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凌 单玄龙 +4 位作者 向绪洪 郝国丽 张朋霖 闫博 衣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8-1985,共18页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构造特征复杂,勘探程度低,对凹陷内部断裂构造特征仍需深入研究,其裂陷期断层活动性及区域应力场动态演化亟需厘清。为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本文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构造特征复杂,勘探程度低,对凹陷内部断裂构造特征仍需深入研究,其裂陷期断层活动性及区域应力场动态演化亟需厘清。为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本文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为例,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地层解释方案,应用相干属性、古落差法等方法对白云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白云凹陷主要活动断裂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依据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铲状断裂、阶梯状断裂、Y字形断裂、嵌套V字形断裂、似花状断裂5种断裂类型;平行式断裂、雁列式断裂、斜交式断裂、帚状断裂4种断裂组合样式。结合各时期断裂产状特征,定量统计507条断裂,进而分析区域应力场的动态演化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在早始新世—晚始新世期间,断裂走向呈现NE—NEE—EW向顺时针旋转;结合断裂古落差分析,一级断裂的活动强度在逐渐减弱,同一时期不同断裂活动性及同一断裂在不同位置差异显著;研究区共发育早文昌、晚文昌和恩平组3期断裂活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白云凹陷裂陷期动力学成因机制,同前人认为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古南海持续南移的耦合作用相互印证,形成了研究区典型的伸展拉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区域应力 断层活动性 断裂类型 组合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演化过程
2
作者 徐莅莅 范彩伟 +4 位作者 李明 李辉 徐彬 程燕君 吴智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的时空差异;并结合区域应力背景分析,探讨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成因机制,认为新生代以来三大板块间俯冲、碰撞及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共同造成的南海北缘区域伸展应力场顺时针旋转控制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裂陷、拗陷与构造活化三个阶段,分别发育了NE(NEE)向、近EW向以及NW(NWW)向三组优势方向断裂,揭示了区域应力场伸展方向由NW—SE向到近SN向再到NNE—SSW向顺时针转变的过程;依据断裂的组合及沿承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发育的NE向与后期发育的NW向两组交叠断裂带,NE向断裂带活动强度大、具有强烈伸展性质,NW向断裂带与基底先存断裂密切相关,活动强度弱、叠加一定走滑性质。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是对南海北缘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旋转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区域应力场 先存断裂 文昌A凹陷西部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X洼断裂系统变形机制及其控洼-控源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旭 孙永河 +4 位作者 郑金云 蔡嵩 张慧敏 李明 魏建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6-1997,共12页
为明确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陆丰X洼洼槽迁移特征,掌握烃源岩展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位移曲线和平衡剖面等技术手段,对珠一坳陷陆丰X洼断裂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明确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陆丰X洼洼槽迁移特征,掌握烃源岩展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位移曲线和平衡剖面等技术手段,对珠一坳陷陆丰X洼断裂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陆丰X洼为由NE—NEE—NWW弧形断裂(F_1)控制形成的北断南超半地堑,洼内发育NE、NEE、EW三组走向的次级断裂;根据主干断裂分段特征和断裂组合样式将研究区分为东、西两个次洼;主干断裂多期活动,共经历了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裂陷Ⅲ幕三期构造变形,在不同的变形特征控制下,盆内形成了早文昌期活动断裂、早文昌—恩平期活动断裂、晚文昌—恩平期活动断裂、恩平期活动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共五套断裂系统。成因上,陆丰X洼内断裂整体受控于基底NE—NEE—NWW向弧形先存逆冲-变换断裂体系,在成盆期,西次洼沿先存NE-NEE向断裂拉张发生伸展变形,东次洼沿先存NWW向走滑断裂发生张扭变形;变形过程中受断面改造的影响,西次洼形成了反向切割断裂,东次洼形成了“V”字形的特殊构造样式。控陷断裂均具有分段生长特征,控制沉积中心从西北向东南、由盆缘向盆内方向迁移的同时影响文三、文四段烃源岩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X洼 断裂活动强度 断裂系统 变形机制 控洼-控源作用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基本特征 被引量:30
4
