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联合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
1
作者 孙欣杰 赵坤 +3 位作者 张宁贵 袁康正 叶靖 陈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影像组学机器学习(ML)模型联合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94例CCTA显示冠状动脉斑块并接受至少1次CCTA复查患者,基于首次、末次CCTA计算斑块负荷(TPB...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影像组学机器学习(ML)模型联合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94例CCTA显示冠状动脉斑块并接受至少1次CCTA复查患者,基于首次、末次CCTA计算斑块负荷(TPB)年变化值(△TPB/y)分为进展组(△TPB/y≥中位△TPB/y)与无进展组(△TPB/y<中位△TPB/y),并按8∶2比例划分训练集(n=155)与验证集(n=39)。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斑块进展的临床及首次CCTA相关影响因素,以之构建CCTA模型。基于训练集首次CCTA提取及筛选斑块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采用随机森林(RF)、高斯过程(GP)、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二次判别分析(QDA)及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构建ML模型,于验证集验证模型效能并选择最优ML模型,以之联合CCTA模型构建联合模型;评估各模型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效能。结果194例中,进展组97例、无进展组97例。训练集155例中,77例斑块进展、78例斑块无进展;验证集39例中,20例斑块进展、19例斑块无进展。FAI是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8,P<0.001),以之构建CCTA模型。基于训练集数据筛选的10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构建RF、GP、PLS-DA、QDA、SVM模型,RF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均较高,为最优ML模型。CCTA模型、RF模型及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684、0.847及0.861,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629、0.768及0.821。结论CCTA影像组学ML模型联合FAI能有效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斑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脂肪衰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周脂肪衰减指数及斑块定量特征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秦婕 陈瑞 +4 位作者 王云飞 王军 钱雯 马高 徐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2-1267,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FAI)及斑块定量特征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407例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FAI)及斑块定量特征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407例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资料。采用Fazekas评分评估WMH严重程度,并将其分为轻度WMH组(Fazekas评分0~2分)和中重度WMH组(Fazekas评分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FAI及斑块定量参数,寻找中重度WMH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FAI和斑块定量参数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116,95%CI:1.074~1.160,P<0.001)、冠心病(OR=2.737,95%CI:1.270~6.017,P=0.010)、斑块负荷(OR=4.142,95%CI:1.228~13.977,P=0.022)及FAI>-70.1 HU(OR=5.089,95%CI:1.899~13.640,P=0.001)是中重度WMH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大、患有冠心病、斑块负荷大、FAI>-70.1 HU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中重度WMH,为冠脉粥样硬化和WMH的联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脂肪衰减指数 脑白质高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衰减层析的地下浅层震动能量场重建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明星 李剑 +2 位作者 臧丹枫 曾援 郭陈莉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7,共6页
针对地下浅层震动能量场重建过程中高精度、各向异性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衰减层析的地下浅层震动能量场重建方法。首先,根据速度场模型通过射线追踪计算出地下震动波的传播路径;其次,使用对数谱比法对地下介质的品质因子进行反演;然后,... 针对地下浅层震动能量场重建过程中高精度、各向异性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衰减层析的地下浅层震动能量场重建方法。首先,根据速度场模型通过射线追踪计算出地下震动波的传播路径;其次,使用对数谱比法对地下介质的品质因子进行反演;然后,求出震动波在不同传播距离情况下的吸收衰减系数;最后,对震动波进行吸收衰减及几何扩散衰减得到地下浅层震动能量场。仿真结果表明,重建的震动能量场与正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7.653,单个网格的重建能量值与正演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5.3%,平均相对误差3.4%,提出的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能够提升地下浅层震动能量场重建精度,对地下浅层震动能量场重建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线追踪 衰减层析成像 衰减系数 浅层能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联合斑块特征预测稳定型心绞痛进展风险 被引量:4
4
