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雷巴替尼联合化疗治疗伴T315I突变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吴修进 余霞 +5 位作者 姜薇 王冬梅 史丽君 潘亚宁 姜甜甜 魏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29,共4页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预后。然而,对于合并有高危遗传学改变的患者效果差,如T315I突变的出现可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报告了3例合并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患者,在使用第二...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预后。然而,对于合并有高危遗传学改变的患者效果差,如T315I突变的出现可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报告了3例合并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患者,在使用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但MRD转阴困难,并快速复发。复发后,3例患者均检测到T315I突变。3例均联用奥雷巴替尼及化疗,1疗程均达到形态学缓解、MRD转阴、BCR-ABL融合基因同步转阴。因此,伴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发生T315I突变时接受奥雷巴替尼治疗能快速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奥雷巴替尼是否可以一线使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315I突变 高危遗传学改变 奥雷巴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马替尼联合西达本胺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同效应研究
2
作者 杨晨燕 杨婵 葛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960,共10页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靶基因表达。结果:与FLU和CHI单药相比,FLU联合CHI显著抑制SUP-B15细胞增殖,诱导SUP-B15细胞G0/G1期阻滞,显著增加SUP-B15细胞凋亡率。公共数据库分析两药作用靶点与Ph+ALL致病候选基因识别50个交集基因,富集到p53和c-Myc转录因子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FLU、CHI联合用药较单药组显著降低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水平,上调p53、BAX及Caspase-3的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c-Myc、PIK3CA、PIK3CB及AKT2的蛋白和mRNA水平。GEO数据库及本中心临床样本分析发现Ph^(+)ALL患者中c-Myc、PIK3CA、PIK3CB及AKT2显著高表达而p5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FLU联合CHI可能通过p53/c-Myc轴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协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诱导周期阻滞,从而发挥抗Ph+ALL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西达本胺 氟马替尼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KIs联合化疗治疗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小楠 郑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7-292,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化疗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联合化疗作为首次诱导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目的:探讨成人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化疗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联合化疗作为首次诱导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60例成人Ph+ALL患者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及完全缓解情况,分析其疗效及预后。结果:首次诱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的患者有43例,占71.67%(43/60),其中单纯化疗组7例,占41.18%(7/17),TKI+化疗组CR率为36例,占83.72%(36/43),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纯化疗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28.2%,TKI联合化疗组患者的2年OS率为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2年OS率76.9%vs. 51.9%,5年OS率56.1%vs. 19.4%,(P=0.003);2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38.5%vs. 12.1%(P=0.018),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预后分析示,是否选择TKI、初次诱导治疗后是否获得CR和是否骨髓移植对OS预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是否选择TKI对患者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预后分析示,诱导治疗后获得CR、后续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h+ALL诱导治疗方案中,TKI+化疗诱导治疗方案能够实现早缓解,高缓解率,总生存期方面优于单纯化疗。缓解后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ALL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阳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肺、脑曲霉菌病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梅 周剑峰 +3 位作者 冉丹 张义成 孙汉英 刘文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10-613,共4页
为了探讨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对1例Ph+ALL患者进行了血常规、骨髓像、胸片、头颅CT扫描和细胞遗传学等检查,并先后给予DVCP、善唯达及格列卫联合诱导化疗。患者在骨髓抑制期发生侵... 为了探讨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对1例Ph+ALL患者进行了血常规、骨髓像、胸片、头颅CT扫描和细胞遗传学等检查,并先后给予DVCP、善唯达及格列卫联合诱导化疗。患者在骨髓抑制期发生侵袭性肺、脑曲霉菌感染,给予伊曲康唑、两性霉素等抗真菌治疗,进行了开颅病灶引流术。经过上述综合治疗,患者获得缓解,肺、脑曲霉菌感染临床治愈。结论:Ph+ALL是一种常规方案化疗效果差的特殊亚型,格列卫联合化疗是其较好的治疗方案。由于临床真菌检出率低,早期经验性选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并结合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肺、脑曲霉菌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侵袭性曲霉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妍 邱录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2期3803-3805,共3页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典型特点为细胞遗传学出现特异性Ph染色体,Ph染色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出现频率仅为3%~5%。