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目标层综合评价的河流健康评价研究及应用——以新通扬运河海安段为例
1
作者 张云 蔡彬彬 +1 位作者 张翔 仇娟娟 《中国水利》 2025年第8期54-60,共7页
河流健康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及河流健康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平原河网水系特征,构建了由“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4个准则层11个指标构成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河流健康状况量化分... 河流健康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及河流健康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平原河网水系特征,构建了由“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4个准则层11个指标构成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河流健康状况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客观性。在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选取新通扬运河海安段为实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按照指标层、准则层、目标层逐层加权计算得到新通扬运河海安段的健康值(RHI)为96.69,计算结果表明新通扬运河海安段当前处于非常健康状态,符合河流现状真实特征,但仍应加强河道长效管护,维护河流生命健康,保障河流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指出河流健康评价涉及内容较多,从自然因素到社会因素,从河流、水生生物到人类社会,制约河流健康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均较为复杂,导致了河流健康研究的复杂性与评价指标的地区差异性,还需在今后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层 综合评价 河流健康评价 平原河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熟市城区河网间歇调水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2
作者 杨帆 胡涵 曹伟岳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5年第4期44-51,73,共9页
为研究平原城市河网在间歇引调水条件下的水质变化规律,本文选取常熟市城区开展了为期6天的原型观测试验,对其水动力和水质指标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常熟市城区河网水质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城区中部的水质要劣于外部周边水质,通... 为研究平原城市河网在间歇引调水条件下的水质变化规律,本文选取常熟市城区开展了为期6天的原型观测试验,对其水动力和水质指标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常熟市城区河网水质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城区中部的水质要劣于外部周边水质,通过调水引流水力调控方式可以明显改善城区河网水质;溶解氧指标对于水力调控的响应最为显著;引调水期间河网水动力空间及时间上的分配均会影响水质改善效果,因此建议在河网水质改善初期持续进行引水调度,并结合河道流量进行精细调控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城市河网 水质提升 水力调控 原型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平原水网区H-ADCP流量测算精度比较研究
3
作者 潘道宏 辛朋磊 +3 位作者 夏飞 王琪 李昂 查红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2期22-25,共4页
为提升H-ADCP在平原水网区的测流精度,以淮河流域平原水网区东台(泰)水文站为例,选取缆道和固定式H-ADCP 2022~2023年河道全断面点流速实测数据,基于Python软件,分别运用6种机器学习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最小二乘... 为提升H-ADCP在平原水网区的测流精度,以淮河流域平原水网区东台(泰)水文站为例,选取缆道和固定式H-ADCP 2022~2023年河道全断面点流速实测数据,基于Python软件,分别运用6种机器学习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袋装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拟合河道断面流量,并对6种模型的断面流量计算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的流量计算精度高于其他模型,系统误差、随机不确定度、符号检验、适线检验、数值检验均能达到水文资料整编规范三类精度要求。研究成果对H-ADCP流量在线监测的应用推广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测算 H-ADCP 机器学习模型 平原水网区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下垫面变化对洪水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肖雪玲 向小华 吴晓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平原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影响,以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11构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1990—2020年下垫面变化情况,并以不同下垫面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模拟相应的城市洪水过程及其变化... 为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平原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影响,以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11构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1990—2020年下垫面变化情况,并以不同下垫面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模拟相应的城市洪水过程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城市化进程迅速,约46%的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扩张对洪水的放大程度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变得更加显著,其中50年一遇暴雨下的最高洪水位上涨程度较5年一遇暴雨下高0.206 m;在2020年的下垫面条件下,已有12.3%的河道无法满足30年一遇排涝标准,预计未来洪水威胁将随着城市发展进一步放大,亟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变化 平原河网 洪水风险 水文水动力模型 嘉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水动力模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排涝模拟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昌梅 王敬 +2 位作者 张翔 刘路广 吴凤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3,共7页