作者 祝婷婷 管汉雄 +1 位作者 李茜 李德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5-1050,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斑块特征在预测稳定型心绞痛发生重大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首次确诊的27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CTA资料。分析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斑块特征在预测稳定型心绞痛发生重大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首次确诊的27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CTA资料。分析冠状动脉三大主支(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旋支)近段的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包括每支血管斑块内的脂类、纤维脂类、纤维和钙化成分体积及占比)及其周围的FAI。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稳定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AI联合斑块特征对稳定型心绞痛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7,28)月后,274例中63例发生MACE。与稳定组相比,进展组的FAI值显著较高(P=0.001),重度狭窄(≥70%)占比较大(P<0.001),脂类成分体积明显较大(P<0.001)。FAI联合斑块的脂类成分体积及管腔狭窄程度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稳定型心绞痛发生MACE的效能明显优于仅采用斑块特征和狭窄程度的模型(AUC分别为0.713和0.644,P=0.006)。结论:FAI联合斑块的脂类成分体积及管腔狭窄程度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为临床识别高危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肪衰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研究
5
作者 李平 徐建元 +4 位作者 鞠雅倩 陈钰鑫 欧阳刚垒 宣雨童 沙明卓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75-1883,共9页
本文选取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断层距41 km内13个土层台站的强震记录,结合以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得到的29个计算点的强震记录,采用三种近断层地震动衰减模型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汶川... 本文选取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断层距41 km内13个土层台站的强震记录,结合以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得到的29个计算点的强震记录,采用三种近断层地震动衰减模型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并通过±1倍标准差和相关性系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衰减模型得到的衰减关系有一定的差异:邵广彪模型得到的峰值加速度偏低;王国权模型因没有考虑震级项,其预测结果针对其他震级的地震会产生较大偏差;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模型得到的峰值加速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近断层地震动 随机有限断层法 衰减关系 标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高密度三维地震处理技术与效果
6
作者 马运利 蒋红志 +1 位作者 杜春江 陈振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3-124,共2页
长期以来,地震勘探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何文渊等,2011)。近年来,中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逐步开展准高密度、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黄土塬区地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一方面,地表覆盖巨厚黄土层,压实... 长期以来,地震勘探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何文渊等,2011)。近年来,中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逐步开展准高密度、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黄土塬区地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一方面,地表覆盖巨厚黄土层,压实作用较弱,结构松散,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吸收衰减作用和能量屏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初至拾取 约束层析反演 分步多域噪音压制 一致性处理 Q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马宏生 汪素云 +3 位作者 裴顺平 刘杰 华卫 周龙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65-471,共7页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川滇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横波衰减Q0值在200—60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400,横向变化显著.在川西-滇西北-保山地区、云贵交界-昆明-思茅地区以及海原-祁连、汾渭和东昆仑等活动块体边界带的Q0值明显较低,这些地区地震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而构造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马尔康块体、桂西滇东断块以及鄂尔多斯、秦岭-大别等地区的Q0值则明显较高.此外,川滇地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都在1附近,仅有少数增益或衰减较大,达到2倍左右,且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该区观测报告给出的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但也有少数震级偏差达0.4,其分布与介质品质因子Q0值分布相关,说明震级测定可能受地壳介质衰减横向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及邻区 横波衰减 振幅与周期 空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Ⅱ:Q横向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8