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升高,至成年时达到20%~30%,年龄超过50岁者甚至高达50...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典型特点为细胞遗传学出现特异性Ph染色体,Ph染色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出现频率仅为3%~5%。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升高,至成年时达到20%~30%,年龄超过50岁者甚至高达50%。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偏大、高白细胞计数,易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常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学分型常见B-ALL,以Common-B最多见,较少发生于T-ALL中,常伴CD34和髓系抗原CD13、CD33共表达。本文就Ph+ -ALL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阳性 肝脾淋巴结肿大 ph染色体 成人 中枢神经系统 细胞遗传学 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14例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奎 郭玥潞 +6 位作者 姚子龙 金香淑 张冉 韩晓蘋 高晓宁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60-1563,共4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在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成人Ph^+ ALL病患者共14例,均应用VP方案诱导治疗,自第8天加用伊马替尼400 mg/d,并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或出现感...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在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成人Ph^+ ALL病患者共14例,均应用VP方案诱导治疗,自第8天加用伊马替尼400 mg/d,并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或出现感染、发热等并发症,可以停用VP方案;在诱导化疗第28-33天复查骨髓形态及BCR/ABL融合基因定量判断疗效,达完全缓解(CR1)后根据患者情况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及维持治疗或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l4例患者经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化疗后全部达CR1,BCR/ABL:ABL比中位下降55.89(10.25-180.97)%,诱导化疗期间14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颜面部水肿,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14例患者中最终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移植后髓外复发。结论:在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时期,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Ph^+ ALL可获得满意的CR率,并降低传统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诱导期间并发症可控制,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为后续行allo-HSCT争取机会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无白血病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鲍协炳 蔡文治 +4 位作者 何雪峰 陈苏宁 仇惠英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87-1792,共6页
目的:探讨移植前BCR-ABL基因转录本水平对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移植后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07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7例Ph^... 目的:探讨移植前BCR-ABL基因转录本水平对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移植后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07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7例Ph^+ 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移植前有关临床因素对移植后LFS的影响。结果:107例Ph^+ ALL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43例,移植中位年龄为30(7-54)岁;总复发率为35.5%(38/107),复发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9(1.5-40.7)个月;总死亡率为36.4%(39/107),51.3%(20/39)患者死于复发,25.6%(10/39)患者死于感染,中位随访时间为移植后19.8(3.6-83.7)个月。107例中,49例移植前BCR-ABL阴性,49例移植前BCR-ABL阳性,9例BCR-ABL资料丢失。阴性患者组5年估计累积复发率(CIR)、非复发死亡率(NRM)及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26.5%、29.5%及41.6%。阳性患者组5年估计CIR、NRM及OS分别为64.4%、8.9%及48.9%。移植前基因阴性组CIR显著低于阳性组(P<0.001),NRM高于阳性组(P=0.030),两组OS相近(41.6%对48.9%,P=0.497)。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BCR-ABL+(P=0.016)及疾病状态≥CR2(P<0.001)为LFS独立危险因素,而移植年龄为影响移植后总生存主要因素(P<0.001)。结论:复发与感染为Ph^+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主要死因,疾病状态≥CR2以下移植及移植前BCR-ABL+均为Ph^+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LFS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不同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书春 郭晔 +7 位作者 陈晓娟 刘晓明 阮敏 杨文钰 张丽 邹尧 陈玉梅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分析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TKI联合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中心就诊应用CCLG-2008-ALL方案治疗的21例年龄<12岁Ph^... 目的:分析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TKI联合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中心就诊应用CCLG-2008-ALL方案治疗的21例年龄<12岁Ph^+ALL患儿,将患者分为2组:化疗联合TKI治疗组和allo-HSCT组,分析患者的转归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为8(4-1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58(10-133)个月。所有患儿均采用CCLG-2008-ALL高危组治疗方案诱导化疗,14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高危组巩固化疗的患者,至末次随访时间,9例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治疗3个月时,对于未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5例)、复发重新获得缓解(2例)有强烈移植愿望(2例)的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移植患者中6例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结论:在TKI时代,Ph^+ALL患儿通过TKI联合强化疗可以获得与allo-HSCT相当的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对于不能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或者复发的患者,allo-HSCT仍然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造血干细胞移植 ph阳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雷巴替尼治疗复发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8例病例系列报告