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水流速度慢且流向不定;闸站众多,导致水情、工情极为复杂,一旦发生洪水,将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准确模拟平原地区洪涝水的产汇流过程,结合SCS模型和MIKEFLOOD模... 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水流速度慢且流向不定;闸站众多,导致水情、工情极为复杂,一旦发生洪水,将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准确模拟平原地区洪涝水的产汇流过程,结合SCS模型和MIKEFLOOD模型的优势,充分考虑了各类下垫面产流特征和闸站调度规程,构建了水文水动力模型,选取了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腹地的通顺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对该区域的排涝影响。结果表明①利用2003年、2010年、2016年的实测水位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模拟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误差低于2%;表明该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可以用于通顺河流域的产汇流模拟。②将通顺河流域分为11个子排区,各个排区产流量最大为排湖排区;幸福、通北等7个排区的现状排涝能力均不足10年一遇3日暴雨3日排出。③当发生5~20年一遇的洪水时,流域的排涝时间达到10~12 d时,河道水位逐渐下降。当发生30年一遇的洪水时,流域内的水位先增长后趋于稳定,表明流域内的外排泵站排涝能力不足以应对30年一遇洪水。该项研究可为复杂平原河网地区的排涝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水文水动力模型 SCS模型 MIKEFLOOD模型 排涝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通州区地表产流对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6
作者 卢克宁 张秀菊 +1 位作者 王柳林 赵艳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4-253,共10页
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南通市通州区地表产流量的两大关键因素,对地表产流量变化进行定量归因计算,有助于理解这两者的具体影响机制。本文基于通州区1970-2020年的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平原河网产流模型并制定不同情... 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南通市通州区地表产流量的两大关键因素,对地表产流量变化进行定量归因计算,有助于理解这两者的具体影响机制。本文基于通州区1970-2020年的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平原河网产流模型并制定不同情景设计方案,量化了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地表产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原河网产流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通州区地表产流过程,率定期及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大于0.88,确定性系数R 2大于0.90。(2)1970-2020年通州区地表产流量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1980 s、1990 s、2000 s和2010 s四个年代相较于1970 s依次增加了0.33亿m^(3)、0.72亿m^(3)、0.69亿m^(3)和1.78亿m^(3)。(3)1970-2020年,不同研究时段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产流变化的贡献率差异较大,气象要素对地表产流变化的贡献率高于土地利用。在1980 s、1990 s、2000 s和2010 s四个研究时段内,气象要素对地表产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90.9%、84.7%、60.9%和79.8%,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产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9.1%、15.3%、39.1%和20.2%。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内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理论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州区 平原河网产流模型 气象要素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产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内河河网再生水补给的水动力分析
7
作者 范梦歌 刘甲春 +1 位作者 毛立娟 范鹏举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针对宁波市内河水流缓慢、需通过再生水补给和泵闸调度来改善流动性能的问题,基于实测地形数据,构建了宁波市某区域内河河网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不同工程措施及不同泵站联合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过多管涵和闸板以及水源不... 针对宁波市内河水流缓慢、需通过再生水补给和泵闸调度来改善流动性能的问题,基于实测地形数据,构建了宁波市某区域内河河网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不同工程措施及不同泵站联合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过多管涵和闸板以及水源不足限制了河道水体交换和整体流动,单纯增加再生水补给量无法有效改善水体流动性;增设1号泵站并对关键河段进行物理改造可显著提高原本静止河段的流速,提升整个水系的流动性,但需关注对不同水质河段的环境和水质的潜在影响;提升泵站排水能力显著提高了河段流速和水位,但缩短了高流速的持续时间;同时开启多个泵站并增加补水量,在大量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可显著提高整个河网的流速,尤其在高水位条件下,尽管流速相对较低,补水量的增加仍能有效提升水体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平原河网 水动力分析 闸泵调度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KE11的杭嘉湖平原河网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研究
8
