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旧社区防灾更新建设管控——基于东京市防灾街区整备地区更新经验
1
作者 马东辉 朱孟华 +2 位作者 费智涛 刘刚 王威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大量亟待更新的城市老旧社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地震灾害下呈现出高脆弱性、高暴露性和高损失的特性,老旧社区的防灾更新建设更显必要。首先总结东京市防灾街区整备地区建设的框架,明确“风险评估—地区划分—设施保障—建设... 大量亟待更新的城市老旧社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地震灾害下呈现出高脆弱性、高暴露性和高损失的特性,老旧社区的防灾更新建设更显必要。首先总结东京市防灾街区整备地区建设的框架,明确“风险评估—地区划分—设施保障—建设管控”的建设逻辑;然后介绍具体的更新措施,通过风险评估和地区识别高风险的更新区域,划分两种地区和5类用地功能区,提出地区防灾设施的配置要求,并通过用地、设施、建筑3类要素落实防灾管控要求;最后从地震风险的明晰、分类分区的特色引导、防灾设施保障、管控内容落实4个方面探讨对我国老旧社区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街区整备地区 地震灾害 老旧社区 更新建设 东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实地调研的区域避震疏散动态模拟
2
作者 宁超列 徐歆韵 翟永梅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3,20,共7页
避震疏散动态模拟是开展区域抗震防灾规划,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计算机模拟方法,缺乏现场实地调研,导致计算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存疑,实用性难以判断。该文基于上海某小区的现场实地调研结果,采用Anylogi... 避震疏散动态模拟是开展区域抗震防灾规划,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计算机模拟方法,缺乏现场实地调研,导致计算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存疑,实用性难以判断。该文基于上海某小区的现场实地调研结果,采用Anylogic软件,考虑该区域内大震和小震情景下日间与夜间不同的避震疏散需求,模拟了四种不同地震情景下的人员震时避震疏散过程,通过设计避震疏散优化方案,为该区域的抗震防灾规划提供了合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现场实地调研结果和Anylogic软件,不仅可以合理模拟区域内不同地震情景下的人员避震疏散过程,而且能够发现主要的拥堵位置和解释发生拥堵的主要原因。提出的避震疏散优化方案,可将避震疏散总时长缩短67.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震疏散 现场调研 地震情景 方案优化 防灾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洪涝灾害成因综合解析——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仉文岗 王云浩 +2 位作者 胡庆芳 孙伟鑫 金君良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重庆是中国西部超大城市和成渝城市群“双核”之一,主城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受上游江河来水和三峡库区回水的双重影响,洪涝灾害风险突出...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重庆是中国西部超大城市和成渝城市群“双核”之一,主城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受上游江河来水和三峡库区回水的双重影响,洪涝灾害风险突出。以重庆市历年洪涝灾害事件为基础,梳理重庆市防涝减灾现状,分析水文、地理、地形、城市化、气象等因素对重庆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结合这些洪涝灾害致灾因子进一步对重庆市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进行分析,提出针对重庆中心城区洪涝治理的对策建议。分析发现:重庆市洪涝灾害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地城市的地形条件决定了重庆防洪治涝的艰巨性;重庆市河流纵横,山高谷深,完全具备发生洪涝灾害的孕灾条件;应充分考虑气象水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根据三峡水库等建成后的洪涝灾害特征和城区防洪防涝能力现状,及时优化城市洪涝灾害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灾害 洪涝灾害 防灾减灾 防洪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量时期沿海城市避难场所的用途管制探索——基于土地发展权视角
4
作者 马程伟 文超祥 师子乾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5,共9页
存量时代的沿海城市面临经济转型与灾害治理的双重挑战,避难场所作为韧性建设的核心要素,其用途管制囿于市场介入不足而难以应对存量更新的现实诉求。回溯了沿海城市避难场所的建设历程和演进特征,揭示其用途管制需求由“平面应急”转... 存量时代的沿海城市面临经济转型与灾害治理的双重挑战,避难场所作为韧性建设的核心要素,其用途管制囿于市场介入不足而难以应对存量更新的现实诉求。回溯了沿海城市避难场所的建设历程和演进特征,揭示其用途管制需求由“平面应急”转向“立体响应”的客观规律。通过剖析现阶段避难场所面临空间效益挖潜不足、政府单一建设乏力、规划模式无法适应等问题及原因,提出基于“多元权益再配置”的用途管制改革思路。进一步从土地发展权的内涵特征出发,建构了避难场所用途管制的基础框架,包括:主体确权、路径配置、策略修正。在此基础上,综合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利益的权衡,制定了基于正负清单引导的空间“约束”与“激励”模式,并提出智慧化防灾赋能路径,从而促进沿海城市避难场所的可持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城市 避难场所更新 用途管制 土地发展权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逻辑与国际比较研究
5
作者 孔锋 孙慧颖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该文构建了“理念—目标—过程—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比较法探究了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特征、逻辑与发展进路。结果发现:(1)演进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从传统应急思维向现代风险治理思维转型,治理目标以风险防控为核心提升... 该文构建了“理念—目标—过程—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比较法探究了中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演进特征、逻辑与发展进路。结果发现:(1)演进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从传统应急思维向现代风险治理思维转型,治理目标以风险防控为核心提升治理体系效能与社会韧性,治理过程呈现以灾前预防为核心的全过程综合防御,治理工具随风险情境与治理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2)演进逻辑呈现为基于外部情境响应的动态调适、内部治理需求的价值选择、内外驱动下的耦合机制三方驱动。(3)通过梳理国内外防灾减灾规划,发现仙台减灾框架对中国防灾减灾工作具引导价值,尤其在风险理解、治理体系建设、韧性投资、应急准备与恢复方面。完善中国防灾减灾规划需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理念,注重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加强全过程的韧性建设,增强治理工具的协调性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救灾 国家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规划历程 演进逻辑 国际比较 仙台减灾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避难场所防震减灾韧性评价体系研究——以上海市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萍 陆佳鋆 胡青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为增强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韧性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从避难场所韧性的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出发,选取24个指标构建避难场所的防震减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地处我国南方港口且经济发达的上海市为例,分析市区31个避难... 为增强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韧性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从避难场所韧性的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出发,选取24个指标构建避难场所的防震减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地处我国南方港口且经济发达的上海市为例,分析市区31个避难场所的防震减灾韧性水平。结果表明:上海市区的避难场所大部分处于中等韧性水平,该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发现避难场所应对地震灾害时存在的薄弱之处,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可以为我国城市避难场所的韧性规划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难场所韧性 防震减灾 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灾韧性城市:本质内涵、分形结构与特征向量 被引量:1
