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α-淀粉酶基因cDNA及内含子克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潘俐玲 黄桂菊 +2 位作者 成书营 王晓宁 喻达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8,共7页
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贝类软体动物的主要消化酶,对贝类生长有重要影响。文章首次获得大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命名为pmAMY,Pictada maxima alpha amylase),其cDNA全长1732bp,其中5'UTR 25bp,ORF 1554bp,编码... 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贝类软体动物的主要消化酶,对贝类生长有重要影响。文章首次获得大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命名为pmAMY,Pictada maxima alpha amylase),其cDNA全长1732bp,其中5'UTR 25bp,ORF 1554bp,编码518个氨基酸,3'UTR 153bp,分子量为57.7KDa,等电点7.6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AMY的氨基酸序列包括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MLLIVCSIAFFHSVYG)、8个半胱氨酸位点(Cys46、Cys104、Cys157、Cys176、Cys392、Cys398、Cys464、Cys476)、3个活性催化位点(Asp213、Glu249、Asp314)、4个钙结合位点(Asn118、Arg174、Asp183、His217)、3个氯离子结合位点(Arg211、Asn312、Arg350)和4段保守序列(Ile111—Val116、Val207—Ala215、Phe247—Val251、Val308—Asn315)。pmAMY的氨基酸序列与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同一性最高,为82%;与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hydrothermalis)同一性最低仅为27%;与其他物种的同一性在57%—79%之间。克隆获得大珠母贝pmAMY基因的2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846bp、162bp。2个内含子都起始于GT,终止于AG,符合内含子共同剪接位点序列。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mAMY只在肝胰脏中表达。本研究为α-淀粉酶基因的功能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分离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Α-淀粉酶基因 外显子 内含子 序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金属硫蛋白cDNA克隆与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唐仁生 夏建红 +2 位作者 王玉梅 喻达辉 龚世园 《福建水产》 2009年第1期31-36,共6页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量低、半胱氨酸含量丰富、能够与二价重金属离子结合的蛋白质。MT在清除自由基、解除重金属毒性、参与体内微量元素代谢、防止细胞癌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构...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量低、半胱氨酸含量丰富、能够与二价重金属离子结合的蛋白质。MT在清除自由基、解除重金属毒性、参与体内微量元素代谢、防止细胞癌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大珠母贝外套膜全长cDNA文库,首次克隆得到大珠母贝金属硫蛋白(PmMT)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599bp,5’UTR(Untranslated Region)为75bp,3’UTR为29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228bp,编码75个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达到29.3%;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也较高,均为9.3%;不含苯丙氨酸、组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含有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特征序列。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该序列具备金属硫蛋白的典型特征,是金属硫蛋白家族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金属硫蛋白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驯化子二代的生长性状分析
3
作者 张腾 杨创业 +2 位作者 廖永山 李俊辉 邓岳文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64,共9页
为考察大珠母贝驯化子二代的生长性能,以大珠母贝海南三亚群体为亲本,将经过连续两代驯化养殖培育的子二代放入网袋吊养在雷州半岛徐闻县承梧村海区(N 20°34′07″,E 109°90′98″)开展了养殖试验,定期监测养殖海区的环境指标... 为考察大珠母贝驯化子二代的生长性能,以大珠母贝海南三亚群体为亲本,将经过连续两代驯化养殖培育的子二代放入网袋吊养在雷州半岛徐闻县承梧村海区(N 20°34′07″,E 109°90′98″)开展了养殖试验,定期监测养殖海区的环境指标(水温、溶解氧、盐度和叶绿素a),测量大珠母贝的生长性状,并利用标准贝塔朗菲模型、逻辑斯谛模型、冈珀茨模型和特殊贝塔朗菲模型分别拟合大珠母贝驯化子二代的生长性状。试验结果显示:大珠母贝壳高和壳长的绝对增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8,P=0.001)。大珠母贝壳高的绝对增长率与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63,P=0.028);壳长的绝对增长率与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0.559,P=0.150)。大珠母贝壳高、壳长绝对增长率与水体溶解氧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r=0.296,P=0.477;r=0.338,P=0.413),与水温呈负相关(r=-0.282,P=-0.498;r=-0.275,P=0.509)。大珠母贝生长性状获得的标准贝塔朗菲模型、逻辑斯谛模型、冈珀茨模型与特殊贝塔朗菲模型拟合度r 2均大于0.930,其中标准贝塔朗菲模型更适合用于拟合大珠母贝子二代的壳高(r 2=0.962)和壳长(r 2=0.956)的生长。试验结果为大珠母贝的健康养殖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子二代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大珠母贝养殖群体生物学特征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钰伟 杨静茹 +6 位作者 温为庚 邓正华 赵旺 陈明强 王雨 马振华 于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0-1539,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养殖群体外部形态特征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为不同地理大珠母贝种质资源的分类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野生大珠母贝种质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广西北海、海... 