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黑蝶贝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严俊贤 刘宝锁 +3 位作者 李有宁 陈明强 吴开畅 叶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60-564,共5页
随机选取3~4龄野生黑蝶贝128只,对其壳长(L1)、壳高(L2)、壳宽(L3)、韧带长(L4)和体质量(m)进行测量,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壳长、壳高、壳宽和韧带长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体质量的相关系数... 随机选取3~4龄野生黑蝶贝128只,对其壳长(L1)、壳高(L2)、壳宽(L3)、韧带长(L4)和体质量(m)进行测量,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壳长、壳高、壳宽和韧带长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得出不同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中,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壳高〉壳长〉壳宽〉韧带长(P〈0.01);通径分析中,壳高对体质量作用最大(0.589),其次是壳宽(0.278)和壳长(0.143);壳高对体质量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347),其他依次为壳宽(0.077)、壳长(0.02)和韧带长(0.0001),总决定系数为r2=0.854;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方程:m=-364.554+0.858xL1+3.032xL2+4.371xL3。通过对黑蝶贝壳高、壳宽进行选择,同时加强对壳长的协同选择来选育生长较快、适于插核育珠的黑蝶贝新品系,为黑蝶贝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蝶贝 表型性状 回归分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亲贝人工促熟培育与催产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邓陈茂 尹国荣 +2 位作者 符韶 黄海立 谢仁政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从23 ~24 ℃开始,每4~5 d升高水温1 ℃,终至26~27 ℃,并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ar triconrutum)及辅助饲料投喂培育,促进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 (Linne)]亲贝性腺发育成熟.用阴干... 从23 ~24 ℃开始,每4~5 d升高水温1 ℃,终至26~27 ℃,并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ar triconrutum)及辅助饲料投喂培育,促进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 (Linne)]亲贝性腺发育成熟.用阴干刺激、异性产物刺激及浓扁藻液结合诱导,催产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亲贝 人工促熟 催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亲贝催熟培育和催产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黄海立 符韶 +1 位作者 邓陈茂 刘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共4页
对不同来源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亲贝分别进行海上浅吊疏养促熟和室外水泥池人工催熟培育,且采用阴干、藻液、温度、低盐度刺激和异性产物诱导亲贝排放精卵,比较不同方法、不同来源亲贝性腺发育及亲贝开始排放时间、排放率、... 对不同来源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亲贝分别进行海上浅吊疏养促熟和室外水泥池人工催熟培育,且采用阴干、藻液、温度、低盐度刺激和异性产物诱导亲贝排放精卵,比较不同方法、不同来源亲贝性腺发育及亲贝开始排放时间、排放率、受精率和幼虫畸形率情况。结果表明,室外水泥池人工催熟法亲贝性腺成熟度比浅吊疏养促熟法好、死亡率低;相同培育方法,北部湾亲贝比海南亲贝性腺成熟快,但死亡率高;阴干刺激3 h+藻液刺激1 h+异性产物诱导,性腺达到第四期(排放期)的亲贝才排放,且排放的性细胞成熟度好,受精率高,幼虫畸形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 亲贝 促熟 催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微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银环 黄海立 +1 位作者 邓陈茂 符韶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9-255,共7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Hu&Liu)、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Hazen]、小球藻(Chlorellasp.)以及这3种微藻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简称混合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Hu&Liu)、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Hazen]、小球藻(Chlorellasp.)以及这3种微藻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简称混合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对3种微藻都能摄食,但4种饵料相比,以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的饵料效果为好,亚心形扁藻在面盘幼虫发育到93μm时可以投喂,小球藻饵料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作为面盘幼虫的饵料;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和混合藻的浓度对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都有显著影响,小球藻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适宜的投喂浓度分别为1 000-1 500个/?3和1 500-2 000个/?3,在适宜浓度下,湛江等鞭金藻组面盘幼虫最大生长速度、存活率和壳初率以及幼虫进入壳初的时间分别为5.663μm/d、69.34%、63.68%、6d,混合藻组为6.28μm/d、69.46%、54.49%、5-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微藻 珠母贝 面盘幼虫 生长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人工苗养殖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邓陈茂 黄海立 +4 位作者 符韶 劳赞 梁盛 冯永勤 谢仁政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26-30,共5页