作者 吴中海 周春景 +2 位作者 谭成轩 孙玉军 马晓雪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411,F0002,共34页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并进一步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成都—上海沿江地区的32条重要活动断裂带及其穿越或影响到的主要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在活动断裂梳理结果基础上,总结提出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强烈地壳变形与地震活动主要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形成的"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所控制,而中—东部地区属于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区域性挤压-剪切变形导致的具有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特征的"棋盘格子式"活动构造体系格局,其中需要特别关注7条典型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对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区域的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性等特点,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及应重点关注的潜在强震危险区段,指出了典型的区域古地震地质遗迹特征及开展古地震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依据长江经济带地区初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认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以次稳定区与相对稳定区为主,仅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存在较明显的次不稳定区。最后,指出了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研究和城市活断层鉴别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活动断裂与构造体系 古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明辉 梅廉夫 +3 位作者 杨亚娟 田巍 刘海伦 袁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31-43,共13页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复杂沉降区的沉降历史,运用井控30条骨架剖面和EB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惠州凹陷北部新生代沉降史,探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了区域性岩石圈地幔对沉降作用的宏观影响,并...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复杂沉降区的沉降历史,运用井控30条骨架剖面和EB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惠州凹陷北部新生代沉降史,探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了区域性岩石圈地幔对沉降作用的宏观影响,并探索了局域性复杂构造格架及构造的迁移演化对沉降作用的制约。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裂陷期强烈的沉降作用表现为沉降速率大、沉降中心多且分散以及时空差异大;从裂陷期的文昌期到恩平期,沉降作用增强且趋于统一,沉降中心减少并发生由东向西和由北向南的双向迁移;断层的分段差异性活动以及低凸起的分割作用控制了沉降中心的发育;构造作用强度、方向的转变以及基底属性差异是控制沉降作用强度变化和沉降中心迁移演化的区域动力学背景;拗陷期沉降作用以区域性缓慢均匀沉降为特征,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相近,其中HZ14洼是持续发育的沉降中心;拗陷期构造沉降量观测值远大于理论值,发育裂后异常沉降,且16.5~18.5Ma期间发生了加速沉降;拗陷期以热沉降为基本驱动机制,叠加了动力地形造成的裂后异常沉降和晚期构造运动事件导致的加速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作用 裂陷期 拗陷期 断层活动 基底属性 裂后异常沉降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断裂的活动性与区域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陆成斌 詹文欢 刘以宣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1期5-12,共8页
珠江口及邻域断裂构造有两种类型,沿岸中生代活动陆缘形成的NNE向压剪性断裂系,挽近活动较弱;珠江口新生代陆缘扩张形成的NEE向张剪性断裂系,挽近活动较强。珠江口潜在的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NEE向滨海断裂带,潜在震源区(≤6.5级)大致位... 珠江口及邻域断裂构造有两种类型,沿岸中生代活动陆缘形成的NNE向压剪性断裂系,挽近活动较弱;珠江口新生代陆缘扩张形成的NEE向张剪性断裂系,挽近活动较强。珠江口潜在的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NEE向滨海断裂带,潜在震源区(≤6.5级)大致位于担杆列岛附近海域。珠海、深圳经济特区及邻近沿海是属于相对较稳定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活动性 珠江口 区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湖南、湖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地震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浩民 吴中海 +1 位作者 王浩男 王果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8-499,共22页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结合湖南、湖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历史近代地震数据等,全面梳理分析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总结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系(带)及控震特征、地震活动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以北东、...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结合湖南、湖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历史近代地震数据等,全面梳理分析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总结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系(带)及控震特征、地震活动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为主,主要活动断裂系有6个,自北向南分别为秦昆北西向断裂系、鄂东北东向断裂系、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鄂西—湘西北东向断裂系、湘中南北东向断裂系、湘东北东向断裂系,其中第四纪活动较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大的是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及秦昆北西向断裂系西段。"两湖"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第三活动期的相对平静期。结合近代中强震资料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特征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南部的东、西边界、鄂州—黄冈—武汉一带以及鄂西北断块隆起区地壳较不稳定,具有发震潜力,应在城市群规划建设、护江大堤设防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湖南、湖北地区 新构造 活动断裂 地震活动性 地壳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长三角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地震活动基本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浩男 吴中海 李浩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0-516,共17页
