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icization and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German Pelvic Floor Questionnaire for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
1
作者 ZHU Liping ZHOU Chengyu +2 位作者 LI Xuhong HOU Qiao YANG Shuo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0,共9页
Objective: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is common among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 and significantly impacts quality of life.This study aims to translate the German Pelvic Floor Questionnaire for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Objective: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is common among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 and significantly impacts quality of life.This study aims to translate the German Pelvic Floor Questionnaire for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 into Chinese and to evaluate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The questionnaire was translated using the Brislin model.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 to assess the content validity,construct validity,Cronbach’sαcoefficient,test-retest reliability,and split-half reliabil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Results:A total of 72 women were included,with 6.9% being pregnant and 93.1% postpartum;the age was(32.3±3.6)years.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contains 4 dimensions and 45 items.The content validity index of individual items ranged from 0.833 to 1.000,with a scale-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 of 0.977 and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s)exceeding 0.90.The overall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was 0.891,with subscale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732 to 0.884(all ICCs>0.70).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total scale was 0.833,and for the 4 dimensions,bladder,bowel,prolapse,and sexual function,the values were 0.776,0.579,0.732,and 0.645,respectively.The split-half reliability was 0.74.Conclusion: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demonstrated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indicating its applicability in assessing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REGNANCY postpartum women QUESTIONNAIRE RELIABILITY valid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对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认知现状与治疗决策意向的关系
2
作者 张双好 陶杰 +4 位作者 蔡泽华 冉雪荣 韦思似 潘金凤 翟巾帼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调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对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认知,并分析其决策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治疗及生殖健康管理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康复中心... 目的调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对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认知,并分析其决策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治疗及生殖健康管理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康复中心就诊的164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及家庭支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应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进行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164例女性患者中共143例(87.2%)有治疗意向,对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相对了解者占2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职业对患者治疗意向有影响(P<0.05),与医务人员相比,从事教师(OR=10.81,95%CI:1.04~112.21)、个体户(OR=20.34,95%CI:3.46~119.43)及其他职业(OR=16.26,95%CI:4.05~65.29)的患者治疗意向更高;低尿失禁生活质量得分是患者治疗意向的促进因素(OR=0.96,95%CI:0.93~0.99)。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对于接受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意向较高,但对该治疗技术的整体认知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 认知 治疗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女性盆底康复运动的最佳证据总结
3
作者 赵如佳 张薇 +3 位作者 秦利 郭萍萍 谢方 冯素文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目的系统检索、提取、汇总和分析妊娠期女性盆底康复运动的最佳证据,为盆底康复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遵循“6S”证据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有关妊娠期女性盆底康复运动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 目的系统检索、提取、汇总和分析妊娠期女性盆底康复运动的最佳证据,为盆底康复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遵循“6S”证据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有关妊娠期女性盆底康复运动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并结合专业知识汇总相关证据。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最佳实践和3篇系统评价。从运动原则、运动评估与指导、运动类型、运动流程、运动频率与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效果与监督、运动注意事项8个方面汇总了27条证据。结论总结的妊娠期女性盆底康复运动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及运动康复师指导妊娠期女性进行盆底康复运动提供循证依据。医护人员应结合临床情况及个性化需求,推动妊娠期女性盆底运动临床实践,增强孕妇盆底肌力,提高妊娠期及产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康复运动 盆底肌肉训练 生活质量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黎涵玥 阳莲 +2 位作者 刘剑锋 张舒飞 洪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2,共8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L929细胞增殖和其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提取4周龄C57BL/6小鼠的BMSCs。