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新疆皮山MS6.5地震震源机制及余震序列定位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广伟 张洪艳 孙长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1-720,共10页
利用新疆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得到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节面解。其中,节面Ⅰ走向97°,倾角27°,滑动角51°;节面Ⅱ走向318°,倾角70°,滑动角107°;最佳矩心深度12km,... 利用新疆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得到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节面解。其中,节面Ⅰ走向97°,倾角27°,滑动角51°;节面Ⅱ走向318°,倾角70°,滑动角107°;最佳矩心深度12km,矩震级M_W6.4;结合余震分布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节面Ⅰ,主震破裂表现为逆冲型地震。同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1014个地震进行相对定位,得到937个重定位地震事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沿NWW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50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5km之上,且浅部地震较多;深度剖面显示在主震处断层面向SW倾斜,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形逆冲断层特征,与主震破裂节面倾角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余震序列空间分布展示出塔里木块体向西昆仑造山带下插入,且沿余震扩展的NWW方向,断层面倾角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可能表明断层在向NWW破裂的过程中走滑分量逐渐增强。此次皮山地震是青藏高原N向挤压塔里木块体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震活动具有强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地震 震源机制 双差定位 逆冲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西昆仑山前皮山M_(W)6.4地震的构造背景及意义
2
作者 杨文心 李涛 +1 位作者 陈杰 姚远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7-532,共26页
2015年7月3日,西昆仑山前皮山地区发生了皮山M_(W)6.4地震,该地震是新疆近十年来造成灾害较为严重的一次地震。针对此次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分析西昆仑山前及邻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应力状态及未来地震趋势等。在结合地质、地貌、地震剖... 2015年7月3日,西昆仑山前皮山地区发生了皮山M_(W)6.4地震,该地震是新疆近十年来造成灾害较为严重的一次地震。针对此次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分析西昆仑山前及邻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应力状态及未来地震趋势等。在结合地质、地貌、地震剖面、震源机制解和精定位等数据开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西昆仑山前斯力克背斜下伏盲断坡被确定为皮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此次地震沿盲断坡发生了破裂。发震断层结构由深至浅主体呈现出下断坪-断坡-上断坪的构造样式,在更深部通过下断坡逐渐与山根附近的逆冲断裂汇合。断层的上、下断坪分别对应于区域古近系底部和寒武系内部的2套滑脱层,主震则发生在连接二者的斯力克断坡。震后,在斯力克断坡下倾方向的下断坪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震后余滑,这部分变形随时间推移逐渐累积,在5个月内释放的地震矩接近M_(W)6.3地震的释放量,与此次主震的释放量几乎相当。这可能与断层上、下断坪之间的物性差异及重力加载不同等有关;也可能指示了断层在深部和浅部分别以震后余滑和发震的形式释放累积应力的特征,对揭示斯力克背斜,乃至西昆仑山前的孕震模式具有一定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皮山地震 发震断层 断坡 震后余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海昆 邓世广 +2 位作者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35,共23页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8个月,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一是震前4、5个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应力状态变化 断层变形协同化 鲁甸M 6.5地震 小地震活动 地球物理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金 王琼 +1 位作者 吴传勇 向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59-2870,共12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皮山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走向280°/倾角60°/滑动角90°;节面II:走向100°/倾角30°/滑动角90°,矩心深度19km,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大部分M_S3.6以上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差定位结果显示,M_L2.5以上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深度主要分布在0~15km范围内,余震分布显示出与发震构造泽普隐伏断裂一致的倾向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104°/倾角34°/滑动角94°,该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II的滑动角较为接近,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根据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精定位结果以及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参数,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给出了此次皮山6.5级地震的发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6.5级地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带内外温差法在震前红外异常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梅花 邓志辉 +2 位作者 马晓静 陶京玲 王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3-872,共10页