9
作者 郑方圆 丁明明 +3 位作者 陆爱东 贾月萍 曾慧敏 张乐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6,共5页
背景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后预后差,治疗棘手。奥雷巴替尼在Ph+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对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奥雷巴替尼在复发Ph+ALL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 背景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后预后差,治疗棘手。奥雷巴替尼在Ph+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对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奥雷巴替尼在复发Ph+ALL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复发Ph+ALL患儿应用奥雷巴替尼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转归情况。主要结局指标完全缓解(CR)、微小残留病(MRD)阴性、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结果8例复发Ph+ALL患儿纳入分析,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9岁,应用奥雷巴替尼前血液学复发3例、分子学复发5例。所有患儿在应用奥雷巴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1个周期后均为CR,血液学复发的3例患儿MRD阴性获得率100%、MMR获得率66%。分子学复发的5例患儿MRD阴性获得率、MMR获得率和CMR获得率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8例患儿均持续为CR,MRD阴性获得率和MMR获得率均为100%,其中CMR获得率75%,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1例患儿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复发,经过奥雷巴替尼单药及鞘内注射化疗药物1次后,脑脊液MRD阴性并持续为阴性。治疗期间的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与联合使用的化疗药物有关,单药奥雷巴替尼治疗未出现明显不适,1例患儿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奥雷巴替尼。结论对于复发Ph+ALL患儿,奥雷巴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雷巴替尼 复发 费城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陈浩月 葛峥 +6 位作者 吴雨洁 吴玲玉 孙淼 田甜 仇海荣 刘澎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714-717,共4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Ph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技术对35例Ph+ALL和59例Ph-ALL患者的标本(骨髓或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Ph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技术对35例Ph+ALL和59例Ph-ALL患者的标本(骨髓或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并分析其异常表达。结果显示:所有Ph+ALL均为B淋系表达;Ph+B-ALL患者CD34和CD13表达较Ph-B-ALL显著增高(p<0.05),而CD38表达较Ph-B-ALL明显减低(p<0.05);两组患者伴髓系表达比例分别为85.7%和61.0%,Ph+B-ALL组显著增高(p<0.05),表达的髓系抗原主要为CD13和/或CD33。结论:Ph+ALL存在较为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在成人B-ALL中CD34、CD13和CD38的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提示存在Ph染色体的可能,对于存在上述特征性免疫表型的成人ALL患者应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以上特征性免疫表型将有助于临床上对这组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差的亚型患者进行预测,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小芸 郑永亮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67-1571,共5页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核型进行了分析,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对比了联合伊马替尼化疗组与传统的常规化疗组之间的缓解期、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32例Ph+ALL患者均表达B细胞及造血干/祖细胞免疫学标记;伴髓系抗原表达21例,占65.6%;遗传学分析显示,单纯Ph+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联用伊马替尼化疗组的DFS期为(14.3±4.7)个月,OS期为(22.6±6.8)个月;常规化疗组的DFS期为(7.2±2.9)个月,OS期为(10.7±3.8)个月。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Ph+ALL成年患者免疫表型均为B细胞,表达造血干/祖细胞抗原,常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遗传学上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联用伊马替尼化疗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相关副反应的基础上延长非移植患者缓解期及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免疫表形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2