在不同海区、不同水层养殖珠母贝人工苗,及用不同方法进行养殖小贝。结果表明:在开放性、半开放性、内湾性海区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51.4、69.8 mm,成活率分别为6.4%、0.8%、0.5%,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在不同海区、不同水层养殖珠母贝人工苗,及用不同方法进行养殖小贝。结果表明:在开放性、半开放性、内湾性海区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51.4、69.8 mm,成活率分别为6.4%、0.8%、0.5%,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海区中3m、6m、9m、12m、15m水层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67.4、62.8、56.9、51.9mm,成活率分别为6.4%、6.8%、8.1%、11.7%、13.9%,随着水层的加深,珠母贝的生长变慢,成活率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6个月龄小贝用穿耳法、片笼法、锥型笼法养殖5个月后,壳高分别长成56.1、55.7、51.7mm,成活率分别为72.6%、59.9%、51.7%,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人工苗 养殖 壳高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符韶 梁盛 +1 位作者 邓陈茂 劳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3,49,共4页
2002年3月1日于海南陵水县黎安港湛江海洋大学珍珠试验站 ,在珠母贝年龄偏小、性腺发育尚未十分饱满的情况下 ,选取雄性2只、雌性10只 ,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 ,促使2雄8雌排放精卵 ,受精率为86.36 % ,受精后20h胚胎发育为直线绞合幼虫。... 2002年3月1日于海南陵水县黎安港湛江海洋大学珍珠试验站 ,在珠母贝年龄偏小、性腺发育尚未十分饱满的情况下 ,选取雄性2只、雌性10只 ,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 ,促使2雄8雌排放精卵 ,受精率为86.36 % ,受精后20h胚胎发育为直线绞合幼虫。在水温23.5~29.7℃ ,盐度30.6,pH8.1的条件下 ,幼虫经66d的培育 ,共出池3mm±0.3mm的珠母贝苗126.8万只 ,初步取得了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人工育苗技术 催产 幼虫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珠母贝幼虫和稚贝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谢仁政 初庆柱 +2 位作者 黄海立 梁炫禧 周银环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57-61,共5页
为了解珠母贝早期发育阶段最适存活和生长条件,于2013年5—6月在珍珠贝养殖场进行不同海水盐度对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壳顶期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285—3886,最适盐度为2... 为了解珠母贝早期发育阶段最适存活和生长条件,于2013年5—6月在珍珠贝养殖场进行不同海水盐度对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壳顶期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285—3886,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2043—4123,最适盐度为3110;壳顶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310-3914,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2029—4009,最适盐度为3110·3502;稚贝存活适宜盐度为2064—3910,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1938—4130,最适盐度为2719—3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直线铰合期幼虫 壳顶期幼虫 稚贝 海水盐度 生长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人工苗中间培育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黄海立 符韶 +1 位作者 邓陈茂 梁飞龙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7-270,共4页
2004年6-9月,分别采用不同养殖方法、光照度和水层对珠母贝人工苗进行中间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方法的成活率和壳高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拱形笼吊养法、柱形笼吊养法、网箱法、开放式吊养法成活率分别为9.4%、27.3%、24.5... 2004年6-9月,分别采用不同养殖方法、光照度和水层对珠母贝人工苗进行中间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方法的成活率和壳高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拱形笼吊养法、柱形笼吊养法、网箱法、开放式吊养法成活率分别为9.4%、27.3%、24.5%、0,壳高分别为26.5、31.4、29.8 mm、-,拄形笼吊养法和网箱法生长快且成活率较高;不同光照度对稚贝的壳高和成活率的影响显著(P〈0.05),自然光组、800-1000 lx、300-500 lx成活率分别为24.7%、29.6%、36.5%,壳高分别为29.8、28.3、33.6 mm;2-3 m、4-5 m、6-7 m、8-9 m水层成活率分别为27.3%、29.1%、33.6%、38.9%,随着水层的加深而提高(P〈0.05),壳高分别为31.4、30.6、29.5、30.2 mm,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人工苗 中间培育 养殖 光照度 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人工繁育优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劳赞 黄海立 +2 位作者 符韶 邓陈茂 刘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1-35,共5页
在室内水泥池分别进行了移池培育、不同种类附着器、光照强度、水流和冲洗对珠母贝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附着密度为2.18个/cm^2±0.50个/cm^2时,移池培育,其变态幼虫密度为0.95个/cm^2±0.13个/c... 在室内水泥池分别进行了移池培育、不同种类附着器、光照强度、水流和冲洗对珠母贝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附着密度为2.18个/cm^2±0.50个/cm^2时,移池培育,其变态幼虫密度为0.95个/cm^2±0.13个/cm^2,20d稚贝存活密度0.41个/cm^2±0.08个/cm^2,移池培育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附着板、附着绳、网片、小石块变态幼虫密度分别为0.70个/cm^2±0.08个/cm^2、1.38个/cm^2±0.15个/cm^2、0.97个/cm^2±0.12个/cm^2、1.04个/cm^2±^0.28个/cm^2,稚贝存活密度分别为0.36个/cm^2±0.06个/cm^2、0.62个/cm^2±0.07个/cm^2、0.45个/cm^2±0.07个/cm^2、0.60个/cm^2±0.08个/cm^2,附着绳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光照强度为300-600lx时变态幼虫密度为0.87个/cm^2±0.07个/cm^2,20d稚贝存活密度0.45个/cm^2±0.08个/cm^2,强光不利于幼虫的变态和稚贝存活;水流速为2.3cm/s时变态幼虫密度为1.08个/cm^2±0.07个/cm^2,20d稚贝存活密度0.87个/cm^2±0.07个/cm^2,冲洗的变态幼虫密度为1.64个/cm^2±0.19个/cm^2,20d稚贝存活密度1.00个/cm^2±0.12个/cm^2,水流或冲洗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pinctadama rgaritifera(linne) 附着幼虫 稚贝 变态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明强 李有宁 +4 位作者 郭华阳 严俊贤 吴开畅 张殿昌 王雨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9-243,共5页