作者 汪素云 裴顺平 +3 位作者 Thomas M. Heam 许忠淮 James F. Ni 俞言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解的分辨率能够达到3°×3°,大部分地区能够达到2°×2°.Q0的变化显示出与地质构造分区相关的特征:低衰减(高Q0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及华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北部Q0值最高;高衰减异常区(低Q0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的川滇地区、华北平原、渤海湾,最低Q0值在渤海湾地区,天山、祁连山和汾渭地堑Q0也呈较低异常变化.总体看来,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的介质品质因子Q0较高,而构造上活动的地区往往Q0较低,显现出区域的衰减变化特征与地壳结构和区域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波衰减 Q0值 振幅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域相邻道地震波衰减成像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辉 常旭 +1 位作者 刘伊克 蔡嗣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6-403,共8页
在时间域中 ,利用地震记录中的振幅与上升时间信息可以计算出岩石介质的品质因子Q值 .由于震源能量难以测量 ,本文通过共炮点道集相邻道循环对比的方法 ,消除了震源对计算过程的影响 ,推导出时间域相邻道振幅与上升时间衰减成像的计算公... 在时间域中 ,利用地震记录中的振幅与上升时间信息可以计算出岩石介质的品质因子Q值 .由于震源能量难以测量 ,本文通过共炮点道集相邻道循环对比的方法 ,消除了震源对计算过程的影响 ,推导出时间域相邻道振幅与上升时间衰减成像的计算公式 ,并在振幅衰减成像的计算过程中 ,去除了非粘滞性衰减成分 .为了更全面地综合利用波形信息 ,并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长处 ,将波速成像、振幅衰减成像、上升时间衰减成像集成到一个处理流程中 ,通过在岩体结构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证明这种综合方法具有灵活、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域 相邻道 振幅 上升时间衰减成像 地震波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超声波幅值衰减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政宇 黄靓 缪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5-38,共4页
通过试验确定了首波幅值随传播角度变化在混凝土中的衰减规律 ,建立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方程 ;阐述了超声波首波幅值衰减层析成像的原理和方法 ;对 2个内部模拟有砂浆块和空洞缺陷的C30素混凝土试件进行超声波测试 ,采集初至走时和... 通过试验确定了首波幅值随传播角度变化在混凝土中的衰减规律 ,建立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方程 ;阐述了超声波首波幅值衰减层析成像的原理和方法 ;对 2个内部模拟有砂浆块和空洞缺陷的C30素混凝土试件进行超声波测试 ,采集初至走时和首波幅值数据。试件的超声波速度结构在由速度反演确定后 ,通过编制的首波幅值衰减反演程序 ,获得层析面上吸收系数的分布图像。试验结果表明 :首波幅值衰减反演不但能正确反映试件内部的缺陷情况 ,而且比速度反演对缺陷区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超声波 衰减层析成像 首波幅值 超声波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区域地壳Q_s成像及其与渗透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惠琳 张晓东 +4 位作者 周龙泉 徐晓枫 杨志高 卢显 李智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6-537,共12页
利用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方法尝试对紫坪铺水库区域地壳Qs进行成像,获得该区浅层地壳静态及蓄水前、后的Qs变化特征,结合实验研究成果、岩体岩性、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探讨库水的渗透作用及其对地壳介质的影响,对研究区内地震活动类型... 利用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方法尝试对紫坪铺水库区域地壳Qs进行成像,获得该区浅层地壳静态及蓄水前、后的Qs变化特征,结合实验研究成果、岩体岩性、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探讨库水的渗透作用及其对地壳介质的影响,对研究区内地震活动类型及发震成因的介质物性变化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紫坪铺水库区域地壳Qs横向不均匀变化显著,库区周边近似存在低Qs值环形区域,主要包括水库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及库区中段五个区域.其中,水库东北、库区中段、西南低Qs区域与库水渗透关系密切,初步认为库水可能沿着通济场断裂中段和两端的岩石破碎带及节理、裂隙发育地区向地下渗透,使岩石孔隙中充满流体,内摩擦增大,地震波大大衰减,从而导致Qs值大幅下降.同时,在西南区诱发了水库小震群,在东北区和东南区诱发了部分水库小震群.另外,紫坪铺水库区域东北、东南、西南三个小震群基本位于高Qs值(低衰减)和低Qs值(高衰减)过渡区域,可能由于低Qs区地震波衰减大,不易积累能量,而高、低Qs值的过渡区域,介质介于"软"、"硬"之间,有可能积累应变能,孕育地震.当高、低Qs过渡区域岩石裂纹饱含水或部分含水后,水对裂纹边界起潮湿和润滑作用,降低了发震断层的抗剪强度,使滑动容易产生,从而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成像 QS 流体渗透 紫坪铺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莲 李永华 +1 位作者 吴庆举 汪素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79-1185,共7页
