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和输送特征 被引量:56
1
作者 孙建华 汪汇洁 +1 位作者 卫捷 齐琳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2-555,共14页
采用HYSPLIT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PHREs)的江南型和江北型过程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干空气路径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江南型PHREs的干空气主要通过2条路径进入江淮地区,即源自地中海—欧洲平... 采用HYSPLIT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PHREs)的江南型和江北型过程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干空气路径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江南型PHREs的干空气主要通过2条路径进入江淮地区,即源自地中海—欧洲平原的西北路径和来自蒙古高原的东北路径,而江北型PHREs干空气主要有1条路径,即西北路径。干空气是通过对流层中高层的槽脊活动和急流输送至江淮区域。江南型水汽主要由源自印度半岛以南的热带印度洋的西南路径和来自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南海的偏南路径这2条路径输送到江淮流域。江北型的水汽路径有3条,前2条路径与江南型类似,且为主要水汽来源,还有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路径水汽输送。江淮流域的持续性降雨过程中,来自南方的水汽输送主要受索马里越赤道急流、孟加拉湾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越赤道气流,以及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些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降雨过程 HYSPLIT模式 水汽源地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物理模型 被引量:18
2
作者 孙建华 卫捷 +2 位作者 傅慎明 张元春 汪汇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1-754,共14页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析了冷暖空气的源地和输送路径,提出了江南型和江北型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从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之间的能量转换角度呈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指出背景场的能量供给是直接触发暴雨的次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的最重要因子,尤其是在对流层的低层,动能的降尺度级串(即能量由背景场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最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江淮流域的降水是一系列天气系统配合和活跃的结果,主要由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二级地形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热力环流、西南涡、二级地形以东中尺度涡旋和对流系统的共同影响。除了本文总结的内容,还有一些影响PHREs的因子值得深入研究,多尺度相互作用中的Rossby波源及其波列如何影响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对其背景场的能量反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 多尺度物理模型 能量转换 波作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现大尺度特征的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2 位作者 彭冬冬 郑彬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根据该指标查找判断我国东部四个关键区域(华南、长江、黄淮、华北)的历史降水过程,1961—2017年期间共有557次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平均每年约10次,其中华南、长江、黄淮、华北分别有267、155、78、49次,平均每年各有4.7次、2.7次、1.4次和0.9次,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统计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客观地判断出持续影响同一区域的相对稳定类型的大尺度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适用于延伸期业务服务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指标 强降水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中期信号初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甘晶晶 汤燕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是造成大范围洪涝的高影响天气事件,了解导致此类事件的全球和区域影响,对改进其预报是十分必要的.针对1951~2004年间16个典型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事件发生前1~30d的全球环流场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相...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是造成大范围洪涝的高影响天气事件,了解导致此类事件的全球和区域影响,对改进其预报是十分必要的.针对1951~2004年间16个典型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事件发生前1~30d的全球环流场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相结合的天气学统计普查,揭示了与此类过程显著相关的前期环流信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主要信号对过程形成可能的影响和联系:过程前3~4k,赤道太平洋对流层中高层的暖性高压增强,并通过遥相关影响后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及白令海附近低压的形成和加深;同期,南美洲南部南极附近的冷槽加深,其后能量频散至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有利于前2~3k南印度洋副热带地区以及西南太平洋西风带地区显著Rossby波列的出现,相应在马达加斯加岛南侧、澳大利亚西侧及新西兰东侧洋面上分别出现显著的低槽加深,经向环流增强;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纬向风异常通过经向遥相关对应北半球欧洲地区所出现的多个正负相间的纬向风异常,导致欧洲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从而触发欧亚Rossby波列的形成和东传,该波列中三个稳定的波槽分别位于伊朗高原、我国东部洋面和太平洋中部洋面,并使青藏高压加强北挺;最后随着波列消失,我国东部洋面低槽减弱北缩,副热带高压趋于加强西伸,促使事件的背景环流条件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过程 相关分析 中期信号 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639集合预报的持续性强降水中期客观预报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琳 陈静 汪娇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8-240,共13页
针对持续性强降水预报困难的问题,根据Anderson-Darling检验原理,构建基于中国气象局T639集合预报系统的持续性强降水中期客观预报方法。对比分析2010—2015年5—9月T639集合预报降水与实况降水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 针对持续性强降水预报困难的问题,根据Anderson-Darling检验原理,构建基于中国气象局T639集合预报系统的持续性强降水中期客观预报方法。对比分析2010—2015年5—9月T639集合预报降水与实况降水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扩展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的方法构建3种模式气候累积概率方案,通过批量预报试验和检验,选取最优概率方案纳入预报模型,考察持续性强降水个例的最长预报时间。结果表明,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集合预报模式的降水逐渐集中于小和中雨量级,无降水和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概率低于观测,168h以后模式降水概率趋于稳定。通过扩展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能弥补模式气候资料年限不足所带来的偏差,根据区域气候特征细分模式气候的方法重点突出了不同区域的降水特征,明显优于简单集合所有区域数据的模式气候方案。基于集合预报的持续性强降水预报模型对持续性强降水个例的预报能力为8—9d,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降水强度以及雨带位置的预报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集合预报 中期客观预报 累积概率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欧亚波列特征及其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甘晶晶 高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利用50余年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发现在过程前2—1周的对流层中高层西风带上,中西亚、中国东部沿海和白令海南侧相继有低压槽发展,呈现显著的罗斯贝波列信号特征。分析... 利用50余年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发现在过程前2—1周的对流层中高层西风带上,中西亚、中国东部沿海和白令海南侧相继有低压槽发展,呈现显著的罗斯贝波列信号特征。分析表明,正是该欧亚波列的东传和消失伴随的环流调整,导致了有利于持续性暴雨产生的稳定环流的形成。进一步采用区域数值模式检验了该波列特征对后期持续性暴雨的作用和影响过程,以1991年一次典型的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为例,根据欧亚波列信号特征设计一组初始流场扰动,进行初值集合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过程强雨带及其环流背景的模拟对于初始场上欧亚波列信号区的扰动特征是相当敏感的,该初始扰动对模拟环流的后继影响,与持续性暴雨期间稳定环流特征的建立和维持确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过程 江淮流域 欧亚波列信号 中期数值模拟 集合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月内环流异常和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璐 汤燕冰 高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8-557,共10页
利用1951—2009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出对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月内环流异常特征,并结合天气分析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发生前3—1周,环流异常特征在中纬度... 利用1951—2009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出对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月内环流异常特征,并结合天气分析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发生前3—1周,环流异常特征在中纬度的欧亚地区、北太平洋和南半球印度洋集中分布,其中欧亚和南半球环流异常特征反映的是沿高空急流东传的Rossby波列。正是上述环流异常特征传播和生消所对应的环流异常调整,使得副热带高压(副高)、阻塞高压、梅雨槽等关键环流系统分阶段逐步发展到位,形成有利于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锁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过程 江南地区 月内环流异常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南地区一次连续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科 卢琪 +1 位作者 陈华霜 王益琴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2期231-231,236,共2页
2010年6月17—21日浙江西南部地区出现了连续大到暴雨过程,造成明显的灾情。对此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有以下特征:副高稳定维持,处副高边缘,有低涡东移南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南北摆动,对降水落区有重要影响;大气层结... 2010年6月17—21日浙江西南部地区出现了连续大到暴雨过程,造成明显的灾情。对此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有以下特征:副高稳定维持,处副高边缘,有低涡东移南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南北摆动,对降水落区有重要影响;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和充足的水汽条件利于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大到暴雨 降水集中期 天气过程 特征 浙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