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震源参数分析
1
作者 李翠芹 郑建常 +1 位作者 张正帅 戴宗辉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0,共7页
基于Brune模型,使用高频截止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M_(S)5.5主震及部分M_(L)≥2.0余震的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对不同震源参数之间的定标关系以及视应力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1)主震视应力约为1.... 基于Brune模型,使用高频截止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M_(S)5.5主震及部分M_(L)≥2.0余震的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对不同震源参数之间的定标关系以及视应力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1)主震视应力约为1.71 MPa,应力降约为3.51 MPa,矩震级为5.2,拐角频率约为0.58 Hz;(2)平原地震序列视应力与震级存在线性关系,可表示为:lg δ_(app)=0.64M_(L)+2.92;(3)余震视应力随时间发展逐渐减小,38次余震的视应力均小于0.15 MPa,低于鲁西地区小震平均视应力(0.1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视应力 震源参数 拐角频率 鲁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平原M_(S)5.5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
2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305,共22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文中...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文中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平原M_(S)5.5地震的矩张量解,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平原M_(S)5.5地震序列中M_(L)≥1.0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数值关系模拟方法计算了平原M_(S)5.5地震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根据重定位结果拟合了断层面,并分析了该平原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平原M_(S)5.5地震的地震矩(M_(0))为1.97×10^(17)N·m、矩震级为M_(W)5.5,矩心深度16k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129、1.194、-0.459、0.009、0.336、0.245,其最佳双力偶(DC)、各向同性(ISO)、补偿线性向量偶极(CLVD)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92.40%、6.25%、1.35%,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22°、71°、-15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24°、67°、-21°,P轴方位84°、倾伏角为30°,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天然地震事件且略带少量的正断分量,震源区主压应力呈现近NEE-SWW向的推挤特征,这与华北平原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2)重定位后的平原M_(S)5.5地震序列震中主要呈NE-SW向优势展布,长约15km、宽约5km,M_(L)≥1.0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22km之间,平均深度为15.4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可能的发震构造倾向NW。3)现今应力场与震源机制数值关系模拟显示,平原地区的应力体系在平原M_(S)5.5地震震源机制节面Ⅰ和节面Ⅱ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860和0.689。断层面拟合揭示平原地震发震断层具有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4)结合已有研究分析认为,平原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Ⅰ为其可能的发震破裂面,主震发震断层倾角为71°,地震序列主要发震构造为走向SW、倾向NW的高倾角隐伏断层,平原M_(S)5.5地震是由于华北平原NEE-SWW向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的作用下,应力得到了充分积累,在剪应力的最优释放节面破裂引起的一次略具正断分量的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矩张量反演 重定位 相对剪应力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阿克塞M5.5地震重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薛善余 谢虹 +3 位作者 袁道阳 尹欣欣 苏琦 张正模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0-551,共12页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5.5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西段的一次显著地震。利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通过CAP方法反演阿克塞M5.5主震及其M3.7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研究...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5.5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西段的一次显著地震。利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通过CAP方法反演阿克塞M5.5主震及其M3.7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研究区2021年1月1日—11月29日间的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以此分析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阿克塞M5.5地震是一次以逆冲性质为主的地震事件;重定位后,地震事件呈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阿克塞M5.5主震震源深度为14.1 km,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大多分布于15~25 km。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以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克塞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党河南山南缘断裂,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山西段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塞m5.5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山东平原M_(S)5.5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树鹏 胡敏章 +8 位作者 祝意青 郝洪涛 殷海涛 贾媛 崔华伟 陆汉鹏 张刚 王锋吉 刘洪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2-1191,共20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M_(S)5.5地震,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M_(S)5.5地震,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并结合形变场、震源机制解、动力环境等探讨了震前重力变化与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2022-05—2023-04震中南部重力正值变化>50μGal,区域直径>160km,震中两侧正负差异变化>70μGal;震中重力变化平稳,处于“闭锁”状态。2)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水平形变场、震源机制解、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具有对应性——震源机制解的压缩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入区、沉降区对应了震前的面压缩区与重力下降区;震源机制解的膨胀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出区、隆升区,对应了震前的面膨胀区与重力上升区。3)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深部流体物质迁移,次要原因是上地壳形变产生的重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S_(5.5)地震 重力变化 中期前兆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关兆萱 万永革 黄少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Ⅱ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 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Ⅱ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36°,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当地的应力场较为符合,是在当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并且节面Ⅱ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的结果比节面Ⅰ更容易破裂,再结合该地震断层走向判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然后基于本次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地表同震位移场及水平应变场,发现震中北侧和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西侧的物质涌入震中,在发震断层附近呈现明显的走滑机制;震中南北两侧隆升,西侧沉降;震中西侧的面应变分布呈现压缩,南北侧呈现伸张。最后计算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平原M 5.5地震对沧东断裂北段、聊城—兰考断裂北段、高唐断裂、徐黑西断裂和埕西—丰二庄断裂的库伦应力变化不明显,对齐河—广饶断裂西段和临邑断裂的最大应力卸载量达到了千Pa量级,对夏口断裂和陵县—阳信断裂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百Pa量级,对沧东断裂中段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和卸载量均达到千Pa量级,应注意沧东断裂中段库伦应力变化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平原 m5.5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库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平原M_(S)5.5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及发震机理
6
作者 张海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2-898,904,共8页
基于冀鲁交界地区2020~2023年连续4期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2023-08-06山东平原M_(S)5.5地震的关系,并结合岩石磁学的实验室结果和断层亚失稳理论,探讨平原地震前的亚失稳特征及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 基于冀鲁交界地区2020~2023年连续4期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2023-08-06山东平原M_(S)5.5地震的关系,并结合岩石磁学的实验室结果和断层亚失稳理论,探讨平原地震前的亚失稳特征及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在平原地震前有较为明显的异常反映,2020~2023年震中附近始终存在水平矢量的弱化区,并随着时间推移,出现水平矢量的弱化区逐渐向震中逼近的现象;震中附近始终存在地磁总强度、磁偏角、垂直分量的0值线。2)2020~2021年度震中附近各测点时序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较好地反映出测点附近断裂的协同化活动状态,或许可以作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特征之一。3)分析应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可知,林南断裂中东段、聊城-兰考断裂东北段地磁场总强度增大,地壳应力应处于释放状态;堂邑断裂、林南断裂西段地磁场总强度减小,地壳应力应处于积累状态。前者应力释放对后者的应力积累有促进作用,可能会导致后者的剪应力瞬时增加并超过其强度发生失稳,从而引发平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 亚失稳理论 发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跟踪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袁超 杨立明 王建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0-506,共7页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在汶川、玉树、青川等不同强震前有重现,可用于强震临震判定。为了对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进行跟踪检验,利用"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在汶川、玉树、青川等不同强震前有重现,可用于强震临震判定。为了对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进行跟踪检验,利用"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统"分析2015—2016年间发生在青藏块体和新疆的4次5.5级以上地震震前3个月地脉动连续记录,通过临震微波动事件活动度异常幅度变化和持续时间验证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跟踪检验结果符合杨立明等基于临震微波动提炼的震情跟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5.5级以上强震 震情跟踪指标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