利用146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6371个近震46652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东北地区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空间分布图像.在绝大部分研究区都可达到2°×... 利用146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6371个近震46652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东北地区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空间分布图像.在绝大部分研究区都可达到2°×2°的分辨率.结果表明,东北及周边地区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值为323,其Q0值分布及其所揭示的衰减变化特征与研究区的地表构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华北平原、松辽盆地和海拉尔平原等沉积层较厚的区域通常呈现为低Q0值;而燕山、太行、兴蒙褶皱带等沉积层薄或基岩出露的区域则呈现为相对高的Q0值.整个东北地区呈现高低衰减带相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衰减 东北 Q0值 振幅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层析成像技术对粮仓储量信息的探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秦瑶 陈洁 +1 位作者 方广有 阴和俊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72,201,共8页
针对仓储粮食实际储量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无损探测方法。根据粮食介电常数与密度的关系,采用波速层析和衰减层析算法对粮食的介电常数进行反演,从而实现仓内粮食体密度的估算;同时,采用速度和衰减联合层析成像技术,对粮仓实际储粮高... 针对仓储粮食实际储量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无损探测方法。根据粮食介电常数与密度的关系,采用波速层析和衰减层析算法对粮食的介电常数进行反演,从而实现仓内粮食体密度的估算;同时,采用速度和衰减联合层析成像技术,对粮仓实际储粮高度进行成像,并对可能存在的异物大小、形状进行成像,从而得到实际储粮体积;最后由粮食密度和实际储粮体积,实现对粮仓实际储量的估算。仿真结果证实了应用层析成像技术进行粮仓储量探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波速层析 衰减层析 储量探测 介电常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地壳Lg波宽频带衰减模型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连锋 谢小碧 +1 位作者 王卫民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6-871,共16页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震源函数和台基响应联合反演方法,建立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0.05~10.0Hz的宽频带衰减模型.模型显示火山岩山脉地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具有弱衰减特征,沉积盆地衰减相对较强,海水覆盖区域如渤海、黄海和日本海等衰减最强.日本海具有较薄的海洋地壳,对地壳Lg波传播有阻挡作用.通过较大地震事件的跨海记录调查Lg波的传播,强衰减特征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波 Q值层析成像 衰减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逐次线性化衰减层析成像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连锋 王卫民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91-696,共6页
在时间域衰减成像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与当前走时层析成像类似的衰减成像方法———逐次线性化衰减层析成像方法 ,这是一种基于射线理论的方法 .文中推导了逐次线性化过程的一系列公式 ,给出了相应的迭代算法及实现技术 ,并通过数值实... 在时间域衰减成像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与当前走时层析成像类似的衰减成像方法———逐次线性化衰减层析成像方法 ,这是一种基于射线理论的方法 .文中推导了逐次线性化过程的一系列公式 ,给出了相应的迭代算法及实现技术 ,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作为走时层析成像的补充方法 ,实现多参数成像 .工程勘察实践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次线性化 衰减 层析成像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用于PET衰减校正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柴培 聂彬彬 +2 位作者 叶婷 武丽伟 单保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6-1578,共3页
利用CT对PET进行衰减校正(CTAC)具有扫描时间短、噪声低等优势。实现CTAC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将X线衰减系数转换为511 keV射线的衰减系数。目前的转换算法主要包括比例缩放法、分割法、双值组合法、双线性法和双能CT法。本文详细介绍这些... 利用CT对PET进行衰减校正(CTAC)具有扫描时间短、噪声低等优势。实现CTAC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将X线衰减系数转换为511 keV射线的衰减系数。目前的转换算法主要包括比例缩放法、分割法、双值组合法、双线性法和双能CT法。本文详细介绍这些算法的原理,综述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CTAC算法的发展动态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衰减校正 双线性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上地壳S波衰减成像 被引量:3
17
作者 裴顺平 苏金蓉 +2 位作者 高星 赵俊猛 刘宏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28-835,共8页
地球介质的衰减特性可以从地震波中的频谱信息中获取,并且能够提供地球内部结构非均匀性的重要信息.与大量的速度结构研究相比,对衰减结构的研究却较少,且大多仅对日本群岛局部地区做研究.本文运用ML振幅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了整个日... 地球介质的衰减特性可以从地震波中的频谱信息中获取,并且能够提供地球内部结构非均匀性的重要信息.与大量的速度结构研究相比,对衰减结构的研究却较少,且大多仅对日本群岛局部地区做研究.本文运用ML振幅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了整个日本群岛上地壳的品质因子Q0值(1Hz时的Q值).计算中共利用了日本Hi-net台网971个台站记录到的5559个地震事件,超过60000条Sg波最大振幅-频率数据,并且满足震中距小于2°、震源深度小于10km.计算结果表明,低Q0值区域主要存在于日本群岛的中央火山带,与日本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分布非常一致;同时,位于从神户到京都东北地区、以及四国岛东部等地的非火山区,断层密集,对应的Q0值也很低;另外,西太平洋俯冲海沟与日本群岛东海岸之间的区域也是低Q0值区,这说明高温、岩石强烈破碎、深厚的沉积物是造成地震波强烈衰减的主要原因.高Q0值主要分布在中央火山带前缘与日本东海岸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地震波衰减 S波 振幅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配准情况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克敏 冯彦林 +4 位作者 温广华 梁伟棠 李林 冯叶霞 邓大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74-1578,共5页