作者 罗志洁 杜世鹏 +1 位作者 章宏伟 张岩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解决平原地区洪水预报和工程调度的难题,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MIKE11和ArcGIS为主要工具,对杭嘉湖平原河网进行河网概化、集水区划分,针对圩区内外分别开展独立的产汇流计算以及调蓄分析,构建了杭嘉湖平原河网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并用... 为解决平原地区洪水预报和工程调度的难题,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MIKE11和ArcGIS为主要工具,对杭嘉湖平原河网进行河网概化、集水区划分,针对圩区内外分别开展独立的产汇流计算以及调蓄分析,构建了杭嘉湖平原河网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并用“菲特”和“烟花”两次台风引发的洪水实况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的绝对值差在0.01~0.09 m,表明本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模型的研究能为杭嘉湖地区的防洪调度、洪水预报、工程调度等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其他相似平原河网地区的防洪调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此类地区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嘉湖平源 河网 防洪调度 MIKE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综合整治的思路与建议——以江阴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为例
9
作者 顾雨薇 朱星宇 刘晓璇 《江苏水利》 2025年第1期49-52,65,共5页
江阴市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与地方治理需求,依托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极大促进了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河湖功能健康完整。以江阴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为例,剖析试点县水系存... 江阴市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与地方治理需求,依托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极大促进了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河湖功能健康完整。以江阴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为例,剖析试点县水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系综合治理思路与措施,分析建设成效,总结其设计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治理经验与特色。提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思路与建议,为今后其他农村平原河网地区进一步开展水系综合整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连通 水美乡村 农村 平原河网区 水系综合整治 思路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河网模型构建及其在排涝计算中的应用
10
作者 瞿聪 卢沈煜 顾秋鹏 《江苏水利》 2025年第4期44-47,52,共5页
精确模拟平原河网区域的洪水演进及工程排涝过程,对于保障地区防洪安全至关重要。采用水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基于隐式分块三级河网水流算法的一维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并应用于江阴市平原河网区域。通过实测水位数据和城区闸泵调度... 精确模拟平原河网区域的洪水演进及工程排涝过程,对于保障地区防洪安全至关重要。采用水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基于隐式分块三级河网水流算法的一维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并应用于江阴市平原河网区域。通过实测水位数据和城区闸泵调度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率定显示模拟水位过程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同时,依据设计洪水和排涝调度条件,考虑各设计洪水及闸泵排水情景,计算不同频率来水与外江潮位组合下的洪水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一维河网模型 排涝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网水动力模型的水系连通性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文文 王晨波 +3 位作者 邓宇 陈黎明 刘承磊 汤云高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4,共9页
平原河网地区地势平坦流速较缓,水体抗污染能力弱,改善水系连通性对水环境质量提升至关重要。以水系连通性较差的盛泽镇跃进联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引调水试验,构建圩区河网水动力模型,探索圩区水利工作调度运行规则、河网水系连通方... 平原河网地区地势平坦流速较缓,水体抗污染能力弱,改善水系连通性对水环境质量提升至关重要。以水系连通性较差的盛泽镇跃进联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引调水试验,构建圩区河网水动力模型,探索圩区水利工作调度运行规则、河网水系连通方法以及相应的水环境变化规律。研究以水龄作为水系连通性的一种时间尺度参量,建立了跃进联圩水动力-水质-水龄的河网水环境模型,模拟了5种引调水方案下,圩内水系连通性及水质改善情况,并构建了压力、状态与响应的引调水连通效果评估体系,实现了对水系连通性变化与水环境改善水平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水体交换时长来看,研究区域主要河道水体交换时间在5天以内,水体连通性越好的河道,水龄越短;从水质指标变化来看,调水实验中圩内的水环境氨氮变化最为明显,对引调水响应度高,模拟结果显示水龄与氨氮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体连通性越好,水龄越短,有利于氨氮的削减;从引调水方案来看,单一调度方式对圩内水系连通性改善能力有限,特别是在河网内水体流动性弱的区域,同时使得圩区内水体流动性差异增大,更容易造成河网内水系连通性以及水质的空间分布差异,形成局部的滞水区或死水区。因此,采用多源引水与多区域排水相配合的调度方式,可以加强水系连通性,改善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水系连通 水龄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平原河网河流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仕明 江宇琪 +1 位作者 丁兵 范达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199,共8页