在系统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基础地质和遥感解译,对泛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性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并根据区域主要断裂的活动性与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该区需要特别关注的潜在震源区和地壳稳定性... 在系统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基础地质和遥感解译,对泛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性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并根据区域主要断裂的活动性与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该区需要特别关注的潜在震源区和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38条活动性相对显著的活动断裂带,并以北东和北西走向两组活动断裂为主,前者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后者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其次为近东西走向,活动性较弱。进一步结合历史地震活动信息分析发现,其中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是区域上主要的控震构造和发震断层,其次是北西向断裂,这两组不同走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常常是地震发生部位,其中最显著的控震断裂是北东向的郯庐断裂与北西向的无锡—宿迁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长三角地区 新构造 活动断裂 潜在震源区 地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与区域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钟建强 聂颂平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4期29-36,共8页
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主要为弱活动断裂,分别属于NW,NE和EW向三组断裂,活动断裂是控制该三角洲断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键。珠江三角洲主要为区域稳定性中等地区。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区域 稳定性 珠江 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海底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俊仁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2期49-56,共8页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调查资料,系统地整理了珠江口盆地各种海底不稳定的地质现象,通过分析和讨论,划分出海底比较不稳定区、稳定区、比较稳定区、不稳定区,并进行了工程地质评价,给海洋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海底 稳定性 珠江上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曹新文 马秀敏 +4 位作者 龚淑云 纪友亮 方春波 李振 杜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759-767,共9页
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 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深圳市及其周边发生的多起微震事件表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活动仍在持续,尤其是近百年来珠江口断裂带发生的多起中强震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针对深圳南山区及周边北西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从露头区实地断层追索、断层特征的考察以及已有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收集等方法入手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北西向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性: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向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性 北西向断裂 珠江口断裂 发震构造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断裂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豪 栾锡武 +5 位作者 冉伟民 王阔 魏新元 石艳锋 Mohammad Saiful Islam 王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始新世—中中新世,断裂走向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NE→EW→NWW顺时针方向旋转,张裂强度逐渐减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印亚板块碰撞、古南海向南俯冲下发育EW向断裂,晚渐新世在南海扩张事件影响下前期右旋应力场得到加强,形成大量近EW向断裂,中新世后演化为NWW向断裂.文昌A凹陷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一致.