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MSCs的表型。将L929细胞分为对照组(L929细胞)、共培养组(L929细胞与BMSCs)、Ja...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L929细胞增殖和其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提取4周龄C57BL/6小鼠的BMSCs。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MSCs的表型。将L929细胞分为对照组(L929细胞)、共培养组(L929细胞与BMSCs)、Janus激酶(JAK)抑制剂WP1066组(WP1066处理L929细胞与BMSCs)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DMSO处理L929细胞与BMSCs)。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L929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L929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蛋白表达。结果:BMSCs表面抗原(SA)荧光检测,BMSCs表达表面标志物CD29+、CD45-、CD90+和CD105+。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L92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1),DMSO组L92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和DMSO组L929细胞中ColⅠ及Col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DMSO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和DMSO组L929细胞中ColⅠ及ColⅢ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1);与DMSO组比较,WP1066组L929细胞中ColⅠ和Col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 (STAT3)信号通路促进小鼠L929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Ⅰ型胶原蛋白 Ⅲ型胶原蛋白 JANUS激酶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物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5
作者 殷小燕 钱亚萍 +2 位作者 孙光宇 高倩芸 陈曦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究仿生物电刺激(bion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BES)联合抗阻夹腿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205例PFD患者分为BES组(102例)与联合组(103例),均接受常规盆底肌... 目的探究仿生物电刺激(bion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BES)联合抗阻夹腿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205例PFD患者分为BES组(102例)与联合组(103例),均接受常规盆底肌训练。BES组此外加以BES干预,联合组加以BES联合抗阻夹腿训练,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尿动力学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分度/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程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盆底肌力分级、SUI分度及POP程度均显著优于BES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与快肌最大肌电值分别为(-1.20±0.35)%、(-0.90±0.30)%、(76.30±5.51)cmH2O、(43.00±5.82)μV,均显著高于BES组(P<0.05)。治疗后,两组尿动力学各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优于BES组(P<0.05)。结论BES联合抗阻夹腿训练能明显改善PFD患者盆底肌力、肌纤维疲劳度及尿动力学,进而减轻SUI/POP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仿生物电刺激 抗阻夹腿训练 盆底肌力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丽萍 崔献梅 +1 位作者 窦沙 温文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148-3151,共4页
目的:探索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4年3月—4月选取山西省2 316名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2 316名育龄妇女中,有生育意... 目的:探索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4年3月—4月选取山西省2 316名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2 316名育龄妇女中,有生育意愿者718人,占31.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次、流产史、家人生育意愿、内科疾病、妇科疾病、产后尿失禁或子宫脱垂等症状、分娩镇痛及产后康复训练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有影响(P<0.05)。结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偏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有影响,应制订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对策,以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育龄妇女 生育意愿 影响因素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亚 白文佩 +1 位作者 张瑾 张蕊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背景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 背景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能,以预防和治疗PFD。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PFMT)联合疗法在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妇产科分娩后存在PFD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对照组仅采用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盆底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情况以及SUI比例、POP分度情况;产后PFMT训练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共纳入327例、对照组共纳入343例。治疗后:观察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SUI比例低于对照组(P=0.005);两组POP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MT频次≥5次/周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DI-20、PFIQ-7、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PFMT比较,产妇经阴道分娩后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进行盆底功能康复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更好、SUI比例更低,实施PFMT的依从性更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 生物反馈电刺激 阴道分娩 盆底肌训练 生活质量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盆底康复辅助器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许煜婷 严文广 李旭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2-490,共9页
