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被引量:60
1
作者 高焕 刘萍 +2 位作者 孟宪红 王伟继 孔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4-431,共8页
对中国对虾基因组随机测序 ,获得了总长度约为 641 0 0 0个碱基的基因组DNA序列 ,从中找到 1 362个重复序列。其中 ,两碱基重复类型的重复数目最多 ( 985个 ) ,占重复序列总数目的 72 .32 % ;其次是三碱基 ( 1 49个 )和四碱基 ( 1 0 2个... 对中国对虾基因组随机测序 ,获得了总长度约为 641 0 0 0个碱基的基因组DNA序列 ,从中找到 1 362个重复序列。其中 ,两碱基重复类型的重复数目最多 ( 985个 ) ,占重复序列总数目的 72 .32 % ;其次是三碱基 ( 1 49个 )和四碱基 ( 1 0 2个 ) ,分别占重复序列总数目的 1 0 .94%和7.49%。另外 ,六碱基重复 34个 ,单碱基重复 5 0个 ,五碱基重复 5个 ,分别占重复序列总数目的 2 .5 0 %、3.67%、0 .37%。在单碱基重复类型中 ,重复拷贝类别为A的重复数目最多 ;两碱基重复类型中 ,AT重复数目最多 ,其次是AC和AG ;三碱基重复类型中以AAT重复拷贝类别最多 ,其次是AAG和ATC ;四碱基重复类型中 ,AGAT重复数目最多 ;五碱基重复类型只发现了AGAGA、GAGGC、TCTTC和TTTCT四种重复拷贝类别 ;六碱基重复中以ATTATC重复数目最多。其中一些序列已经提交GeneBank注册 ,注册号为AY5 4 5 898 AY5 4 5 91 3。中国对虾基因组二碱基重复类型中以不完全 (Imperfect)形式的微卫星序列为主 ,其中GC重复拷贝类别的重复数目很少。利用 8对微卫星引物对 60个个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共获得了 60个等位基因 ,因此认为微卫星技术在中国对虾基因组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中国对虾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群体不同世代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49
2
作者 张天时 王清印 +2 位作者 刘萍 李健 孔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80,共9页
采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快速生长基础群体和4个连续世代共计10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对8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共得到7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6到16不等,其大小在159—600bp之间,PIC(PolymorphismInformati... 采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快速生长基础群体和4个连续世代共计10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对8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共得到7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6到16不等,其大小在159—600bp之间,PIC(PolymorphismInformationContent)值为0.6628—0.9051,基因型数为17—67。5个世代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7188、0.5687、0.6188、0.6438、0.66937。从F检验的数据来看,配对比较Fst值表明5个世代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弱。Fis值的计算结果表明,有5个群体位点杂合度处于过剩状态,但对整个群体而言,5个世代群体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通过计算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αe)、基因型数目(G)、最高频率等位基因的频率(F),以及基于基因型的P值,比较了5个群体的遗传变化。另外,5个世代群体间的相似性系数以及彼此间的遗传距离,体现出人工选育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说明5个世代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还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保持遗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微卫星 遗传变异 选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萍 孟宪红 +3 位作者 何玉英 孔杰 李健 王清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2-257,共6页
运用微卫星DNA技术 ,以中国对虾渤海湾群体 (BH)、辽东湾群体 (LD)和海州湾群体(HZ)的 3个野生群共计 60个个体为实验材料 ,进行了 7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参数分析。同时对7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进行了评估 ,EN0 0 2 1位点提... 运用微卫星DNA技术 ,以中国对虾渤海湾群体 (BH)、辽东湾群体 (LD)和海州湾群体(HZ)的 3个野生群共计 60个个体为实验材料 ,进行了 7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参数分析。同时对7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进行了评估 ,EN0 0 2 1位点提供的信息含量低于 0 5 ,其他 6对微卫星引物的PIC值均在 0 5以上 ,适于应用于中国对虾的群体分析。结果表明 ,这7个微卫星位点在中国对虾 3个地理群 60个样品的分析中共获得了 5 6个等位基因 ,对 3个野生群体的 7个基因位点共计 2 1个群体位点进行了杂合度观测值 (Ho)和杂合度期望值 (He)计算 ;在Hardy Weinberg平衡条件下 ,进行了P检验 ,发现BH和HZ各有 1个群体位点发生平衡偏离 ,而LD有 1个群体位点发生平衡偏离 ,还有 2个群体位点已发生显著平衡偏离。但除此之外 ,对 3个地理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 ,BH和LD之间遗传分化较弱 ,HZ与另 2个地理群间则产生了中等程度的分化。