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断层活动性 应力场变化 珠江口盆地 文昌A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幕裂陷盆地构造 沉积响应及陆丰凹陷实例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葛家旺 朱筱敏 +1 位作者 雷永昌 于福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9,共13页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幕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幕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动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导致物源水系、沉积物入口位置及砂体分散方式的系统性差异。前人研究表明,在第一幕裂陷或者单幕裂陷盆地中断裂经常会发生分段联接。在盆地演化的早期各个洼陷较为分散和孤立,主要以陡坡带和缓坡带水系供源为主,而在断裂发生连锁之后,轴向水系供源体系则开始占据主导。相比较第一幕裂陷,第二幕裂陷作用下盆内断裂活动方式多变化,其沉积响应十分复杂。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世发育两幕裂陷(Ⅰ幕和Ⅱ幕),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偏转可能诱导了主干断层的差异活动,致使裂陷中心从南向北发生迁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两幕次裂陷旋回的构造沉积响应差异明显:(1)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断层位移量相对较小,湖盆表现为“浅盆”特征,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快速形成规模大、活动性强的边界断层,湖盆则快速进入深湖环境;(2)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厚度中心小且较为分散,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厚度中心规模大,较为统一;(3)裂陷Ⅰ幕初始强烈断陷阶段以陡坡带、转换带和缓坡带侧向水系供源为主,而裂陷Ⅱ幕早期轴向水系占据主导。在伸展应力方向偏转的多幕裂谷盆地,晚期裂陷幕往往以特定的边界断层迅速生长和复活为特征。近似垂直于新的应力场方向的先存断层则优先活动,在该地区的位移量快速达到最大,这促进了大型轴向供源体系的形成;而未复活断层控制的地区构造沉降弱,继承了早期裂陷结束时长轴水系供源的格局,具有整体“富砂”的沉积特征。以上认识对珠江口盆地及其他多幕裂陷盆地演化分析及砂体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幕裂陷 断层活动 沉积物分散 始新统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南部地区古近纪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翔 张成 +3 位作者 秦成岗 刘坊 朱雪颖 李赫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5,共8页
研究区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南部,毗邻西江凹陷,属于NEE走向和NE走向两组构造体系的转换部位。该地区古近系主要发育近EW走向、NW走向和NE走向的3组断裂,剖面上总体呈平直和铲状两种形态。3组断裂共同控制了研究区古近系不同时期的... 研究区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南部,毗邻西江凹陷,属于NEE走向和NE走向两组构造体系的转换部位。该地区古近系主要发育近EW走向、NW走向和NE走向的3组断裂,剖面上总体呈平直和铲状两种形态。3组断裂共同控制了研究区古近系不同时期的断陷结构特征。断层活动性和构造沉降分析表明,文昌组沉积期研究区东部北倾断层和西部南倾断层活动强烈,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均较大;恩平组沉积期,受南海扩张影响,总体呈现南倾断层,即向海倾断层活动明显增强,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显著增大的特点;至珠海组沉积期断层活动总体较弱。构造格局及其演化明显控制沉积物充填。快速生长断层因两盘差异沉降显著,其下降盘往往地层厚度大,以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慢速生长断层下降盘的地层厚度相对较薄,以发育沿断层转换带延伸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研究区古近纪的构造演化并非简单继承,而是重大转换(T80面是重要的构造变革面),且这种转换是被动大陆边缘近端带对南海扩张作用远程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性 演化模式 古近系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文昌组断裂活动性特征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宗奕 梁建设 郭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30-35,共6页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具有文昌组地层沉积,而断裂活动对文昌组沉积和沉积相展布有重要影响。基于断层活动速率方法,对文昌组控洼断裂活动性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沉降速率分析,对控洼断裂活动性强度及断面样式与沉积相展布进行相关性分...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具有文昌组地层沉积,而断裂活动对文昌组沉积和沉积相展布有重要影响。基于断层活动速率方法,对文昌组控洼断裂活动性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沉降速率分析,对控洼断裂活动性强度及断面样式与沉积相展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活动速率大于100m.Ma-1时,断裂控制中深湖相沉积;当活动速率小于100m.Ma-1时,断裂控制中深湖相沉积边缘或三角洲相及滨浅湖相;中央隆起带文昌组控洼断裂活动性和珠Ⅰ坳陷文昌组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控洼断裂的活动性差异控制着沉降中心的发育;不同断裂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的发育也有一定控制作用,板式断裂控制的沉降中心靠近断裂边缘,而铲式断裂控制的沉降中心则更靠近盆地中心;深入分析断层活动速率大于100m.Ma-1且控制文昌组中深湖相的区域,可能会发现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活动速率 沉积相 中央隆起带 文昌组 番禺低隆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聚背景下的多幕裂陷作用及其迁移机制: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詹诚 卢绍平 方鹏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7-318,共12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受控于印-澳、欧亚以及太平洋板块的相互运动,为研究汇聚背景下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提供重要窗口。