7
作者 赫磊 解子昂 李捷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5,共8页
本文旨在明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领域中韧性城市的界定与概念内涵,基于前期对防灾韧性城市发展脉络的综述性研究,推演出逻辑自洽的防灾韧性城市(Disaster Resilient City)的本质内涵、分形结构与特征向量。主要结论:防灾韧性城市的本质内... 本文旨在明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领域中韧性城市的界定与概念内涵,基于前期对防灾韧性城市发展脉络的综述性研究,推演出逻辑自洽的防灾韧性城市(Disaster Resilient City)的本质内涵、分形结构与特征向量。主要结论:防灾韧性城市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供给、动态演进的自适应过程、跨尺度多系统的关联协同;其分形结构统一于由“节点—边”联结的物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网络系统交织的高阶复杂城市网络结构;基于“结构—功能”模型推导出具有独立自由度的四维特征向量,即鲁棒性、冗余性、多样性和治理能力。研究有利于明确防灾韧性城市的概念,构建广泛共识与深入探讨的基础,形成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韧性城市的研究边界,推动综合防灾规划理论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韧性城市 物质环境系统 社会网络系统 复杂网络 综合防灾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定M_(s)6.8地震房屋震害及人员死亡特征分析
8
作者 叶肇恒 肖术连 +3 位作者 顾铁 王婧颖 黄凤 赵雪慧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661,共15页
在收集整理四川泸定M_(s)6.8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九寨沟M_(s)7.0地震,分析房屋震害特征和人员伤亡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九寨沟地震,四川泸定M_(s)6.8地震灾区房屋震害更为严重,遇难人数更多,主要原因是房屋抗震能力不足、选址... 在收集整理四川泸定M_(s)6.8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九寨沟M_(s)7.0地震,分析房屋震害特征和人员伤亡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九寨沟地震,四川泸定M_(s)6.8地震灾区房屋震害更为严重,遇难人数更多,主要原因是房屋抗震能力不足、选址不合理以及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等。灾区房屋结构类型主要有钢混结构、砖混结构、穿斗木结构、石木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等6类。对房屋平均震害指数和易损性曲线的分析表明,未设防的砖混结构、简易结构房屋抗震能力弱,震害比其他结构房屋严重;而人员死亡主要由地震地质灾害造成,集中在高烈度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死亡人员以中老年为主,人员死亡率与地震烈度、人口密度有明显相关性。灾区房屋破坏及人员伤亡具有高山峡谷地区的震害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该类地区的地震灾害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震害特征 人员伤亡 防震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历程回顾和新时代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威涛 万汉斌 李翔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在多种灾害形势愈加严峻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交集,经历了从试点规划引领的“起步”,到国家标准支撑的“普及”,再到综合防灾减灾主导的“升级”3个发展阶段。在国土空... 在多种灾害形势愈加严峻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交集,经历了从试点规划引领的“起步”,到国家标准支撑的“普及”,再到综合防灾减灾主导的“升级”3个发展阶段。在国土空间规划和韧性城市建设交叉融合的新时代,避难场所规划在新的上位规划体系下,又迎来上接安全发展战略、下落社会生态系统、分级空间规划响应、落实空间治理现代化等新要求。通过政府文件和实践案例的梳理研究,划分我国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历程和特点,提出新时代发展方向,为未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 综合防灾减灾 国土空间规划 韧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全格局下我国《防震减灾法》修改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一行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43,共8页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新安全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制度由《防震减灾法》予以规定。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新安全格局,逐步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防震减灾工作发生一系列重大的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变革。现行法律已实施十余...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新安全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制度由《防震减灾法》予以规定。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新安全格局,逐步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防震减灾工作发生一系列重大的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变革。现行法律已实施十余年,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与新理念衔接不畅、部分内容滞后于实践、一些规定操作困难、法律责任偏轻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需要。研究认为应通过贯彻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理念、回应社会需求和体制机制改革要求、补充空缺制度和加强涉外条款、提升法治要素含量和提高违法成本,及时修改完善《防震减灾法》,不断提高新安全格局下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防震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全格局 防震减灾法 修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天水市麦积区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11
