区不同品种桂花的关键性风味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PM)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及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四川成都地区9个品种桂花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总含量最高的3个品种为波叶金桂>速生金桂>汉桂(P<0.05);数量最多的3个品种为波叶金桂(36)>堰虹桂(34)>硃砂桂(34)。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香叶醇、γ-癸内酯、β-苯乙醇、二氢-β-紫罗兰醇、己醛、苯甲醛、(E,E)-2,4-庚二烯醛和壬醛是9个品种桂花中主要的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可区分不同品种桂花,金桂群3个品种和丹桂群3个品种均较为聚拢,但金桂群3个品种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丹桂群中,硃砂桂和汉桂无显著性差异,汉桂和堰虹桂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ROAV结果表明二氢-β-紫罗兰酮是桂花中最重要的香气贡献者,体现为木香、果香。(E,E)-2,4-庚二烯醛、二氢-β-紫罗兰醇、α-紫罗兰酮、β-月桂烯、香叶醇、α-紫罗酮、γ-癸内酯等化合物ROAV>1,可作为区分不同品种桂花的依据。实验从挥发性成分种类、含量差异以及香气贡献大小的角度考察了四川地区9个品种桂花,有利于桂花风味产业原料筛选和加工,为桂花风味品控、质量标准以及四川地区桂花品种区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阈值 相对气味活度值 二氢-β-紫罗兰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香白茶关键风味物质及品质分析
15
作者 肖腾香 冯花 +5 位作者 罗玉琴 范春梅 李杨 胡汉亮 苏二正 曹福亮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47-55,共9页
以同种茶坯、不同窨制处理获得的柚香白茶为实验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柚香白茶的最佳、中间、最差样品(W2-1、W2-2、W2-3)、茶坯(W2CK)及柚花(GF)三者之间在感官... 以同种茶坯、不同窨制处理获得的柚香白茶为实验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柚香白茶的最佳、中间、最差样品(W2-1、W2-2、W2-3)、茶坯(W2CK)及柚花(GF)三者之间在感官品质、主要呈味物质以及挥发性物质三方面的差异,旨在探究柚香白茶的关键风味物质。感官结果表明:柚花白茶W2-1柚花香显、鲜浓、滋味醇爽有花味,对应工艺为窨制时间14 h、配花量80%、干燥温度70℃;主要呈味物质分析表明:柚香白茶及茶坯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水浸出物差异较小;挥发物结果分析表明:从样品中共检测出233种挥发性化合物,以萜类、酯类、杂环化合物为主,其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物质有64种,其中芳樟醇和脱氢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均超过100μg/g,是柚香白茶的主要作用物质。香气活度值分析表明:苯甲酸甲酯、四氢-4-甲基-2-(2-甲基-1-丙烯基)-2H-吡喃、β-紫罗兰酮、芳樟醇、2,2,6-三甲基-环己酮、(E,E)-3,5-辛二烯-2-酮、脱氢芳樟醇等物质是柚花茶的呈香物质,该部分物质OAV值均>1000,主要呈现花果香。感官审评结果、呈味物质及挥发性物质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柚香白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化学,为提高柚香白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香白茶 感官分析 呈味物质 挥发性物质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酵素自然发酵中主要成分、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变化
16
作者 朱立斌 张琪 +4 位作者 牛广财 魏文毅 刘亚梅 赵晨雨 关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2,共6页
为探究沙棘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将其置于22℃下进行自然发酵,检测发酵液中总多酚、总黄酮、氨基酸、有机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主要成分和风味物质发酵前后的含量变化,并... 为探究沙棘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将其置于22℃下进行自然发酵,检测发酵液中总多酚、总黄酮、氨基酸、有机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主要成分和风味物质发酵前后的含量变化,并以DPPH自由基与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等指标来综合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发酵中,沙棘酵素的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SOD酶活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发酵中期分别达到最高值128.34 mg/mL、4.96 mg/mL、102.87 U/mL;发酵后期总氨基酸含量为4444.23μg/mL,显著高于发酵前期的1289.28μg/mL(P<0.05);苹果酸和总有机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在沙棘酵素发酵的3个阶段分别鉴定出12,13,13种风味物质,发酵后期酯类由发酵前期的6种上升至9种,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升至84.40%;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发酵中期分别达到最高值57.16%、92.27%和1.99。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酵能够改变沙棘酵素的主要成分、风味物质和抗氧化活性,为自然发酵沙棘酵素产品的开发及其功能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酵素 自然发酵 主要成分 风味物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内果皮中活性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7
作者 段恬妮 杨艳 +5 位作者 周祎 徐晶晶 赵蔓雅 陈惠明 肖浪涛 王若仲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为研究黄瓜内果皮汁液和黏液质中活性物质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具体效应,揭示黄瓜种子萌发的发生机制,通过Q-TOF-LC-MS技术鉴定易胎萌(C-L)黄瓜内果皮汁液和黏液质中已知活性物质,发现棕榈酸、肉豆蔻酸、柠檬酸、脯氨酸及缬氨酸等5种活性物... 为研究黄瓜内果皮汁液和黏液质中活性物质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具体效应,揭示黄瓜种子萌发的发生机制,通过Q-TOF-LC-MS技术鉴定易胎萌(C-L)黄瓜内果皮汁液和黏液质中已知活性物质,发现棕榈酸、肉豆蔻酸、柠檬酸、脯氨酸及缬氨酸等5种活性物质显著影响种子萌发,探究其浓度梯度处理(0.10~1.00 mmol/L)对难胎萌(M-H)黄瓜种子萌发及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肉豆蔻酸、脯氨酸和柠檬酸在特定浓度下促进种子萌发,低浓度(0.10~0.25 mmol/L)肉豆蔻酸加强可溶性糖代谢并抑制蛋白分解,高浓度(1.00 mmol/L)时可增强α-淀粉酶活性;脯氨酸能增强α-淀粉酶活性并抑制可溶性蛋白分解,但对可溶性糖的影响具有时间和浓度差异性,脯氨酸浓度为1.00 mmol/L时显著增强α-淀粉酶活性;柠檬酸浓度为1.00 mmol/L时,能显著增强α-淀粉酶活性;棕榈酸浓度为0.10 mmol/L时促进萌发,0.25 mmol/L则抑制萌发,0.50 mmol/L时则通过增强酶活性与抑制蛋白分解调控代谢;缬氨酸在低浓度(0.10 mmol/L)促进萌发,0.50 mmol/L则抑制萌发,缬氨酸能抑制蛋白分解,但对可溶性糖和α-淀粉酶的影响则随着浓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差异。这些活性物质对黄瓜种子萌发及代谢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存在浓度依赖性和差异性,通过影响种子内部酶活性、降解转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从而影响萌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活性物质 种子萌发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生防菌株TN2的筛选鉴定与抑菌效果