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引起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如尿失禁、尿潴留、粪失禁等)、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症状。盆底康复辅助器具是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对于盆底功能障碍辅助器具疗效和作用机制的... 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引起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如尿失禁、尿潴留、粪失禁等)、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症状。盆底康复辅助器具是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对于盆底功能障碍辅助器具疗效和作用机制的了解尚有限,且针对不同类型的盆底功能障碍如何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缺乏规范性。为帮助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个性化地选择适合的盆底康复辅助器具,有必要对现有辅助器具的种类、作用机制和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根据盆底康复辅助器具的作用机制和目标功能,可以将其主要分为3类:第1类是改善盆底功能的辅助器具,如阴道哑铃、阴道卫生棉条和阴道扩张器,旨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尿道括约肌、阴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失禁症状;第2类是阻塞机械出口的辅助器具,如子宫托、尿道栓、失禁垫、失禁裤、肛门塞和阴道肠道控制系统,直接或间接防止失禁渗漏;第3类是出口引流的辅助器具,如导尿管和肛门排泄物收集装置,协助患者有效导出尿液、粪便等废物,预防失禁渗漏。通过对现有盆底康复辅助器具的总结,可以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并帮助其选择适合的盆底康复辅助器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康复辅助器具 盆底功能 出口阻塞 出口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传勤 单世涵 +3 位作者 王芳 何磊 傅巧美 陈璐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1,共6页
目的 检索并总结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盆底康复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国内外有关指南网站和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文献,对所纳... 目的 检索并总结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盆底康复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国内外有关指南网站和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文献,对所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汇总、分级并归纳主题。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临床决策5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8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提炼出11个方面、共55条最佳证据主题。结论 总结的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盆底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切实可行,医护人员可在多学科合作和循证基础上为结直肠癌术后女性患者提供标准化的结直肠癌术后盆底康复的管理与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女性患者 盆底康复 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 性功能障碍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超声联合盆底肌力检测对产后盆底功能评估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预测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0
作者 秦美英 夏志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0-685,691,共7页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联合盆底肌力检测对评估产后盆底功能和预测产后3年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联合行盆底超声和盆底肌力检测的192例产后42 d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联合盆底肌力检测对评估产后盆底功能和预测产后3年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联合行盆底超声和盆底肌力检测的192例产后42 d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阴道分娩组85例,剖宫产组107例。比较2组盆底肌力检测和盆底超声相关指标的水平和异常率。随访至2023年12月,统计产后3年内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情况。结果盆底超声结果异常102例(53.13%);盆底肌力检测中,I类肌纤维疲劳度的异常率最高,为85.94%。与剖宫产组相比,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后角开放、膀胱膨出、肛提肌损伤、肛提肌裂孔面积、会阴体活动度、阴道动态压力等指标的异常率更高(P<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以及直肠壶腹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阴道动态压力、肌力等级等指标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别有22例和8例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分别有13例和6例发生压力性尿失禁,阴道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2组中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其产后42 d盆底超声检查结果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均异常。结论50%以上的单胎初产妇产后存在盆底功能和结构异常。产后42 d盆底超声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均异常者,日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超声 盆底肌力检测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11
作者 李玉萍 梁东芝 +1 位作者 舒红 叶志英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产后6~8周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妇1232例,于产后6~8周完成盆底肌功能检测,回顾性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盆底肌表面肌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1232例产妇盆底肌前静息阶... 目的探讨产后6~8周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妇1232例,于产后6~8周完成盆底肌功能检测,回顾性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盆底肌表面肌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1232例产妇盆底肌前静息阶段异常605例(49.1%),快肌(Ⅱ类纤维)阶段异常839例(68.1%),慢肌(Ⅰ类纤维)阶段异常1012例(82.1%),耐力测试阶段异常1029例(83.5%),后静息阶段异常443例(36.0%)。第一产程时间是慢肌阶段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30岁是耐力测试阶段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经产妇是快肌阶段和耐力测试阶段异常的保护因素,硬膜外镇痛是慢肌阶段、快肌阶段和耐力测试阶段异常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是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的保护因素,年龄≥30岁及第一产程过长会增加盆底肌损伤的风险。可根据产妇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保护其盆底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阴道分娩 盆底肌 表面肌电图 硬膜外镇痛 产程 盆底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P的国产家用盆底康复仪真实世界回顾性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吉琼 周士萍 +2 位作者 张忠云 钱伟庆 张正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1,共6页
目的回顾性调查基于APP的国产家用盆底康复仪在真实世界中对盆底功能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期间自由注册并按照关联APP居家使用某国产家用盆底康复仪的171000名18岁以上女性用户进行回顾性调查。通过... 目的回顾性调查基于APP的国产家用盆底康复仪在真实世界中对盆底功能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期间自由注册并按照关联APP居家使用某国产家用盆底康复仪的171000名18岁以上女性用户进行回顾性调查。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发布分别针对盆底总体状况、性生活满意度、与松弛型盆底相关之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阴道松弛(vaginal laxity,VL)共5份患者症状改善印象(Patient Global Impression of Improvement,PGI-I)评分问卷,由用户匿名完成自我疗效评估并上传APP中记录的使用前后阴道肌力值。根据网络后台采集的问卷分值进行疗效评估,并与阴道收缩力作配对分析。结果采用系统抽样法共收集984位用户的有效问卷,分层分析显示:使用时间达到及超过3个月的用户,其盆底总体状况(P=0.0001)、性生活满意度(P=0.009)及SUI(P=0.0001)、POP(P=0.044)、VL(P=0.034)的5项PGI-I评分与不足3个月的用户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SUI、POP的PGI-I分值与阴道肌力间具有配对相关性。而在年龄、教育水平、胎次、分娩方式各亚组中PGI-I评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居家使用3个月及以上基于APP的国产家用盆底康复仪在中国女性人群中可观察到盆底功能相关症状的主观获益及阴道肌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pfd) 盆底肌训练 真实世界研究(RWS) A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8