作者 梁晓波 杨小莉 +1 位作者 安斌 李映春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利用麦积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结合降水记录及气象灾情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选取暴雨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进行麦积区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研究表明,1965—2... 利用麦积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结合降水记录及气象灾情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选取暴雨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进行麦积区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研究表明,1965—2020年麦积区雨水活动主要集中在6~8月,年降水量500.2 mm,降水时段集中且强度较大。统计数据显示,麦积区的山洪灾害主要由暴雨和强雷雨引起,当降水量超过20 mm或者8 h内一般性降水量超过30 mm时,麦积区可能会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麦积区洪涝灾害降雨影响因子的地域分布十分规律,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增多。麦积区洪涝灾害的地形影响因子显示,北部边界地区的洪涝灾害敏感性最高,中部及南部河谷次之,西部较低,而中、东部林区最低。麦积区洪涝灾害高,次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边界河流主干道及中部农、林业主要产区,中、次低、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高海拔区及东南部林区。提出加大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水工基建质量,全面细致地排查灾害风险隐患等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区划 危险性 敏感性 脆弱性 防灾减灾能力 天水市麦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公众需求和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应用
12
作者 李玉梅 连尉平 朱林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8-856,共9页
2020年中国地震局首次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调查与满意度评估,调查采用电话问卷方式,共获取有效样本18007个,调查内容覆盖地震速报信息、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各级地震部门门户平台、自建房抗震咨询及震后灾区应急服务等关键服务项目... 2020年中国地震局首次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调查与满意度评估,调查采用电话问卷方式,共获取有效样本18007个,调查内容覆盖地震速报信息、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各级地震部门门户平台、自建房抗震咨询及震后灾区应急服务等关键服务项目的公众接触现状、满意度评估及服务需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公众需求和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深入分析调查结果,探讨我国公众对防震减灾服务的满意度及具体需求,为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公众实际需求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减灾 公共服务 指标体系构建 满意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 被引量:75
13
作者 苏桂武 马宗晋 +5 位作者 王若嘉 王悦 代博洋 张书维 甯乾文 张少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7-894,共18页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几种能力均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各方面能力最好的是19~25岁的青年人,少年和老年人最差;在地震灾害认知程度方面,部分中壮年人群明显没有预期的好。3)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4)女性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与能力明显不如男性。5)民众的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掌握程度显著影响着其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且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6)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各类官方传媒,以及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是灾区民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而学校正规教育则未能如期取得可以显见的优势。灾区民众在汶川大地震发生2个月后所拥有的防震减灾知识中,有相当大的数量是该次地震发生后才刚刚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该地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的策略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社会民众 地震灾害认知 地震灾害响应 减灾宣教 德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研究的发展与实践 被引量:20
14
作者 薄景山 李平 +3 位作者 孙有为 蔡晓光 焦淙湃 张莹允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集中等特点。城市安全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城市地震安全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唐山大地震后,在反思惨痛震害教训的同时,中国政府...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集中等特点。城市安全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城市地震安全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唐山大地震后,在反思惨痛震害教训的同时,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抗震防灾技术和方法。本文简要地归纳了破坏性地震对城市的影响,从我国先后开展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和韧性城市3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讨论和评述了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韧性城市的定义、研究内容、特征、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城市抗震中应重点加强研究的5个方面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地震灾害 抗震防灾规划 防震减灾规划 韧性城市 发展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建筑物易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郭小东 马东辉 +3 位作者 苏经宇 刘文儒 王卫红 蔡海鸿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基于功能和后果的抗震设防理念,提出了城市建筑物的分类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抗震易损性评价方法,其中包括应用能力谱的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和快速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等。根据这些方法和泉州市规划区内的房屋调查资料,对泉州市的房... 基于功能和后果的抗震设防理念,提出了城市建筑物的分类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抗震易损性评价方法,其中包括应用能力谱的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和快速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等。根据这些方法和泉州市规划区内的房屋调查资料,对泉州市的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并通过泉州市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抗震减灾策略。所发展的易损性评价方法和对策措施对其他城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防灾规划 评价方法 易损性分析 城市建筑物 泉州市 抗震设防 分类方法 预测方法 调查资料 震害预测 减灾策略 参考价值 对策措施 能力谱 规划区 房屋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刚 马东辉 +1 位作者 苏经宇 王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48,共5页