【目的】探究不同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养殖群体外部形态特征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为不同地理大珠母贝种质资源的分类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野生大珠母贝种质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广西北海、海南三亚和广东徐闻等地的大珠母贝养殖群体,测量其体质量、壳长、壳宽、壳高及铰合线长,检测大珠母贝肌肉营养成分,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建议的氨基酸评分标准模式进行品质评价。【结果】北海(BH)群体的壳长、壳宽、壳高和铰合线长均高于三亚(SY)群体和徐闻(XW)群体;SY群体除了体质量和壳宽外,其他形态性状均显著低于BH群体和XW群体(P<0.05,下同)。除了BH群体与XW群体间的壳宽性状差异系数(1.50)大于1.28外,其余性状差异系数均小于1.28,说明3个大珠母贝养殖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主成分分析和层级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3个群体的散布并未完全分离,彼此间均有一定程度的重合。XW群体肌肉鲜样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BH群体和SY群体,但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个群体共检出17种氨基酸,且均以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精氨酸(Arg)含量较高,合计占总氨基酸的41.15%~45.56%;SY群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3.23%,高于BH群体(64.48%)和XW群体(45.53%)。3个群体共检出9种脂肪酸,SY群体多检测出α-亚麻酸,而BH群体和XW群体多检测出油酸。在3个群体肌肉中未检出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所检出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也只有3种[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α-亚麻酸],且以SY群体的含量最高(0.0443%)。【结论】大珠母贝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均匀,属于优质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SY群体的综合营养价值优于BH群体和XW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形态特征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永 余祥勇 +2 位作者 邓陈茂 梁飞龙 张春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8-44,共7页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人工繁殖 采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大珠母贝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苏天凤 朱彩艳 江世贵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22,共3页
利用RAPD技术首次对中国海南岛环岛的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遗传多性进行分析。从20条10bp引物中选取7条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2个位点,其中11个位点(占50%)显多态性,Shannon多样性值为0.117。用非加权配对算... 利用RAPD技术首次对中国海南岛环岛的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遗传多性进行分析。从20条10bp引物中选取7条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2个位点,其中11个位点(占50%)显多态性,Shannon多样性值为0.117。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12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最小为0.706,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438。表明海南岛大珠母贝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不一,遗传分化较大,因此很有必要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种群,划定保护范围加以重点保护,以扩大和恢复大珠母贝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pinctada maxima(jameson)]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游离珍珠培育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永 张春芳 +1 位作者 焦宗垚 邓陈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36,共7页
2008~2010年,在广西涠洲岛进行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解剖法优选植核核位、几种术前处理方法和低温处理小片贝制备外套膜小片等技术,旨在提高育珠贝留核率、成珠率和优珠率。结果... 2008~2010年,在广西涠洲岛进行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解剖法优选植核核位、几种术前处理方法和低温处理小片贝制备外套膜小片等技术,旨在提高育珠贝留核率、成珠率和优珠率。结果表明,在大珠母贝内脏囊缩足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适合培育游离珍珠的核位,分别称为左袋和右袋,实际操作中只有左袋可以植入珠核培育游离珍珠;不同术前处理实验组的植核贝休养期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留核率、成珠率显著差异(P〈0.05),其中采用传统术前处理和低温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术前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留核率、成珠率平均达78.2%和80.1%;低温处理小片贝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大珠母贝外套膜小片的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在4~8℃达到最好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和正圆珠比例分别达到98%、53%和30%左右;在术后休养期,植核贝吐核高峰出现植核后5-t5d,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为15-20d,育殊贝的死亡高峰出现在术后的第20~30天。在水温25~30℃条件下,珠核表面形成珍珠层的时间为45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 核位 术前处理 小片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种苗海区深水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成书营 喻达辉 +2 位作者 黄桂菊 潘俐玲 王晓宁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02-104,共3页