以2000年姚安MS6.5地震、1997年玛尼MS7.5地震为例,应用断裂带内外卫星红外亮温差(下文简称亮温差)值分析法,研究震中附近活动断裂上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的时间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时期红河断裂带内外的亮温差值在0~1.5℃范围... 以2000年姚安MS6.5地震、1997年玛尼MS7.5地震为例,应用断裂带内外卫星红外亮温差(下文简称亮温差)值分析法,研究震中附近活动断裂上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的时间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时期红河断裂带内外的亮温差值在0~1.5℃范围内波动,而在异常表现很强烈的时段,沿红河断裂带内外的亮温差达到3℃以上,比正常时期高出2℃左右。通过对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发震断裂——马尔盖茶卡断层东段1996,1997,1998年3年带内平均值和带内外的亮温差值的对比研究发现,由于受大面积降雪的影响,1997年10月初至11月中旬,断裂带内平均亮温比1996和1998年同期亮温都要低,但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却比1996和1998年同期高出2~3℃左右。地震之后相对亮温差很快回到正常状态。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华北和川滇近几年未发生强震的几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的卫星红外亮温特征进行了研究,未发现类似震前红外异常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红外异常 活动断裂 姚安地震 玛尼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皮山M_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一次褶皱地震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传勇 李金 +5 位作者 刘建明 胡伟华 吴国栋 常想德 姚远 向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2-355,共14页
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皮山逆断裂-褶皱带上,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以地层的褶皱弯曲为主,在背斜顶部发育的一系列正断层是背斜顶部局部拉张应力产生的弯矩断层。根据皮山地震应急科考资料,结合精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信息、震... 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皮山逆断裂-褶皱带上,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以地层的褶皱弯曲为主,在背斜顶部发育的一系列正断层是背斜顶部局部拉张应力产生的弯矩断层。根据皮山地震应急科考资料,结合精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信息、震源机制解和深部石油剖面等资料认为,皮山MS6.5地震是1次逆冲型破裂事件。本次地震在地表没有产生明显的地震断层,但在背斜顶部形成多条与背斜走向一致的地裂缝;这些裂缝是地震致使背斜隆升褶皱,在背斜地层转折部位弯曲褶皱幅度最大的地带产生的构造裂缝,是背斜活动的直接反映;本次地震属于1次典型的褶皱地震。西昆仑山前的构造变形以上地壳地层的缩短和增厚为主,地震孕育模型属于典型的薄皮推覆构造,本次地震发生在推覆体前缘的皮山背斜上,推覆体根部断裂尚未发生破裂,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地震 西昆仑 弯矩断层 褶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新疆皮山地震灾情获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金香 李亚芳 +2 位作者 李帅 谭明 常想德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0-699,共10页
2015年07月0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37.6°N,78.2°E)发生MS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文利用高性能无人机数据采集平台获取灾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结合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建立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特征,采用人工目视... 2015年07月0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37.6°N,78.2°E)发生MS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文利用高性能无人机数据采集平台获取灾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结合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建立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特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完成了灾区6个0.01°×0.01°格网评估区房屋类型及损毁程度应急遥感调查,获取测区地震灾情信息。结果表明:测区内房屋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土木、砖木、砖混结构;倒塌房屋主要为土木结构及个别老旧砖木结构房屋,倒塌和局部倒塌的土木结构房屋占评估区土木结构房屋总数的68%,倒塌和局部倒塌的砖木结构房屋占评估区砖木结构房屋总数的12%;测区砖混结构房屋局部倒塌1间,未倒塌228间,砖混结构显示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对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皮山地震 灾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较强余震的应力触发 被引量:16
8
作者 郝平 田勤俭 +2 位作者 傅征祥 陈正位 刘桂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6-251,共6页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0 -2 ~ 10 -1MPa。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发现在前震和主震的破裂面长宽度和位错量估计值分别取上下限的 16种组合情况下 ,5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都为正 ,只是数值在 10 -3 ~ 10 -1MPa之间变化 ,而另 2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正负值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主震和前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姚安MS6 5级地震较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 姚安6.5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军 刘爱文 +3 位作者 孙甲宁 宋立军 谭明 常想德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7-655,共9页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水位浅、地基土层软弱等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放大作用,震害影响范围较大。灾后重建中应继续加大安居富民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灾区北部人口密集,地基土层软弱,工程地质条件差,建议在今后的安居富民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级地震 震害 应急科考 安居富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地震烈度与地震地质灾害特点 被引量:13
10
作者 姚远 胡伟华 +4 位作者 吴国栋 谭明 阿里木江 常想德 罗炬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3-668,共6页