科学地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国城市抗震防灾的特点,编制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系统采用面向对象语言V isual C++6.0在ArcG IS提供的COM组件集ArcOb j... 科学地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国城市抗震防灾的特点,编制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系统采用面向对象语言V isual C++6.0在ArcG IS提供的COM组件集ArcOb jects上进行二次开发,应用了多种信息技术(G IS和数据库)和辅助决策理论进行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计算,并编制了与查询、空间分析、决策分析和规划管理相应的功能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防灾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 ARCOBJECTS 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城市和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志强 聂高众 苏桂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4-171,共8页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面临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进行分类、评价和减灾效果研究。数字城市从全局性的角度集成城市各个方面的要素,是对城市整体的统一数字化认识。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面临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进行分类、评价和减灾效果研究。数字城市从全局性的角度集成城市各个方面的要素,是对城市整体的统一数字化认识。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空间数据的应用。基础数据的有效更新成为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存亡的关键。数字城市目前是以电子政务作为主流发展方向,防震减灾辅助决策优化和实用化并与电子政务的结合为新一代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目标。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与数字城市的有力结合,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这种结合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数据标准化、数据的可用度、合适的支撑系统和与电子政务的结合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减灾 数字城市 次生灾害 空间数据 地震灾害 地震应急 基础数据 支撑系统 损失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园林的抗震减灾功能 被引量:17
18
作者 苏春生 苏幼坡 +1 位作者 初建宇 刘瑞兴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1,共5页
在唐山大地震、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和我国台湾省集集地震中,城市园林开阔空间发挥了重要的抗震减灾作用。防火树林带是隔离园林内的避难场所与外部火灾的障壁,对提高避难场所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公园是提高城市园... 在唐山大地震、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和我国台湾省集集地震中,城市园林开阔空间发挥了重要的抗震减灾作用。防火树林带是隔离园林内的避难场所与外部火灾的障壁,对提高避难场所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公园是提高城市园林抗震减灾功能的重大举措。城市园林的抗震减灾功能持续时间长,从地震灾害发生一直延续到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减灾 城市园林 城市防灾 防火 火灾 重大 公园 大地震 避难场所 集集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土地规划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体系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13
19
作者 韦仕川 栾乔林 +1 位作者 黄朝明 谷秀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5,共10页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手段来限制土地开发行为以实现地质灾害的规避与防治,是国际灾害防治的发展趋势。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土地规划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体系框架:基础理论...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手段来限制土地开发行为以实现地质灾害的规避与防治,是国际灾害防治的发展趋势。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土地规划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体系框架:基础理论、技术框架、政策框架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4个支持系统。基础理论支持系统,是从地质学理论、空间规划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技术框架支持系统,是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政策框架支持系统,是为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措施防治地质灾害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是在基础理论、政策框架和技术框架的支持下,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中心,统筹城市规划、建成区更新规划、城市设施规划、物资储备、设施抗灾化、公众参与等措施安排建设用地。所提内卷是对地质灾害防治理论方法的探索,期望能供相关学科建设和工作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防灾减灾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我国公园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24
20
作者 邱建 江俊浩 贾刘强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2-77,共6页
城市公园具有防灾减灾功能并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汶川地震也暴露出城市公园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存在突出问题,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存在误区,同时也与我国城市公园理论研究缺乏、规划设计水平... 城市公园具有防灾减灾功能并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汶川地震也暴露出城市公园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存在突出问题,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存在误区,同时也与我国城市公园理论研究缺乏、规划设计水平不高、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防灾减灾系统不健全以及投资渠道单一等现状密切相关。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设立防灾公园体系专项规划等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城市公园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