生态需水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科学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维系平原河网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的加速发展及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网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河床地貌演变规律,可能导致河流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因此... 生态需水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科学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维系平原河网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的加速发展及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网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河床地貌演变规律,可能导致河流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因此,生态需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归纳总结了我国南方平原河网河流生态需水研究的最新进展,根据生态需水研究现状及重难点,系统地对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等计算方法在南方平原河网典型河流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探究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针对南方平原河网河流条件复杂多样的情况,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持续完善河流生态需水分区分类研究,为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南方平原河网 计算方法 水文学法 水力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网工程群多目标联合调度优化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帆 黄玄 +4 位作者 范子武 贾本有 乌景秀 李子祥 朱沈涛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9期38-46,共9页
城市河网工程群联合调度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闸、泵、堰等水利工程,是多时段、多对象、多约束、多目标非线性优化问题。基于此,提出了面向河网水环境改善目标的水工程群多目标联合调度优化模型,综合运用了“水量水质模型... 城市河网工程群联合调度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闸、泵、堰等水利工程,是多时段、多对象、多约束、多目标非线性优化问题。基于此,提出了面向河网水环境改善目标的水工程群多目标联合调度优化模型,综合运用了“水量水质模型—优化调度模型—优化求解算法—方案优选方法”耦合方式,构建面向河网水环境改善的工程群多目标联合调度优化模型,并采用EMMOPSO算法的优化模型求解、基于AHP-TOPSIS的联合调度方案优选,以实现对河网水工程群联合调度的优化与决策支持,选择了长三角地区某城市河网开展了优化模型关键技术的数值试验与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水工程常规调度方式,本优化模型可以减少河网生态引水量23.9%~28.5%、提升河网水体水质达标度11.8%~90.4%,优化模型能够支撑平原城市河网地区取得显著的防洪除涝、水资源调配、水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网 工程群 多目标联合调度 优化模型 AHP-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动力条件及水系连通的平原河网圩区畅流活水方案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军 蒋煜 +3 位作者 张兰 李扬 孟楠 秦纯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2,61,共5页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水动力条件不足等问题,以嘉兴市新塍镇为例,探究不同畅流活水方案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构建MIKE11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分析“引水/水系连通—水质”驱动响应规律,以NH3-N浓度为主要指标,分析不同活水方案的水质改...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水动力条件不足等问题,以嘉兴市新塍镇为例,探究不同畅流活水方案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构建MIKE11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分析“引水/水系连通—水质”驱动响应规律,以NH3-N浓度为主要指标,分析不同活水方案的水质改善效果,并提出优化调控方案。结果表明,集中引水对区域水质改善影响较小,分散设置多个引水点可明显提高水质;直接对水质较差河道进行补水,污染物消减率在8%~30%之间,水质改善效果较明显;合理的水系连通工程可进一步增加畅流活水方案水质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 MIKE11 优化调控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熵权法的鄞西平原河网水环境改善效果综合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炳坤 刘俊 +2 位作者 尹文昊 张晓峰 黄星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2,共5页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流间原有的联系被打断,水动力条件变差,继而引发水质污染、水生态功能衰退等问题。以鄞西平原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熵权法的水环境改善效果评估方法,在水动力、水质参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感官参数,...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流间原有的联系被打断,水动力条件变差,继而引发水质污染、水生态功能衰退等问题。以鄞西平原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熵权法的水环境改善效果评估方法,在水动力、水质参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感官参数,全面评估水环境改善方案的效果。量化比选研究区提升效果,最终确定方案3为研究区改善效果最优方案。研究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方法相较于传统仅考虑水动力、水质或其他单一因素的评价方法,能够克服定性数据和主观赋权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更加全面地评价不同连通方案的提升效果,实现了方案综合评价与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地区 水系连通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典型旱地面源污染排放系数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端木家耀 陈诚 +7 位作者 陈小华 沈根祥 张敏 郭春霞 王振旗 白玉杰 凌志雄 曹国民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71-79,共9页