目的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CT与SPECT图像的配准及配准不良对CT衰减校正(CTA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11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受检者资料,利用仪器自带的图像融合软件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 目的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CT与SPECT图像的配准及配准不良对CT衰减校正(CTA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11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受检者资料,利用仪器自带的图像融合软件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并对出现配准不良的受检者图像行重新配准。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方向配准不良与重新配准后左心室各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结果有58例(58/110,52.73%)共出现78次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常见。对配准不良的图像重新配准后,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t=7.931、2.385、8.320,P均<0.05),其中x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z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前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图像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分布。结论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为常见,对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对CT和SPECT图像行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各壁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衰减校正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衰减校正用于^(99m)Tc-N-NOET SPECT心肌灌注显像 被引量:11
19
作者 卫华 李思进 +4 位作者 刘建中 武志芳 李清 胡光 王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53-1956,共4页
目的评价X线衰减校正(AC)对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伪影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的102例次MPI(负荷49例次,延迟或静息53例次)进行X线AC,比较AC前后的图像。其中有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 目的评价X线衰减校正(AC)对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伪影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的102例次MPI(负荷49例次,延迟或静息53例次)进行X线AC,比较AC前后的图像。其中有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结果 54例受检者中,31例正常,12例心肌可逆性灌注缺损,11例固定性缺损;AC后40例正常,12例可逆性缺损,2例固定性缺损。102例次MPI中,AC前,下后壁显像剂分布减低22例次(22/102,21.57%),AC后为4例次(4/102,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2,P<0.05);14例CAG受检者中,8例正常,6例冠状动脉狭窄≥50%。CAG正常者AC前MPI显示6例正常,2例下后壁固定性缺损;AC后8例均正常;6例CAD者AC前MPI显示2例正常,1例前壁近心尖部可逆性缺损、下后壁固定性缺损,3例可逆性缺损,AC后,2例正常者MPI无变化,前壁近心尖部可逆性缺损、下后壁固定性缺损者,下后壁恢复正常,前壁近心尖部仍呈可逆性缺损,3例可逆性缺损者无变化。结论 X线AC能有效鉴别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图像中的下后壁伪影,但可引起新伪影出现于心尖和前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衰减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多层螺旋CT胸部检查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真林 杨志刚 +4 位作者 郭应坤 余建群 李媛 陈宪 谈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8-860,共3页
目的评价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多层螺旋CT(MSCT)胸部扫描剂量的程度,以及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受检者随机等分成两组(管电流调制组和管电流恒定组)。分别统计CT剂量权重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毫安秒(mAs)。图... 目的评价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多层螺旋CT(MSCT)胸部扫描剂量的程度,以及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受检者随机等分成两组(管电流调制组和管电流恒定组)。分别统计CT剂量权重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毫安秒(mAs)。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进行评判,并记录评价结果。数据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管电流调制组有效mAs为(87.69±2.74)mAs,较恒定组(100mAs)降低约12%(P<0.001)。管电流调制组CTDIw(6.16±0.23mGy),明显低于恒定组(7.0mGy)(P<0.001)。管电流调制组DLP(202.03±18.27mGy·cm)约为恒定组(230.13mGy·cm)的87.7%(P<0.001)。相同扫描条件和图像后处理方式下,管电流调制组的图像质量不仅未降低,而且还可选择性地改善(P>0.05)。结论管电流调制技术可有效降低CT剂量,并不牺牲图像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电流调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