开展了大珠母贝种苗不同深度和密度的养殖试验,以优化、筛选合适的养殖密度和深度,为大珠母贝养殖提供技术支撑。贝苗初始大小为平均壳长4.11 mm,平均壳高3.89 mm,平均体重0.0143 g,养殖水深包括3、5、7 m和海底(12 m)(贝苗密度为2 000... 开展了大珠母贝种苗不同深度和密度的养殖试验,以优化、筛选合适的养殖密度和深度,为大珠母贝养殖提供技术支撑。贝苗初始大小为平均壳长4.11 mm,平均壳高3.89 mm,平均体重0.0143 g,养殖水深包括3、5、7 m和海底(12 m)(贝苗密度为2 000个/笼),养殖密度包括500、1 000、1 500、2 000、2 500个/笼(养殖水深为5 m)。经过两个月的养殖,7 m水深的贝苗生长最快,平均壳长达30.80 mm(平均生长速度为0.41 mm/d),平均体重达3.34 g(平均生长速度为36.69 mg/d);密度为500个/笼的生长较快,平均壳长达30.15 mm(生长速度为0.42 mm/d),平均体重达3.18 g(生长速度为31.90 mg/d)。深度组中存活率最高的是海底组(12 m),为17.7%,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最低的是3 m组,为6.9%;密度组存活率最高的是1 500个/笼组,为15.3%,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最低的是2 500个/笼组,为7.4%。不管是深度组还是密度组,第1个月与第2个月的平均壳长增长没有明显差异,而第2个月的平均体重增长明显大于第1个月。说明大珠母贝苗海区养殖适宜在较深水层、密度为1 500~2 000个/笼的条件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种苗 养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大珠母贝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姜因萍 何毛贤 +1 位作者 黄良民 袁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65,共5页
用ISSR标记技术对我国两个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7条ISSR引物在两个群体中共得到91个清晰的扩增位点。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H=0.2832,I=0.4372,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1.54%的变异存在于两个群体之间,而78.46... 用ISSR标记技术对我国两个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7条ISSR引物在两个群体中共得到91个清晰的扩增位点。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H=0.2832,I=0.4372,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1.54%的变异存在于两个群体之间,而78.46%的遗传变异是发生在群体内。海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PPB=91.21%,I=0.4144±0.2364,H=0.2715±0.1790)高于广西群体(PPB=82.42%,I=0.3621±0.2534,H=0.2356±0.1837),广西群体的单态位点数(15个)明显高于海南群体(8个)。NJ聚类分析表明两群体各自聚类成一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珠母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遗传多样性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微卫星DNA标记的分离与筛选 被引量:8
10
作者 柳明 喻达辉 黄桂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22,共6页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探针和磁珠富集法构建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微卫星DNA文库,随机挑选1200个菌落,经PCR筛选得到298个候选克隆,成功测序246个,分析获得251个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非完美型和混合型分别占63%、3...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探针和磁珠富集法构建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微卫星DNA文库,随机挑选1200个菌落,经PCR筛选得到298个候选克隆,成功测序246个,分析获得251个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非完美型和混合型分别占63%、32%和5%。除探针中使用的CA重复外,还得到AT、GT、TC、AG、GC、TAA、CAA、AGG、GATA、GACA、GTGC、CGTC、GACG、CTGT等重复序列。设计引物90对,挑选其中30对合成并筛选出21对能在大珠母贝基因组有效扩增的引物。种群PCR扩增后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检测,获得了10个多态位点,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片段长度范围为133~444bp。各位点等位基因数2~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5.9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423-6.0000,平均为4.1240;多态性信息含量(CPI)为0.2225-0.8118,平均0.7179;期望杂合度(Hc)为0.2593-0.8475,平均0.7179;观测杂合度(H0)为0.3000-0.8000,平均0.5333。这些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获得,为进一步开展大珠母贝遗传育种、保护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磁珠富集法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大珠母贝滤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永 焦宗垚 张春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23-26,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下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15℃、20℃、25℃、30℃4个温度梯度下,大珠母贝的滤水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5℃时滤水率最小,30℃时最大;大、小规格大珠母贝个体滤水率最大值分别...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下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15℃、20℃、25℃、30℃4个温度梯度下,大珠母贝的滤水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5℃时滤水率最小,30℃时最大;大、小规格大珠母贝个体滤水率最大值分别为1.045L/h和0.838L/h,最小值分别为0.126L/h和0.102L/h;相同水温条件下,大规格组的个体滤水率大于小规格组,大规格组的单位软体部干重滤水率小于小规格组。温度和个体大小对大珠母贝的滤水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温度 滤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菲蛤壳和白碟贝壳酸解氨基酸及矿物元素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郝晓敏 谷长生 +1 位作者 宋文东 周启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18-520,共3页