【目的】探明平原河网地区典型旱地离田排放系数的变化特征,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上海市崇明岛某典型旱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水文-水质协同监测系统,对旱地面源污染排放系数进行测算,明确排放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目的】探明平原河网地区典型旱地离田排放系数的变化特征,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上海市崇明岛某典型旱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水文-水质协同监测系统,对旱地面源污染排放系数进行测算,明确排放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排放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日尺度下,氮、磷的离田排放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2~9843.9、0.08~667.0 g/(hm^(2)·d);月尺度下,氮、磷离田排放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02~17.2、0.001~1.04kg/(hm^(2)·m)。在降水产流事件中,氮离田排放系数与降水历时呈极显著正相关,磷离田排放系数与产流事件的总降水量、平均降水强度、最大小时降水强度极显著正相关。施肥后,氮日排放系数迅速增大,磷日排放系数无明显变化。各时间尺度下,氮排放系数与地表径流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磷排放系数与地表径流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氮、磷离田排放系数的日、月际变化幅度较大,氮离田排放系数易受施肥措施影响,磷离田排放系数则更易受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旱地 面源污染 协同监测 排放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LSTM模型的平原河网汛期水位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明辰 张润润 闻余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0,共7页
基于水位、流量、降水量长序列数据资料,构建了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进行超参数寻优的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PSO-LSTM模型),对位于江南运河苏州吴江段平原河网中心的平望站的汛期水位进行了预见期为1~3 d的短期预报,并与基于... 基于水位、流量、降水量长序列数据资料,构建了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进行超参数寻优的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PSO-LSTM模型),对位于江南运河苏州吴江段平原河网中心的平望站的汛期水位进行了预见期为1~3 d的短期预报,并与基于PSO算法的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卷积神经网络(CNN)以及门控循环单元(GRU)模型的水位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探究了水利工程对水位预报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预见期为1~3 d的短期预报,PSO-LSTM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但随着预见期的增长,预测精度逐渐降低;相较于PSO-SVM、PSO-RF、PSO-CNN和PSO-GRU模型,PSO-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更低,预测效果更好;PSO-LSTM模型能够较有效地进行汛期平原河网的水位预测,且加入水利工程等人工调控影响因素能够提升水位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水位预测 粒子群算法 长短期记忆 机器学习 平原河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平原区可能最大洪水计算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力鸿 刘宏伟 蔡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共4页
平原河网区受城市区域空间交错、河湖蓄滞洪区联通、水利工程密布等因素的影响,瞬时单位线、经验公式等传统方法推及可能最大洪水(PMF)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弥补传统方法在平原河网地区的适用性问题,尝试使用水动力洪水演进模型法,并综... 平原河网区受城市区域空间交错、河湖蓄滞洪区联通、水利工程密布等因素的影响,瞬时单位线、经验公式等传统方法推及可能最大洪水(PMF)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弥补传统方法在平原河网地区的适用性问题,尝试使用水动力洪水演进模型法,并综合考虑水库溃坝、可能最大降雨(PMP)、海洋风暴潮等不同叠加因素的影响,选取典型区域(江苏省连云港市西陬山地区某厂址附近区域)研究多种组合条件下平原河网区域的洪水演进过程,及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可能最大洪水,以期为平原河网地区可能最大洪水位的推求及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可能最大洪水 水动力模型 洪水风险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区“洪涝统筹”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乔明叶 周进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10期54-59,共6页
文章从洪涝系统协同、排水排涝衔接、闸泵规模设计、河网水位调控等难点问题出发,探讨“洪涝统筹”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提出基于流域尺度系统实施城市防洪、排涝,实现联防联控、联排联调;协调雨型设计的强度、过程,实现排水、排涝兼顾;... 文章从洪涝系统协同、排水排涝衔接、闸泵规模设计、河网水位调控等难点问题出发,探讨“洪涝统筹”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提出基于流域尺度系统实施城市防洪、排涝,实现联防联控、联排联调;协调雨型设计的强度、过程,实现排水、排涝兼顾;综合考虑地面、管网、工程体系及各空间要素的时序更新,构建时空耦合的产汇流模型以及建立分区设防、统一运用、动态更新的水位调控机制,精细化确定闸泵群设计规模及运用方式。文章以杭嘉湖东部平原下游平湖市防洪排涝体系构建为例进行工程应用,对于提高平原河网地区洪涝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区 洪涝统筹 联排联调 时空耦合 水位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山前平原型城市河道洪水预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畅 王帆 +2 位作者 张大伟 向立云 芦昌兴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山前平原型城市拥有复杂的下垫面条件,其洪水兼具了山洪和城市洪水的特征,为水文模拟和洪水预报增加了难度。以小清河济南市黄台桥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变体的洪水预报模型,并评估了模型的预测性能。研究结... 山前平原型城市拥有复杂的下垫面条件,其洪水兼具了山洪和城市洪水的特征,为水文模拟和洪水预报增加了难度。以小清河济南市黄台桥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变体的洪水预报模型,并评估了模型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洪水预报模型既适用于对场次洪水的预报,又适用于对长系列洪水过程的连续预测,且能够灵活地输出流量、水位过程,在一定预测步长内拥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directional Gate Recurrent Unit,BiGRU)网络构建的模型预测性能最佳,且随预测步长的延长,其性能衰减最弱,能够作为山前平原型城市河道洪水预报的新方法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城市河道 山前平原型城市 神经网络 BiG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