从变异贡献率来看 ,有 92 83%的遗传变异来自个体之间 ,只有 7 1 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经过UPGMA聚类 ,发现BH群体和LD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HZ群体与前两者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地理群体 微卫星DNA 多态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3号”新品种的培育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健 何玉英 +3 位作者 王清印 刘萍 李吉涛 王学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6,共6页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群体选育 黄海3号 氨氮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喃西林代谢产物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体内的消除规律及其对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东利 李健 +3 位作者 常志强 孙铭 王莹 葛红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94,共8页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以30 mg/kg体重剂量投喂呋喃西林药饵5 d后,检测对虾各组织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浓度和肝胰腺中的药物代谢酶活性。结果显示,肝胰腺中药物起始和达峰浓度最大,远远高于其他各...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以30 mg/kg体重剂量投喂呋喃西林药饵5 d后,检测对虾各组织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浓度和肝胰腺中的药物代谢酶活性。结果显示,肝胰腺中药物起始和达峰浓度最大,远远高于其他各组织。20 d实验结束时,SEM浓度依次为肌肉>鳃>甲壳>血淋巴>肝胰腺,消除半衰期为肌肉(5.89 d)>甲壳(4.66 d)>鳃(2.95 d)>血淋巴(2.70 d)>肝胰腺(1.47 d),肝胰腺中SEM消除最快,肌肉中消除最慢,药物残留时间较长。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肝胰腺中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和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停药3 h时,ECOD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酶活性被最大程度抑制,随后出现上升趋势,并分别于48、72、96、120、240 h时,ECOD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PND在停药6 h和9 h时活性最低,被抑制效应最大(P<0.01),240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APND活性降低并趋向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SEM在中国对虾体内消除缓慢,消除半衰期较长,并对ECOD、APND酶活性有影响,推测ECOD、APND参与呋喃西林在中国对虾体内的代谢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呋喃西林 氨基脲 消除规律 细胞色素P4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袁伟 林群 +2 位作者 王俊 孙坚强 陈瑞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虾的回捕率较低,但是崂山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崂山湾 自然群体 放流群体 回捕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与生长性状相关SCAR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7
7
作者 何玉英 刘萍 +1 位作者 李健 王清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8,共7页
采用RAPD技术对“黄海1号”中国对虾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第6代大个体群体(CP-a)和小个体群体(CP-b)以及野生群体(WP)为对照组的各50尾个体进行扩增,获得可能与生长性状相关的9个RAPD遗传标记。对获得的标记进行克隆、测序并根据序列设计特... 采用RAPD技术对“黄海1号”中国对虾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第6代大个体群体(CP-a)和小个体群体(CP-b)以及野生群体(WP)为对照组的各50尾个体进行扩增,获得可能与生长性状相关的9个RAPD遗传标记。对获得的标记进行克隆、测序并根据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3个群体进行SCAR标记分析。其中6对引物(SCAR1、SCAR2、SCAR3、SCAR4、SCAR5和SCAR6)在3个群体中有扩增产物,前4对引物在3个群体共150尾个体中的扩增产物无多态性。SCAR5和SCAR6在3个群体中的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依据扩增产物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表明,SCAR5扩增的多态片段在3个群体中的组成比例分别为78%、52%和54%,差异显著(P<0.05);SCAR6扩增的多态片段经电泳后产生3个等位基因,6种基因型,只有CP-b含有等位基因A。这2个标记可以作为与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标记,为在生产实践中实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R RAPD 中国对虾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部分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博 王清印 +2 位作者 李健 刘萍 何玉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在已构建好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F2代遗传连锁图谱上,使用WinQTLcart2.5软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定位,通过置换实验(1000次重复)确定连锁群显著性水平阈值。在对体重、各腹节长和尾节长8个性状的QTL定位分析中,共检测到29个QTL,... 在已构建好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F2代遗传连锁图谱上,使用WinQTLcart2.5软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定位,通过置换实验(1000次重复)确定连锁群显著性水平阈值。在对体重、各腹节长和尾节长8个性状的QTL定位分析中,共检测到29个QTL,其中与体重相关的QTL(BW1.2)、腹节1长相关的QTL(A1L2.1、A1L9.2、A1L17.3、A1L26.4)、腹节3长相关的QTL(A3L16.1)、腹节4长相关的QTL(A4L26.1)、腹节6长相关的QTL(A6L20.3)及尾节长相关的QTL(T3L17.3)等9个达到连锁群显著水平(P=0.05),对性状的贡献率为11.14%—23.60%,其中位于第16连锁群(LG16)上的与腹节3长相关的QTL(A3L16.1)的贡献率为23.60%,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但它们的加性方向并不一样,除了与腹节1长相关的QTL(A1L2.1)和与腹节6长相关的QTL(A6L20.3)方向为负以外,其余7个主效QTL均呈正方向。本研究同时发现了与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如位于第1连锁群(LG1)上的分子标记D9f446、位于第17连锁群(LG17)上的M10f246、位于第26连锁群(LG26)上的SX18和位于第30连锁群(LG30)上的B2f260等,这些与QTL距离仅为0.01cM(厘摩)的分子标记,将为QTL精细定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遗传连锁图谱 体重 腹节长 尾节长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鉴定及其在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24