13
作者 林丽莎 黄吴健 +2 位作者 宋岩峰 何晓宇 陈晓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8周检查时无子宫出血的145例初产妇,分阴道分娩组90例,剖宫产组55例,由专门培训的人员经妇科检查+手法检测+诊断仪诊断盆底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力分级,专人询问及...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8周检查时无子宫出血的145例初产妇,分阴道分娩组90例,剖宫产组55例,由专门培训的人员经妇科检查+手法检测+诊断仪诊断盆底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力分级,专人询问及填写孕期及产后的尿失禁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组不同程度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子宫脱垂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17例(30.9%),浅层肌力受损24例(43.6%),阴道分娩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34例(37.8%),浅层肌力受损46例(5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共41例,患病率28.3%,其中剖宫产18例(32.7%),阴道分娩23例(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27例,患病率18.6%,其中剖宫产10例(18.2%),阴道分娩17例(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年龄、新生儿体重是盆底器官脱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盆底肌力的受损与分娩方式及产科因素无相关性。结论: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可以降低子宫、阴道脱垂的发生,但并不减少产后SU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方式 盆底功能障碍 尿失禁 压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盆底肌收缩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7
14
作者 张珂 王澜静 +1 位作者 焦玲洁 贺晶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57-759,共3页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产后42~60天有产后尿失禁(UI)或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妇女为研究组(102例),其中UI患者66例(UI组),POP患者36例(POP组);另选择同期产后复查的正常产妇1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产后42~60天有产后尿失禁(UI)或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妇女为研究组(102例),其中UI患者66例(UI组),POP患者36例(POP组);另选择同期产后复查的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对UI组、POP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肌力进行评估。结果:1研究组的年龄、分娩前体重指数(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率及有腹压增高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研究组肌电图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研究组中UI组的快速收缩值明显低于POP组和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POP组的持续收缩值明显低于UI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产后PFD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分娩前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等因素有关;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其中POP可能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而UI可能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腔器官脱垂 尿失禁 盆底肌 收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盆底重建保留子宫与切除子宫术后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的比较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勇 王丹 +2 位作者 潘长青 马瑛 张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50-1052,共3页
目的:探讨全盆底重建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两所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行全盆底重建术患者48例,其中子宫切除22例(CH组),保留子宫26例(UC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盆腔器官脱... 目的:探讨全盆底重建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两所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行全盆底重建术患者48例,其中子宫切除22例(CH组),保留子宫26例(UC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术前及术后12个月POP-Q值CH组与U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前与术后的POP-Q分度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盆底功能影响评分、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性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一例脱垂复发,除1例发生网片排斥暴露,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损伤小,手术安全。术后12个月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保留子宫与切除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效果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全盆底重建术 保留子宫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 被引量:31
16
作者 邵春娟 李勤 +1 位作者 应涛 胡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59-1462,共4页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为妊娠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产科定期产检的单胎妊娠、孕周为30~40周的初次妊娠女性40人(晚孕组);选择同期20例因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就诊...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为妊娠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产科定期产检的单胎妊娠、孕周为30~40周的初次妊娠女性40人(晚孕组);选择同期20例因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就诊的未育妇女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观察在静息期、缩肛期、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晚孕组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在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均〈0.05)。与静息期相比,两组盆膈裂孔的三个参数在缩肛期均减小而在张力期均增大(P均〈0.05)。晚孕组超声异常表现包括盆膈裂孔明显增大,形态为"类椭圆形",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结论三维超声能有效评价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晚孕期女性的盆膈裂孔较未育妇女明显增大,部分存在形态或位置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盆底功能障碍 盆膈裂孔 超声检查 产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87