18
作者 刘倩 马连杰 +5 位作者 张慧 王冬 范茂 廖敦秀 赵正武 卢文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7-297,共11页
【目的】筛选和鉴定一种具有防治辣椒炭疽病能力的生防菌株,评估其防治效果,并探究其对辣椒果实抗病活性物质的影响及其抑菌物质的稳定性。【方法】将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的单一菌株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辣椒离体生防试验进行筛选,最终获... 【目的】筛选和鉴定一种具有防治辣椒炭疽病能力的生防菌株,评估其防治效果,并探究其对辣椒果实抗病活性物质的影响及其抑菌物质的稳定性。【方法】将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的单一菌株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辣椒离体生防试验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一株拮抗效果显著的细菌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RNA序列测定分析鉴定,并测定其接种后辣椒内丙二醛(MDA)含量、防御酶活性以及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结果】在平板拮抗试验中,TN2菌株对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菌率达70%以上。同时,通过离体生防试验验证,TN2处理后辣椒植株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综合菌株TN2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TN2为贝莱斯芽胞杆菌。TN2能够增强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ine ammonialyase, PAL)、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使MDA含量相对阳性对照处理减少,且在不同处理下,其抑菌物质相对稳定。【结论】贝莱斯芽胞杆菌TN2菌株具有良好的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潜力,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生防菌株应用于辣椒炭疽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贝莱斯芽胞杆菌 生物防治 鉴定 抗菌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溃疡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微生物源抑制剂筛选
19
作者 刘铭希 李奇聪 +5 位作者 冉川 张丝 施慧露 邓志勇 骆海玉 邓业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本文对柑橘溃疡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内生真菌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为柑橘溃疡病微生物源防治剂的开发奠定基础。利用组织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从患柑橘溃疡病的沃柑叶中分离纯化得到菌株K... 本文对柑橘溃疡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内生真菌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为柑橘溃疡病微生物源防治剂的开发奠定基础。利用组织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从患柑橘溃疡病的沃柑叶中分离纯化得到菌株KY(F),其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圆形、黏稠状、全缘、有光泽、表面微隆起;经染色和形态学观察确定其为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极生单鞭毛,有荚膜;PCR结果显示菌株KY(F)能扩增出符合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413 bp),具有和柑橘溃疡病原菌相同且独有的保守蛋白基因;根据柯赫氏法则,将菌株KY(F)接种到健康沃柑离体叶片上能产生典型的柑橘溃疡病症状,确定菌株KY(F)为柑橘溃疡病菌。通过带毒平板法测定18种血散薯内生真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供试浓度为5 g/L时,18种提取物对KY(F)均能完全抑制,MIC值为0.3125~5 g/L。其中6株内生真菌(Stdif6、叶-7、叶-9、J-10、J-29和Y-10)的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MIC值为0.3125~0.625 g/L,均小于1 g/L;其次为5株内生真菌(J-8、J-21、J-36、Y-64、和YB-5)的提取物,MIC值为1.25 g/L,均小于2 g/L;Stdif9和Y-66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也有较高的抑制活性,MIC值为2.5 g/L;叶-11、Y-51、Y-59、YB-25和YB-26这5种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其他菌株提取物低,MIC值为5 g/L。研究结果为后期从血散薯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寻找柑橘溃疡病防治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溃疡病菌 血散薯 内生真菌 抑菌活性 活性物质 生物防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类器官在活性物质吸收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
作者 郑兰艳 余远迪 +1 位作者 付利芝 朱买勋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022-5032,共11页
肠道的吸收过程是营养物质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主要途径,涉及上皮屏障通透性、转运蛋白活性和肠道代谢等多个复杂过程。为研究活性物质在肠道的吸收代谢机制,开发一个高效、安全、便捷且可靠的体外吸收预测模型一直是研究中的挑战和热... 肠道的吸收过程是营养物质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主要途径,涉及上皮屏障通透性、转运蛋白活性和肠道代谢等多个复杂过程。为研究活性物质在肠道的吸收代谢机制,开发一个高效、安全、便捷且可靠的体外吸收预测模型一直是研究中的挑战和热点。肠道类器官,作为一种重要的肠吸收模型,由多种肠细胞构成,能够表达多种转运载体,并形成具有吸收代谢功能的肠道结构,已成为预测活性物质吸收代谢的理想工具。本文综述了肠道吸收机能及其细胞组成,肠道类器官的生物学特性、构建方法及其在活性物质吸收代谢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开发高效、低毒且促进动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类器官 活性物质 吸收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