以巴菲蛤壳和白碟贝壳为原料,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方法,分别分析了两种壳中水解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白碟贝壳水解氨基酸及矿物元素均为13种,巴菲蛤壳含8种水解氨基酸及13种矿物元素,为开发利... 以巴菲蛤壳和白碟贝壳为原料,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方法,分别分析了两种壳中水解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白碟贝壳水解氨基酸及矿物元素均为13种,巴菲蛤壳含8种水解氨基酸及13种矿物元素,为开发利用巴菲蛤壳和白碟贝壳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菲蛤壳 白碟贝壳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3个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石耀华 桂建芳 +2 位作者 王嫣 王爱民 曲艳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4,共4页
关键词 大珠母贝 遗传多样性 养殖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邓正华 陈明强 +2 位作者 李有宁 吴开畅 王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45-2550,共6页
【目的】确定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人工选育目标性状提供最佳的测量指标。【方法】以在海南三亚市西岛附近海域捕捞的157只贝龄超过2龄的野生大珠母贝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性状[壳长(x1)、壳... 【目的】确定野生大珠母贝形态性状对湿重和壳重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人工选育目标性状提供最佳的测量指标。【方法】以在海南三亚市西岛附近海域捕捞的157只贝龄超过2龄的野生大珠母贝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绞合线长(x4)]及湿重(y1)和壳重(y2)进行测量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形态性状与湿重和壳重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获取影响湿重和壳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大珠母贝各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29%~41.80%,且各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湿重和壳重直接影响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是壳高(0.468)和壳宽(0.573),其中,壳高对湿重的决定系数为0.219,壳宽对壳重的决定系数为0.381;对湿重和壳重间接决定作用最大的均为壳高通过壳宽,对应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285和0.381。剔除对湿重和壳重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后,分别构建大珠母贝形态性状与湿重和壳重间的回归方程,对湿重的回归方程为y1=3.245x1+7.747x2+23.521x3-2383.820(R2=0.897),对壳重的回归方程为y2=4.888x2+27.089x3-1531.922(R2=0.858)。【结论】在大珠母贝的选育过程中,当以湿重为选育目标时应以壳高为直接选择,同时加强对壳宽的协同选择;而在以壳重为选育目标时应以壳宽为直接选择,同时加强对壳长的协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形态性状 湿重 壳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沿岸自然保护区内大珠母贝资源现状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新星 陈作志 +2 位作者 黄梓荣 徐姗楠 陈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儋州临高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54.55%,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g·m-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70.31 g·m-1。儋州洋浦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15.38%,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10g·m-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2.55 g·m-1。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大珠母贝站位中,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65.00%,多数站位栖息密度范围为0.1~0.2g·m-1,最大栖息密度为0.3g.m-1,最大生物量为390 g·m-1。当前大珠母贝年龄结构不合理,说明其资源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资源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自然保护区 资源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海区不同深度养殖试验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郝博飞 黄桂菊 +5 位作者 范嗣刚 黎火金 陈明强 莫学军 欧春晓 喻达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55-157,共3页
采用下潜式缆绳吊养大珠母贝幼苗,设计5个不同的水深,记录养殖海区的水文因子,测量大珠母贝的壳长和壳高两个性状指标,统计成活数,比较不同水层贝苗的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大珠母贝在4、5、6m水层生长较快,3个深度下幼苗... 采用下潜式缆绳吊养大珠母贝幼苗,设计5个不同的水深,记录养殖海区的水文因子,测量大珠母贝的壳长和壳高两个性状指标,统计成活数,比较不同水层贝苗的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大珠母贝在4、5、6m水层生长较快,3个深度下幼苗的生长差异不显著:2ITI和3ITI水深的贝生长速度较慢,其中3m水层的壳长与4、5、6m的差异显著。大珠母贝在5m的深度条件下养殖幼苗存活率最高,4nl水层次之,而在2m水深下幼苗的成活率最低(52%)。综合生长和成活数据可知,大珠母贝苗在4~5m养殖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水深 生长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与温度对大珠母贝和合浦珠母贝滤水率及摄食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范嗣刚 黄桂菊 +1 位作者 刘宝锁 喻达辉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5,共5页