9
作者 姜国建 于仁诚 +2 位作者 王云峰 颜天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2-350,共9页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在生物机体免疫 ,特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中的作用近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由其催化产生的一氧化氮 (NO)除具有已知的神经传导、松弛平滑肌等功能外 ,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作用。作者通过硝基四氮唑...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在生物机体免疫 ,特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中的作用近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由其催化产生的一氧化氮 (NO)除具有已知的神经传导、松弛平滑肌等功能外 ,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作用。作者通过硝基四氮唑蓝 (NBT)法和血细胞形态观察等方法 ,对中国明对虾 (Fenneropenaeuschinensis)血细胞中存在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 ,通过亚硝酸盐法和L 瓜氨酸法对比 ,研究了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 (WSSV)后中国明对虾血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中国明对虾在感染WSSV后 ,iNOS活性在 1 2h内有上升趋势 ,实验 36h后酶活性显著下降 ,至 60h后酶活性降至对照组的一半左右。同时 ,被脂多糖 (LPS)诱导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与对照相比也有显著下降。与此对应的是 ,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的结果显示 :实验 36h后在对虾体内能够检测到白斑综合症病毒。对照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的iNOS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WSSV在感染中国明对虾初期可以诱导血细胞产生iNOS ,但随着WSSV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大量增殖及其对血细胞的破坏 ,使得iNOS活性显著降低 ,对虾也趋于死亡。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一氧化氮合成酶 白斑综合症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PAGE与液质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浆蛋白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冰心 蒋昊 +1 位作者 张继泉 相建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8-213,共6页
提取中国明对虾的血浆蛋白用SDS-PAGE进行分离。将电泳条带从上到下平均切成4份,分别胶内酶解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进行质谱分析。利用SEQUEST软件对NCBInr蛋白数据库进行检索,鉴定了66个中国明对虾血浆蛋白质。运用生物信息学手... 提取中国明对虾的血浆蛋白用SDS-PAGE进行分离。将电泳条带从上到下平均切成4份,分别胶内酶解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进行质谱分析。利用SEQUEST软件对NCBInr蛋白数据库进行检索,鉴定了66个中国明对虾血浆蛋白质。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鉴定的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包括转录、细胞结构和骨架、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与处理、蛋白质折叠、分拣和降解、免疫功能、生长和发育、能量代谢、细胞周期、碳水化合物代谢、钙离子平衡、抗氧化剂和氨基酸和脂类代谢等。本研究丰富了中国对虾血浆蛋白质表达谱,可为进一步研究对虾免疫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血浆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饵料及敌害生物的莱州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基础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强 金显仕 +4 位作者 栾青杉 陈卫 左涛 陈瑞盛 王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9+8,共9页
根据2011年及2013年6个航次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州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二者敌害生物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的长期变化,研... 根据2011年及2013年6个航次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州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二者敌害生物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的长期变化,研究了目前二者的饵料生物密度以及饵料生物与敌害生物的数量分布。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以及二者敌害生物的CPUE均呈历史低位水平。放流期间,莱州湾浮游植物饵料等级为Ⅴ级(很丰富),底栖动物饵料等级为Ⅳ级(丰富);中国对虾的饵料生物密度分别以莱州湾东北部(5月)和中东部(6月)最高,敌害生物密度分别以中西部(5月)和东南部(6月)最高;三疣梭子蟹的饵料生物密度均以莱州湾西南部和东北部最高,敌害生物密度分别以中西部(5月)和西北部(6月)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三疣梭子蟹 CPUE 敌害 饵料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铭 葛倩倩 +3 位作者 李健 葛红星 翟倩倩 赵法箴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99,共8页