17
作者 李世琼 刘丽娜 +1 位作者 勾青 张小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46-548,552,共4页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及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分娩且产后42d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286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经指导行家庭自行盆...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及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分娩且产后42d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286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经指导行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产后6个月、1年检测两组盆底功能;并采用采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产后3个月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颈下降值(BND)。结果:治疗组产后3个月BND、PUVA-R、PUVA-S、UVJ-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SD-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AP指示点(cm)及阴道动态压力(cmH2O)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逐渐增强,Ⅴ级患者比例逐渐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可有效提高盆底功能,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康复技术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颖 夏志军 +2 位作者 胡清 李宝香 陈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比较应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在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间的92例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70例(全盆底重建组)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其... 目的比较应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在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间的92例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70例(全盆底重建组)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其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12例,4例同时行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手术(TVT-O);22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合并压力性尿失禁3例。结果术后3~18个月门诊复查,全盆底重建组未见术后复发,盆腔器官脱垂(POP)评分法测定均为0度,治愈率达100%;对照组术后复发7例,复发病例均为阴道前壁膨出,其中5例术后POP评分Ⅱ度,2例POP评分Ⅲ度,即阴道穹隆完全膨出,治愈率68%;对于同时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重建组中,通过应用TVT-O或前路补片提升的办法,尿失禁均治愈,对照组中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症状加重。结论应用替代材料的全盆底重建术在治疗老年盆底功能障碍中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补片 全盆底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育妇女产后盆底肌康复状况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46
19
作者 裘轶超 张珂 邱丽倩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再生育对盆底肌的影响和产后盆底康复干预最佳时间。方法:通过对门诊产后42天常规健康检查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盆底功能检查,产后3月、6月、1年盆底肌力随诊,共入组产妇426例,其中初产妇325例为初产组,二次分娩的经产妇101例... 目的:探讨再生育对盆底肌的影响和产后盆底康复干预最佳时间。方法:通过对门诊产后42天常规健康检查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盆底功能检查,产后3月、6月、1年盆底肌力随诊,共入组产妇426例,其中初产妇325例为初产组,二次分娩的经产妇101例为再生育组,观察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受损情况(≤Ⅱ级),分析再生育与初产之间差异。结果:1产后42天,再生育组盆底肌Ⅰ类肌力受损率低于初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力受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3月、6月、1年两组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再生育组盆底肌力受损率各相邻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天与产后6月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初产组盆底肌力受损率产后42天、3月、6月3个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月和产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对盆底Ⅰ类肌纤维近期损伤比再生育大,再生育盆底肌的恢复过程相对初产妇缓慢。需重视产后6月内盆底肌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育 产后 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盆底超声对二次自然分娩女性盆底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4
20
作者 朱兆领 王睿丽 +3 位作者 黄蓉 徐俊 王琳 袁建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8-741,743,共5页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智能化识别及自动测量技术对近期二次自然分娩后女性盆底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产后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二次自然分娩产妇50例,随机选取同期产后复查的初次自然分娩产妇65例作为对照。采用二维超声观...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智能化识别及自动测量技术对近期二次自然分娩后女性盆底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产后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二次自然分娩产妇50例,随机选取同期产后复查的初次自然分娩产妇65例作为对照。采用二维超声观察两组产妇有无盆底器官脱垂及相关参数异常,测量产妇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实时三维超声测量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并测定两组产妇盆底肌肌力。结果两组产妇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静息期[(16.00±2.76)cm^(2)比(16.51±2.60)cm^(2)]、Valsalva期[(23.88±4.35)cm^(2)比(24.43±4.40)cm^(2)]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盆底器官脱垂及相关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Ⅰ类(63.08%比68.00%)、Ⅱ类盆底肌肌力(73.85%比78.00%)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自然分娩产后女性盆底结构异常的发生率较初次自然分娩产后无明显升高,为临床指导二次分娩女性选择分娩方式及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底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肛提肌裂孔 超声检查 女(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