作者 孔圆 王亚哲 +1 位作者 胡玥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7,共5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小鼠异种移植模型。4-6周NOD/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60Co全身照射后,给予抗小鼠CD122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在预处理后24 h内经小鼠膝关节骨髓腔注射Ph+ALL患者骨髓单...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小鼠异种移植模型。4-6周NOD/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60Co全身照射后,给予抗小鼠CD122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在预处理后24 h内经小鼠膝关节骨髓腔注射Ph+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于移植后8-12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BCR/ABL1水平,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抗人CD19,抗人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人源Ph+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Ph+ALL患者细胞移植的受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Ph+ALL(huCD45+CD19+)细胞不仅有不同程度植入,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Ph+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此外,人源Ph+ALL细胞还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脑、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中。结论:抗CD122抗体预处理的NOD/SCID小鼠联合骨髓腔注射能够支持Ph+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有效植入,为人类Ph+ALL白血病启动细胞鉴定及临床新药筛选研究提供一种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 SCID小鼠 抗小鼠CD122 异种移植小鼠模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田明杰 徐小康 赵松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5-1329,共5页
酪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使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应选择哪一种TKI与化疗联合?TKI与哪一种治疗强度化疗方案联合能够使患者更获益?目前这些尚未达成共识。由于TKI联合化疗显著改善Ph... 酪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使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应选择哪一种TKI与化疗联合?TKI与哪一种治疗强度化疗方案联合能够使患者更获益?目前这些尚未达成共识。由于TKI联合化疗显著改善Ph^+ALL患者的预后,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Ph+ALL中的治疗作用。此外,免疫治疗在Ph+ALL治疗中取得初步成功。本文将对Ph^+ALL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微小残留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预测的新标记 被引量:1
14
作者 孔圆 黄晓军 +4 位作者 郝乐 秦亚溱 江倩 江浩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0,共5页
本研究探讨CD123在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复发预测中的作用。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经规范化诊治... 本研究探讨CD123在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复发预测中的作用。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经规范化诊治的49例18-60岁初诊Ph+ALL患者纳入本研究,在初诊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CD34+CD19+细胞上CD123的荧光强度及表达比例,同时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监测BCR-ABL1融合基因变化。与正常B祖细胞相比,获得完全缓解后任意时间点骨髓标本中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大于10个定义为免疫残留阳性(FCM阳性)。结果表明,①初诊及复发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CD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 intensity,MFI)〔8.52(3.71-32.35)vs 8.93(4.79-29.74)vs 1.31(0.21-1.75),P<0.05〕,以及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比例〔84.63%(55.07%-99.96%)vs 84.50%(57.68%-99.80%)vs 0.99%(0.45%-1.83%),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供者的正常B祖细胞。入组的全部初诊及复发Ph+ALL患者的CD34+CD19+细胞均高表达CD123。②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和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的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n=49例,360对,Spearman r=0.90,P<0.0001)。③13例复发患者中有11例在复发前3个月MRD监测表明,在复发前中位时间60(30-73)天均检出FCM阳性。结论: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可与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互为补充,共同应用于Ph+ALL患者的MRD监测以及复发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23 CD34+ CD19+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骨髓坏死的髓系抗原及Ph染色体阳性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如峰 李建勇 +5 位作者 陆化 吴雨洁 仇海荣 肖冰 张建富 杨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32-834,共3页
为加强对骨髓坏死(BMN)的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了解髓系抗原阳性(My+)及Ph染色体阳性(Ph+)的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报道分析了1例以BMN为首发症状的My+Ph+B-ALL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病例临床特征复杂而多... 为加强对骨髓坏死(BMN)的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了解髓系抗原阳性(My+)及Ph染色体阳性(Ph+)的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报道分析了1例以BMN为首发症状的My+Ph+B-ALL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病例临床特征复杂而多样,通过骨髓涂片和活检,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明确了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My+Ph+B-ALL并发BMN是一种罕见疾病,应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坏死 ph染色体 髓系抗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史宏 金宏娟 +1 位作者 宋得莲 薛惠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2-204,共3页