2015年7月3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的M_S6.5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砂土液化、地裂缝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极震区内砂土液化发生范围广泛,地表发生喷砂冒水和边坡的侧向移动,对道路、水利等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裂缝断错多处路... 2015年7月3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的M_S6.5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砂土液化、地裂缝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极震区内砂土液化发生范围广泛,地表发生喷砂冒水和边坡的侧向移动,对道路、水利等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裂缝断错多处路面,宽度最大达30cm,裂缝多呈NWW走向;崩塌主要发生在高阶地边坡地带,人烟稀少,未造成人员、财产损失。本次地震地质灾害是新疆近十年来M_S6以上较为严重的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皮山ms6.5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砂土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丁新娟 杨福喜 +1 位作者 贾路 王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2-367,共6页
利用2013—2015年南北天山地区3期可靠的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计算获得相邻两期区域岩石圈磁场变化。分析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的局部变化特征,研究这种演化特征与该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与测区内地... 利用2013—2015年南北天山地区3期可靠的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计算获得相邻两期区域岩石圈磁场变化。分析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的局部变化特征,研究这种演化特征与该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与测区内地震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在震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岩石圈磁场 皮山6.5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keMap_CNST的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动图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军 孙甲宁 +3 位作者 宋立军 谭明 代博洋 何金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651,共5页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动图预测的地震动特征与现场宏观调查的结果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最后对震动图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6.5级地震 震动图 ShakeMap_CNST 地震动预测 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新疆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双震序列及青藏高原西北缘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钧 左可桢 赵翠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1495,共15页
利用新疆、西藏区域台网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对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地震事件开展了精定位;利用新疆区域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对2021年9月4日皮山M_(S)5.4地震和9月5日叶城M_(S)5.4双震序列中的12次M_(S)≥3.... 利用新疆、西藏区域台网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对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地震事件开展了精定位;利用新疆区域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对2021年9月4日皮山M_(S)5.4地震和9月5日叶城M_(S)5.4双震序列中的12次M_(S)≥3.5地震事件开展了震源机制解反演;综合精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了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双震序列的震源特征;结合本文作者已取得的于田地区强震活动性研究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西北缘两个强震区内(皮山—叶城地区与于田地区)的强震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双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泽普断裂带,两次M_(S)5.4地震的质心深度为17 km左右.(2)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地震之间伴有NE-SW向的次级隐伏拉张断层破裂.(3)2015年皮山M_(S)6.5地震序列呈现出NW向的单侧破裂,其余震区与此次皮山M_(S)5.4和叶城M_(S)5.4双震序列余震区没有重叠,两者属于不同的地震序列.(4)近年来,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交接地带"上的于田地区和皮山—叶城地区的强震活动性特征、发震构造模式及局部的构造动力源均不同.以东经80°为界,在其东侧的于田地区,大部分地震沿着NE向大型断裂带分布,少数地震沿着近乎NS向或NNE-SSW向的条带展布;断层错动方式以正断型或走滑型为主.在其西侧皮山—叶城地区,大部分地震活动沿着NW向分布,少量地震沿着NNE向的条带展布;断层错动方式以逆冲错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叶城地区 双震序列 青藏高原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新疆皮山M_W6.4地震对周围地区的静态应力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靳志同 万永革 +2 位作者 黄骥超 李祥 张珊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7-1029,共13页
基于2015年皮山M_W6.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周围地区的水平应力变化。结果表明:1)皮山地震造成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西段库仑应力降低(达9.5×10~3Pa);西昆仑山... 基于2015年皮山M_W6.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周围地区的水平应力变化。结果表明:1)皮山地震造成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西段库仑应力降低(达9.5×10~3Pa);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东段和康西瓦断裂中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因此要注意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东段的危险性。2)对余震位置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多数余震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主震造成周围地区库仑引力增加的部分,余震的分布比较密集;而主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减少的部分,余震的分布就比较稀疏。3)水平面应力在该地震震中北侧的柴达木盆地和南侧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增加(拉张),在震中东侧的青藏高原北部和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降低(压缩)。从水平主压和主张应力方向来看,震中区域的主压应力为近SN向,主张应力方向为EW向。主压应力以震中为中心呈向外辐射状,而主张应力近乎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同心圆。