利用静水清滤法研究了盐度与温度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和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滤水率及摄食率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大1组:大珠母贝壳长(1.02±0.07)cm,大2组:大珠母贝壳长(2.94±0.17)cm;合1组:合浦珠母贝壳... 利用静水清滤法研究了盐度与温度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和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滤水率及摄食率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大1组:大珠母贝壳长(1.02±0.07)cm,大2组:大珠母贝壳长(2.94±0.17)cm;合1组:合浦珠母贝壳长(1.15±0.21)cm、合2组:合浦珠母贝壳长(3.08±0.36)cm。结果表明,随着盐度或温度的增加,4个组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先升高,到达最大值后又降低;其中,大1组在盐度27有最大滤水率(0.274±0.079)L/h,合1组在盐度30有最大滤水率(0.325±0.011)L/h,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2组与合2组均在盐度33时有最大滤水率,分别为(0.660±0.027)L/h和(0.329±0.021)L/h,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珠母贝稚贝在盐度30时摄食率最大,合浦珠母贝在盐度33时摄食率最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2种稚贝在26℃时,滤水率和摄食率达到最大值,二者的最大滤水率和最大摄食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贝体生长,大珠母贝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合浦珠母贝,因此饵料需求量也更大;饵料不足可能是大珠母贝稚贝死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合浦珠母贝 滤水率 摄食率 盐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珠母贝人工苗水泥池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建业 曾关琼 +4 位作者 喻达辉 李向民 谷龙春 沈铭辉 吴开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573-3575,共3页
[目的]研究大珠母贝贝苗的池塘中闻培育技术。[方法]分3批提供贝苗3万、43万和15万粒(2.0—3.0mm)开展水泥池塘(335m^2)吊养,贝笼选用20、40和80目的用不锈钢和聚乙烯网片制作的圆形笼,先用网目密的贝苗笼,随着贝苗的生长逐渐... [目的]研究大珠母贝贝苗的池塘中闻培育技术。[方法]分3批提供贝苗3万、43万和15万粒(2.0—3.0mm)开展水泥池塘(335m^2)吊养,贝笼选用20、40和80目的用不锈钢和聚乙烯网片制作的圆形笼,先用网目密的贝苗笼,随着贝苗的生长逐渐换用网眼大的笼。一般日换水量在10%-30%,控制水透明度在60-80cm,水温不超过33℃。按比例投放饵料,定期泼洒营养盐,约5d追肥1次。[结果]3枇人工繁殖的贝苗,经4个月的水泥池养殖,平均壳长分别增长至35.8、27.7和23.4mm,平均壳高分别增长至30.1、24.9和20.1mm,成活率分别为29.5%、17.4%和17.9%。[结论]大珠母贝种苗池塘中间培育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有望克服海区养殖的大规模死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池塘养殖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徐闻海域印尼产大珠母贝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梁飞龙 谢绍河 +1 位作者 符韶 邓岳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45-49,共5页
为将印尼产的大珠母贝作为我国海水珍珠养殖的新品种,分别于2010年6月4日、7月20日和10月28日,利用从印度尼西亚引进的大珠母贝作为亲本培育了3批苗种,在广东湛江徐闻承梧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实验期间水温14~32℃,盐度28.4~36.9。结... 为将印尼产的大珠母贝作为我国海水珍珠养殖的新品种,分别于2010年6月4日、7月20日和10月28日,利用从印度尼西亚引进的大珠母贝作为亲本培育了3批苗种,在广东湛江徐闻承梧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实验期间水温14~32℃,盐度28.4~36.9。结果表明:除了2010年10月28日出池的第3批苗,养殖11个月,成活率为1.3±0.5%外。经过12个月养殖,第一、二批苗的贝体平均壳高、壳长、体质量和成活率分别为59.56±10.2 mm,60.39±10.5 mm,25.62±6.5 g,10.6%±1.8%和54.84±6.1 mm,55.96±12.4 mm,18.40±6.1 g,25.1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生长特性 养殖 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洋珍珠贝类立克次体病研究──大珠母贝病原类立克次体包涵体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吴信忠 潘金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3-80,T001,共8页
于1993年11月和199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珍珠贝养殖场采集患病或濒死的大珠母贝幼贝,采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其病原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organism,RLO)的包涵体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以期找出RLO包涵体在宿... 于1993年11月和199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珍珠贝养殖场采集患病或濒死的大珠母贝幼贝,采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其病原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organism,RLO)的包涵体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以期找出RLO包涵体在宿主细胞内形态发生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RLO包涵体寄生在宿主多处内脏组织,但RLO具有明显的嗜细胞特异性,感染的靶细胞为上皮(或表皮)、结缔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包涵体存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可分为颗粒前期和颗粒期,后者又可分为颗粒Ⅰ—Ⅲ期;包涵体是由两种颗粒外包一界膜而形成,其中小而纤细的颗粒可能为游离的RLO,大而圆形的颗粒可能是吞噬溶酶体内RLO繁殖形成的微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类立克次体病 包涵体 珍珠贝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