关键词 小儿 ph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研究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孙浩(综述) 李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47-851,共5页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小淋巴细胞白血病(small lymphocytic leukemia,SLL)以及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75岁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近年来,维奈克拉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对于常规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特殊亚型ALL,如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ALL)和ETP-ALL之外的其他复发难治性ALL(relapse/refractory ALL,R/R ALL)经维奈克拉联合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物相较于传统疗法可获得更高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和长期生存率,且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ALL(Philadelphia-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明维奈克拉在ALL治疗上具有较大前景。本文就维奈克拉在ALL治疗领域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KI治疗时代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90和p210两种不同转录本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邱兰兰 卢业建 +3 位作者 靖彧 于力 刘代红 王莉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9-374,共6页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时代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Ph^+ALL)两种转录本p190和p210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为该类疾病的临床预后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时代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Ph^+ALL)两种转录本p190和p210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为该类疾病的临床预后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Ph^+ALL且使用常规化疗加TKI治疗伴或不伴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研究p190(n=41)和p210(n=24)两种不同转录本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在临床特征上,p190组血小板数低于p210组,虽未达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但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趋势(46.3×10~9/L vs 65×10~9/L)(P=0.084);另外可见p190组初治骨髓样本中幼稚细胞比例较p210组有增高趋势(88.4%vs 76.8%)(P=0.096);其他临床特征如性别,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BCR-ABL/ABL表达水平等,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在治疗反应上,p190组和p210组在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分别为80%(32/40)和87%(20/23),无明显差异(P=0.732);诱导至第1次完全缓解(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所需时间也无明显差异(28 vs 29 d)(P=0.922),两组完全缓解后复发率分别为61%(20/33)和43%(9/21),虽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202),但p190组的复发时间早于p210组,无论是从确诊时间起(212 vs 274 d)(P=0.077)还是从CR1时间起(146 vs 242 d)(P=0.084)。在预后方面,p190组较p210组有较差的5年总生存(P=0.016)和无事件生存(P=0.085)。结论:p190组较p210组具有血小板数偏低,初治骨髓血幼稚细胞数偏高的特点;CR率、CR1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别,但p190组较易复发且复发时间较早,且5年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差于p210组,提示p190阳性患者在CR1后需尽快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强化治疗,以减少早期复发,进而改善Ph^+ALL病人的整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BCR-ABL p190 P2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嘉 高蕾 +4 位作者 张曦 陈幸华 高力 李云龙 文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453-2455,共3页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对20例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异基因造...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对20例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方案,其中9例接受同胞间HLA全相合移植,6例接受同胞间HLA单倍型移植,3例接受非血缘关系HLA全相合移植,2例接受非血缘关系HLA半全相合移植。20例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开始予化疗联合伊马替尼治疗,移植前2周至移植造血重建前停用伊马替尼,造血功能稳定后继续予伊马替尼维持治疗,移植后应用RT-PCR和FISH方法监测BCR/ABL表达水平。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均未出现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前20例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均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BCR/ABL均转为阴性。随访至2012年3月,20例患者中15例骨髓持续CR,BCR/ABL持续阴性,5例复发。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是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伊马替尼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博 高春记 +7 位作者 李红华 薄剑 黄文荣 高丽 孙敬芬 丁一 王莉莉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73-176,共4页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的疗效。对我院2007-2008年Ph+ALL患者3例所进行的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的疗效。对我院2007-2008年Ph+ALL患者3例所进行的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效果进行了小结。3例Ph+ALL中1例接受同胞全相合移植,另2例为单倍体相合移植,移植前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3例患者在移植前后不同时间接受不同疗程的伊马替尼治疗,同时应用RT-PCR方法监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水平。随访日期至2009年10月21日。结果表明: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未出现严重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处于低转录水平并逐渐转阴。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是Ph+ALL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伊马替尼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