震中西侧的主压应力为NW向,震中东侧为NE向,应力的大小随着半径增加而逐渐衰减,中心达107Pa,到达柴达布盆地北部的迈丹断裂仅有百Pa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皮山地震 震源破裂模型 库仑应力 水平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昭杰 李金 +1 位作者 黄瑜 桂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82,共12页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6.5级地震主震及部分M_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距心深度。研究结果显示,皮山6.5级地震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290°/倾角55°/滑动角96°;...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6.5级地震主震及部分M_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距心深度。研究结果显示,皮山6.5级地震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290°/倾角55°/滑动角96°;节面Ⅱ:走向101°/倾角35°/滑动角82°,最佳矩心深度16km,表明该地震是一次逆冲型事件。通过反演部分M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早期余震的破裂方式与主震较为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震源机制出现走滑型和正断型,表明早期余震的破裂受主震影响较大,随着序列的发展变化,后期震源区应力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统计皮山6.5级地震序列P轴方位发现,优势方位为NNE向,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结合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及他人精定位结果和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解释了导致此次地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6.5级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数据反演2015年新疆皮山M_W6.5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颖颖 曾浩炜 +1 位作者 吴康良 韦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0-593,共4页
使用Sentinel-1A卫星观测的2015年新疆皮山地震震前震后一对SAR影像,提取该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合Okada位错模型,在考虑渐变入射角和解缠基准偏差的情况下,反演本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皮山地震是小倾角逆冲型地震,断层破裂... 使用Sentinel-1A卫星观测的2015年新疆皮山地震震前震后一对SAR影像,提取该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合Okada位错模型,在考虑渐变入射角和解缠基准偏差的情况下,反演本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皮山地震是小倾角逆冲型地震,断层破裂开始于地表以下约5km处,最大滑动量为0.76m,高滑区集中于深度9~14km,累计释放地震矩达5.14×10^(18),相当于矩阵级MW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地震 Sentinel-1A 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川6.5级地震前的外部环境异常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保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6-52,共7页
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前3年震区周围降水量的大幅度涨落,震前1月内气温、地温的明显增高,震前1—2天霾和动物异常的出现。以及地震发生在近“望”时刻等环境变化,说明东川6.5级地震前既有地下热能输出,又受到地表动荷载和天体引潮... 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前3年震区周围降水量的大幅度涨落,震前1月内气温、地温的明显增高,震前1—2天霾和动物异常的出现。以及地震发生在近“望”时刻等环境变化,说明东川6.5级地震前既有地下热能输出,又受到地表动荷载和天体引潮力的激励,即东川6.5级地震是在地壳内外作用叠加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前兆 气象 动物 异常 东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LinkNet的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建筑物损毁与重建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雅婷 沈占锋 +3 位作者 许泽宇 王浩宇 李硕 焦淑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8-616,共9页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的检测结果进行相交,构建重建评估系数,确定研究区的重建程度。评估结果为研究区的地震烈度既有Ⅷ度又有Ⅸ度。2015年的重建恢复等级为“一般恢复”,2018年为基本“完全恢复”。将损毁及重建评估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证实了本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震损毁 重建评估 深度学习 D-LinkNet 鲁甸M_(S)6.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新疆伽师地区背景及触发地震活动的探讨
19
作者 张盛峰 张永仙 范晓易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7-310,共14页
新疆伽师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M_(S)6.0以上地震,2020年1月19日该地区再次发生了M_(S)6.5地震。这些地震属于独立的背景地震活动,还是与已发生的其他地震存在一定的相互触发关系?探索与此问题相关的背景地震活动和触发地震活动特征,对... 新疆伽师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M_(S)6.0以上地震,2020年1月19日该地区再次发生了M_(S)6.5地震。这些地震属于独立的背景地震活动,还是与已发生的其他地震存在一定的相互触发关系?探索与此问题相关的背景地震活动和触发地震活动特征,对深化这一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中利用时-空ETAS模型对该区1970年1月1日以来的地震序列进行分析,拟合得到了较为稳定可靠的模型参数,给出了区域背景地震活动水平、表示地震活动丛集特征的丛集率指标及包含背景及丛集活动的总活动水平等结果,并利用随机除丛方法将背景地震活动与丛集活动剥离开来,得到了每个地震事件作为背景事件或触发余震事件的概率。结果显示,研究区北部与南部的背景地震活动和触发丛集活动存在明显差异,丛集地震活动为总体地震活动的主要成分;计算结果表明,此次M_(S)6.5地震被触发的可能性达99%,其中2020年1月18日M_(S)5.3地震对其触发贡献最大,达94%;在对其他地震事件具有触发贡献的个体中,2020年4月21日M L4.1地震“干预”其他事件发生过程的平均能力相对较高,达0.505,但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进一步佐证。文中工作是中国地震局开展的针对此次地震的虚拟科考工作的一部分,所得结果可以为后续深入研究该地震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伽师地区 M_(S)6.5地震 时-空ETAS模型 背景地震活动 触发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坪6.5级地震的形变前兆异常
20
作者 楚成新 刘辉 王玉珍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3年第2期86-89,共4页
本文分析总结了1991年2月25日新疆柯坪6.5级强震前出现的形变前兆异常及其表现形式。
关键词 地倾斜异常 地震 震级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