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锥形束CT浅析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牙槽骨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海礁 谭丽思 +3 位作者 王宏岩 赵戬 潘春玲 潘亚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8-1012,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及Simplant软件测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牙槽骨的骨量恢复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及Simplant软件测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牙槽骨的骨量恢复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其中轻度牙周炎患者15例,中度牙周炎患者18例,重度牙周炎患者17例。采用Simplant软件及t检验观测并比较基线及牙周基础治疗后6个月慢性牙周炎个体的牙槽骨缺损程度,是否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请简要补充统计方法及检验水准。结果:不同年龄、不同病损程度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牙槽骨高度和相对骨密度均有改善。〈50岁的轻度、中度牙周炎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牙槽骨密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牙槽骨距釉牙骨质界的缺损高度均有降低,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槽骨缺损高度及相对骨密度的改善程度呈下降趋势且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磨牙及磨牙的近中、远中位点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缺损高度及相对骨密度较其他位点改善明显(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慢性牙周炎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和相对骨密度;锥形束CT及Simplant软件的应用有助于评估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基础治疗 锥形束CT Simplant软件 牙槽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健 张浩伟 +3 位作者 李绍岳 吴贾涵 黄丽佳 杨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自带Romexis软件测量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和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以此寻求一种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重复性、无创性的牙槽骨测量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6名。每位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行首次...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自带Romexis软件测量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和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以此寻求一种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重复性、无创性的牙槽骨测量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6名。每位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行首次锥形束CT影像检查,再行系统的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行全口洁治术,6个月后行二次锥形束CT检查。由两名熟练程度相近的口腔医师通过锥形束CT自带Romexis软件分别测量每位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两次影像的右下颌第一磨牙和右上颌中切牙的颊舌侧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中度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右下第一磨牙、右上中切牙牙槽骨高度均有显著增加,切牙(P<0.0001),磨牙(P<0.0001);不同测量人员间所测的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切牙(P=0.55),磨牙(P=0.19)。结论:锥形束CT自带软件可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进行自定点测量,且该定点测量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行性,可对牙槽骨的高度进行无创的准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慢性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锥形束CT釉牙骨质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胶原膜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中的作用:一项回顾性影像学队列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段登辉 Hom-Lay WANG 王恩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基础上,探讨放置可吸收胶原膜是否有利于维持术后牙槽嵴轮廓稳定。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因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患者,根据骨粉表面是否覆盖胶原膜... 目的:在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基础上,探讨放置可吸收胶原膜是否有利于维持术后牙槽嵴轮廓稳定。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因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颊侧袋形瓣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患者,根据骨粉表面是否覆盖胶原膜分为胶原膜覆盖组和无覆盖组。术前(T0)、术后即刻(T1)和术后3~7个月(T2)拍摄锥形束CT,利用Mimics软件测量种植体光滑-粗糙交界面下不同水平(0、2、4和6 mm)处颊侧骨板厚度(thickness of the buccal bone plate,BBT,分别表示为BBT-0、-2、-4、-6)。结果:收集胶原膜覆盖组15例,无胶原膜覆盖组14例,共计29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在T0、T1和T2三个时间点,不同水平的BBT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BT-0在胶原膜覆盖组和无覆盖组分别为(1.22±0.55)mm和(1.70±0.97)mm,相应的BBT-2分别为(2.32±0.94)mm和(2.57±1.26)mm。T1~T2愈合阶段不同水平处颊侧骨板吸收的绝对值[(0.47±0.54)~(1.33±0.75)mm]和百分数[(10.04%±24.81%)~(48.43%±18.32%)],以及T0~T2阶段颊侧骨板新骨形成厚度[(1.27±1.09)~(2.75±2.15)mm]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颊侧袋形瓣引导骨再生手术无论是否使用胶原膜均可有效修复种植体颈部颊侧骨缺损。与无胶原膜覆盖相比,胶原膜覆盖植骨材料不能提高术后牙槽嵴轮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质丢失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 骨再生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胶原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补肾固齿丸辅助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健 杨萍 +3 位作者 陈远林 张浩伟 李绍岳 吴贾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9期886-890,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自带软件测量牙槽骨高度,分析补肾固齿丸辅助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中医辩证阴虚火旺型的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患者各20名,各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经牙周基础治疗后口服药物6个月,对照组...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自带软件测量牙槽骨高度,分析补肾固齿丸辅助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中医辩证阴虚火旺型的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患者各20名,各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经牙周基础治疗后口服药物6个月,对照组仅行牙周基础治疗,测量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及评估中医症候的变化。结果:侵袭性牙周炎实验组切、磨牙区牙槽骨高度增量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牙区P=0.0005,磨牙区P=0.00058);慢性牙周炎实验组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增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23),磨牙区差异显著(P=0.0004)。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医症候评分减少值与牙槽骨高度增加值呈正相关(r=0.945)。结论:补肾固齿丸辅助牙周基础治疗,能有效促进牙槽骨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固齿丸 牙周基础治疗 锥形束CT 侵袭性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与牙周组织破坏的关系
5
作者 李小红 王国芳 +3 位作者 崔晓宇 张朋 李冬雪 轩亚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18-1622,共5页
目的评估上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与牙周组织破坏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99颗上颌中切牙,记录牙齿唇侧、腭侧、近中、远中四个位点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锥形束CT(CBCT)测量牙齿釉质牙骨质界(CEJ)下4、6、8 m... 目的评估上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与牙周组织破坏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99颗上颌中切牙,记录牙齿唇侧、腭侧、近中、远中四个位点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锥形束CT(CBCT)测量牙齿釉质牙骨质界(CEJ)下4、6、8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LBT)、腭侧牙槽骨厚度(PBT)、近中牙槽骨厚度(MBT)、远中牙槽2018-05-03接收骨厚度(DBT);统计学分析牙槽骨厚度与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上颌中切牙CEJ下4、6、8 mm处LBT、PBT、MBT、DBT分别与CAL、BI呈负相关性(P<0.05),与PD无相关性(P>0.05)。结论上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与牙周组织破坏有一定的相关性,牙槽骨厚度可能作为一种局部解剖因素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牙槽骨厚度 牙周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