以50、100和150 mg/kg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5 d,于给药期间第1、2、3、4、5天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 以50、100和150 mg/kg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5 d,于给药期间第1、2、3、4、5天及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磺胺二甲嘧啶不同给药剂量对酶活性的作用效果不同,投喂渔药期间(0–5 d),低浓度组SOD和PO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KP活性于投药第2、3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升高,于第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ZM活性于投药第3、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第5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中浓度组SOD活性在前2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药3、4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性于第5天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14倍;LZM活性在3、4、5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活性在投喂药物前期1–3 d呈上升趋势,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3天达到最高值。高浓度组SOD和LZM活性在投药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活性于投药期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O活性于1、2 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停止投喂药物阶段(6–15 d),3个浓度组各免疫相关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低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明对虾的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抑菌或杀菌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所选择给药剂量对对虾生理机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二甲嘧啶 中国明对虾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亚萍 孔杰 +8 位作者 罗坤 栾生 曹宝祥 刘宁 卢霞 曹家旺 王明珠 王军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84,共7页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对虾野生群体(Wil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W-Fc)、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Selecte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S-Fc)和凡纳滨对虾商业一代苗种(CommercialLitopenaeus vannamei,C-Lv)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对虾野生群体(Wil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W-Fc)、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Selecte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S-Fc)和凡纳滨对虾商业一代苗种(CommercialLitopenaeus vannamei,C-Lv)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比较W-Fc、S-Fc及C-Lv对WSSV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感染同等含量WSSV后,W-Fc、S-Fc和C-Lv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4.11±39.49)h、(166.79±51.54)h和(136.90±41.99)h,3组对虾间的平均存活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组对虾在感染期间的死亡趋势:W-Fc在96 h达到死亡高峰,并且一直持续到216 h;S-Fc和C-Lv在144 h出现死亡高峰。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3、6、12、24、36、48、72、144 h共8个时间点对3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了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存活时间和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比较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结果如下:48 h时,W-Fc、S-Fc和C-Lv3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22×10~6±6.14×10~5)、(7.10×10~3±7.26×10~2)和(1.50×10~4±4.19×10~3)copies/ng DNA;144 h时,3组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分别为(8.44×10~6±1.25×10~6)、(3.21×10~6±8.21×10~5)和(1.49×10~6±6.59×10~5)copies/ng DNA。实验结果显示,3组对虾对WSSV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中国对虾选育群体,表明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在人工感染WSSV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玉英 李少飞 +1 位作者 王清印 李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91,共9页
