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氏珠母贝选系F_2早期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估计 被引量:29
1
作者 邓岳文 符韶 +1 位作者 杜晓东 王庆恒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6-29,共4页
对马氏珠母贝基础群体进行持续选择建立选系F2,比较了选系F2与对照群体早期生长差别,并估计了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在第8、14、21和35天,选系F2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群体(P<0.05)。在第8、14、21和35天,选择反应和现实... 对马氏珠母贝基础群体进行持续选择建立选系F2,比较了选系F2与对照群体早期生长差别,并估计了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在第8、14、21和35天,选系F2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群体(P<0.05)。在第8、14、21和35天,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63~0.89和0.36~0.51。本研究表明利用群体选择可以明显改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的生长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选择反应 现实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家系选育F_2早期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估计 被引量:16
2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4 位作者 黄智慧 杨志 曲江波 李猛 郭建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1,共5页
为了评估大菱鲆选育F2的早期育种效果,采用3种方法,即,Ⅰ:比较F2选择系和对照系的最小二乘均值,Ⅱ:比较连续2代(F1和F2)选择系目标性状间的育种值,Ⅲ:比较F2选择系和对照系的育种值,估测了6月龄大菱鲆体重的选择反应,并进而分析了现实... 为了评估大菱鲆选育F2的早期育种效果,采用3种方法,即,Ⅰ:比较F2选择系和对照系的最小二乘均值,Ⅱ:比较连续2代(F1和F2)选择系目标性状间的育种值,Ⅲ:比较F2选择系和对照系的育种值,估测了6月龄大菱鲆体重的选择反应,并进而分析了现实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选择反应估测值存在一定差异,其相应估测的现实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也不相同;3种方法估测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的均值分别为3.1983±0.5880、0.2941±0.0531和8.70±1.60,显示出足够大的早期选择反应、中等的现实遗传力和较低的遗传获得,预示利用家系选育对大菱鲆进行遗传改良能够取得良好的育种成效,同时,这些群体还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选择育种 选择反应 现实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振 闫喜武 +4 位作者 张跃环 杨鹏 姚托 杨凤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9-264,共6页
对菲律宾蛤仔中的斑马蛤、黑斑马、白斑马三品系进行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品系的上选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单向上选是行之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在不同的生长发... 对菲律宾蛤仔中的斑马蛤、黑斑马、白斑马三品系进行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品系的上选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单向上选是行之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斑马蛤品系的选择反应(R)和现实遗传力(2Rh)出现阶段性变化,从平均水平上看,R在幼虫期为0.688±0.184,稚贝期为0.605±0.214,养成期为0.670±0.120;2Rh在幼虫期为0.392±0.081,稚贝期为0.344±088,养成期为0.380±0.058。从一周年的生长情况来看,三个品系总的R为0.654±0.179,斑马蛤、黑斑马蛤和白斑马蛤品系的R分别为0.655±0.155、0.525±0.116、0.782±0.170;三个品系总的2Rh为0.373±0.070,斑马蛤、黑斑马蛤和白斑马蛤品系的2Rh分别为0.372±0.042、0.300±0.028、0.445±0.031。不同品系间R和2Rh次序为白斑马>斑马蛤>黑斑马,说明各斑马蛤品系的选择效果是不同的,品系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斑马蛤 品系 选择反应 现实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孔鲍选择群体F_1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估计 被引量:5
4
作者 蒋湘 刘建勇 赖志服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3,共5页
以中国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养殖群体与日本野生群体杂交子二代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九孔鲍的选择育种研究,以估计该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截断选择壳长最大的10%个体作为选择组亲本(SS),... 以中国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养殖群体与日本野生群体杂交子二代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九孔鲍的选择育种研究,以估计该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截断选择壳长最大的10%个体作为选择组亲本(SS),从基础群体中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个体作为对照组亲本(SC),选择强度为1.755,结果表明,选择组与对照组在卵径、受精率方面无显著的差别(P>0.05),但选择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成活率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优势(P<0.05),选择组50日龄的稚鲍成活率达到35.07%,显著大于对照组23.62%(P<0.05),40~270日龄的选择组壳长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3.64%~81.88%和0.21~0.53,平均为31.63%和0.36,选择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研究初步显示,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极显著,群体选育是养殖九孔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孔鲍 群体选育 选择反应 现实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选育群体幼虫和稚贝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祁剑飞 巫旗生 +5 位作者 宁岳 郭香 郑雅友 曾志南 江泽贵 贾圆圆 《渔业研究》 2019年第5期418-423,共6页
为培育菲律宾蛤仔(Ruditaps philippinarum)高产新品种,采用群体选择对其壳长进行定向选育。研究比较了选育系F 2与对照组幼虫和稚贝的壳长差异,并计算了选择反应(SR)、现实遗传力(h 2 R)和遗传获得(GG)。结果表明:12、45、60和75日龄,... 为培育菲律宾蛤仔(Ruditaps philippinarum)高产新品种,采用群体选择对其壳长进行定向选育。研究比较了选育系F 2与对照组幼虫和稚贝的壳长差异,并计算了选择反应(SR)、现实遗传力(h 2 R)和遗传获得(GG)。结果表明:12、45、60和75日龄,F 2壳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幼虫期SR、h 2 R和GG分别是(0.516±0.297)、(0.324±0.187)和(2.902±2.114),稚贝期分别为(0.300±0.262)、(0.188±0.164)和(9.463±8.418)。以上研究表明,对壳长的群体选育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幼虫 稚贝 选择反应 现实遗传力 遗传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选择压力下蛤仔奶牛蛤品系两个世代连续选择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
6
作者 李冬春 闫喜武 +3 位作者 霍忠明 姚托 孙欣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0,共6页
以1%为选择压力,以壳长为选择指标,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奶牛蛤品系进行了两个世代的连续混合选择,并跟踪测量了各试验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壳长,计算了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奶牛蛤两个... 以1%为选择压力,以壳长为选择指标,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奶牛蛤品系进行了两个世代的连续混合选择,并跟踪测量了各试验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壳长,计算了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奶牛蛤两个世代的各个生长阶段,选择组的平均壳长均大于对照组;F2和F3世代的选择反应在幼虫培育期、稚贝培育期和幼贝养成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98、0.72、0.64和1.10、0.68、0.74,总平均值分别为1.19和0.90;F2和F3世代的现实遗传力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0.43、0.16、0.14和0.41、0.26、0.28,总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34;F2和F3世代的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79%、17.81%、13.27%和5.60%、4.28%、16.30%,总平均值分别为10.78%和7.94%;F2和F3世代的总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15.56%、29.34%,总平均值为16.59%。研究表明,在高选择压力下进行两个世代蛤仔连续混合选择的方法获得的选育效果较为理想,且该群体仍具有一定的改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仔 选择压力 选择反应 现实遗传力 遗传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