为了揭示该汇聚背景下的多幕裂陷过程,本文选取地质信息丰富的整个珠江口盆地为典型区,利用三条高精度地震剖面,对盆地... 南海的形成演化受控于印-澳、欧亚以及太平洋板块的相互运动,为研究汇聚背景下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提供重要窗口。为了揭示该汇聚背景下的多幕裂陷过程,本文选取地质信息丰富的整个珠江口盆地为典型区,利用三条高精度地震剖面,对盆地各地质单元进行断层活动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定量计算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盆地裂陷期东部、中部和西部主要控凹断层的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96 m/Ma、223 m/Ma和124 m/Ma,且其平均沉降速率依次为8.5 m/Ma、34 m/Ma和12.7 m/Ma,盆地整体呈现中部裂陷作用最强,其后向西部和东部逐渐减弱的特征。本文认为这与先存断裂以及初始地壳厚度有关:盆地东部和中部存在NE向先存断裂,并且东部先存断裂更加活跃,因此在新生代拉伸应力下东部更易表现为裂陷作用最强的区域,其次为中部和西部;而受前新生代时期俯冲作用的影响,岩浆的底垫作用引起盆地东部地壳增厚,东部裂陷作用强度急剧降低,造成裂陷作用强度的东西差异。此外,盆地南段凹陷裂陷期的断层活动和沉降速率发生激增,裂陷作用存在向南迁移的现象。本文推测在深度相关的伸展模式的影响下,南段凹陷地壳温度升高,强度减弱,因而在伸展应力下发生快速的拉伸减薄,导致裂陷中心向南迁移及岩浆物质上涌。同时,侵入的岩浆物质导致高角度正断层转换成低角度正断层,进一步促进裂陷中心向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多幕裂陷作用 迁移机制 断层活动速率 构造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古近系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蔡嵩 彭光荣 +4 位作者 陈兆明 姜大朋 李克成 吴建耀 张楚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开平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Ⅱ坳陷西南部深水油气勘探区,处于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由于该区构造特征极为复杂,加之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因此针对该区开展裂陷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烃源发育条件的分析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及其油气地... 开平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Ⅱ坳陷西南部深水油气勘探区,处于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由于该区构造特征极为复杂,加之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因此针对该区开展裂陷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烃源发育条件的分析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及其油气地质评价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基于开平凹陷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重点对该区洼陷结构和断裂体系进行了深入解剖,系统阐述了古近纪断裂展布特征,并对研究区主干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古近纪裂陷期断裂体系演化规律及沉积中心迁移过程,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开平凹陷古近纪以来的裂陷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开平凹陷古近系表现出“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裂陷期发育NE-NEE向和NWW向两组主要断裂,控制了凹陷构造变形及沉积充填特征,其控洼断层具有拆离伸展的断裂特征。尚须强调指出,开平凹陷主干断层活动强度整体表现为早始新世文昌期逐渐增强,晚始新世恩平期减弱并停止的特征,在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发生过多次沉积中心迁移。因此,根据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和平衡剖面分析结果,综合判识确定开平凹陷是在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其裂陷演化过程经历了早文昌期的断陷伸展阶段、晚文昌期的拆离伸展阶段和恩平时期的底侵拗陷阶段。总之,开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总体上均受控于“先存构造约束、拆离薄化主导、岩浆作用参与”的珠江口盆地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断裂活动 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开平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断裂特征差异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博 邓超 +3 位作者 周亮 纪凯 舒誉 吴宇翔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46,共13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二维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凹陷内部断裂体系几何学与运动学差异性。依据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差异,将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体系发育演化重新划分为裂陷早期(E_(2)w)...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二维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凹陷内部断裂体系几何学与运动学差异性。依据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差异,将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体系发育演化重新划分为裂陷早期(E_(2)w)、裂陷晚期(E_(2)e)、拗陷期(E_(3)z-N_(1)z-N_(1)h)和构造活化期(N_(1)y-N_(2)w-Q)4个构造期次。同时,依据断层展布规模、活动速率大小及活化时期等研究成果,推测惠州凹陷比恩平凹陷更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油气田。建议将近EW向和NWW向断层作为后期构造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速率 控盆断裂 构造演化 恩平凹陷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