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Fc GDH)。Fc GDH基因全长1779 bp,包括1个165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61.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54。同源性分析显示,Fc ... 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Fc GDH)。Fc GDH基因全长1779 bp,包括1个165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61.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54。同源性分析显示,Fc GDH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动物高度保守,其中,与凡纳滨对虾最为相似,高达98%,其次为中华绒螯蟹,为8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Fc GDH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GDH聚为一支,之后依次为:中华绒螯蟹、黑腹果蝇、埃及按蚊。组织表达分析发现,Fc GDH基因在肌肉、鳃、肝胰腺、胃、肠、淋巴和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肌肉中表达量最高。氨氮胁迫后,Fc GDH基因在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变化显著,在胁迫后期,Fc GDH基因表达量均上调,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Fc GDH基因在氨氮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谷氨酸脱氢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氨氮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秦浩 李玉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4-838,共5页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增长、存活率,以及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表明,仔虾间的争胜行为随生存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生长和存活率逐渐降低;饵料种类和丰度能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P<0.05)。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投喂鲜活饵料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生存密度 饵料 争胜行为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外部性征的分化及发育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政夫 林晓菲 +1 位作者 葛蕾蕾 朱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73,共6页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性别分化和生殖器官发育是其繁殖生物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进行性别调控的基础。经过2年的取样观察,研究了中国明对虾雌性纳精囊和雄性交接器的分化与发育过程。结果显示,早在仔虾后16 d(16 days po...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性别分化和生殖器官发育是其繁殖生物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进行性别调控的基础。经过2年的取样观察,研究了中国明对虾雌性纳精囊和雄性交接器的分化与发育过程。结果显示,早在仔虾后16 d(16 days post-larva,PL16)即开始雌雄分化,此时,雌虾第4与第5对步足间腹甲处的锥突出现明显下陷,而雄虾的没有下陷。PL54时,雌虾纳精囊瓣膜出现,然后继续发育,到PL124时形成纳精囊雏形;雄虾交接器发育较晚,到PL54时,雄虾第1泳足的内肢才出现分化,在PL106基本形成雄性交接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性别分化 发育 纳精囊 交接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磺胺类药物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金宝 常志强 +1 位作者 李健 孙铭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3-11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3种磺胺类药物在中国对虾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这3种磺胺类药物包括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嘧啶(SD)及磺胺对甲氧嘧啶(SMD)。实验期间,中国对虾的养殖水温为(24.6±2.4)℃,单次口服3种磺胺类药物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3种磺胺类药物在中国对虾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这3种磺胺类药物包括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嘧啶(SD)及磺胺对甲氧嘧啶(SMD)。实验期间,中国对虾的养殖水温为(24.6±2.4)℃,单次口服3种磺胺类药物的剂量均为100 mg/kg。结果显示,3种磺胺类药物在中国对虾体内的血药经时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SM2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AUC、Vd、CL、Tmax、Cmax分别为25.812 h、34.066 mg/L·h、94.553 L/kg、2.608 L/h·kg、2 h、1.07 mg/L;S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AUC、Vd、CL、Tmax、Cmax分别为46.446 h、45.39 mg/L·h、97.207 L/kg、1.504 L/h·kg、1 h、1.17 mg/L;SM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AUC、Vd、CL、Tmax、Cmax分别为66.296 h、65.917 mg/L·h、40.015 L/kg、0.763 L/h·kg、2 h、2.00 mg/L。结果表明,SMD在中国对虾体内分布比SM2、SD更广泛;中国对虾体内SM2的消除相半衰期最短,SD次之,SMD消除相半衰期最长;3种磺胺类药物在中国对虾体内72 h药物吸收量SMD最高,SD次之,SM2最低;且SMD药物清除率最低,SD次之,SM2药物清除率最高,所以口服3种磺胺类药物72 h中国对虾体内SMD残留最多,SD次之,SM2残留最少。