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 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蝶贝 苗种 中间培育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饵料种类、密度和pH对不同规格黑蝶贝滤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严俊贤 陈明强 +1 位作者 李有宁 吴开畅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5,共5页
为了解黑蝶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的滤食特性,利用一次性加入饵料的方法,设置4种个体规格、5种单胞藻饵料、5个p H梯度和饵料密度梯度,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黑蝶贝滤水率(FR')的影响。结果显示:FR'随体重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 为了解黑蝶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的滤食特性,利用一次性加入饵料的方法,设置4种个体规格、5种单胞藻饵料、5个p H梯度和饵料密度梯度,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黑蝶贝滤水率(FR')的影响。结果显示:FR'随体重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回归拟合方程:FR'=-0.000 359 x2+0.074 x-2.272,R2=0.854;黑蝶贝对5种单胞藻饵料的滤水率大小次序为:小球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FR'随着p H的升高而升高,到p H为8.6左右时开始下降,其拟合关系为:FR'=-0.331x2+5.621x-23.198,R2=0.739;FR'与一定饵料密度范围内呈明显的峰值变化,饵料密度为4.38×105Cell/m L时达到最大,其拟合方程为:FR'=-0.234x2+2.036x-2.959,R2=0.852。通过可知,饵料种类、p H、饵料密度和规格对黑蝶贝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蝶贝 滤水率 饵料密度 PH 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稚贝温度适应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银环 黄海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96-100,共5页
在室内条件下,以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稚贝作为实验对象,设置10、12、14、16、18、20、23、26、29、31、33、35、37 ℃组和常温组(27.3~30.6 ℃,CK),研究珠母贝稚贝温度适应性。结果表明:10、12 及37 ℃条件下,珠... 在室内条件下,以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稚贝作为实验对象,设置10、12、14、16、18、20、23、26、29、31、33、35、37 ℃组和常温组(27.3~30.6 ℃,CK),研究珠母贝稚贝温度适应性。结果表明:10、12 及37 ℃条件下,珠母贝稚贝存活12d、15d 及48 h;稚贝适宜存活温度为15.3~33.4 ℃,最适宜存活温度为23~31 ℃,低温和高温敏感起始点分别为26 和31 ℃;稚贝适宜生长温度为17.8~33.1 ℃,最适生长温度为29~3 1℃;温度对稚贝水层分布和生理产生影响,35 ℃时稚贝在水面以上的分布显著高于其他组,10~14 及35~37 ℃组稚贝活动、摄食能力差,16~33 ℃稚贝运动、摄食能力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稚贝 温度 存活 生长 水层分布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母贝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传港 喻达辉 +4 位作者 任童童 徐志雄 何积翠 李素萍 白丽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目的】探究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明确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珠母贝外源基因表达效率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中大于300 bp... 【目的】探究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明确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珠母贝外源基因表达效率及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中大于300 bp的10条非重复编码序列,利用CodonW 1.4.2、Excel、SPSS 22.0等软件分析序列的密码子偏好性参数,以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差值(△RSCU)> 0.08以及在高表达基因库中RSCU值>1.00为标准筛选最优密码子。【结果】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第1位GC(GC1)比例为35.2%~51.8%,平均值为45.6%;第2位GC(GC2)比例为35.8%~46.8%,平均值为40.0%;第3位GC(GC3)比例为37.7%~51.8%,平均值为44.1%;总GC比例为41.1%~47.5%,平均值为34.9%。密码子的适应指数(CAI)为0.119~0.181,平均值为0.151。密码子的偏好性指数(CBI)为-0.184~-0.04,平均值为-0.1048。最优密码子使用频率(FOP)为0.259~0.359,平均值为0.322。有效密码子数(ENC)为39.72~54.35,平均值为47.46。总平均亲水性Gravy)为0.216 6~1.038 5,平均值为0.7412。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 1.00的密码子数目为26个,主要以U(T)/G结尾。中性绘图、ENC-plot绘图和对应性分析均表明,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更多受选择压力的影响。AGG、AUU、CCU、GAG、GCU、UGA等6个密码子为最优密码子。【结论】珠母贝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以U(T)/G结尾,筛选的6个最优密码子主要以U(T)/G结尾。珠母贝线粒体全基因组密码子的偏好性为弱偏好性,自然选择是偏好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线粒体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