SMD在中国对虾体内药效更加持久,故在不考虑使用成本及毒副作用等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比较这3种磺胺类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更加推荐使用S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二甲嘧啶 磺胺嘧啶 磺胺对甲氧嘧啶 中国对虾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视神经节神经内分泌细胞电生理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春蕾 孙金生 +1 位作者 相建海 朱明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5-561,共7页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体外培养 2 4— 48h中国对虾的视神经节端髓A型和B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进行电生理特征研究。电流钳的结果表明 ,A型细胞具有自发和诱发放电活动 ;B型细胞没有记录到明显放电活动。在电压钳模式下 ,中国对虾视神经节神经内...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体外培养 2 4— 48h中国对虾的视神经节端髓A型和B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进行电生理特征研究。电流钳的结果表明 ,A型细胞具有自发和诱发放电活动 ;B型细胞没有记录到明显放电活动。在电压钳模式下 ,中国对虾视神经节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TTX敏感Na+通道、高电压激活L型Ca2 +通道、TEA敏感晚钾通道、早钾通道。Ca2 +通道电流在- 40— - 30mV被激活 ,在 - 1 0— 0mV时达到峰值 ;Ca电流受钳制电压的影响。一定电压范围内 ,钳制电压越负 ,Ca电流就越大。外向的钾通道电流均在 - 40mV左右被激活。晚钾通道电流对TEA敏感 ,但TEA不能完全阻断晚钾通道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XO-SG复合体 神经内分泌细胞 电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活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液抗菌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翠鸾 吴长功 相建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人工注射灭活鳗弧菌,利用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和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作为测试菌株,对在抑菌活性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抑菌圈法、辐射扩散法和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进行了技... 采用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人工注射灭活鳗弧菌,利用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和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作为测试菌株,对在抑菌活性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抑菌圈法、辐射扩散法和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进行了技术改进并比较了它们的检测效果,并检测了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初步分离的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主要组分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细菌攻毒前后中国明对虾血浆及血细胞抗菌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抑菌效果在三种方法中灵敏度最高,抑菌圈法灵敏度最低,但对于蛋白含量较高的样品,辐射扩散法被证明在抑菌活性检测方面更为适用。利用改进的辐射扩散法对灭活鳗弧菌攻毒前后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和血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虽然感染后血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5),但其抑菌能力却明显增强(P<0·05),相对而言,血浆抑菌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说明血细胞在受到免疫刺激后抗菌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抑菌检测方法 抑菌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淋巴中凝血蛋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cDNA片段克隆、组织表达谱分析
20
作者 王宝杰 刘梅 +2 位作者 蒋克勇 张国范 王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4-159,共6页
采用层析技术、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及同源基因克隆等技术对中国对虾中国对虾血淋巴中的凝血蛋白(C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化的CP约为380kDa,其亚基的分子量约为190kDa,说明该蛋白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同源二聚体;中国对虾CP的N... 采用层析技术、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及同源基因克隆等技术对中国对虾中国对虾血淋巴中的凝血蛋白(C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化的CP约为380kDa,其亚基的分子量约为190kDa,说明该蛋白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同源二聚体;中国对虾CP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保罗美对虾具有100%的相似性,与其它对虾的也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获得了CP基因518bp的cDNA片段,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与其它虾类CP基因序列的具有很高的同源性;CP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心脏和表皮是该基因主要的合成表达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凝血蛋白 分离纯化 cDNA克隆 组织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